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范公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所著作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被人广而认之。下面为大家分享关于范仲淹的故事,欢迎借鉴!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
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3、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
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4、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5、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断齑划粥”故事,就是从这里来。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范仲淹却不是这样。
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奠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张。
故事一:划粥断齑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師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蒜、野葱、野山芹,还有苋菜、王不留、荠荠菜、苦菜、蒲公英、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故事二: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離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師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師。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故事篇一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写诗助贫解困的故事也随之传开。
范仲淹故事篇二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文学上也很有建树。他为官时,更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中有位没有官职的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见百姓只能食野草为生,范仲淹心里很焦急,马上制定出方案,调粮救急。
有一天,粮食刚刚运到,还不曾发放,竟然被偷盗出两担。范仲淹极为恼怒,下令严查偷盗之人。后来,小偷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汉子。范仲淹大怒,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却传来哭喊声。范仲淹将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是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跪在公堂之上,不停地磕头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哀哀不已,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将偷粮之人责打了几十板子便放了,老妇人连连叩谢。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以整顿吏治为重点进行改革。他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视全国各地,考察各地的官员政绩,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便把姓名从官员簿上勾掉。有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勾去名字罢免官职,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面对哀号,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已任官职的富弼恰好同行,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青年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员的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哭呀。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
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范仲淹故事篇三
北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他被贬到延安任总兵。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处,两国连年交战。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大行囊的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
范仲淹到了延安,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他一面率领将士苦练杀敌本领,一面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拢在一起。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这一年,正是牛羊肥壮谷子黄的时候,西夏国主给范仲淹送来一封书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宝塔,信上特别提出,到时自带干粮,决不打扰百姓。对于西夏国主前来拜访,范仲淹求之不得,正好借此机会与西夏修好,便回信表示欢迎。客人进了城,果然连茶水也不喝一口。范仲淹到城外番营回访,看见帐篷内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还有一种深绿色的青菜,他询问后才知道,那是西夏人最爱吃的雪里蕻。
范仲淹与西夏国主闲谈时,讲起自己最爱吃蚕豆,说蚕豆出在江南,眼下延安也可以种植了,青蚕豆鲜嫩味美,老蚕豆可以炒熟吃,作菜作粮都可以。西夏国主听了要求看一看蚕豆是个什么样子。范仲淹当即叫手下人拿来一斗蚕豆瓣,笑着说:“大王爱吃雪里蕻,本帅爱吃蚕豆,为了将你的爱好和我的爱好合为一好,何不将两样东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国主大喜:“蒙范大人不弃,敬请一试!”
范仲淹叫手下人用蚕豆瓣烧雪里蕻,香味四溢。吃的时候,西夏国主大加称赞:“妙极妙极,简直可以称作天下第一菜了!”范仲淹说:“如此好菜,乃汉番两家合二为一所得,故而味道鲜美绝伦!”西夏国主听了高兴地说:“这便是两好合一好,汉家番家只有和睦相处,才会有快活的日子呀!”如今江浙沪一带农村,广种蚕豆与雪里蕻,人们吃着雪里蕻豆瓣汤的时候,就会想起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