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百姓生活纪实短句 正文

百姓生活纪实短句

时间:2025-05-09 02:15:22

老百姓生活节节高的散文随笔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如今,我国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

  闹秧歌是陕北农村最红火的事儿。安塞县砖窑湾镇赵家湾村和安塞县招安镇岳中庄村、白台村、岳家河村每年正月初二便组建秧歌队。秧歌队组建的当天,也就是转院之前,要先上庙拜佛。拜完佛,伞头带领秧歌队去全村给每户人拜年。秧歌队走进每户人家的院子,拧筛起来,男人如猛虎下山,蛟龙生水,女人如仙女下凡,超凡脱俗。而后,伞头带领秧歌队组建成一个五角形,象征着我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诚城,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最后,伞头又将秧歌队组成一个圆圈,伞头在圈里转来转去,秧歌队围着伞头转这个在圆圈。纯朴善良的主人开始给秧歌队的每一个同志递烟、敬酒、递水果,伞头根据其主人的特点、院子的设置、院内的动植物,即兴编几句唱词以示祝贺。

  打腰鼓、扭秧歌是一种苦中有乐的差事,到最后,秧歌队的同志们个个精神振奋,个个是那么活跃。伞头是整个秧歌队的领头雁,我把记下的几个精彩的表演与大家共同欣赏。

  镜头一:秧歌队像一条巨龙来到招安镇岳家河村支部书记韩成山家,韩书记满面春风给秧歌队同志递烟、敬酒,一个伞头唱到:改革潮,天地新,亿万人扎富根,农村稳最要紧,好政策顺民心。另一个伞头唱到,承包地使用权,更顺延三十年,签合同不会变,生不增死不减。看秧歌的男女老少前呼后拥,个个兴高采烈。

  镜头二:秧歌队伍生龙活虎般地来到招安镇岳家河贫困户孙老院子里,童颜鹤发的.孙老精神抖擞,看着红火的秧歌队,他笑的开开心心。一个伞头唱到:同甘苦偕百年,贫不移富不淫,威不屈为古训,安思危富帮贫。另一伞头唱到:公益事要积极,见义行勇献身,救危难不惜金,益社会献爱心,党和国家每年给孙老生活上的救助,孙老感谢党和国家时刻把普通百姓生活牵挂,他也在场子里拧筛了一会儿。

  镜头三:秧歌队伍正月初八来到了砖窑湾镇赵家湾村沿门子,到了老党员郭万巨(原秋树台村支部书记)院子里时,伞头看着满面春风的郭书记唱到:村委会顺民意,开富路强公益,政清廉民心齐,党团员勇当先。而后唱的都是夸奖郭书记当时为村民带头致富的事情。修路、修桥、打井、修学校,通电等等。

  镜头四:正月初八夜晚,赵家湾村里的男女老少,邻村的乡亲们,跟着秧歌队转九曲。秧歌队伍走在前面,他们跟着秧歌队伍后面走。老伞头郭万前由于嗓子沙哑,今晚陈建平替他唱到:九曲黄河万里长,城里点起之三百六十盏明灯,今晚的灯儿盏盏明,一年四季保太平。转九曲其乐无穷,既观赏了各种明灯,又陶冶了情操。

  安塞县招安镇和安塞县砖窑湾镇民间组建的秧歌队那么团结一致、和睦友好,打出了具有陕北人特有的豪情,民间艺术永远是那么耀眼夺目。近几年,安塞腰鼓走出安塞,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安镇岳中庄村、白台村、岳家河村秧歌队和砖窑湾镇赵家湾村秧歌队从正月初二闹到正月初八,而后秧歌队临时解散,来年重新组建。祝愿这里的人们永远生活美满,阖家幸福!刘若云近照

  中华五千年历史,悠久而深远,我们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中国是一个大国,是文明古国,有特有的汉字,有绮丽的`诗词,还有五彩缤纷的陶瓷……历史的丰功伟绩铭记在心,时代为我们铺开崭新的画卷。

  农民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千面年来,农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纳税乃是天经地义,不可更改的。而今天,农民伯伯种粮不用再缴农业税了,并且国家还给补贴,补贴数额不断提高,这岂不是一大喜事。一说起这个,奶奶就高兴地说:“以前我们缴的税都相当于赚的钱的1/3,还要出力气,要买化肥农药,真划不来。如果不种粮食,全家人吃什么了?总之,能赚一点是一点。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种田人哪,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十一五”期间,不仅农民伯伯乐开了花,连我们小学生也受益匪浅。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迅速,教育公平正逐步实现。至20xx年,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连续3年被列入“民生工程”。仅20xx年春季开学,我一来到学校,就听见老师说:“从今年起,学杂费全免。”除此以外,国家还补助了很多贫困家庭寄宿生的生活费。以前上不起学的小朋友也可以尽情地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孩子的家长再也不用为交不起学费而烦恼了。我也为他们而感到高兴,自己也感到幸运。

  “老有所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在飞速发展,养老已经不仅仅是美德问题,更应该社会化、制度化。国家、政府非常关心老人,比如乘公交车不付钱,每个月领养老金,以此来补助老人的生活。现在奶奶逢人便说:“没想到,现在农民老了,也可以领养老金了,我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富裕了。”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说的一点也没错。众所周知,每个人生病都要找医生。而随着药类产品的价格越来越昂贵,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都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新农合现在已经大大减轻了人们看病的负担。有一次,我的奶奶生病要做手术,费用就要一万多。妈妈一听,急忙拿出医疗卡,一下子就报销了六千多。我心想:“多亏了这个政策,让咱农村人看病不再难了!”

  由上面的几个例子,我编了一首幸福民谣: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养老不犯愁,看病不太贵。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祖国的功劳呀!同学们,我们不能像勇士那样血洒疆场,我们还没有本领建设中国……

  那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呢?对!好好学习!我们现在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才能报效祖国!

竹子虚心节节高-散文

  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喜欢经过桃城尚品小区内的绿化带。这里靠外墙的地带栽了很多小竹子,四季常青。望一眼小竹子,我的眼睛会很舒服,绿色养眼没错,我都把微信屏幕换成绿色的,在推送文章的时候也喜欢把字体颜色换成绿色,或者在文章段落间插上一张自然的花草树木照片,让亲朋好友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感觉舒服些。

  看到城里的小竹子,我就会想起白炼娘家屋边的竹林,不知道从何时起,没有一颗竹子的菜地里怎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竹子,竟然成了一片竹林。每次回娘家,走到竹林边,就会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多想呆在娘家不出来。

  可是,妈妈听从了外公离开前的遗言:“细妹子,我没能力送你读多少书,你一定要送你的孩子读书啊!”为了实现外公的遗愿,妈妈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带大,尽能力送我们读书。记得妈妈曾经跟我讲过,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有人在我爸爸妈妈面前说“女孩子反正要嫁出去,送她们读书没用。”也就是那句“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影响了几代人的教育。

  我的妈妈坚信我外公的话没错,因为她深刻体验到了她自己没读书带来的苦难,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和打骂,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跟她一样受苦受难,所以,她对大家说:“只要他们读得,考到哪里,我就送到哪里,哪怕让我当叫花子到处乞讨,也要把他们送出来。”就这样,村里几位与我一起读初中的姐妹有的初中没读完就回家务农了,只有我一人考上高中,并且高中一毕业就顺利上了卫校。

  有谁知道,我们那时候读书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因为家里一贫如洗,每次回家向妈妈要伙食费要米,家里不一定就有。妈妈只好安慰我:“孩子,你用心读书,等我把钱和米准备好了,我就亲自送到你学校里来。”妈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不辞辛劳,东借西借,把我要的.钱和米准备好了,就会挑着百来斤的大米,一路小跑从白炼来到四中。一看见我的老师就说:“老师,谢谢你们照顾我的孩子!我把钱和米都送来了。还望你们多费心!少了,我再想办法找,绝不会欠学校和老师的钱。”老师看到父母对孩子的无私付出,也感动得落泪了!

  在家有父母担待,在学校有老师教导,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重要。耳闻目睹了父母和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怎能不虚心好学呢?我要如何努力才能让父母和老师满意呢?

  生活上的清贫,有时候真的让我无法认真听课。记得,我在高中阶段,课堂上打瞌睡不是一次两次,因为营养跟不上来,体质消瘦,经常感冒,有一次还发高烧得了肺炎不得不打针输液治疗。因为我太瘦了,一米六的个子,只有七十来斤,同学们都给我取了一个外号“芦柴棒”!我的心里很苦闷,既不能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又不能吃好穿好睡好,我该如何是好?没办法,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上课时一边听一边做笔记,注意力集中,就不再打瞌睡了,哪里还有机会做小动作、看小说呢?……

  也许是太穷,也许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许是学校的学习氛围太好,也许是老师教导有方,也许是社会制度优越,反正,我没感到学习上的压力如何大,只觉得自己离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很远,不努力不行。

  参加工作之后,当护士在病房忙碌是大家看得见的,我曾经也有过抱怨,但我抱怨的不是病人,也不是父母和老师,而是抱怨自己不知道如何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怎么办?写信,订阅书报,唱歌,跑步,写日记等办法我都尝过,并且尝到了甜头。凡是一些励志性的文章我就读,并且在心里暗下决心:向先进人物学习,不安于现状,更不要随波逐流。因此,我坚持在业余时间一个人守在家里看书做事,节假日一定回家帮助父母做家务,让自己充实起来,就没有那么多苦恼了!

  到如今,无论是单位开会还是业务学习,无论是到外面培训还是参加学术会议,我都坚持认真听讲做记录,坚持思考这堂课这次会议我学到了什么?从没有想过这些学习和会议耽误了我多少时间没有好好玩耍。除了开会之余和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外,我真的很少出去游玩,所以哪个地方有什么好景我心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看到很多文人写出美轮美奂的散文诗歌来,我觉得惭愧!我始终在日常生活记录中打转转,怪自己学生时代没有读多少课外书,怪自己平时读书没深入钻研,只懂得一点皮毛。

  我现在想通了,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学堂、大家庭,从日常生活做起,做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没有任何错,我何必要追求高大上的“精品”?一个人只有像竹子一样往地面深处扎根才能站得稳走得远,只能像竹子一样虚心面对外部世界才能节节攀高!

情系节节高优美散文

  “节节高”是西北地区的一种花儿,初次见到它那年,我刚刚满18岁。

  那年,我分配到一个很偏远条件又很差的小学里任教。不过,学校修建有一个圆形的花池,里面种了一种花,有黄色的地雷花、粉红色的指甲花、血红色的鸡冠花,还有其他一些花。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是很快乐的。我带的第一批学生正上二年级,我喜欢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总和他们一起在课外嬉戏,也像他们的大姐姐一样爱护他们。孩子们有空就往我的宿舍跑,在我身边问这问那,撒娇、逗嘴。

  清晨当我还在睡梦中时,就会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稚嫩的声音传进屋:“老师,起床了,去晨练呀!”然后,我就会和他们一起在那个简陋的,不算太大的操场上跑上几圈,接着来到花池边阅读。

  早上的空气好,花池里的花儿争相开放。一天,我被那枝茎上每一节都有一朵拳头大小,花瓣有单层的也有双层,颜色有白的、淡黄的、粉的、大红的花吸引住了。孩子们说它是“节节高”。我望着参差不齐的枝节,开玩笑地对他们说:“那棵高的是我,那些矮小的是你们。”一个孩子也笑着说:“老师,过一段时间那些矮的一定会撵上高的!”

  从此,每天我都要端详“节节高”,还和学生一起给它浇浇水,遇到刮风下雨都要担心一番,风停雨住我要去看看它。

  我是少女,脸上也带着天真。不过在上课的时候,我的脸却很严肃,生怕讲课出现错误误人子弟。孩子们边听课边注视我的脸色,有时悄悄地做他们的事,想他们的问题。有时,我也会被一些顽皮的孩子提出好笑的问题逗乐,脸上浮现出笑意,孩子们就大胆起来,相继提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的我能答,有的还真难为我。随之课堂上就充满了欢笑声,吵闹声。我又不得不板起面孔,孩子们马上背起手、挺直腰、闭上了小嘴,安静地听我讲课。

  有一天上课,我正在给他们听写生字,突然心里一阵难受,眼前一黑,晕倒在讲台上。等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躺在学校卫生室的.床上。床边围着的几个孩子见我醒来,高兴地让我看放在桌上的“节节高”。懂事的孩子们,为我晕倒而着急,主动守护在我的身边,还找来盛馍的小竹篮,装了满满的花儿来慰问我。我非常惊喜,身体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赶紧捧起能开出五颜六色的“节节高”,放到鼻子跟前闻了又闻。花儿虽然没有诱人的清香,但我却分明看到了一张张幼稚的笑脸,美极了。此时我惬意地幸福着,感到了一朵朵花儿也有微微的甜香。

  第一个学期要结束了,那天,我在花池边发现,那几棵矮小的“节节高”齐刷刷地立在那里——长得一样高了。我的耳边好像听见有人在说:“老师,我们已经撵上你了!”我开心地笑了。

  后来,我考入师范学校进修。临别时,我和孩子们在那花池旁合影留念。孩子们围着我恋恋不舍,静静地没有言语。那一株株竟相开放的节节高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好像在挽留我一样,使我不忍离去。

  学习的日子里,经常可以收到孩子们的来信。每封信里都忘不了夹上一片节节高的花瓣,无论是新鲜的还是干枯的。每次收到信,我总会把它放在鼻子跟前,闻了又闻,仿佛要闻尽孩子们的甜香。

  毕业后,我调到了铁路沿线的一所小学,那里气候炎热,干燥,条件艰苦,有名的西北“百里风区”就在它附近。这里长不了“节节高”。从那以后,我想看“节节高”就只能拿出影集、拿出学生给我的信件来,一遍遍地翻看在“节节高”下的留影,闻嗅已经干枯的花瓣,在心底回味孩子们的欢乐和对我的敬爱,回味那已逝去却又分明甜香的岁月。

  又过去了十几年,我调到了乌鲁木齐铁路分局的一所小学校。刚踏进这个陌生的校门,我眼前突然一亮,啊,我看见了校园里有一排多年来一直萦绕我心怀的“节节高”。刹那间,我犹如一位焦急的姐姐终于找到了失散的弟弟一般激动、欣喜,情不自禁地跨上前去,抚摸它的枝叶和花朵,看啊、闻啊,泪水浸湿了眼眶。蓦然,一株株花儿变成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天真的声音又回荡在耳际,化成一句:“老师,我们撵上你了!”

  啊,“节节高”,你寄托着我教书育人的一分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