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关于音乐格言书法作品 正文

关于音乐格言书法作品

时间:2025-05-09 01:01:06

《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前言】

《草书歌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赞扬怀素草书艺术的诗歌。诗中李白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素醉酒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细致而惟妙惟肖地刻划出怀素极具张扬的个性特征。怀素的狂放不羁、激情奔涌、痛快淋漓,在李白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无不触动读者的心绪。此诗对后人研究怀素的草书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⑴怀素(725—785,一说737—799):字藏真,本姓钱,出生于零陵。七岁到“书堂寺”为僧,后住东门外的“绿天庵”,自幼爱好书法,刻苦学习

⑵墨池:《法书要录》载:“弘农张芝善草书,改临学书,池水尽墨。”《太平寰宇记》:“墨池,王右军洗砚池也。”《方舆胜览》载:“绍兴府成珠寺本王羲之故宅,门外有二池,曰墨池、鹅池。”

⑶中山兔:《元和郡县志》载:中山在宣州水县东南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

⑷笺麻:唐代的纸。以五色染成,或用砑光,或用金银泥画花样来做成笺纸,纸以麻来作为材料,称为麻纸。绢素:丝织品的名称。在丝织品中,中等至下等者被称之为绢,绢中精白的织品被称之为素。

⑸绳床:原称胡床,又称交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是东汉时从域外传入中原一带的,《风俗通》中便有“灵帝好胡床”的记载。这种坐具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交叉折叠。交椅就是在绳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⑹怳怳: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⑺七郡:湖南七郡指长沙郡、衡阳郡、桂阳郡、零陵郡、连山郡、江华郡、邵阳郡,此七郡皆在洞庭湖之南,所以说“湖南”。

【翻译】

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你的草书堪称风格迥异,独步天下。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就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你用了那么多兔毫笔,难怪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八九月这里天气正凉爽。酒徒诗人,高堂满座。地上放着几箱白布和纸笺,都是别人请你书写的。桌子上摆放着宣州的石砚,放射着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我的小师傅喝醉以后就在绳床上小眯一会 。突然起身,须臾之间就横扫了几千张字。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有时候对着粉白的'墙壁手不停笔,字大如斗。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笔势左盘右收,左冲右突,如同漫天的闪电。也如同汉楚之间的战争来回拉锯。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那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什么王羲之什么张伯英,那也叫草圣?跟你一比就知道他们是浪得了几百年的虚名。我那位癫狂的酒友张旭,也号称草圣,他现在可是廉颇老矣,饭都吃不了了,现在凑不上草圣的名号了。我的小师傅的笔法不拘于古人的规矩。从古到今,万事到了极至的水平都要靠天生的才能。何必要像张旭一样,要观看公孙大娘《浑脱》剑舞才有所启发呢。

【鉴赏】

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草书天下称独步”,李白对怀素的书法评价极高。

此诗由于语言率直,与李白以往的诗风稍有差异,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怀疑和争论。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曾以“‘笺麻素绢排数箱’之句,村气可掬”为由,认定此诗非李白所作。与苏轼同时代的书法家朱长文则认为“此诗本藏真(怀素)自作,驾名太白者”。清人王琦“以一少年上人而故贬王逸少、张伯英以推奖之,大失毁誉之实。至张旭与太白既同酒中八仙之游,而作诗称诩有‘胸藏风云世莫知’之句,忽一旦而訾其‘老死不足数’,太白决不没分别至此。断为伪作,信不疑矣。”其实这些多为推测之语,尚不足断定此诗非李白所作。现代学者郭沫若先生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李白与其他诗人每每有率直之句,这是不成其为理由的”。肯定了李白的诗作。

从这首诗的题材形式比较,此诗以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形式写成。李白以诗歌著称于世,作诗近千首。一生最擅长以乐府歌行旧题作诗,而且以乐府旧题写诗成就最高。他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浓厚的民歌气息。具体表现为语言的直率自然。此诗以乐府歌行旧题体裁形式写成,恰巧与李白擅长相符。而诗中的“笺麻素绢排数厢”句,正体现了他率真的一面。对苏轼的“村气可掬”是一个很好的回应。

引导语:文天祥《正气歌》这首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下面就是《正气歌》的知识与书法图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正气歌》原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正气歌》参考译文

天地之间,有一种气,叫作正气。这种气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在大地上,这种气凝结为高山大河;在天宇中,这种气凝结为日月星辰;在人的身上,这种气就叫做浩然正气,雄浑而磅礴,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

在太平盛世的时候,这种浩然正气饱含祥瑞遍布普天之下;而在时势维艰的关键时期,这种浩然正气就表现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节操,展示并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春秋时齐国的史官直书史实、晋国的董狐直言犯上、秦朝的张良为复国仇,遣壮士刺杀秦始皇、西汉的苏武囚居匈奴十九年而不改其志、汉末的严颜,宁做断头将军,不做降将军、晋惠帝时的嵇绍挺身救主,血溅帝衣、唐玄宗时的张睢阳怒骂叛贼、咬碎钢牙、颜杲卿骂贼不止,割舌如故、东汉的管宁清操可比冰雪,令人钦敬、汉末的诸葛亮《出师表》,惊天地泣鬼神、晋朝的祖逖击楫中流,英风浩浩、唐朝的段秀实笏击叛贼,正气凛然,等等等等,均可名标青史、垂范后世。

这种浩然之气磅礴凛冽,留存万古,可以冲贯日月;生与死在这种浩然之气的激励之下,还有什么可以计较的!苍茫大地,就是赖有这种浩然之气才得以挺立,浩浩天宇也是赖有这种浩然之气,才得以让人敬畏!三纲以此得以延续,道义以此为其根本啊!

可叹的是,我生在国家衰亡之际,仅凭个人之力实在也无法改变其命运。自己最终则成为敌国的俘虏,被囚车连天加夜的送往元人的京城。在敌巢之中,我将生死都置之度外,各种刑法又算得了什么?以死来报答我的国家是我现在最心甘情愿的作为!

阴黑的牢房,闪烁着片片磷火;虽是春天,牢院却似夜般漆黑。各种囚犯都关押在这里,是牛是马、是凤是鸡、是大宋丞相,还是犯科小人都没有什么区别。有一天,大伙死在一起,共同化作沟中的污泥,谁能分出彼此?像这样度过了两年有余,我居然百邪不侵、健康如常!唉呀!如此糟糕透了的恶劣环境,居然是我的安乐所在!岂是我有所准备或是上天给予的侥幸,使得任何艰难困苦也无法将我摧残!

看着自己空有的伟岸之躯,仰视高天上洁白无暇的浮云,再次引发了我心中深深的悲愤,让我从心底发出呼喊:苍天啊,你哪里是个尽头,使我大宋王朝及其子民重新拥有兴旺发达与幸福安乐的时刻!

那些可敬可佩的仁人志士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的典型事迹也已成为陈年的历史,但是每当我们打开历史的长卷重温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宏伟业绩的时候,依然会感受到它们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深深震撼与激励!

《正气歌序》原文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潮,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逮,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余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无恙,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正气歌序》参考译文

我被囚禁在大都,关在一间土牢里,这间土牢宽有八尺,深约三丈二尺,单扇的门又低又小,窗子又短又窄,地势低洼而黑暗。在这炎炎夏日,各种气味聚集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入汇集到这里,床铺和桌子都浮了起来,这就是水气;大雨后满室泥泞,经过半天蒸发浸泡后,更加糜烂,这就是土气;天气忽然放晴而燥热起来,然而牢房闭塞,四面不通风,这就是日气;在屋檐下升火烧饭,使室内更加炎热,这就是火气;囤积在仓库的米粮腐烂了,阵阵臭气四溢逼人,这就是米气;囚犯肩并着肩挤在一起,身上污垢发出腥臊般的恶臭,这就是人气;有时从厕所、死尸、烂鼠等处散来各种混杂的恶臭,这就是秽气。这几种气味加起来,遇到它的人很少不会病倒的。而身体衰弱的我,生活在这里,到现在已经二年了,幸好没有生病,这大概是有所修养才能如此吧!但又怎么知道我所修养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孟子所说的:“我擅于培养自身所具有的浩然正气。”这土牢中有七种恶气,我的浩然正气只有一种,用一股正气抵抗那七种恶气,我还怕什么呢!何况这浩然之气是天地间的正气啊!于是作《正气歌》一首。

《正气歌序》参鉴赏

“养气”之说原于孟子。他所说的“气”,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正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在宋代理学中,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张载便以“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主张“气一元论”。朱熹以“理”为世界本原,但又强调“气”化育万物的作用,在他看来,气是理与万物的媒介。文天祥在这首五言古诗中关于正气的铺写,与上述思想有一定关系。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后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为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对浩然之气的热情礼赞。“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诗人首先写出“正气”的这种伟大性质,使“正气”的描写,有了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天地万物,均受“正气”之禀赋。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气的化育生成。下面诗人将笔一转,便将“正气”转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气,充塞于苍冥,可见正气的力量。“皇路”二句,写清平之时,禀受正气之人雍容和雅,为朝廷的清明政治尽力。这两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衬。下面,诗人笔锋又转,写在危难之际,禀受正气之人便表现出了凛凛气节,他们为了正义而不避祸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彪炳于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之笔,显的十分自然。

从“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里,诗人历数了史册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来写浩然正气的体现。诗人连用四个“在”字,形成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气势极为充沛。正因为“正气”的赋予,才有了这些志士的壮举。诗人为避免单调,将“为严将军头”等四句换成了“为”字的排比句。之后,诗人稍作舒缓,以“或为”为排比句,每两句写一人。诗人通过以上三组排比句,歌颂了中华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这其中,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忠烈。辨证来看,“忠”是要作具体分析的,但这些人物的“烈”却是极为感人的。“是气所磅礴”到“道义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壮烈,概括“正气”。“正气”所钟,可以不论生死。“地维”、“天柱”,实际是说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纲”句,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道义”也是如此。就是说,“正气“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正气“作为激励爱国志士的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封建伦理性质也应该指出。

从“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前面是说正义赋予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以忠烈之绩,从“嗟余”开始则转向诗人自己。“遘阳九”是说自己遭逢恶运,“隶也”句是说自己对国家危亡也无力回天。“楚囚”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极为恰当贴切,在叙述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鼎镬”两句,抒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之志。“阴房”六句,写环境的幽暗恶浊。“如此”两句,则是写自己正气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说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是抵御“百沴”的`法宝,任何邪恶之气,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诗的结语,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气赋予他们的壮烈事迹,在史册上永远是炳炳烺烺,千古不灭。诗人从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气的沾濡。古来忠臣义士的烈举,是诗人乐于学习的典范。“风檐”两句,显得十分从容不迫。

全篇的结构核心是“时穷节乃见”。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后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之后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又以自己囚于土牢而坚贞不屈来表明“时穷节乃见”。全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先写古人而后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正由于继承、光大了优秀文化传统,才使作者文天祥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让他发扬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也使他的这篇古诗成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很长,又是五言之体,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闻,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道劲,格凋沉雄。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环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首言浩然之气之源与形,简括干炼。中间一通史诗性的列举,虽繁富而不累赘,十二位忠臣义士的烈举,一气呵成,俨然大河奔流,滔滔东去,且诗人三易排比句组的语言,使诗富于变化。这种表现形式上的雄浑与浩然正气意蕴上的雄威极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体现出全诗的底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同时,也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怀正气,柱天维地的高大形象。《正气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韵,通篇四韵,平仄间押,以此将诗之情韵导而逶迤,又寓激荡于从容。既浑灏苍古,又顿挫扬抑,回肠荡气。

这首诗用古体诗的语调来写,而不取近体的排偶整饬,显得高古悲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正气歌序》参历史局限

这首诗歌中,首先是作者所列举的许多历史人物,既不仅是民族英雄,也不一定都是对历史对人民有过什么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如“为嵇侍中血”诗句中的嵇绍,不过是由于皇室内讧,他为了保卫一个昏庸皇帝晋惠帝而牺牲了的一个封建社会的忠臣。至于管宁更不过是一位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隐士;虽然作者把他们都当做历史上英雄人物来歌颂,但其实是不可取的。

其次,作者文天祥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英勇牺牲的出发点很大程度是来自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他自幼就羡慕古代忠臣、义士的行为:在江西学宫看到一些忠臣画象,就慨然说:“设不俎豆其间,非丈夫也。"并且在临刑时还以学习古代圣贤,成仁取义,作为自己为国尽忠的信条。出此可见,他的思想基础,基本上是建立在忠君之上的。正因为他具有这种封建的忠君思想,才限制了他的视野,使他作品的积极内容,受到了限制。因而,在评价他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不与人民利益相符的思想是应该加以批判的。他在被捕之后能够坚持民族气节,不为威屈,不为利诱,终于为国牺牲,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为祖国保持了“正气”,自然也应该肯定。但是作者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毕竟和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最后,正因为作者文天祥受到了封建忠君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诗中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些宣传儒家教义和封建伦理观念的东西,如“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等,都是封建教条,是不可取的。

原文:

正气歌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文天祥正气歌赏析

《正气歌》是南宋文天祥的代表诗作之一。公元1279年,文天祥被元兵俘虏,见劝降不成,元朝统治者便将其收押于牢狱之中,以挫其锐气。

文天祥入狱前后,前南宋状元的留梦炎、元朝宰相阿合马,以及在北京当”国公爷“的宋恭帝先后多次劝文天祥投降元朝,皆被凛然拒绝。身在狱中的文天祥,并未意志消沉,而是立志写出勉励世人的正气之诗。1281年夏,在环境恶劣的监牢里,一代英杰文天祥流传千古的正气之诗《正气歌》。文天祥正气歌为五言诗,全诗共六十句,句句珠玑,读来朗朗上口。

正气歌的开头交代了写作背景,写道:“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接下来是《正气歌》的诗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诗的开头即点出“天地有正气”,至“时穷节乃见”;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列举出历史上有名“正气”人物,以他们的精神为例,表明正气的力量之大以及自己将效法先人的`心志。接下来,全诗用八句道出浩然正气的重要性,指出正气存乎天地,贯穿日月,为三纲所在以及道义的根本。

在《正气歌》的最后,文天祥由古人的遭遇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表明自己虽身处牢狱,处于肮脏晦气的环境当中,但自己被一身正气包围,无论何种邪气都不能入侵,因此能做到坦然面对命运。《正气歌》通篇文辞隽永、激昂慷慨,充分体现了文天祥才学及其不朽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正气歌写了什么

文天祥认为自己一身正气,所以各种邪恶的东西都不能侵犯自己,文天祥要按照古人的光辉继续走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文天祥在文中写道自己被囚禁在北国的一间土屋里面,这里的条件很不好,很黑很潮湿,到了夏天味道很重又很闷热,遇到雨水天这里会积满水,长年不能照到太阳,许多人都因此得了瘟疫,但是文天祥却在这样环境里生存了下来,并没有得病,之所以没有生病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孟子说的浩然正气有七种,但是文天祥有一种气能抵过七种气,那就是天地间的凛然正气,所以才写了这首《正气歌》。

文天祥在下文写了许多在朝廷危机时刻出现的名人,他说凛然正气是不可侵犯又长久存在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谈论它,因为万物是以它为生的,三纲五常都是依靠着它。可惜的是文天祥现在到了国难的时刻却没有能力安国杀敌,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送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北方。面对酷刑文天祥现在就想看到了蜜水,做梦都想魏国捐躯,现在牢房里很昏暗,如果一不小心染上了疾病,那这里将是我文天祥的葬身之地,但是疾病都不敢靠近我,我心中永远爱国,但这样的日子何时会终结呢?我想以先人作为榜样勇敢的走下去。

文天祥正气歌的局限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出现的十二位忠臣义士其实有些并不是什么民族英雄,有些知识隐士,但是文天祥却把他们当做历史上的英雄来歌颂,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有部分的人其实只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而献身的臣子,比如嵇绍就是为了保护昏庸的晋惠帝而牺牲的,管宁只是一个独善其身的隐士,并没有多大的贡献。

文天祥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确实在文天祥的生平中就有介绍他是自由仰慕那些吧诶挂在学宫中的忠臣的,所以在最后他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杀身成仁,实现了自己为国献身的信念。从他的《正气歌》里面我们就能看到他的作品虽然积极向上,但是最后还是在宣传封建教条“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文天祥在被捕依然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他的封建思想还是要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