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两面观作者的观点 正文

格言两面观作者的观点

时间:2025-05-07 05:00:41

【考纲解读】

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

【命题规律】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现结合2011年高考试题,从设题角度、试题考查等方面总结该考点的命题规律。

一、从设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如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该题就是将内容、技巧、情感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的。

二、从试题形式来看,有的表述为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表述为某个词为诗眼,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如2011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真题展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诗歌写了什么内容,题目有两个要点,一是哪三个方面,二是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因此答题时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作答。从诗无敌可知第一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地位,从思不群可知第二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思想,从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知第三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诗风。答案可拟为: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第二小题要求回答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关键要掌握标题中对忆字思念义的把握。答案可拟为: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

一、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2011年天津卷李白的《骤雨》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卷吼。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都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再如回答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结合咏物诗的内容特点,写出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之类的答案。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2011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2)题: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作答时只要抓住沙鸥这一孤单漂泊的意象来思考,就不难答出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注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做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2011年辽宁卷在解答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注释所起的作用,因为注释(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不仅让我们正确地理解了诗歌标题的内涵,还准确地区分开了诗中的画境和真景。

二、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2011年江西卷: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人乞祭余骄妾妇化用了《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一典故。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一)背景分析法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写照,一首诗的诞生总是与诗人所处的特定背景和诗人对历史现象的体察、感悟密切相关,我们分析作者诗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或态度,应尽可能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解读。如,要理解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一诗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态度,就必须结合唐末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这种境况来分析。全诗这样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歌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中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社会现象!触目惊心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忍饥挨饿,无以生存的艰辛苦况。结尾两句又用“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入手,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

(二)情感领悟法

诗歌是一种凝结心灵情感的艺术,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清闲恬淡,但不管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历史的态度与观点,读诗时要把握诗情,直逼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如咏史怀古计,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或贬的感情态度。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刎乌江而惋惜痛心,“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陷身逆境百折不挠,东山再起的生活态度;而王安石却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杀伐争夺,劳民伤财,不得人心,江东子弟断不相从,此种理解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冷静思考。二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对待这样的诗作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相对应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生活态度。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的情感态度就比较复杂。全词这样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作者借咏周渝年轻有为及其卓异不凡的业绩与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对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透露出苏轼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从而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及希望自己能有为于朝廷的政治态度。

(三)词句品味法

古诗词一般并不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来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情感态度,鉴赏这类诗,要特别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揣摩诗句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对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的准确把握。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触须飘飘似冠缨下垂,令人联想到宦海官场的显贵身份;生性高洁,栖高饮露,颇有几分清华脱俗,孤高独标的风韵。次句状蝉声之清亮远传,悦耳动听,衬以疏桐,又有几分非良木不栖,非清露不饮的高华逸韵。这两句绘声绘色,状形传神,写活了蝉之清华高洁,不同流俗语的品性。三、四句是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表面上是说鸣蝉居高声远,不借秋风,而实际上是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亦即作者的观点: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德泽世人。通观全诗,诗人是借咏蝉来礼赞成一种高洁脱俗的人格美,情操美。显然,由表及里,品析词句,综合思考,不难准确把握诗作的意蕴。

(四)典故辨析法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典故的运用有多种方法,有的引用点化前人的诗句,有的引用神话传说,有的引用历史故事,等等。如姜夔的词《扬州慢》多次化用杜牧的诗句,再现扬州的繁华热闹,与现在词人目睹的破败萧条形成对比,表达词人对历史的昔盛今衰,世事苍茫的沧桑感。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依次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赞孙权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业,表达词人仰慕英雄,建功立业的抱负;写到刘裕挥师北伐,削平判乱的英雄气概,表达词人矢志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写刘义隆好大喜功,北伐失败的事实,讽刺统治者冒险急进,草率出兵的不当不妥;写异族统治之下的人民安于现状,忘记国耻,提醒统治者抓住时机,收复失地;(佛狸祠下,一往神鸦社鼓)写廉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心,抒发词人有心报国,壮志未酬之愤。全词多处运用典故,借以曲折的表明作者对时事的看法,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五)意境涵咏法

诗歌的主旨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意境来传达的,因此,体味涵咏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意境清新,寄情显豁的典范之作。全诗这样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空气为之清新,景色因之优美。请看: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亭亭直立;时已深秋,却有山泉清洌,淙淙流淌,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置身其中,给人以心明眼亮,纤尘不染之感。再看社会美,茂林修竹之中传来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归来笑逐颜开的情景;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人们的勤劳善良,无忧无虑,和谐相处的生活折射出作者纯洁美好的人生理想,也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黑暗。品读这首诗,只要进入意境,体味情思,不难觉察诗人的生活态度。

(一)背景分析法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写照,一首诗的诞生总是与诗人所处的特定背景和诗人对历史现象的体察、感悟密切相关,我们分析作者诗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或态度,应尽可能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解读。如,要理解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一诗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态度,就必须结合唐末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这种境况来分析。全诗这样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歌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中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社会现象!触目惊心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忍饥挨饿,无以生存的艰辛苦况。结尾两句又用“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息入手,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

(二)情感领悟法

诗歌是一种凝结心灵情感的艺术,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清闲恬淡,但不管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历史的态度与观点,读诗时要把握诗情,直逼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如咏史怀古计,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或贬的感情态度。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刎乌江而惋惜痛心,“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陷身逆境百折不挠,东山再起的生活态度;而王安石却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杀伐争夺,劳民伤财,不得人心,江东子弟断不相从,此种理解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冷静思考。二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对待这样的诗作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相对应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生活态度。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的情感态度就比较复杂。全词这样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作者借咏周渝年轻有为及其卓异不凡的业绩与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对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透露出苏轼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从而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及希望自己能有为于朝廷的政治态度。

(三)词句品味法

古诗词一般并不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来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情感态度,鉴赏这类诗,要特别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揣摩诗句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对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的准确把握。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触须飘飘似冠缨下垂,令人联想到宦海官场的显贵身份;生性高洁,栖高饮露,颇有几分清华脱俗,孤高独标的风韵。次句状蝉声之清亮远传,悦耳动听,衬以疏桐,又有几分非良木不栖,非清露不饮的高华逸韵。这两句绘声绘色,状形传神,写活了蝉之清华高洁,不同流俗语的品性。三、四句是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表面上是说鸣蝉居高声远,不借秋风,而实际上是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亦即作者的观点: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德泽世人。通观全诗,诗人是借咏蝉来礼赞成一种高洁脱俗的人格美,情操美。显然,由表及里,品析词句,综合思考,不难准确把握诗作的.意蕴。

(四)典故辨析法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典故的运用有多种方法,有的引用点化前人的诗句,有的引用神话传说,有的引用历史故事,等等。如姜夔的词(扬州慢)多次化用杜牧的诗句,再现扬州的繁华热闹,与现在词人目睹的破败萧条形成对比,表达词人对历史的昔盛今衰,世事苍茫的沧桑感。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依次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垄拓跋焘、廉颇等历史人物及其故事,赞孙权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业,表达词人仰慕英雄,建功立业的抱负;写到刘裕挥师北伐,削平判乱的英雄气概,表达词人矢志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写刘义隆好大喜功,北伐失败的事实,讽刺统治者冒险急进,草率出兵的不当不妥;写异族统治之下的人民安于现状,忘记国耻,提醒统治者抓住时机,收复失地;(佛狸祠下,一往神鸦社鼓)写廉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心,抒发词人有心报国,壮志未酬之愤。全词多处运用典故,借以曲折的表明作者对时事的看法,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五)意境涵咏法

诗歌的主旨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意境来传达的,因此,体味涵咏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意境清新,寄情显豁的典范之作。全诗这样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空气为之清新,景色因之优美。请看: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亭亭直立;时已深秋,却有山泉清洌,淙淙流淌,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置身其中,给人以心明眼亮,纤尘不染之感。再看社会美,茂林修竹之中传来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归来笑逐颜开的情景;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人们的勤劳善良,无忧无虑,和谐相处的生活折射出作者纯洁美好的人生理想,也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黑暗。品读这首诗,只要进入意境,体味情思,不难觉察诗人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