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
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注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
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苍以天下化平 以:认为。
B.寻闻当遂校猎河内 寻:不久。
C.上疏归职,帝不听 听:允许。
D.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省:反省。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
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
(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
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
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
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
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
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
12.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8.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9.D(省:察看)
10.B((肃宗即位后,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中没有人能够与刘苍相比较)
11.C(人事对应有误)
(1)修治礼乐。太平安定后,与公卿大臣拟定了南北郊祭祀和冠冕车服等礼乐制度。
②以礼谏君.制止显宗皇帝在农事繁忙时打猎,制止肃宗皇帝想替设眹建立县邑的行为.
③进退有仪。当声望日降时,上疏请归;回朝朝见时,对自己“受恩过礼”表达不安。
④礼遇贤者。敬重丁牧、周栩等士人。
参考译文
东平宪王刘苍传,刘苍,建武十五年(40)封为东平公,十七年(42)进爵为王。刘苍少年时好读经书,颇有智慧,为人长得一脸好胡须,腰围粗壮,显宗十分爱重他。等到即位,封苍为骠骑将军,设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永平元年(58),封苍之子二人为悬侯。二年(60)将东郡之寿张、须昌,山阳之南平阳、囊、湖陵五县加进东平国。这时中兴三十多年,四方没有忧患,刘苍认为天下化平,应修礼乐,便与公卿共同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62)春,皇上车驾近出,观览城市房屋,不久听说将到河内狩猎,刘苍上书劝阻道“:臣听说时令,盛春农事很忙,不可聚众兴功。古书说:‘田猎不宿,食饮不享,出入不节,则木不曲直。’这是失春令的做法。臣知车驾今出,事从约省,所过之处吏人讽诵《甘棠》之德。即使这样,动作不依礼节,不是给四方示范。希陛下巡行田野,看看庄稼,消遥仿佯,按节而回。到了秋冬,才振威灵,整法驾,备周卫,设羽旄。《经》上说:‘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大意:人有威仪,如宫室之制。)臣不禁内心忧虑,伏自手书,求在陛下到达之处,表达一片至诚。”帝看了后,立即回宫。
刘苍在朝数年,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可自己觉得以至亲辅政,声望一天天高,内心有些不安,便上疏请求归职。帝优诏不听。以后多次陈上,辞语十分恳切。五年(63)才许还国。
肃宗即位,对刘苍的尊重恩礼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他相比。后来皇帝想替原陵、显节陵修县邑,刘苍听说了,连忙上疏,皇上听从了,停止了作为。从此朝廷有可疑的政事,就派快马去征询意见。刘苍全心对答,都被采纳应用。
六年(62)冬,刘苍上疏求朝。第二年正月,皇上同意了。特赐装钱一千二百万,其余诸王各一千万。皇帝以为苍冒涉寒露,派谒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胪窦固执节在郊外迎接。帝便亲自循行邸第,预设帷床,钱帛器物无不充足齐备。刘苍认为受恩过礼,情不自安,上疏辞谢道:“臣听说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得见天仪,而亲自屈至尊,降礼于下臣,每次宴享接见,常常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臣非常害怕,的确内心不安,每会见,谦让得手足不知放在哪里为好。这不是给群下做榜样,安抚臣子的办法。”皇上看了奏折十分叹息,更加褒贵起来。
刘苍回国,疾病,皇帝用快马送御医,小黄门招扶,使者来往不断在路上。又设驿马千里,传问刘苍的起居。令四姓小侯诸国王主都集合到东平奔丧,前后赐钱共一亿,布九万匹。等到葬时,策写道:“惟建初八年三月己卯,皇帝说:咨王丕显,勤劳王室,亲受策命,昭于前世。出作蕃辅,克慎明德,率礼不越,傅闻在下。老天爷不长眼睛,不报上仁,让我一个人,早晚茕茕孑立,没有终极。今诏有司加赐鸾辂乘马,龙..九旒,虎贲百人,奉送王行。不是我的宪王,谁能蒙此恩德!魂如有灵,保此宠荣。呜呼哀哉!”刘苍立四十五年,子怀王刘忠嗣。
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
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注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
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
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
题目: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苍以天下化平 以:认为。
B.寻闻当遂校猎河内 寻:不久。
C.上疏归职,帝不听
听:允许。
D.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省:反省。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
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
(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
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
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
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
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
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
12.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8.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
9.D(省:察看)
10.B((肃宗即位后,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中没有人能够与刘苍相比较)
11.C(人事对应有误)
(1)修治礼乐。太平安定后,与公卿大臣拟定了南北郊祭祀和冠冕车服等礼乐制度。
②以礼谏君.制止显宗皇帝在农事繁忙时打猎,制止肃宗皇帝想替设眹建立县邑的行为.
③进退有仪。当声望日降时,上疏请归;回朝朝见时,对自己“受恩过礼”表达不安。
④礼遇贤者。敬重丁牧、周栩等士人。
参考译文
东平宪王刘苍传,刘苍,建武十五年(40)封为东平公,十七年(42)进爵为王。刘苍少年时好读经书,颇有智慧,为人长得一脸好胡须,腰围粗壮,显宗十分爱重他。等到即位,封苍为骠骑将军,设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永平元年(58),封苍之子二人为悬侯。二年(60)将东郡之寿张、须昌,山阳之南平阳、囊、湖陵五县加进东平国。这时中兴三十多年,四方没有忧患,刘苍认为天下化平,应修礼乐,便与公卿共同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62)春,皇上车驾近出,观览城市房屋,不久听说将到河内狩猎,刘苍上书劝阻道“:臣听说时令,盛春农事很忙,不可聚众兴功。古书说:‘田猎不宿,食饮不享,出入不节,则木不曲直。’这是失春令的做法。臣知车驾今出,事从约省,所过之处吏人讽诵《甘棠》之德。即使这样,动作不依礼节,不是给四方示范。希陛下巡行田野,看看庄稼,消遥仿佯,按节而回。到了秋冬,才振威灵,整法驾,备周卫,设羽旄。《经》上说:‘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大意:人有威仪,如宫室之制。)臣不禁内心忧虑,伏自手书,求在陛下到达之处,表达一片至诚。”帝看了后,立即回宫。
刘苍在朝数年,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可自己觉得以至亲辅政,声望一天天高,内心有些不安,便上疏请求归职。帝优诏不听。以后多次陈上,辞语十分恳切。五年(63)才许还国。
肃宗即位,对刘苍的尊重恩礼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他相比。后来皇帝想替原陵、显节陵修县邑,刘苍听说了,连忙上疏,皇上听从了,停止了作为。从此朝廷有可疑的政事,就派快马去征询意见。刘苍全心对答,都被采纳应用。
六年(62)冬,刘苍上疏求朝。第二年正月,皇上同意了。特赐装钱一千二百万,其余诸王各一千万。皇帝以为苍冒涉寒露,派谒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胪窦固执节在郊外迎接。帝便亲自循行邸第,预设帷床,钱帛器物无不充足齐备。刘苍认为受恩过礼,情不自安,上疏辞谢道:“臣听说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得见天仪,而亲自屈至尊,降礼于下臣,每次宴享接见,常常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臣非常害怕,的确内心不安,每会见,谦让得手足不知放在哪里为好。这不是给群下做榜样,安抚臣子的办法。”皇上看了奏折十分叹息,更加褒贵起来。
刘苍回国,疾病,皇帝用快马送御医,小黄门招扶,使者来往不断在路上。又设驿马千里,传问刘苍的起居。令四姓小侯诸国王主都集合到东平奔丧,前后赐钱共一亿,布九万匹。等到葬时,策写道:“惟建初八年三月己卯,皇帝说:咨王丕显,勤劳王室,亲受策命,昭于前世。出作蕃辅,克慎明德,率礼不越,傅闻在下。老天爷不长眼睛,不报上仁,让我一个人,早晚茕茕孑立,没有终极。今诏有司加赐鸾辂乘马,龙..九旒,虎贲百人,奉送王行。不是我的宪王,谁能蒙此恩德!魂如有灵,保此宠荣。呜呼哀哉!”刘苍立四十五年,子怀王刘忠嗣。
王珪传阅读答案1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志量隐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珪少孤且贫,人或馈遗,初无让。及贵,厚报之,虽已亡,必酬赡其家。始,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善,母李尝曰:“而必贵,然未知所与游者何如人,而试与偕来。”会玄龄等过其家,李窥大惊,敕具酒食,欢尽日,喜曰:“二客公辅才,汝贵不疑。”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同辅政。帝以珪善人物,且知言,因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而玄龄等亦以为尽己所长,谓之确论。
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魏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卒,年六十九。帝素服哭别次,诏魏王率百官临哭。赠吏部尚书,谥曰懿。
(《新唐书·王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
乐/愿王志之。
B.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
C.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
D.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敕,皇帝下命令。在古代,敕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文中皇帝下命令准备酒食。
B.音家,指伎人、歌女、舞女、女歌舞艺人,她们是继巫而起的真正专业歌舞艺人。
C.枢密,古代中枢官署的统称。太宗任命王珪在中枢官署担任谏议大夫。
D.次,在古代指旅行时停留的处所。别次,指正宅以外的住所,也指宫殿中的便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珪与圣贤交。年少的时候,他就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母亲李氏为此感到很欣慰。
B.王珪为人正直。他任谏议大夫之职,与温彦博一起为祖孝孙辩解,虽然太宗大怒,他仍不卑不亢地直言进谏。
C.王珪,以理服君。因此他无论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都深得太宗的信任。
D.王珪谨慎谦虚、实事求是。他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1)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5分)
(2)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5分)
4、A解析:断句应依据上下文文意、语气的缓急和行文逻辑。
5、A解析:敕,在这里作动词,命令。
6、A王珪隐居的时候与房、杜关系密切。
7、(1)祖孝孙是位品德美好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人们大概认为文人不重要吧!(“修”、“责谯”、“其”各1分,句意2分)
(2)太宗派公主到府中(家中)探望,又派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剂饮食。(“就”、“第”、“省视”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他性情稳重恬静,志向度量深邃纯正,对名利际遇看得淡薄,交朋结友绝不随便。王珪年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有人赠送财物,一点也不推辞。他显贵后,给予丰厚的酬谢,即使那人本人不在了,也一定要酬报赡养他的家属。当初,隐居终南山时,同房玄龄、杜如晦结为朋友,母亲李氏有一次说:“你要显贵,但不知跟你交往的是什么样的人,你试着把他们一起约来看看。”恰好房玄龄等人路过他家,母亲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令备办酒席,让他们高高兴兴玩了一天,她欣喜地说:“这两位客人是公卿辅佐的人才,你将来显贵没有问题。”当时太宗征召他担任谏议大夫。王珪诚恳地收集好的批评意见,常常提出有益的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太宗叫太常少卿祖孝孙向宫中女乐手们传授音乐十二律吕知识,技艺没有长进,多次受到太宗斥责。王珪和温彦博一起进言说:“祖孝孙是品德美好、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天下人大概会认为文人不重要吧?”太宗生气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信,却要顺从下属欺骗君主,替他劝说我吗?”温彦博害怕了,检讨错误,王珪不认错,说:“
我原来侍奉隐太子,按罪应当处死,陛下怜悯我的性命(没有杀我),安排担任谏议大夫,让我尽忠竭力进行规谏,现在却怀疑我有私心,这是陛下亏待我,不是我辜负陛下。”太宗默默无言感到惭愧,于是作罢。
当时王珪和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共同辅佐朝政。太宗认为王珪熟悉朝臣们的人品,又善于评价,于是对他说“:你有透彻的鉴别能力,替我评品一下房玄龄等人的才干,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说:“孜孜不倦地报效国家,知道该做的就努力地做,我比不上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当将,回朝可以当相,我比不上李靖;陈事上奏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比不上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事务,我比不上戴胄;全心全意地劝谏皇上,把皇上不像尧舜一样圣明当作耻辱,我比不上魏征。说到抨击坏的,褒扬好的,痛恨邪恶珍惜善良,我和以上诸位都有这个优点。”太宗赞扬说好。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说透彻了自己的特点,称这是精确的评论。
很快王珪调回朝廷任礼部尚书兼魏王李泰的老师。魏王请教王珪怎样做才是忠孝,王珪说:“皇上是您的国君,侍奉他就要想着竭尽忠诚;皇上又是您的'父亲,侍奉他就要想着竭尽孝心。尽忠尽孝可以安身,可以成就美名。汉朝东平王刘苍说‘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希望您记住这话。”太宗知道这事,喜悦地说:“泰儿可以不犯过失了!”
贞观十三年(639),王珪病重。太宗派南平公主到府中(家里)探望,又派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剂饮食。去世时,享年六十九岁。太宗穿上丧服在便殿哭泣悼念。诏令魏王带领众朝臣到王家吊唁,追认他为吏部尚书,谥号为“懿”。
王珪传阅读答案2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①,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②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日:“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③。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
注:①竭狂瞽:竭尽愚钝之力。是自谦之语。②庐江:指庐江王李瑗。③玄龄、靖、彦博、胄、征分别指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几位大臣。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正:正确B.伎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D.济繁治剧,众务必举举:办妥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陛下衿其性命,引置枢密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何陋之有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⑤⑥D.②③⑥
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①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3分)
答:。
②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3分)
答:。
答案:
②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