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自己,先要承认不足。
认识自己,先要承认不足,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惭愧心,发勇猛心,真正改过自新,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并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认识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断恶修善,为了见贤思齐促进个人成长。
2、认识自己,要学会纳谏改过。
认识自己先要学会纳谏,能够听进去别人的规劝。所以说,认识自己先要放下自己,放下面子,放下虚荣,放下架子,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我们自己当局者迷,别人可能会旁观者清。
教人纳谏的经句一:“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至恩莫过于父母,我们时刻要记住的不光是生身之恩,更有时时刻刻牵挂之恩,他们无一刻不为我们的前途和幸福担忧,纵使我们非常不孝,父母还是容忍我们的过错,依然挂念着我们的安危,这是何等的恩情?
所以,我们对于父母的恩情一定要永志于心,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外做事不敢悖德乱制,一念孝心即可生出许多智慧。
对于父母的告诫,我们一定要敬听,因为父母不会陷害我们,他们的教戒是真正出于真诚,是真正为我们的前途负责的。
对父母的责罚,一定要顺承改过,因为我们知道,父母在惩罚孩子之前,早已惩罚了自己。
除父母之外,长辈、老师亦多有父母之心,亦当待之如父母。听到他们的劝告我们也应当敬听,对于他们的责罚我们也应当顺承。有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一定不能固执已见。
朋友、同事乃至路人,只要愿意教导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理念父母,如果听到他们的规劝或责罚,我们一定要存感恩之心,其实现在社会上能够亲自指出我们错误的人太少了,因为人家都知道我们面子薄,深怕一不小心适得其反得罪了我们,甚至于结愤成仇给人家带来麻烦,所以人家看到我们犯错也不愿意告诉我们,而我们如果不自知,那便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所以,碰到愿意批评我们的人,首先心中要生起感恩之心。感谢人家愿意发心帮助我们改过。
所以,如果身边有一个人告诫我们,我们要知道,人家是来帮我们开智慧的,我们要立即放下自己的偏见成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才叫耳聪,耳聪目才能明,世间的聪明是从打开耳朵开始的。打不开耳朵就叫“塞听”,肾开窍于耳,耳窍不通则肾气不足,人生底气就不足。肾为水,水不足,心火就旺盛,心火旺就会躁热难耐,就会经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而且,心火旺时不光会烧着自己,还会烧伤自己身边的人,乃至悖情悖理悖伦悖德,破坏人际关系,恶性循环到自己身上,就会生闷气,就会更加闭目塞听一意孤行。
“须敬听”中,“敬”字非常重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首在“礼敬”,《礼记·曲礼》曰:“毋不敬。”没有恭敬心,不会交到真正的好朋友,也不会真正地从规劝中受益,往往是假装很谦逊,很顺从,其实左耳进右耳出,一句话也未听进去。要想获得真正的受用,让周围人的规劝在自己身上真正起到效果,能真正地帮助自己修身,别人骂时都要恭敬地听,听听自己平时哪些地方有过错,影响到身边的人而不自知,更何况人家只是规劝教导,怎么能不敬听呢?
“须顺承”,“顺”字尤其重要。或许别人看错了,我们可能不是这个意思别人误会了,这时不要立刻顶嘴,你顶了嘴就没人再敢规劝你了。顺承是一种大智慧。有一个表演家,他上台前有个学生过来告诉他,“老师,您的鞋带松了。”表演家连声道谢后弯腰把鞋带系紧了。等学生走后他又弯腰把鞋带松开。旁人见到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现在表演的是一个非常劳累的旅人,松开鞋带表现的是他打不起精神的状态。而那个学生,他一片好心过来帮助我,我一定要感谢他的关照。如果我不承他的情,以后他再看到我犯错的时候就不再会告诉我,那我便失去了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少了一个关心我的人。至于演戏的事情,我以后会教给他。”看看,智者面对误会时所表现出的大智慧,我们想想看,我们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在这不适宜的时候“教导”学生而失教于人呢?
在面对别人误会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误会,根本上还是自己处事上有不当的地方,更应该深深地省查自己,从这些地方改过就行了。这时别人无论说什么,也无论对错,我们敬谢不敏,感恩顺承。
教人纳谏的经句二:“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前面的经文是人家见到我们的过错,开口亲自指出来给我们听,这时候如果还不能听乃至于心生怨违,真是太愚蠢了。这一句经文是告诉我们,别人不开口教训我们,而是身教,我们也要恭敬地听从劝告,外则思齐,内则省过,从善如流断恶如仇。
见善思齐,见人好的就要学习,因为人家在表演好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感谢人家,并不断追随,学成好样子。别人能做到的好事,我也是人,我也行。
“纵去远,以渐跻”,这里的“去远”有两重含义:一是别人的地位很高,品德修养很好,我们与人家的差距很大,就象是人家已经登到一百多台阶了,我们才从两三阶开始,但不用气馁,“纵去远,以惭跻”,“渐”是慢慢、逐步,“跻”是登、升的意思,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不断地攀登,就能赶得上。
“去远”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古人、先人,早已不在人世,从时间上离们很远了,这也是“去远”。古来圣贤很多,他们立德立功立言以遗后世,虽然时光荏苒时局变迁,人的内在本质是不变的,我们还是可以向他们学习,“以渐跻”,可以追上他。孟子没有见过孔子,但通过用心学习,他的影响超过七十二大贤而成为亚圣,这说明,人只要用心学习,不在于是否在老师身边,也不在乎这位老师是今是古。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是别人立一个反面教材给我们看,他以身造恶,亲自犯错给我们看,我们这时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种子,有就立刻改过,如果没有,也要警醒自己,不要生出这样的种子。这样,这个人在做坏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身试法的老师,他不惜牺牲自己教导我们,就和站在我们身边规劝我们一样。聪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立刻学会纳谏,改正自己身上尚未发萌的恶因,从而提升修养。
认识自己,要勘查自己的行为
认识自己,须从勘查自己的行为动机开始,看看自己是不是伪善讨好、自私自利、阳奉阴违、心存委屈,如果行恶而不知耻,行善而心存顾虑,说明恶是真恶,善是假善。如果整日秽念丛生,口说道德,心中淫逸,自我标榜道人是非,生怕吃亏想占便宜,刚刚施舍即生后悔,甚至感觉自己做得很不错了大伙对不起你,或者感觉旁人扰了自己的清静妨碍自己成就了,这些念头都不是正念,念不正而心不端,心不端则意不诚,认识到自己的恶,才能真正改过自新。
经文一:“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还是开耳窍,听到话语不中听,表面顺承心里不高兴都不可以,哪里还敢怒形于色呢。人如果有这种脾气,爱听好话,话不中听就火冒三丈,这样,他的身边就只有阿谀奉承,再也听不到规劝的言辞了。这样,酒肉朋友来了,道义朋友走了,人活在这样的顺情话里,就无法看清自己了,有过错别人也不敢说,心窍慢慢地迷住了,以为自己很不错,其实各种烦恼整日熏染,自己已经进入不知耻的状态了。
经文二:“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动机比行为本身更重要。东岳庙门前有幅对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万法唯心造,就看你用的什么心。无心非,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这是自己的过错;而明知道是错的,还去做,那就是从心造恶了。无心造成的恶果,天地都不会当成恶来严惩,只让人自己承担一些错误的后果而已,如果有心造恶,那已经是罪过了。无心造成的后果天地不认为是恶果,并不严惩,但如果你自己不但不忏悔改过,反而还文过饰非,这便成了“有心非”了,这便是恶了。如果明知是错的还做,而且做了还掩饰,那就更严重了。
经文三:“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古人选官有个标准,要举“孝廉”,一个人对亲孝,临财廉,他才可以守住自己的阵脚。人如果能够至心孝亲,他就会知道最起码的“孝养父母”,而孝养有三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不光是给父母衣食奉养,关键是后两条,不让父母因我而忧虑,不让父母因我而羞愧。这个人做事能够顾及家里人的脸面,那他做事一定是有原则的。他如果能把孝亲之心扩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就有了“公利”,也就是说,念念能为大众的利益着想,这样的人才能做个好官。人如果临财廉,他就不会因为小恩小惠动摇原则,不会因为收贿赂赂而违背良心,他这样才能守住“公正”。官员心中有“公利”“公正”,才能够正己化人安民治世。
大凡“谄富骄贫”之人,骨子里就虚伪懦弱,他努力是因为贪图富贵,如果无利可图便立刻泄气,他的成功亦无甚可称道之处,因为昙花一现,他立刻就会败亡,家产如果他不败光,他的后人一定会很快给他败光的。“厌故喜新”也不是因为真的喜新,而是误以为新的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以这样的动机做事,无论好坏皆不足取。
所以说,谄富骄贫是贫贱之根,喜新厌旧是困苦之苗。
经文四:“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做事才有分晓,心意才能平和,伪善才会消减。
经文五:“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有些社会所谓的成熟的人,隐忍性高了点,但虽不开口或表露不快,却把别人的不是牢记在心,等着以后算总账,这是把自己变成垃圾箱的行为,窝臭的垃圾倒出来会熏死人的。怨声载道必忘恩负义,觉得自己不错的,许多事做得宽弘大量,而别人都气量狭窄对不起自己。若是做好事等着报答,那便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而别人的恶,要看成“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样心地就慢慢纯净了。
经文六:“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东岳庙的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了凡四训》记载:卫仲达被摄至阎罗殿,见恶录盈庭,其善录只筷子粗细的一轴,仲达问:“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阎君说:“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也就是说,见人色美心生秽念,阴间已经记了一笔恶迹,从这一点想想,现在世人的恶业有多少。
一念不正尚且不可,更何况去做恶事呢?
私藏物件,这本身是盗窃之根,即应当警醒改过。
经文七:“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即使有过,也不可心生不敬。劝谏父母,更要注意方法,面色要柔和,语言要温顺,哪怕父母不听,责骂甚至责打,我们也要心无怨怼,这才是打心眼里爱敬父母。
正如上所言,每个人都是我们的理念父母,如果要劝谏别人的时候,也要像对待父母一样,拿出十分的真诚,这样才不会出错。一心为人,无心为我,纵遭误会,无改初心,虽遇恶怼,无生怨心,怨心尚无,哪来的怨言怨气,这样修身的功夫才纯熟了。
经文八:“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心念比仪规更重要,关键在于慎终追远,“事死者如事生”,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不在眼前的人都能恪守恭敬的礼数,更何况在眼前的人呢?常念遗恩,人心必然厚道,这种人待人必是更真诚,更恭敬有礼。
认识自己,要修清静心
心浮则不安,气躁则不平,心念要是不平静安和,则意志恍惚不能专心致志,这样自省的功夫便归于无,根本用不上力,怎么能够认识自己呢。
经文一:“晨则省,昏则定。”
经文大意是,子女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我们向父母问安不光是为了表达我们的孝心,更是真心为了证实父母身体无恙,好让自己安心。
晨省昏定的重点不光是向父母问好,还要想想,自己作为子女,有没有真正的做到孝养、孝敬和孝顺。孝养父母不光是养父母之身,问候父母身体是否安好,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早晚想想,我做的事是不是合乎孝道,会不会让父母忧虑,会不会让父母羞愧,如果是有这样的苗头,一定要立刻改变。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晨省昏定的功夫就转化为自我修养的功夫。我们不在父母跟前,晨省昏定的工作还是要认真的去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个大孝子这我们是知道的。
一个人在外做事不踏实就是不孝,一个人心浮气躁就是不孝,只有真正让自己心气沉下来,如同水静下来杂质沉淀,才能真正看清杯中境界。
经文二:“居有常,业无变。”
经文原意是指日常起居有定位有定时,所从事的行业也不能老变,这样都会让家人不能安心放心(惭愧惭愧!)。
而人在社会上做事要想有所成就,也要“居有常,业无变”才行。如果老是跳槽,工作环境和人事关系不断地变化,那么自己的精力也会浪费在许多方面,旁边经常是陌生人,光认识人就得花费很多精力,经常记住很多名字同时就会忘记很多名字,这样,在工作环境中没有几个真正的贴心朋友,自己工作中往往是单打独斗,甚至在一些岗位上唱独角戏给大家表演,其中苦乐酸甜可想而知。(可叹可叹)
再者,如果没有从一门学问精进钻研,今天研究这个,明天研究那个,好像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是懂个皮毛,什么学问都经不住三句问,这样浮在表面的学问于己修身无益,于世于人无用,可惜了光阴。(可惜可惜!)
所以,人只有在一个环境一个行业真正安静下来,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优势并把握好努力的方向,并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方能修成正果。
经文三:“对尊长,勿见能。”
对尊长面前“勿见能”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不要急于表现自己,这样表现只能显示自己的轻浮与无知;二、不要逞能而让自己捉襟见肘;三、不要张扬能耐让尊长难堪;四、不要太爱表现能耐受到太多表扬而让自己傲慢心起来不思进取;五、太爱张扬的人惹人讨厌从而没有人愿意真正的指导他,所以失去很多进步的机会;六、经常表现才能让自己以为自己很能耐从而争强好胜无法接受批评甚至强辞夺理;七、养成闭目塞听的坏习惯后容易迷失自己而不知悔改。
所以,急于现能的人往往不是真的有能,学的东西不是真才实学,而是许多浮华的东西,慢慢地变成纸老虎,除了在人前张扬外再无本事。这样的人深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心神不宁,说话时紧张地察言观色,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人怎么能认识自己?
经文四:“问起对,视勿移。”
原义是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答话,并且眼睛不能左张右望或滴溜乱转(这是很不礼貌的)。其实这个要求中包括了“敬”和“诚”这两大原则。人问话站起来回答是表达自己的恭敬,说话能气定神闲(气定时眼睛才能安)是因为自己说话的内容是诚实的。
恭敬诚恳是待人的最好态度,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最佳途径,只有恭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审视自己审视环境,只有诚恳的心才能真正客观地剖析自己改正错误并理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经文五:“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有的人屋子很乱,认为这是小事,其实古人讲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修心的基础,行为就是心迹的展现。乱放东西的人往往会因为找东西花费太多的时间,乃至于因为有些急用的东西找不到而脾气败坏,甚至影响了一天的心情。再者,屋里的东西都没有定位,脱衣服乱扔一地,甚至弄脏了衣服,这样的人心里肯定也是一团糟,对衣服不爱惜,对亲人的劳动也不爱惜,特别是由家里人为他洗衣服的时候,他根本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就是不珍惜眼前的`人,从思想根本上有大问题。
爱惜物力,整洁屋子,这是一点小事,但是从这里可以培养人的清静心,让自己的思绪宁静下来,这样自己的理智才会显现出来。
经文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挑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毛病,一方面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利,另一方面,增长自己的嗜欲,格物的功夫就此丧失,更麻烦的,是让自己心中少了清静,挑三捡四中增添了许多烦恼。
吃得太多和饮酒都会让自己头脑反应迟钝下来,酒要是喝醉了更是障碍了心智,做出许多丑态来,哪怕好一点的,倒头便睡,也往往因为醉酒嗜睡耽搁了正事,所以,想让自己能保持正念,这两人件事不能不警觉。
经文七:“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这两则都是教敬,待人敬,待物也敬,这样让自己时时恭敬,长养德性,清扫心中的浮杂傲慢之气。
经文八:“事勿忙,忙多错。”
再忙的事情也不能慌乱,因为“忙多错”,忙乱起来缺乏稳健,往往把好事办成坏事。
身心清静的人,再忙的事情当前他也只是沉下心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在忙乱中手足无措。而且只有真正沉静下来,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
经文九:“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人是环境的产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非是大圣大贤,一般人如果与一些有恶习的人经常来往,往往是学好不容易学坏非常容易,最终染上难以去除的恶习。就像一个比方,拿一碗清水,弄脏他很容易,我们用一滴墨水就可以让它不再是清水,如果再想让其变回原来的清水,那就太难了。斗闹场通常是恶习的集聚地,直接影响人的清静。电影《喜玛拉雅星》上面,清纯无染的阿星在赌场里只呆了两天就染上了各种恶习,变成了不可救药的恶棍。
邪僻事是那些蝇营狗苟的不可光明正大告人的事情,人如果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变得趣味低下,如果再爱打听这些事,那已经堕落得不成样子了。
要想让自己身心清静有所造化,就得时时保护自己不受污染。
经文十:“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上帝给人一张嘴两只耳,是让人少说多听。子曰:“天地不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最难驳倒的语言是无声,所以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所以说话首先是要少,而后是要精,要实在、精确、质朴、简洁。千万不能花言巧语甚至污言秽语,这样直接影响自己的德行,据说常常说脏话的人口会慢慢变得很臭。
经文十一:“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轻诺是人容易犯的最大毛病,而如果事情不是自己能够掌控并决断的,或者事情有悖情理不太应该去做,这样的事情答应后往往会“进退错”,让自己陷入麻烦之中。人如果一不小心张了这样的口,那可能让自己好久都清静不下来,各种烦恼和折磨会一齐降临。
经文十二:“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说话应当稳重而且吐字清晰,既不急于表露,也不含糊不清,只有这样,才给人一个稳健而诚恳的形象,也只有这样,可以让自己养成头脑清晰的习惯。因为说话不清晰,思想就不可能清晰,长此以往,与人交往过程中,也给别人带来许多麻烦,而对自己来说,思维的精准性也出了问题。
经文十三:“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爱迪生曾经访问海伦·凯勒,他说,你听不到别人说话太有福了,因为人说的话大多是废话,是不需要听的,听不到那么多的闲话,你的心里安静多了。我们有些人喜欢做“包打听”,心里装的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如果选择了废品,那真正珍贵的东西就没地方储存了,这就是有些人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却在大事上犯糊涂,有些人看起来心明眼亮却老是犯低级错误的原因,心里不干净,就像是一团浆糊,能做出个什么选择来?
经文十四:“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读书没有清静心,什么都读不懂。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样碗里的也不知其味,所以学什么东西也学了个稀里糊涂。所以读书时候的清静心也非常重要,养成这个习惯,才不至于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
经文十五:“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一本坏书,就像一个坏朋友,“敝聪明、坏心志”,养成了人的邪知邪见,倒后来抬扛的时候很能干,真正处世的时候不明理,甚至在人生的大问题上选错了方向,做出悖德之事。
所以,人生苦短,真正能坐下来读书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们有时间一定要用来读好书,读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好书,读帮人开启智慧的圣贤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的意志坚强起来,才能让自己的心神安静下来,在遇事的时候不慌乱,做出正确的抉择。
《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1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贵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是朱用纯(1617-1688),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和翻译: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以下灰色内容可以不教孩子)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原文):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家训家风家规手抄报
家训家风家规手抄报
家训家风家规手抄报
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戒子书》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颜氏家训》经典语句
婚姻勿贪势家。
巧伪不如拙诚。
父不慈则子不孝。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父母威严而有慧,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也。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子家训》经典语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岳母刺字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六尺巷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