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译文]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出自] 范仲淹 《渔家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评点】
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职。这首词就是写边塞生活,展示了军士们不怕艰苦、扫除边患同时又因长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心情。
词的上半部分着重写景,景中有情。上片写塞北风光,词人通过“风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塞北秋寒,荒芜萧索,边声连角,雁到不息,可见此地的条件是何等艰苦。萧然冷漠的风光让人心生寒意,那么这里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词的下半部分着重抒情,情中有景。下片写将士们的心声。沉重的乡愁,付与一杯浊酒;满腔的离恨,化作羌音悠悠。夜深人静的时候,呜咽的羌音、满地的寒霜让人心生凄凉和哀愁。主人公不能入眠,想到这些将士的心理:既想固守边塞,杀敌报国,又受乡情萦绕,挥之不去。此处暗含着词人对统治者治国政策的质疑,同时也流露出渴望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爱国豪情。
这首词大开大阖,超拔豪迈,苍凉雄壮,一反先前词坛上哀婉缠绵的扭捏之气,以战事、国事入词,堪称首例,开辟了宋词的一代豪放之风。
赏析: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赏析二:
在北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羌族逐渐强盛起来,建立了夏国。北宋王朝和它作战屡次失败。范仲淹于庆历元年到三年(公元1041到1043年)奉命与韩琦等经略陕西,才算稳定了局势。他在工作当中,爱抚士兵,推诚接待羌族,使汉、羌民族得以和平相处,很得人民的爱戴。他写过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开头。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写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沉重心情的。心情是主,景色是宾。它的结构和无名氏〔菩萨蛮〕有共同之处,也是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上片写景。它一上来就说明了这里是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接着,以候鸟大雁之到了季节要回到南方,来坐实“风景异”。“衡阳雁去”,按照一般的语法,应当是雁去衡阳;这里是因为要符合格律,把结构颠倒了。大雁在这个地方度过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要离开了。按照情理来说,人,推而至于雁,在一个地方住了相当长的时间,临别之时,总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为佛徒所忌,何况两个季节呢?而竟至于“无留意”,那么,可见此时此地,已经十分寒苦,实在是无可留恋了。雁的来去,完全是从人的立场去设想的,因此,这事实上是写人之所感。
第三句写边塞上的声音。泛说“边声”。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的声音,如风声、雨声、人喊、马嘶,都在其内。它们是边塞上所特有的,因而听到以后,容易引起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其无所不在,充塞了整个空间,虽想不听,也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更进一步写出这些凄凉的声音又还是伴随着军营中的号角一道发出来的,就更在凄凉之外加上了悲壮的气氛。这种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写。这是写词人所闻。
第四、五句写边塞上的景色。在数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样的围绕之中,傍晚的时候,烟雾弥漫,即将西沉的太阳正照射着一座紧闭了门的孤零零的城堡,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色!“长烟”的“长”字,在这里是广阔的意思,它与“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为了形容环境的辽阔荒凉而挑出来使用的。而孤城紧闭,则又显示了戒备森严,在冷落的背后,隐隐地露出了紧张的局势。这是词人所见、所感、所闻、所见如此,那么,身临其境的人,不免有怀乡之念,就很自然了。
下片以抒情为主。在这种环境之中,欲归不得,惟有借酒浇愁。。但是,“浊酒一杯”,怎么能够排遣离家万里的乡愁呢?结果是如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了。“一杯”和 “万里”相对为文,是强烈的对照。“家万里”,点出路途遥远,回乡困难,但它却不是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还没有能够如东汉窦宪那样,打退匈奴统治者的侵扰,在燕然山勒石纪功,然后胜利地班师还朝。在这里,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们的责任感。在严峻的环境里,虽然对家乡非常怀念,但是面对着侵扰者,他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的。
在完成抗击侵扰的任务以前,当然是无法回乡的,只有在这里坚持下去。傍晚之时,对景思乡,欲归不得,借酒小愁,消磨了许多时光,已经由黄昏进入深夜,这时听到的是悠长的羌笛,看到的银白的浓霜,怎么能够入睡呢?词中这位人物,可以是指词人自己,也可以是泛指某一位将军或征夫,因为他们的感情是共同的。将军的年纪当然大些,久戍边城,备极辛劳,已生白发,而征夫则流出了眼泪。末句极写久戍之苦,结出主旨。
一方面,边塞寒苦,久戍思乡;另一方面,责任重大,必须担负,这是词中所描写的一对矛盾。词中篇幅绝大部分是写前一方面的,但只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便使后一方面突出,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矛盾面,正如俗话说的“秤砣虽小压千斤”。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术语来说,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仪。”作者虽然身为将军,但并非高适《燕歌行》中所谴责的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所以能够体会普通将士们的思想感情,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崇高的责任感。
战场小学
下课铃声一响,我们就像箭一样冲到了操场上。
活动开始了,我们迅速的分好组开始战斗,我和几个好朋友一组,我们有的叉着腰、有的弓着腰,都做好迎站的准备。开战了,另一组的同学气势汹汹地向我们发起进攻。沙包,就像手榴弹一样快,但都被我们灵活地躲开了。呀,糟糕,正在我们暗暗得意之时,站在我身旁的颇颇,不小心“中弹”了,小个子的他只顾冲对手“挑衅”,结果被一枚“冷弹”击中了后背,他只好退出了战场。接下来的形势对我们很不利,不到一会,我们这一组又“牺牲”了好几个战友,最后只剩下我和加加了。我心里暗暗给自己加油:提醒自己可不能掉以轻心呀!
战后,我们一起总结了失败的原因:都因为太大意了,但我们并不灰心,决心下一个回合一定取得胜利。好了,集中精神开始新的战斗……
战场小学作文2
大家都珍爱自己的生命,但是是有些人的爱只在表面,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珍爱呢?这个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老师提出了“小手拉大手,全家文明走”的活动,看来,今天我有必要代表少先队教教大人啦。
相信现在大家最熟悉的交通规划是酒后不能驾车,南京630车祸给我们一个惨痛的教训,张明宝因为酒后驾车,伤害了9人啊!9个人,拆散了多少家庭,导致他们家毁人亡,惨不忍睹的一幕啊,由此可见,酒不是个好东西,所以我在这里要提醒常喝酒的叔叔和阿姨们:“你们千万别喝酒了啊,这样只能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请你们能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在众多开车司机中,有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爱闯红灯,俗话说的好“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多闯红灯的人,也许仅仅为争时间却搭上自己的性命,三分,一个长时间的等候,漫长的一分一秒保住了一个个人的性命,一秒,“嘀答”一下,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一秒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吗?三分比自己的一生还漫长吗?
再下来就是要减速慢行了,上元中学的14岁同学的惨案令我记忆犹新,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啊,学生是祖国的栋梁,那一辆大卡车的司机实在不应该超速啊,各位开车的叔叔阿姨们,请你们换住思考一下啊,我相信将心比心你们也不忍心的,更何况现在一家只生一个小孩,一家中失去一个孩子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毁灭。毁灭了一个充满温馨、幸福、希望的火苗,你们忍心吗?
总而言之,不论你开车还是步行,我希望你们与我们少先队员共同遵守交通规则,争做知法、守法、懂法的好公民,杜绝不良事项再次发生。
从我做起,从你做起,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战场小学作文3
有人说:“决心是不能实现你的愿望的。”有人说:“决心是实现愿望的秘密武器。”而我却不知道决心是什么东西,但,那一次,我明白了。
记得我九岁那年学骑两轮自行车的.场景我觉得那是“战场”。在“战场”上总是有一个默默支持我的人——奶奶。刚开始我总是对自己没信心只敢用牵的不敢骑。有一次奶奶突然跑过来,对我说:“你这样总是用牵的你什么时候才会骑呀?你给我骑上去,我在后面扶着你!”我看着奶奶那火冒三丈的样子。心里害怕极了!只好乖乖听话。我握着车把子,左右分别放在踏板上,准备就绪。还没开始呢,就先摔了个四脚朝天。奶奶连忙把我扶起来,笑着说:“你不是很喜欢不倒翁吗?你要学习他的精神永远打不倒,奶奶相信你。” 听了奶奶的一番话,我小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决心:我一定要打败自行车战胜自己。
往后几天,我趁奶奶不在的时候偷偷练习,尽管摔了几十跤,我也无所谓。有一次,我重重地摔了一跤,脚和手都流血了,我感觉自己起不来了,不倒翁的形象也没了,四周都没有大人,怎么办?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我想起了奶奶说的她相信我,我又一次想站起来。果然,亲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倒翁的形象又在我的次那种立起来了。 爷爷的院子是我打败自行车之地。 夜黑风高的,我独自一人牵着车在院子里闲晃。奶奶和爷爷正在屋子里喝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会骑,就今天。我两手紧紧握住车把,两脚放好,开始骑。没摔倒,没摔倒。我把车扔在一旁,欣喜若狂地告诉奶奶。奶奶笑了,爷爷笑了,我也笑了。笑声回荡在天空中,这一刻,我成功了!
“决心”真的是成功的秘密武器,因为有了“决心”我成功了,因为有了奶奶的信心我成功了!连乌鸦都令我喝彩呢!
战场小学作文4
考场如战场
今天早晨,天空灰蒙蒙的,战友们(同学们)凝重的深情给这灰天平添了几分庄严,大家都是视死如归的的眼神,都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姿态!
我们先去军营(餐厅)进餐,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嘛,看着战友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只觉得面前的饭索然无味,我在想怎样才能为国(班级)争光,我摇了摇头不再想,我要靠真实力说话!
上级(老师)对这次战役非常重视,给每人配了“听雨轩”“晨光”等各种优良装备,战友们正在准备子弹(笔芯),我看着战友们摩拳擦掌的样子,也有些说不出的兴奋和紧张。很快幕后主使人来了(监考老师),为每人布置了任务(发卷),前提是独自完成任务!
我和战友们分离了,来到了充满硝烟的战场上。我攥紧了武器,手不知不觉出了许多汗,我深呼吸一口气,拿起武器冲了上去,我毕竟是老兵了,很快掌握了局势,我的计划是先把简单的的敌人干掉再去打boss,虽说擒贼先擒王,但先把简单的解决掉,在慢慢思考战术打难的不是更好么?我开始了围剿,面对敌人我毫不仁慈,否则最后吃亏的会是我,正在我驰骋沙场的时候忽然敌人派出更强大的敌人,我冷静下来,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花费了许多时间终于把敌人全部歼灭,我开始查视有没有装死的敌人(检查错题),最后幕后指使人一声令下,我凯旋而归。
再看战友们,有的是挂彩的苦笑,有的是豪迈的笑。这次有惊无险的战役真令我难忘啊!
战场小学作文5
听老人说,古代战争气势磅礴,但是,我总觉得它与我的距离太远了。
今天,阳光明媚,我跟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南海影视城。一进门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展现在我眼前。我们顺着小路往前走,忽然,我看到节目表上写着“古战场”这三个字。好奇的心理,促使我随着人流来到古战场。进去一看,“哗 ,好大的战场!”我情不自禁的叫起来。
战场的长和宽约是500米,四周是高大的围墙和几处原木搭建的营寨。只见刀枪剑戟。过了一会儿,表演开始了,两方闸门一齐打开,冲出两队兵马。首先,他们先各自显示自己的绝招,使人看了赞叹不已。左边披盔戴甲、面慈心善的是刘备,满腮钢须、声如洪钟的就是张飞,背着大刀、长须飘飘的则是关羽。右边身披银色披肩、威风凛凛的则是所向披靡的吕布,他也率兵领将。
这时,张飞提议说:“吕布,这样吧,我跟你代表全队的人决一死战!”“别说是你,再加上关羽、刘备也无所谓。”吕布轻蔑地说。说罢,吕布拍马冲上前去,与张飞激战了几个回合都不分胜负。关羽和刘备见了前去助战,顿时尘土飞扬,《三英战吕布》就这样开始了……看着如此激烈的场面,我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挥动双臂,大声地喊到:“张飞、关羽、刘备加油,不要输给吕布……”旁边的人看了,笑了起来,这时,我失态了。经过激烈的交战,吕布终于敌不过,逃回关内。看完马战,我们又去看水战,参观旧香港澳门街、江南水乡的农村小景等。
王昌龄将对戍边将士慷慨报国的爱国豪情的感动,对将士们艰苦寂寞的戍边生活的理解与同情等,融合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是具有盛唐特有气象的边塞诗创作。
边塞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如《东山》、《君子于役》、《采薇》等等都表达了戍边将士及其亲人间的思念之情,透露出边塞军旅的生活情态。到了唐代,国力强盛,时代精神激昂向上,激励着文人士子投身边疆,建功立业。从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边塞征战生活,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
王昌龄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开元十二年,即诗人二十七岁以及其后数年间,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州、临洮、玉门关一带,他的边塞诗都是这时期创作的成果。王昌龄的边塞诗存世的20余首,因其突出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成就,成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一、展现边塞生活,寄予丰富情感
(一)抒发慷慨戍边、建功立业的卫国豪情
戍边卫国的豪情壮志是唐代边塞诗的共同主题,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歌颂边塞将士英勇杀敌的豪迈气概,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在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豪迈,大气混成。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在《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从战争的频繁、艰苦和漫长,反衬戍边将士坚于金石的报国壮志,以雄健的笔势,赞颂将士们百战沙场、 不畏艰难、出生入死、夺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歌颂了广大将士为国献身的爱国热情。
这种激越昂扬的气量还体现在苍茫雄浑的意境,以及饱含悲壮情怀的意象中。如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 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都对边塞特有的豪情起到渲染作用。无不涵盖了大漠特有的情景意象,为诗歌奠定了慷慨豪迈、 苍凉壮阔的基调,苍凉中弥漫着壮阔的情思氛围,又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壮烈情怀与胜慨英风合并而出。
(二)揭示军中黑暗和战争的残酷
王昌龄对边塞生活的体验能从一个文人士子的视角,对边塞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观照、冷静的思考,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对边塞情况作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其边塞诗的内容重点在揭露战争的残酷与军中的黑暗的方面,诗风峻洁古朴而有气骨。如《塞下曲》其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其三:“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等诗句中,都极其清晰地呈现出了战争带给将士和百姓的苦难,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战后万物凋败、毫无生机、白骨累累的气量画面,在《塞下曲》其三中“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一句又揭露玄宗宫中马厩马匹无数,奢靡无节,而边疆将士却因军资战马匮乏而导致战争失败的现实,极具讽刺意味,帝王的奢靡与前线将士的步履维艰形成强烈的对比。王昌龄在对边塞生活的切实体验过程中,还将他真切地看到边塞中将边将士之间,是非颠倒、赏罚不公等现象,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塞上曲》中“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三)表现征人思妇离别相思之苦
在边塞诗的主题当中,另一种受人关注的主题就是征人思妇离别相思之苦。连年的战争造成了将士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数载,亲人之间的离别之痛思念之苦是最主要的生活情思。这种主题的边塞诗风格上更多的`是深长悠远,如《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及《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深长的边愁,用“换新声”勾连,又被琵琶撩乱,托之以高天秋月照长城的苍凉景色,苍凉中又弥漫了壮阔。写景,又寓情于景,且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使抒情句格外峻拔有力,且写征人思妻却通过思妇思夫来表现,征人与思妇的情感完全交融,情与景也完全交融,极为婉曲深挚而又不失悲壮,构成了一曲催人泪下的相思悲歌。
这与其后来的闺怨诗不同不是只有闺怨的凄婉哀转,而是不失边塞诗本身的悲壮深沉。王昌龄在极少表达相思之苦主题的诗歌中,将思妇的哀婉与边塞的苍茫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是诗歌的意象更加丰满,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饱满。
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一)恢弘肃杀的场景描写
在王昌龄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中,常常有意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景致。诗人多选取最能体现思想表达感情、传递心意的景色、事物,进行细致周到的描绘,并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表现。对迥别于中原的边塞异域风光的形象描写,不论是奇异瑰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让人从中领略到迥异于内地的景象色彩。在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大都美丽壮阔、生机勃勃,形成一幅幅苍茫雄奇的边地山水幽卷。
如《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落,黯黯见临洮”。这些诗歌所展现的开阔雄浑、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博大辽阔、声势恢弘的意境见长。用极具塞外特色的景与情来烘托渲染边塞诗歌的苍茫氛围。着力刻划了部队旌旗 蔽日、路上尘土飞扬,显得暗淡无光的战场肃杀景象,营造出的一种紧张、沉重的杀伐之感迎面扑来。
(二)景与情相结合,意境浑融
王昌龄经历边塞生活,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 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画卷。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貌似再现边塞风光的纯客观写景,实则即景即情,境与意会。全诗四句虽然都是以白描手法作直陈所见式的写景,并没有写出诗人的形象,但吟诵这些犹如画外音般的诗句,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诗人展转塞外的仆仆身影和怠倦面容。诗人的内心世界,虽无一语专门道出,但细品某些附着有感情色彩诗句,仍使人顿感一种边疆塞外的沉闷的气氛,情不自禁地产生万千感慨,并感受到诗人对边塞戍卒的同情和悲悯之心。
(三)语言简洁凝练,概括力强,意蕴悠长
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又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就是十分精炼、高度概括的诗句。短短一句就把边地的荒凉,战场条件的恶劣,征战时间的漫长,战争的残酷与惨烈等等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
王昌龄以一个盛唐文人士子固有报国雄心,以一种悲悯同情的心境,通过对边塞征战生活种种的细致社活动地描绘,用肃杀苍茫的场景,浑融一体的情景,凝练隽永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塞外生活的真实情景。并且饱含了诗人自己的真实体会和感悟,真实再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也表达了丰富的社会时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