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宋朝陆游说的读书格言 正文

宋朝陆游说的读书格言

时间:2025-05-07 10:46:32

1、知不足者好学,耻不问者自满。——(宋)林逋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3、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

4、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6、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元)陈秀明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9、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出自: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张居正

10、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南北朝)颜之推

11、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王安石

12、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书摘

13、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清)刘鹗

1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6、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张之洞

1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18、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

19、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0、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宋)朱熹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2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23、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5、读书百遍义自见。——(南朝)裴松之

26、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3、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34、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3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37、少年好学,将成大器。——书摘

38、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3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0、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1、学风四戒: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戒浮,浮则无深。——报摘

42、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43、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44、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5、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4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4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8、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清)彭瑞淑

49、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清)颜元

50、读书,一个永恒话题。古人是这样看待读书的.。

5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5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

56、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陆游

57、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坠。——(汉)徐干

5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9、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格言联璧》

60、学知不足,业精于勤。——(唐)韩愈

《读书·归志宁无五亩园》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释】

归老:年老离任归家。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前两句说,离任回家难道还没有五亩田地可以维持生活吗?我读书的目的原来是为了人民的。

课:这里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这两句说,在微弱的油灯下看书,眼睛已大不如从前了。但我每天仍然要阅读二万多如蝇头一样字的书籍。

【翻译】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赏析】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这首《读书》七言绝句,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一二两句,确是议论。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陆游人生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著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著「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著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朝)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读书本意在元元。——(宋朝)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8.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1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