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大全介绍图解 正文

格言大全介绍图解

时间:2025-05-11 10:32:25

格言名言精选含解释,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格言名言精选含解释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吃一堑,长一智。”这是第11册“基础训练5”里学习的句子。这些语言脍炙人口,在世间广为流传,常常被人们在文章里引用。它们语句精练,而道理深刻。像这样含有教育意义的语句,我们称之为格言。我国古代的诗文里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以下推荐一些给少年朋友们赏阅。

1、劝诫人们虚心好学,进取向上,才能不断进步。

满招损,谦受益。

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意思是说,几个人共同行走,其中必定有的可以作我的老师。要学习他的长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加以改正。它说明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刻出玉器。这句话现在用来比喻借别人、别地、别国的先进事物或经验,来搞好自己的工作。

百尺竿头须进步。

出自北宋《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说,僧道修行的功夫即使已达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也还要继续深造,以达到充满宇宙的最高境界。

“百尺竿头须进步”现在也说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来说明即使取得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2.教导人们坚韧有拔、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

出自《苟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骏马。驽马:跑不快的马。锲、镂:雕刻。意思是说,良马跳跃一下,达不到十步远;劣马拉十天车却能走很远的路程,这是不停地走的结果。雕刻一样东西,用刀子刻几下就停止,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也能将金石雕刻成器。这句话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绠:绳子。意思是说,泰山上流下的水溜能穿透岩石,很细的绳索能磨断树干。水并不是钻石头的钻,绳索也不是锯木头的锯,但是一点一点地磨擦,就使得石穿木断了。它告诉人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事情一定会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

出自《后汉书?耿弈传》。耿弈收复齐地,立下大功,光武帝刘秀赞扬他说:“……有志者事竟成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事情终究能够成功。这句话说明,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

3.教育人们从点滴做起,注意积累。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出自《荀子?劝学篇》。跬:一举足的距离,半步。意思是说,走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能达到千里之远;不汇集细小的水流,就不能成为江海。说明学习必须一点一点地积累,也说明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4.包含辩证法,富于哲理性,给人深刻启迪。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出自《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说,千丈长的河堤,可能因为蝼蛄、蚂蚁一类的小虫钻洞而被大水冲破;百尺高的房屋可能因为烟筒缝里冒出的一点烟火而烧毁。它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不能忽视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造成大祸。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出自汉代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事说,边塞上有个老头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后来那匹丢失的马回来了。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用来说明事物一分为二的道理,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查普曼(英国诗人、剧作家)

George Chapman (1559?~1634) 英国戏剧家、诗人。生于赫特福郡一平民家庭,在牛津受过教育。曾去欧洲大陆游历。

个人生平

1596年他的第一部剧作《亚历山大港的盲乞丐》上演。1605年在与B.琼森等人合写的《向东方去!》中嘲笑了苏格兰人,因而短期入狱。1634年5月12日在伦敦去世。

查普曼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曾把荷马的两部史诗译成英文。他的悲剧充满精巧的隐喻和复杂的句式,使一般观众莫知所云。查普曼最出色的戏剧是两部悲剧:《布西·德·昂布阿》和《布西·德·昂布阿的复仇》。

《布西·德·昂布阿》(1604)从法国一段历史演绎而成,主人公布西以同名历史人物为原型,被作者塑造成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雄。他最初贫寒而不为人知,但雄心勃勃,充满奋发向上的激情和冒险精神,同时又伪善、傲慢,带有投机色彩。他被引荐进入宫廷后,连连升迁,引起朝臣嫉恨。他与伯爵夫人私通,又给政敌留下把柄,终于被置于死地。这出具有塞内加风格的悲剧在当时被视为英雄剧的典范。《布西·德·昂布阿的复仇》(1610)所着力塑造的克勒蒙是一个坚忍、自制的斯多葛式人物。他肩负着为哥哥布西复仇的使命,却又由于种种原因而迟疑不决。在布西幽灵的督促和激励下,克勒蒙终于投袂而起,杀死了仇人,然后自杀身死。查普曼的喜剧也多有可观者,如《全是傻瓜》(原名《装上轮子的世界在行驶》1604)、《管家绅士》(约1602),都是被传颂一时的作品。

查普曼的其他名言

爱是自然第二个太阳。

办好你的商行,商行就会养活你

谁一旦成了哪一个的奴隶,谁便会在所有的人面前失去自由

我告诉你,爱神是万物的第二个太阳,他照到哪里,哪里就会春意盎然。

青年人把老年人都看成是傻瓜;可老年人都明白,青年人才是笨蛋。《万愚》

虚伪的人类社会——为了尘世间的伟大,将一切天堂的安乐稀如空气。《瓦尔登湖》

关于一见钟情的名言

一见钟情自古有之,无需解释。——欧·梅雷迪思

一见钟情是唯一真诚的爱情;稍有犹豫便就不然了。——英国犹太小说家、戏剧家 赞格威尔

胡逸之:要避免一见钟情的沉沦,记得不要看她第一眼。——武侠小说作家 金庸 《鹿鼎记》

天性是百发百中,万无一失的。这一种的天性叫一见生情。而爱情方面的第一眼,就等于千里眼。——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要知道,太丑的落难公主,白马王子就算出现也不是不会出手相救的,更别巴望会被一见钟情了。 ——台湾言情小说作家 席绢 《迷路》

在人群中偷看你的笑脸,恍惚间仿佛回到从前。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再一次地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然后彼此相恋?——中国现代作家 张爱玲

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的,就像情侣一见钟情也是很少的。朋友不是你可以不假思索、一股脑来输出烦恼、抱怨的人,否则你就是自私的,是在利用你的朋友,不是无原则的相互扶持、分担,要替对方思考,而不是作为语言垃圾箱、情感垃圾桶。自己觉得烦恼、痛苦的事为什么要加诸到对方身上?抱怨是一种毒气、债务。——复旦大学教师 陈果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