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正文

格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时间:2025-05-13 06:14:51

引导语:《论辩的魂灵》是鲁迅的一篇文章,出自《华盖集》,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九日北京《语丝》周刊第十七期。下面是原文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论辩的魂灵〔1〕

二十年前到黑市,买得一张符,名叫“鬼画符”〔2〕。虽然不过一团糟,但帖在壁上看起来,却随时显出各样的文字,是处世的宝训,立身的金箴。今年又到黑市去,又买得一张符,也是“鬼画符”。但帖了起来看,也还是那一张,并不见什么增补和修改。今夜看出来的大题目是“论辩的魂灵”;细注道:

“祖传老年中年青年‘逻辑’扶乩灭洋必胜妙法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3〕。今谨摘录数条,以公同好——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破产了!

受人格破产的洋奴崇拜的洋书,其价值从可知矣!但我读洋文是学校的课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对者,即反对政府也。无父无君之无政府党,人人得而诛之。”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自由结婚未免太过激了。其实,我也并非老顽固,中国提倡女学的还是我第一个。但他们却太趋极端了,太趋极端,即有亡国之祸,所以气得我偏要说‘男女授受不亲’〔4〕。况且,凡事不可过激;过激派〔5〕都主张共妻主义的。乙赞成自由结婚,不就是主张共妻主义么?他既然主张共妻主义,就应该先将他的妻拿出来给我们‘共’。”

“丙讲革命是为的要图利:不为图利,为什么要讲革命?

我亲眼看见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现金抬进门。你说不然,反对我么?那么,你就是他的`同党。呜呼,党同伐异之风,于今为烈,提倡欧化者不得辞其咎矣!”

“丁牺牲了性命,乃是闹得一塌糊涂,活不下去了的缘故。

现在妄称志士,诸君切勿为其所愚。况且,中国不是更坏了么?”

“戊能算什么英雄呢?听说,一声爆竹,他也会吃惊。还怕爆竹,能听枪炮声么?怕听枪炮声,打起仗来不要逃跑么?

打起仗来就逃跑的反称英雄,所以中国糟透了。”

“你自以为是‘人’,我却以为非也。我是畜类,现在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类的爹爹,当然也就是畜类了。”

“勿用惊叹符号,这是足以亡国的。

〔6〕但我所用的几个在例外。

中庸太太提起笔来,取精神文明精髓,作明哲保身大吉大利格言二句云:

中学为体西学用〔7〕,不薄今人爱古人〔8〕。”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九日北京《语丝》周刊第十七期。

本篇揭露的是当时顽固派和许多反改革者的“魂灵”和他们的思想“逻辑”。其中列举的诡辩式的奇怪言论,都是作者从当时社会上一些反对新思想、反对改革和毁谤革命者的荒谬言论中概括出来的。

〔2〕“鬼画符”符是道士以朱笔或墨笔在纸或布上画的似字非字的图形,迷信的人认为它能“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鬼画符”,即胡乱画的符。

〔3〕扶乩一种迷信活动,由二人扶一丁字形木架,使下垂一端在沙盘上划字,假托为神鬼所示。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老聃)的尊称;急急如律令敕,是道教符咒末尾的常用语,意思是如同法律命令,必须迅速执行。

〔4〕“男女授受不亲”语见《孟子·离娄》。意思是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

〔5〕过激派日本资产阶级对布尔什维克的诽谤性的译称。当时我国的反动派也曾沿用这个词进行反共宣传。

〔6〕关于用惊叹符号足以亡国的论调,见《心理杂志》第三卷第二号(一九二四年四月)张耀翔的《新诗人的情绪》一文,其中统计了当时出版的一些新诗集里的惊叹号(!),说这种符号“缩小看像许多细菌,放大看像几排弹丸”,是消极、悲观、厌世等情绪的表现,因而认为多用惊叹号的白话为都是“亡国之音”。

〔7〕中学为体西学用原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主张。中学,指“治身心”的纲常名教;西学,指“应世事”的西方技术。

〔8〕不薄今人爱古人语见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原意是说他不菲薄当时人爱慕古人的“清词丽句”(据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这里则是对于今人和古人都一视同仁的意思。

鲁迅小故事七则

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5.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6.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7.戏弄特务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播下行为的种子,可以收成习惯之果;播下习惯的种子,可以收成性格之果;播下性格的种子,可以收成命运之果。——英国小说家芮德

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着,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书籍和朋友,在好不在多。

珍惜今天的拥有,明天才会富有。

格言杂志中的

进步不是一条笔直的过程,而是螺旋形的路径,时而前进,时而折回,停滞后又前进,有失有得,有付出也有收获。——奥古斯汀

学问之道无捷径。

不要因为一次挫折就放弃你原来决心要达到的目标。——莎士比亚

对一般人而言,凡事要思考并不是什么麻烦的事。——詹姆士.布莱斯

凡是内心能够想到、相信的,都是可以达到的。

没有一条通往光荣的道路是铺满鲜花的。

坚持是一种智慧,固执是一种死板。

困难坎坷是人们的生活教科书。

人生是一种考验,而这个世界就是考场。每一代都要面对一些问题——可能是相同的问题——只不过问题的形式不同。

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

知识的确是天空中硕大无比的太阳。它的光辉撒下生命和力量。——韦伯斯特

不是无知本身,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识的死亡。

命不能争,运可以造,弱者认命,强者抗命,能者求命,智者造命。

只要一个人还有追求,他就没有老。知道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老。

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无知而行动。

生活的地平线是随着心灵的开阔而变得宽广的。——布莱克

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机会来到时,立刻抓住它。——班杰明·戴瑞斯李

成为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每天精力充沛的`努力工作,不虚掷光阴。——威廉·戴恩·飞利浦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昨天是张退票的支票,明天是张信用卡,只有今天才是现金;要善加利用。——凯·里昂

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爱迪生

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学无止境。

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一年,我都更加相信生命的浪费是在于:我们没有献出爱,我们没有使用力量,我们表现出自私的谨慎,不去冒险,避开痛苦,也失去了快乐。——约翰·B·塔布

所有口述手写的辞句中,最悲哀的就是本来可以......——美国诗人惠蒂尔

学习趁年少,而且要学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聪明的人是考虑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暇去想过去的事。——英国哲学家培根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有信念不一定成功,没信念一定会失败。

不停的专心工作,就会成功。——查尔斯·修瓦夫

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能从失败中站起来。

掩盖无知要比学到知识更难。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澳瑞森·梅伦

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你就会知道山有多低。——哈马绍

只要坚韧不拔,失败十九次之后,第二十次就会成功。——安德森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如果我没有,我就一定要,我一定要,就一定能

为了成功,你必须付出代价。如果你付出了代价,你就会成功。——莱希

智慧比财富更宝贵。

做一切事情都应尽力而为,不可半途而废。——斯托达德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借以飞向天堂的翅膀。——莎士比亚

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

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

发生一件事,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改变观念,你就能接受它。

不要为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伤感,不要为无法承受的压力而气馁,不要为无法完成的任务而抱怨。

记住,当人生之路陡峭之时,要保持沉着。——林肯

未来不是固定在那里等你趋近的,而是要靠你创造。未来的路不会静待被发现,而是需要开拓,开路的过程,便同时改变了你和未来。——约翰·夏尔

有两种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一种人无法做被吩咐去做的事,另一种人只能做被吩咐去做的事。——C·H·K·寇蒂斯

求知格言

求知是一种快乐,好奇心知识的萌芽,格言杂志经典语句。 ——培根 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的景色越壮阔。 ——拉吉舍夫

进取格言

积极进取,机遇总喜欢光顾有准备的头脑。

亲情的格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但 丁

想象格言

积极心态能使一个懦夫成为英雄,从心志柔弱变为意志坚强。

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倾向: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子。

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的接受。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心量有很大关系。

念念都是为了一切大众,必定成功。

养胸怀大量——

观天地气概,抒古今豪情;养胸怀大量,

出浪潮思想;创千秋史业,塑辉煌人生。

珍爱景光——

寒微世家,平俗人生,深刻感悟,人情世风:

超凡文采,当世孤怀,司马雪芹,概莫例外。

名入华典,著染邸香,业成家昌,沾带几方。

为官修文,无愧父乡,传家励后,珍爱景光。

(感悟、自勉、励后——民亭新作)

1.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2.做官的都爱做好官,不过往往只知道爱做自己家里人的好官,自己亲戚朋友的好官;这种好官往往是自己国家的贪官污吏。——朱自清《论自己》

3.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

4.置不肖之人于位,是为虎傅翼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

5.出公理,则远者自亲;行私为,则子母相怨。——《管子·形势》

6.把亲戚朋友看得轻,把国家法律看得重,如此自然易于走到公忠方面去。——张君劢《立国之道》

7.私仇不入公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8.儿子从宦,有人来云:“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若闻资货充足,衣马轻肥,此是恶消息。——清·梁章钜《古格言·仕进》

9.婚姻勿贪势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

10.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父母-子女亲戚在 内。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对于自己的父、母、子、女、妻、 舅、兄、弟、姨、叔,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这种感情,共产党不仅不否认,而且加以巩固并努力倡守它走向正确的与人民利益相符合的有利于人民的途径。

11.应高年享富贵之人,必须少壮之时,尝尽艰难,受尽辛苦,不曾有自少壮享富贵、安逸至老者。今人往往机心巧谋,皆欲不受辛苦,即享富贵至终身,盖不知此理。而又非理计较,欲其子孙自少小安然享大富贵,尤其蔽惑也。——宋·袁采《袁氏世范》

12.以媚字奉亲,以淡字交友。——清·金缨《格言联璧》

13.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厚藏,身体则如鼎之镇。——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14.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15.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元·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