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培根
2.使自己快乐也使他人快乐,别伤害自己也别伤害他人,我以为这就是伦理学的全部意义。——尚福尔
3.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英国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刘备
5.德行的实际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6.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7.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8.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
9.如果你的道德观念令你消沉,那它们就一定是错误的道德观念。——史蒂文生
10.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卢梭
11.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3.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
14.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培根
15.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1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7.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18.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19.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达尔文
20.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布莱希特
21.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
22. 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成儿童自觉的纪律性,这是儿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陈鹤琴
23. 我们不得不适应这一现实:历史乃是万神殿的反映,它的活动既非道德又非不道德。它既不惩恶又不报善。因为它不是根据正义而是根据力量。它总是把胜利分配给有权势者,任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般说来,在世俗事务上它总是替为非作歹者撑腰。———— 茨威格
24.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
25. 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麽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 德谟克利特
26.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
27. 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 德谟克利特
28.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狄德罗
29. 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狄德罗
30. 所谓恶人,无论有过多么善良的过去,也已滑向堕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谓善人,即使有过道德上不堪提及的过去,但他还是向着善良前进的人。———— 杜威
31. 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杜威
32.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出自:清·杜文澜《古谣谚》
33.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杜文澜
34. 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
35. 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
36.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生传》
37.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8.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39. 君子患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4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
4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
4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43.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春秋)管仲
44. 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 (美国)富兰克林
45.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46.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47.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里特
48.智慧和德行,有如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日本
49.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50.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1、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培根
2、修之至极,何谤不息。——张九龄
3、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亚里士多德
4、修道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史襄哉
5、良好的习惯,如同一束鲜花。——派登花特
6、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司马迁
7、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苏格拉底
8、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忘身。——韩婴
9、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
10、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波伊斯
11、能够自由地形成习惯的人,在一生中能够做更多的事。习惯是技术性的,因此可以自由地形成。——三木清
1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韩愈
13、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中国谚语
14、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经
15、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
16、习惯是我们强有力的偶像,我们都得臣服于它。——亚兰
17、习与性成。——书经
18、并不是由于决心才正确、应该由于习惯而正确。不仅能做正确的事,而且养成不是正确的事就做不了的习惯。——华兹华斯
19、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加以培养,然后我们才能希望我们的举止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正确。——富兰克林
20、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斯基
21、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卢梭
22、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苏霍姆林斯基
2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24、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25、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
26、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于,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查·霍尔
27、修已而不责人。——左传
28、人而无德,生而何益。——法国谚语
29、坏习惯防止容易破除难。——谚语
30、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蔡元培
31、养生治性,行义求志。——苏轼
32、不修身而求今名于世者,就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颜之推
33、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颜元
34、养气要使完,处身要使端。——陆游
35、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良好的教养。——约翰·洛克
36、改变好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的多,这是人生的一大悲衰。——毛姆
37、欲影正者端其表。——桓宽
38、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罗斯金
39、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歌德
40、君子反道以修德。——吕氏春秋
41、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周恩来
42、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弗兰西斯·培根
43、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
44、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欧阳修
45、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马·阿诺德
46、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车尔尼雪夫斯基
47、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4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
49、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50、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51、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黑格尔
52、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贾谊
53、一个好的习俗比法律更可靠。——欧里庇得斯
54、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
55、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56、“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卡尔·马克思
57、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培根
58、“无伤”二字,修已者之大戒也。——吕坤
59、夫子温、良、恭、俭、让。——论语
60、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61、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饰心胸。——中国谚语
62、习惯之于灵魂犹如血管与脉络之于血液,是它流动的道路。——布什纳尔
63、君子虽殒,美名不灭。——武则天
64、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培根
65、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爱默生
66、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而志戒于渐习。——程颢
67、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68、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欢。——杨雄
69、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子
70、如果通过修养达不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修养两字也就毫无意义了。——波伊斯
71、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林逋
72、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有可教化。——贺拉斯
73、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傅玄
74、好的习惯愈多,则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诱的力量也愈强。——詹姆斯
75、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借部何因缘,致令遗如此?各执一般见,互说非兼是。但自修已身,不要言他已。——寒山
76、打破成规,新世界才能出现。——库帕法伯格
77、崇德莫盛乎安身,安身莫大乎有政,有政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后行。——王粲集
78、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一个人假如不从睡在摇篮里的时候开始养成人生的清洁的习惯,那是最危险不过的。——夸美纽斯
79、吾人最大之知识,系反躬自省。——中国谚语
80、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林肯
81、止谤莫如修身。——中论
82、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高尔基
83、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去义以为的。奠而发发,发必中矣。——杨雄
84、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会充实我们的头脑。——巴尔扎克
85、治外物易,治已身难。——林慎思
86、人类一生的工作,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每个习惯所养成。——富克兰林
87、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88、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唐·神秀
89、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欧阳修
90、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91、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刘昼
92、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西塞罗
9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94、所有的习惯以不可见的程度积聚起来,如百溪汇于川,百川流于海。——德莱敦
95、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魏子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作用是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性,奠立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下面是关于孔子在道德方面的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一:
1.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 过,则匆惮改。
18.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二:
1.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 礼之用,和为贵。
1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不学礼,无以立。
23. 有教无类。
24.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拓展:孔子思想
孔子与其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主体部分,并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孔子与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与儒学在塑造中华文化及其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孔子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
一、崇德
“崇德”是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亦见于《尚书》武成篇“惇信明义,崇德报功”,但武成篇的成书时代可能稍晚。自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已经开始不断发展重视“德”的倾向,孔子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德”的重要性。孔子思想中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崇德就是把道德置于首要的地位,在任何事情上皆是如此,无论政治、外交、内政、个人,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处理和评价事务的根本立场,对人对事都须先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坚持道德重于一切的态度。如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就是说用政令领导国家,人民可以服从但没有道德心;用道德和礼俗来领导国家,人民乐于服从而且有道德心。孔子不相信强力、暴力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孔子的理想是用道德的、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和领导。孔子的这一思想也就是“以德治国”。这是孔子“崇德”精神最明显的例子,事实上,无论孔子思想中涉及国家、社会、个人,孔子对道德理想、道德政治、道德美德、道德人格、道德修养的论述,处处都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道德基础。为了方便,以下我们只从仁、义、中、和四个基本观念入手,来呈现孔子道德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贵仁
在《论语》中,孔子100多处谈到“仁”,仁是孔子谈论最多、最重视的道德概念,因此战国末期的思想界已经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吕氏春秋﹒审分览》)。贵仁是指孔子在诸多的道德概念中最重视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伦理原则,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美德,也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仁的性质是仁慈博爱,仁在孔子也是全德之称,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在儒家思想中又代表了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仁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首要道德概念。仁的涵义可见于《论语》中最著名的例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重视家庭伦理,但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普遍的人际伦理“仁者爱人”,把仁设定为社会文化的普世价值。仁有多重表现形式,在伦理上是博爱、慈惠、能恕,在情感上是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是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扶弱、以及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等。同时,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为道德之首,在2500年以来的历史中业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的最集中的表达。
孔子不仅突出了仁的重要性,而且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前者亦称为恕,后者亦称为忠,孔子说忠恕便是他的一贯之道。从恕来说,自己所不想要的,决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说,自己要发展、幸福,也要使他人发展、幸福。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与人”,即自己认为是好的,一定要施加给别人。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霸权心态和行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想家梁漱溟提出,儒家伦理就是“互以对方为重”,以此来说明忠恕之道的伦理态度,就是说,儒家伦理的出发点是尊重对方的需要,而不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实现对象。儒家伦理不是突出自我,而是突出他者;坚持他者优先,他者先于自我,这是仁的伦理出发点。1990年代以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金律,而在中华文明25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孔子仁学的这一教诲早已深入人心,化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