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寻梦散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翻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以上的一段话首先映入眼帘,出生在风凰古城的沈从文先生从小就生活这样一个氛围里,才能把边城写得细致入微,详尽铭心。打开《边城》其实是打开了一种心情,一种向往,一种梦幻,每当从书页中收回目光,思绪总会变得纯静婉转、柔肠百结,梦想有朝一日能踏上那幽静的土地,领略有酒更醉人的边城,体验湘西动人的风光和迷人的风情。这个愿望终于在秋未时分实现了。
从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洲首府吉首市向南,沿209国道大约80公里就到了湘西著名的县城风凰,说是国道其实并不好走,沿途山连山岭连岭,路随山转,溪水轻流,绿树俺映,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到达古城。风凰古城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完好地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是中国最好的古城之一,一幅秀丽的民族风情画卷,铺展在这片神密的山脚之下碧水之滨。等到了风凰,水边那白色的小塔依然高高耸立、清澈的河水依旧缓缓径流,只是那孤寂的渡船和纯朴羞涩的女孩翠翠已无处可觅,早已如过眼云烟一般飘忽去远。心里不由得轻轻地呼唤那善良而勤劳的翠翠,还有那乐善好施的老船工,但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沉静的沱江虽然因游人的增多,少了一份远离尘世的和谐,但却为游人增添了一份淡淡的痛楚和甜美的回忆,她的美充满着柔情和蜜意,不由你不为她的美丽而心颤,为她的古老而惊异,为她的迷幻而留连忘返。
古城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正如《边城》里老船工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酒一样,临水而立的吊角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娇态可掬。吊脚楼怯伶伶的吊脚,古色的木墙,飞檐的屋角,檐下排排红红的灯笼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层层叠叠的吊角楼家家相连,户户相依;清漪的沱江穿城而过,三三两两的浣纱女点缀河岸两边,红红绿绿的花色衣裙映水成趣,绿水轻流依旧但涛声已然遥远,成为沱江又一处美妙的风景。清丽脱俗的沱江如一位青春活波的少女又如一位多情婉转的少妇,深身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既风情万种又柔态百结。抑或习惯了游人的惊感与欣赏,那早应羞红的脸颊却染成一色的碧绿如洗,春风拂柳烟霭笼,微雨润泽物象新,如嗔如怨如嘻如笑,俱都蕴藏在内心深处,平平缓缓淡然宜人。四周青山呈半月形将古城环抱,狭窄的古城老街暗灰幽长,吊脚楼不临水的另一面,对着老街。老街很小,人却很多。染坊、酒坊、食铺,银铺,蜡染铺,姜糖铺和小酒吧都和谐地挤在窄窄的街道两边。老街上游人如织,多情湘女不时的婆娑而过,来往穿梭在店铺之中,给古城带来了生机。店铺里店主大多淡定从容做着自己的生意,举手投足皆是日常的生活,真羡慕他们的那种淡定那份从容,那份从里向外露出的边城山人的纯朴性情。小城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湘西特色的市井之图。山城美、自然美、淳朴美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特色水乡的韵味与悠闲。
独特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的山水秀色,使这里风景如画,人杰地灵。弹丸之地走出了民国第一总理熊稀龄、文学巨匠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等一批文人墨客、能工巨匠。熊稀龄的故居坐落在繁花的古城正中,一座四合院建筑内有一个天井,全部用本地产的红砂石铺就而成,两侧置有花坛,房屋虽然矮小但精致异常,各式花窗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苗族情调。对面就是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成殿又叫文庙,正殿内文圣孔子的画像栩栩如生,殿前植有金银双桂,时至金秋清悠四溢暗香诱人;出大成殿直走200米就是沈从文的故居,典型的四合院内天井,有正房、厢房、前室10余间,虽无雕龙画风,但做工精细,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清静典雅。
湘西特色的小吃诸如糯软清香的桐叶粑粑、风味别致的风凰社饭、浓香扑鼻的隔年熏腊肉、又酸又甜的腌萝卜都会引诱得你馋涎欲滴,胃口大开,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特产姜糖。它是古城久传有名的一种美味小吃,姜香浓郁、回味酥脆、甘甜可口、辣味纯正,走在古城的的街道上,到处充溢着浓浓的姜糖香,这是凤凰的姜糖作坊里在制作姜糖了。姜糖是凤凰的特产,用本地高寒山区的优质生姜配以白糖、泉水,芝麻、山茶油、红片糖、核桃等为原料熬制到极为浓稠,如面团状,往作坊门口的一个大铁钩上一挂,迅速拉长至大拇指粗细的条状并用剪刀剪成小段。剪姜糖动作要快,因为温软的姜糖一冷却就会变硬。凤凰街上姜糖作坊极多,家家开始做姜糖的时候,空气里飘荡的便都是糖香,耳边响起的也是一片“喀嚓”、“喀嚓”的剪刀声。其制作工艺起源于清朝中期,岁月流逝,不老的工艺使风凰古城的特产姜糖深受广大游人的喜爱和赞誉。
南方长城也叫湘西边墙或苗疆边墙,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南方长城,明、清政府为镇压苗族而兴建的一个防御边墙。初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中间经过多次毁坏重修和扩建,于清嘉庆二年形成了完整的边墙体系。起点在凤凰县黄合乡的亭子关,呈南北走向,顶宽3尺,底宽5尺,高8尺。至今吉首的喜鹊营止,边墙大部分位于凤凰县境内,风凰是明清时期整个湘西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边墙由城堡、屯堡、哨卡、碉堡、营讯组成,由土、石、或土石混合修建而成。根据地形一字、品字、或梅花形排列。在南、北走向的基础上,又向西南、西北方向发展,对苗族形成了一个大的包围圈,禁止苗汉贸易和文化交往,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城上炮台现存有两尊威严的大炮,已经诱迹斑斑的大刀长矛显示了当时兵器的落后,也让人看到明、清政府对苗族的延续封锁和血腥。“苗不出境,汉不入峒”政策又佐证了官府对苗民的严酷与镇压。毕竞这些早已作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能够象现在一样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是很值得庆兴与欣慰的。登城而眺,古色古香的河岸建筑延绵不绝,极目难收,巍峨的南华山横亘在古城的南面,似一道绿色的屏障,含烟笼沙,石径轻斜,清泉洌洌,溪桥夜月人独往,梵阁回涛径徘徊,好一派南国边城风光。
凤凰的灵性全在一条江上,沱江泛舟是风凰最有情调的事情,我不知道这船是在水中游还是在草上行,没有见过一条江里有这么多水草的,纤长如发丝的水草顺着下游的'方向轻舞飞扬,密密地布满沱江的角角落落,还有一种橘红色花朵状的浮萍掺杂其中,远观清澈的沱江近看竟如浸满水而开花的草地,不知是江水太清浅而映衬出更清的水草,亦或是清清的水草染绿了整条沱江。总之,她那清澈俊逸,仿佛褪尽尘埃的意境,体现出陀江的神韵。一条美丽幽静的小河,两岸的吊脚楼书写着它的古老气息。划行在清波的江面上,河水大多平缓清澈,也时有激流。风雨桥、万名塔交相辉映,象一位智者站在不远处静看这人间万象,世事变迁,冷眼旁观着这芸芸众生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而一言不发。江边时见学画的学生对着沱江自顾自地作画,心无旁骛,那份静心平和、那份悠然自得让人感概,心生羡慕。年轻漂亮的苗家少女,站在不远处的花船上和南来北往的客人对歌,婉若黄鹂的歌喉,温情大方的清音,惹人遐思的韵调,似夜茑啾鸣散落在沱江的水面和上空。听着苗家阿哥阿妹那浓情的对歌,你会惊艳于那纯净、质朴、原始的美。心底的纯净洗礼,使人暂时忘记所有尘世的纷繁和愁怨,放松心情于一山一水一舟之中。此时此景不由得触景生情,多情应笑我,笑就让他们笑吧,毕竟快乐是属于自已的。正行之间一座石桥横贯水面,这就是有名的卧虹桥,建于清康熙九年,因建桥所用岩石均为朱红砂石,建成后彷若彩虹卧江故名,也简称虹桥。与乌蓬船一同从虹桥的洞中穿过,半圆桥孔在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圆圆的满月,水光迷离幽雅,船体轻摇浅荡。摇起那乌蓬船,顺水又顺风,真想摇到月宫上,接寂寞的嫦娥姑娘来古城共渡这良辰美景。登船上岸在彩虹桥歇歇脚,看看行人听听歌,喝杯茶水品品风凰,这是对风凰的回味,也是对风凰的消化,没有这一步只顾急着游来游去,是体会不到风凰的精华之所在的。
行色匆匆的游人,难免浮光掠影逛花了眼,欣赏古城最好是找一家临水的吊角楼旅馆,小住几日。到白日来临晨光初照,宁静的凤凰在乳色的雾霭中苏醒过来,沿着江边信步前行,温暖的阳光穿透云层,为早晨的凤凰涂上一抹金彩。朴素的土家族和苗族姑娘在沱江边洗她们美丽的衣衫,洗衣棒敲击出一片此起彼伏清脆的声音,这大约也是沱江的晨曲吧。几个好友把酒言欢,赏赏风景,聊聊心事,放松心情,白日放歌需纵酒,游山玩水尽逍遥,让生活来一次与别处不同的体验。黄昏的沱江,有着迷人的景致。远树凝寂,泛着秋黄,和着夕阳,“密稠稠,三分鹅黄,七分桔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从两岸人家中飘出的炊烟如丝如雾,似纱似缕,在江面上萦绕,缠绵,升腾,渐渐的交融,渐渐的不见,朦胧了垂柳,朦胧了白塔,朦胧了吊脚楼和停靠着它的小船。跳岩两岸总有一些卖河灯的女孩,河灯是用红纸折好的莲花形,中心点着一截红烛。在当地,放河灯是一种吉利的说法,烛光会照亮天上神灵回家的路,可以帮你实现美好的心愿。放着河灯想着心愿,,明明灭灭的烛光,一路摇曳,把美好的心愿托付流水捎得很远很远;或几个好友租一小舟,在明月晖照的沱江里挥篙,在灯光烛影的江面上划游。在近似静谧的夜里,两岸盏盏火红的灯笼婉延如缕,映红了水面也映红了夜空。江面霁雾袅袅,仿若仙境,听河水潺潺激越,感舟辑缓缓而行,吊角楼的倒影斜映在碧水里,物在水中,水在梦里,景随物移,情由景生。满目美景看不尽,灯影轻舟弄箫声,疑是仙境逍遥夜,回思仿若不老翁,如梦如幻似醉似醒,在不眠里感悟心灵。此时的人早已物我两忘,楼台灯影若梦境,醉意留连忆秦淮,仿佛自已化作了这里的一座楼、一盏灯、一滴水、一块青石。手捧一卷《边城》,在夜深人静时边读边让思绪随意飞翔。品读这块土地上的古老和悠久,寻找厚重的历史和人文故事,象青灯古佛般永远禅卧在古城的秋波里,一醉就不愿醒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确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吟咏着韩文公的小诗,回味风凰的幽雅与恬静,此情此景与诗意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离开风凰古城好久了,时至今日才慢慢感悟到她蕴藏的魅力,对它的认知在时光的流逝里逐渐清晰起来。那山那水那民俗风情,还有那迷人的吊角楼和湘西苗寨,象一个躲在深闺的少女,默默无闻地散发着自身的美丽与馨香。经历细心漫长的品味,终于感知到那深藏难言的温情。总是那么淡淡的期盼,静心地等待你的到来,一往情深的注视着你却从不对你明言,总会适时地给你一份城市里久违的古朴宁静,与游时兴奋的心情不同,心中充满如沱江上的风一样清冷的惦记,对凤凰古城的思念,开始如雨滴般悄然地飘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此将对凤凰的挂牵钉在了心上。
西湖四韵寻梦边城散文
西湖,一座安心的旧城
——写在前面
如水的年华里,是谁撑着一把油纸伞,穿过多情的雨季,漫步于青苔石板,寻觅着江南绚丽繁华的旧梦;是谁在多雨的季节,闲暇时光,轻品一盏清茶,倚栏静静远眺,煮字疗伤,等待着那朵寂寞孤独的睡莲;是谁在苍茫的隔江之岸,乘一叶轻舟,在明月如水的霜天,打捞生命中匆匆流逝的年华;时光的剪影里,又是谁折一枝傲雪寒梅,书写着俊逸风流的断句残章?
杭州,一座承载着岁月的城市;西湖,一处明镜如玉的风景。那多愁善感的西湖,在柳岸花堤上演绎的故事,是否依旧还在徜徉着故人暗淡的背影?西湖四景,月色倾城,那池亭水榭之间,是否还依旧收藏着昨日的风景?
也曾说,水光潋滟晴芳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成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六月的时光里,烟雨漂洗的西湖,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山水画,温润的色调、幽淡的芳香,古往今来,也曾萦绕过多少流浪寻梦的心怀?
西湖的故事里,岸边聚散着喧闹的人流,而湖心,却依旧是画影清波,空蒙的细雨倾泻在低垂的西湖杨柳之上,摇曳的波光撩拨开一湖动人的款款涟漪,当行走于西湖之畔,目光迷离之时,我想,此时此刻,梦境也会跟着脚步徜徉起来吧。远处的断桥横落在湖与岸之间,流转的回风,仿佛在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韵着山水的底蕴,诉说着那个被悠悠岁月洗涤了千年的白蛇传说,清晰而玲珑地舒展在西湖的秀水明山之中。也许,西湖之岸的断桥,并没有断,短的只是白娘子与许仙的一世情缘。那一柄多情温润的油纸伞,是否可以挽留他们匆匆流逝的旧梦?
也许,千年的情结早已命中注定,留存的却只是永恒的传说。那些撑着雨伞,站在桥上看着风景的人,又将落入谁的不醒梦中?
旅途中,云烟浸染西湖杨柳的清丽,朝霞催开苏堤桃花的潋滟,形色匆匆的过往路人,穿行在青苔石板之上,他们抖落这一身的烟尘,将恍惚的时光寄存在这短暂的雨季。西湖之畔,走走停停,那一袭素色青衫、儒雅俊逸的身影,是否还依旧是当年越月色倾城的苏子,忆往昔,怀想当年,还记得,他与朝云泛舟西湖,清樽对月、新词娇羞,落得不尽缠绵。奈何岁月如水流逝,人影匆匆,如今的那人那景,早已物是人非,岁月飘零,佳人已杳,空余苏子漂萍行踪,织一段故事,伤情缚梦。
古往今来风流事,多少痴心儿女情。千古绕愁之事,唯独情字。西湖的曾经,旷达豪迈的苏东坡,纵然才高可笑王侯,倘若不期朝云,那么此生便更无知音,又怎么会那般的俊采风流。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也许,那些发生在曾经的点点滴滴,他所怀念的还是旧时的明月,那弯如钩的新月,一半是聚合,一半是别离。我想:多情的人,终究还是那望月之人吧。
行走在细雨迷蒙的悠长苏堤,是谁,一路捡拾着明明灭灭的光阴?在这悠长的时光里,行走的人儿呀,你又能寻找些什么?纵然往昔的繁华金梦,沉落西湖,纵使之身湖底,阅尽往事,又能打捞到些什么?
雨后的午后,梦若青莲,在西湖的波心徐徐地舒展。岸边的人,有的在悠然地漫步,有的在静坐品茗。他们借着西湖清凉的景致,消磨着闲逸的时光。那悠悠碧波,映照着城市高楼的背影,杭州这座被风雨浸润了千年的古城,生长着无尽的柔情与诗意。
清澈的眼光,柔柔地倾泻在湖面,如莲盛开的水纹,撩拨着路人心底最柔情的心事。一叶小舟,停泊在莲花深处,静静地坐看月圆花开,世海浮沉。此时此刻,时光在这一刻停留,而岁月搁浅的,是她遗忘的曾经故事;时光寂寞的,是匆匆行人如萍漂泊的人生。
那莲叶深处的晶莹露珠,定是那苏小小多情的'眼泪。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鬃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坡下。遥想当年柔情似水的一幕,苏小小与阮郁哪一件倾心的爱情,西湖仿佛又因此而平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繁华如梦,如梦佳期。多少灯花挑尽不成眠,多少次高楼眺望断人不见。她最终还是尝尽了相思之苦,错过了生命中花好月圆的芬芳。
“生于西冷,死于西冷,埋骨于西冷,庶不负我苏小小之癖”,也许,是西湖的山水,滋养着苏小小的灵性,这个女子,书写过太多多情的诗句,采折过太多离别的杨柳,也流淌了数不清的眼泪。在庭院深深的江南,月光为她铺就了暖心的温床,那无处可寄的钟灵魂魄,便完完全全地融入西湖的青山碧水,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抚慰她入世的情怀,才不负她一生的依恋。
山寺月中寻桂树,郡庭枕上听潮落,他日故重游。凉风惊醒明月,红叶染透青山,飘渺空远的钟声在山寺中,悠悠回荡,桂花香影飘落在青苔石径,黄昏掩映着山水画廊,给西湖留下了一轴无法言语的背景。
那些夕阳西下、临风赏景的老者,身旁别一壶桂花佳酿,悠闲淡定,安静从容,他们追寻的是一种空山空水的意境,那些在月夜霜天泛舟湖上的游人,手中都会捧着驿站西湖龙井,优雅自在,我想:他们所品味不是龙井的清香怡人,而更多的该是一杯意味深长的人生吧。
湖中映照着城市灯红酒绿的街灯,那一片流彩的天空,装点的是今年对曾经的怀想。西湖上明月遥挂,波光隐隐,流淌在故事中的人物依旧如此清晰。
欲将此意凭回道,报与西湖风月知。或许,在西湖的江南烟雨之间,总是有那么一个人,那一袭清瘦的身影,因生命中的种种而落魄西湖,也许,是因为看淡了名利,寄意于山川水色之间,留情在烟波画影之中,做了个寻风钓月、纵迹白云的雅客,或许,只有西湖才能将他们的半世风霜解读。
西湖,一处安心的城。清凉的季节,语言失去了色彩,寂寥的岁月,山水遗忘了诺言,在倾泻千里,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面前,西湖的秋月,选择了沉默不语。也曾描绘,轻盈的雪花落在如镜的湖心,那冰肌玉骨,瞬间在水中消融,消融为西子湖清透的寒水,点染着诗人灵动的思绪,久久不能散去,正因如此,成就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花魂诗境。
湖边处,桃花庵,风景如昨,杨柳依。湖边晶莹的湖光、璀璨如星珠点缀苍穹的倒影。在水天晴光的交汇里,那一瓣瓣临湖绽放的素蕊,用清香弹奏一曲千古词韵。
也许,风也会有影,它走过西湖的春秋,在寂寞孤独的黄昏里,带上彩霞的叮咛。薄冷的梅花,枕着月光的孤独,那曲醉人千回的笛吟,拂开冬夜的寂静,流溢着疏梅的暗香,放鹤亭中,还会有一位清瘦的诗人,在梅妻鹤子的安然闲逸里,静守这段心灵的宁静。就如同月色守候着西湖,千百年来,沉静若水,却流转着亘古不变的碧波清音。
西湖之意之中,那雪堤柳岸之畔,是谁枕着诗风词韵,舒展着今时的灵感,在古意盎然的西湖里,寻寻觅觅,又在繁花似锦的都市里,走走停停。
桃红柳绿西湖岸,归人眷景有三千;书文尽而心未决绝,冰弦断而遗有音。昨天,已随彩霞点画的湖波,沉睡了一朵披着月光轻舞的睡莲,今日,碧波涟涟的西湖,如长笛吹一曲被陈沉淀了千年的旧韵。许多古老的记忆已经无法拾起,垂柳下的那一叶漂浮的小舟,划过了明镜淡泊的人生。
远去的还会走近,等待的不再漫长,徜徉在西湖四季婉转的旧梦里,梦里,还会有着那抹不去、老不尽的江南。
诗意的江南,一座石桥,一把油纸伞,一位丁香花样的姑娘,便可将旧梦打动。烟雨的痕迹里,撑一支长篙,寻梦。寻梦,在这细雨朦胧的江南雨巷。。。
季羡林散文:寻梦
引导语:季羡林的散文《寻梦》中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情感真挚细腻,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吧!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chánchán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泰山寻梦散文
一
在我心中,泰山曾经是一个梦,一个被培育了多年的梦。
最早知道泰山,应该是从一些流行歌词和标语口号中,比如“泰山顶上一青松”,“泰山压顶不弯腰”,“什么什么重于泰山”等等。那时候,我尚年幼,泰山对于我来说,既高不可攀,又遥不可及。
再进一步了解,就是从学校的语文课本上了,杨朔的《泰山极顶》,杜甫的《望岳》,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等,读着大师们的作品,我心潮澎湃,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也会登上泰山,看日出,观沧海,一览众山小。中学时候,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母亲去了一次泰山,带回一张游览图,我把那张图贴在墙上,一有空就凑上去看,大小山头,不同路径,各处名胜,直看得我眼花缭乱,脑袋发涨。随着我对泰山的了解越来越多,泰山似乎也离我越来越近了。
然而,高中毕业之后踏入社会那几年,因为经济拮据、工作忙碌等诸多原因,泰山却总是与我保持着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
1988年,我到泰安上学,命运一下子把我推到了泰山脚下。
学校位于泰安西郊的粥店。入学第一天,我站在校园开阔处向北望去,一座非常高大的青山仿佛近在眼前。我向一位刚认识的同学打听:那可是泰山?同学告诉我:那只是泰山脚下的一个小山峰,叫傲徕峰,并非泰山主峰。我无法想象,一个小山峰尚且如此高大,更高的主峰又会高大到什么程度,于是瞪大眼睛努力去看。我发现在傲来峰的后面隐隐约约露出一个峰顶,可是只有那么一点,似乎并不显得更高。但同学马上又告诉我,从山下看,傲来峰像是最高,从山上看,傲来峰只在半山腰。我听了,半信半疑。
二
转眼到了“十一”,学校放假三天,很多人纷纷回家。我和几个同学一商量,决定去登泰山。
吃过午饭,我们首先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岱庙。在我看来,登泰山如果不从岱庙开始,整个行程似乎就显得不够完整。等待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不想再留下什么遗憾。
岱庙像是一座古代小城,庙门高大,庙墙厚重,殿阁巍峨,宫阙重叠,古柏和石碑随处可见。穿行其间,我最感兴趣的是一种高大的“龟驮碑”,将石龟与石碑结合在一起,确实令人称奇,我猜想这里面一定会有一些传说故事,询问同行的几个人,却无人知晓。来自江西的一位同学说:龟是长寿吉祥之物,把碑立在龟背上,一定是希望碑能够长久存在吧。这一说法有些道理,我不由点了点头,但是看了碑上留下的残缺和断纹,又叹息长久总是难遂人愿。走进一个展厅,又被一些图画吸引,那上面介绍的是历代帝王登泰山的盛况,一一看去,中间的帝王都是器宇轩昂,威风八面,前呼后拥,似乎明白了泰山为什么会被称为五岳之尊,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推崇。
穿过岱庙,泰山仿佛扑面而来。但见峰峦叠嶂,云雾缭绕,遮天蔽日,似乎既高不可攀,又深不可测。
沿着一条笔直的公路行至山脚下,开始踏着台阶上行。清风徐来,心中顿觉坦荡。峰回路转,兴致勃勃,走着走着,总是不由自主地要停住脚步。因为路边巨石上面不时出现一些文字,黏住我的目光。那些被深深刻上去的文字,或苍劲有力,或气势恢宏,或严谨浑厚,或外拙内巧,总是让我久久凝视,恋恋不舍。有的巨石只刻了几个字,却能将人的思绪引入极为深远的意境;有的巨石刻的是一篇铭文或一首古诗,读起来要费些功夫。有好几次我只顾站在那里发呆,回过神来才发现几个同学已经远去,我只得加快脚步追赶。
前面一座高大石坊,上书“孔子登临处”。停脚观望,石柱上有一副对联,看的两眼酸胀,也没完全明白其中含义。猜想孔子当年登临泰山之时,应该是路过此处,曾经在此处歇息。不管怎样,千年之前的孔子来过这里,千年之后我也来了,只是不知道我的足迹能否与孔子的足迹重合在一起。
旁边横出一条小路,通往经石峪。我们满怀兴趣前往,过一小桥,过一小亭,又过一小桥,见两山之间出现一面石坡,坡上刻满了斗大的文字,是隶书。而游人竟然都聚集在石坡的文字上面,或走或站或蹲或躺,我总觉得这种过于亲近的行为是一种亵渎,且容易造成石刻的损坏。一开始,我是坚定地站在旁边,不肯涉足半步,后来见不断有人走进去,渐渐也萌发了近距离触摸那些文字的欲望,终于心怀忐忑、小心翼翼地走上了石坡。走上去才发现,大部分石刻的笔画已经残缺不全。
再往上走,我们对身边不断变换的景物关注得越来越少,而脚下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仗着年轻力壮,你追我赶,就像在运动场上比赛一般,狂走不止。我们不断超越前面的游人,而前面总是有更多的游人等待着我们去超越。
气喘吁吁,热汗淋漓,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抬脚挪步越来越吃力,曲曲折折的台阶似乎总也走不完。心里正在叫苦,前面一个高台之上人声鼎沸,十分热闹,登上去一看,原来是中天门到了。此时已是傍晚,我们靠在中天门旁边的石栏上休息。环顾四周,发现已经身在群山怀抱之中。抬头仰望,可以看到高高在上的南天门和悬在下面天梯一般的十八盘。心中明白,更加艰难的路还在后面。山风习习,身上渐渐起了凉意。
继续上行,走路已经变成一种痛苦。体力渐渐不支,脚下的台阶却越来越密集,越来越陡峭。虽然沿途风光越来越美,因为身体过度疲劳,那些奇松、怪石、缭绕山间的云雾竟被我视而不见。
夜色如轻纱一般悄然降临,忽然发现身边的登山者越来越多,前后左右都是人,挨挨挤挤,摩肩接踵,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逶迤于山道之上,原来,一路走来,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一支庞大的登山队伍里。看看身边那些人,都是一脸倦容,气喘如牛,却并不停脚,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往上攀登。
我感到脚步越来越沉重,喘息越来越急促,行动越来越迟缓。不知什么时候,江西那个同学已经赶到前面,转眼不见了踪影,我想追上去,腿脚却不听使唤,只有按着自己的节奏慢慢走。忽然又发现自己正走在一段又直又长又陡峭的台阶上,抬头向上看,看到的都是脚后跟,扭头向下看,看到的都是头顶,心中顿时有几分惊恐,同时明白自己正行走在十八盘上面,于是每走一步都在担心,担心自己的额头会被前面的人踢着,担心自己的脚会踢着后边的人,担心脚下一滑会跌落下去砸倒一大片人。
胆战心惊,苦苦支撑,终于到达南天门。
三
夜色厚重如幕,在人群中一阵相互寻找,我们几个失散的同学又聚在了一起。
呼吸渐渐平静,热汗渐渐消退,忽然感觉身体如同浸在冷水里,且腹中空空。不远处有个小摊,上面吊一盏灯,灯下一口大锅,热气腾腾,是卖面条的。我的食欲一下子被勾引起来,极想热乎乎吃下一碗,暖暖身子。快步走过去一问,五元钱一碗,摸摸口袋里的钱,一路上又买门票又买水,已经所剩无几,心中不舍,只好又退回来。
气温越来越低,身上衣服也越来越显单薄,看看四周,发现很多人都穿着一种黄色棉大衣。江西的同学说,那是租来的,租金五元,押金十元,一共十五元一件。几个人都不舍得花钱,犹豫着,只有江西的同学表示要去租一件。他很快去了,又很快空着手回来了,一脸愤愤不平。原来,山上租大衣的人太多,他去的时候,价钱刚刚有了新的变化,变成“租金十元,押金五元”。我们听了,都彻底打消了租大衣的念头。然而寒冷却在不断缩小着包围圈,步步紧逼,我们决定四处走走,看能否找到一个避寒之处?漫无目的四处游逛,发现前面有一栋旧房子,非常残破,黑乎乎不见一点灯光,似乎已经荒废,若是在山下,这样的房子是绝无人迹的。我们很是兴奋,慢慢靠近,脚下堆着石头砖块,非常难走。快到跟前时,房子里传出一声呵斥,让我们止住了脚步,原来我们已经误闯了别人的住处。
继续在山顶走动,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密集的人群,就像走进了一个没有买卖的集市,又像走进了一个无人主持的露天会场。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在四处走动,寻找一个安身之处;很多人已经安顿下来,有的'依偎在石壁下面,有的蜷缩在石头缝里,有的卧在比较平坦的地面上,而他们的身上或裹着一件棉大衣,或盖着一块毛毯,也有两三个人共同拥有一件棉大衣或一块毛毯的,挤靠在一起相互取暖。此情此景让我们面面相觑,瞠目结舌。江西的同学再一次提出要去租一件棉大衣,态度非常坚决,他说无论多少钱都要租一件来,边说边匆匆离去。我也打算用仅有的钱与别人合租一件棉大衣,只是不知道这个时候租金涨到了多少钱。等了很久,身子几乎冷透,江西的同学终于回来,无奈地说,他去了好几个地方,所有棉大衣和毛毯都已经全部租了出去,一件也没剩,现在是多少钱也租不到了。
夜色如墨,我们仿佛被无边的寒冷驱赶着,不得不继续向前走去,眼前的情景又一次让我暗暗惊诧,脚下横躺竖卧已经睡倒一大片人,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以免踩到人。终于发现前面有一块石壁还没有被人占领,我们就像漂泊的船儿找到了港湾,纷纷把疲倦的身子靠上去。然而我瘦削的身体一贴上那又冷又硬的石头,就禁不住哆嗦了一下。坚持了一会,隔着一层单薄的衣服,身上仅有的一点体温很快被吸走。我实在受不了,只得起身离去。再看那几个同伴,大概身上脂肪比较厚一些,竟然歪着身子合上眼睛开始昏昏欲睡。
我毫无睡意,瑟瑟发抖,不停地四处走动,逃避寒冷。寒冷却无处不在,处处设伏,处处紧逼。而一旦我停下,就会被寒冷彻底囚禁,如同置身于冰窟。我只有在走动中与寒冷周旋。走来走去,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我渐渐发现,山顶上除了我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有了一个安身之处,遍地都是东倒西歪、疲惫至极、正在睡酣的人,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多年轻的恋人,为了抵御黑夜的寒冷紧紧拥抱在一起,合穿一件棉大衣或合盖一块毛毯,在我看来,此时此刻他们应该是最幸福的人。这个夜晚,我几乎走遍了山顶的每一个角落,黑暗中我已经熟悉了山顶的每一块巨石和每一条路径,然而我却无法看清石壁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字迹,无法看清山顶那些奇异的景观,眼前只有漆黑一团,只有模糊一片。虽然头顶夜空有星光点点,山下市区有灯火闪烁,对我来说无济于事。我在山顶走了一夜,而寒冷,困乏,饥饿,孤独——各种感觉混杂在一起也纠缠了我一夜。
夜色像不断被稀释的墨水渐渐由浓变淡,而在体内混杂了一夜的各种感觉也渐渐融合成了一种复杂的东西——忍耐。
我在忍耐中等待天亮。
多年之后,每次想起这段经历,我总是奇怪自己怎么会在泰山之巅度过了那样一个夜晚。究其原因,一是看日出是我多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似乎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无所谓了;二是那时候我才二十几岁,正当年轻,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能够吃得消,抗得住。
醒来的人们开始纷纷往日观峰方向涌去,我赶到时,那里已经聚集了一大片人。我选好一个位置,面向东方。
天边一片冷寂,丝毫看不出有日出的迹象。我知道,太阳很快就会出来,现在只需要等待,而等待总是让人充满期盼。天空一点一点亮起来,天边云海茫茫,依然没有太阳的影子。有人说,今天有一点儿阴,可能看不到日出了。可是没有一个人离开,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候。此时此刻,我感到这个世界太需要光明,太需要温暖了,我希望这光明和温暖能够早一点到来。在我望眼欲穿的等待中,太阳终于从云缝里露出一个红点。人群中一阵骚动,有很多只手在指指点点。这个红点越来越大,一会儿变宽,一会儿变长,最后突然一跳,出现在云海之上,样子很像一枚小小的鸡蛋。人群发出一片欢呼声,很多人举起相机开始拍照。这么小的太阳,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心里有几分惊喜,又有几分失落。我想起以前在老家务农时,早晨在野外经常看到日出,那时太阳是从东面群山的后面慢慢升起来的,先是一个边,然后是半个圆,最后是一个红球,又大又圆。在我看来,老家的日出似乎更加温暖,更加平易近人,更加落落大方。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高高在上,又白又亮,耀人眼目。太阳依旧是那个太阳,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好看的。人群在温暖的阳光下渐渐散开。此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回到山下,好好吃上一顿,好好睡上一觉。
四
下山走的是另一条路,路上应该有很多风景,可是我已经无力欣赏,我只想尽快下山。
下山的路上也充满了辛苦,让我想起一句话:上山容易下山难。
终于走到山脚下,江西那位同学如释重负般大声感叹:泰山啊泰山,我终于认识你了,我来过这一次就足够了。另一个同学也随声附和:够了,够了,再也不来了。我虽然心里面并不赞同他们的话,但是这次泰山之行也确实给我留下了太多遗憾,太多无奈,以至于我也说不清楚以后还会不会再来。我一路保持着沉默。
后来的事实证明,虽然初次登泰山让我经历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磨难,却并没有阻止我再次登泰山的脚步。
在泰安上学那两年,我与几位同学又数次登上过泰山。而离开泰安之后的这些年里,我也多次去过泰山。只是后来每次登上泰山,在山顶停留的时间都不是太长,因此再也没有看过日出。最近几次去,我是跟随着一群驴友从后山进入的,感觉又完全不同。客观地说,泰山名气太大,所蕴含的内容太多,它既称得上是一座气势磅礴的大山,又称得上是一部记录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大书,无论是去攀登,还是去阅读,都不免是一件很艰辛的事。
尽管每次登泰山,我都会深深感到自己体力的不足,深深感到自己智力的愚钝。但是,每当机会来临,我总是按耐不住自己,一次又一次前往。
毕竟,在我心中,泰山曾经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