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沁园春雪短句与重读 正文

沁园春雪短句与重读

时间:2025-05-13 14:54:31

《沁园春·雪》重点句子指导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所写,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小编与大家分享的重点句子指导!

  《沁园春·雪》重点句子指导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头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作者登高远望,视野非常开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超出视力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像之中。开阔的视野再加上想像的扩展,意境更加广阔,气魄非常宏大。从地面写到空中,包容一切;一静一动,静穆之中有飘舞的动态。“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的美感。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的情趣。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作者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梅花欢喜漫天雪”。“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广裹千万里,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魄。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为之开阔,心气为之豪爽。“惟余莽莽”又照应了“雪飘”,“顿失滔滔”又照应了“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自然想到昔日这条母亲河滚滚滔滔的气势。“莽莽”“滔滔”都用叠音,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美感丰厚,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冬云托雪,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这句化静为动,表现了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形象,也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最后又用了三个虚写句子,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晴日当空,那是多么令人振奋;一片暖色,那是多么令人欢喜。在雪中想像

  到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雪中的景色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借助想像,形象更加多姿多彩了,真是气象万千。“看”字与“望”字照应,用字的变换,正显得天朗气清。“红装素裹”,把江山比作少女,非常动人;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青春气息。用“分外妖娆”结束上半阕,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油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总领下文的抒情。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折腰”又与“娇”相呼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个英雄人物奋斗的动机和奋斗姿态。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领起七个句子,句句都饱含惋惜之情。一个“惜”宇,意味非常丰富。第一,“惜”中含褒。首先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第二,“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第三,“惜”字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感到惋惜,并不是苛求于前人,他们的不足,从根本上说,是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第四,“惜”字包含着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如果拜倒在前人脚下,就决不可能雄视千古。“惜”字出于自信,自信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并不是“毫无文采”“全无风骚”,前四位有别于成吉思汗。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的意味,而且近于嘲讽了。“弯弓射大雕”,形象非常生动,非常鲜明,加上“只识”二字,对“文治’”一方的批评就要严厉一些。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

  流人物,新的风流人物也正在崛起。从上面的评论可见,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个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新的风流人物正在而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还看今朝”,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这种信心不但建立在个人才华的基础上,而且更主要的是建立在对人民力量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所以赢得人民大众的崇敬,使得人民大众深受鼓舞。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学习指导

  【知识考点归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基本特点,注意朗读停顿。

  2、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词的主题内涵,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学习对诗词语言的感受能力。

  3、掌握比喻、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感受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一代伟人的豪迈情怀和不凡气度。

  【典型考题分析】

  例题:请找出《沁园春·雪》中描写词人想象之景的词句,并说说实景虚景结合写的妙处。

  探究思路:这是一道既要求了解表达方式,又揣摩语言的题目。首先在能区分描写、议论、抒情这些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找出词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而在上阕描写雪景的'词句中区分出概括描写雪景、具体描写雪景、想象之景。接着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和“诗画一体”的思路去揣摩实景虚景结合写的妙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词人想象出来的虚景。实虚结合,使词中的景色层层叠叠,既反映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又勾画了一幅壮美、立体的北国雪景图。充分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豪迈胸襟。

《沁园春·雪》重点句子指导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所写,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小编与大家分享的重点句子指导!

  《沁园春·雪》重点句子指导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头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作者登高远望,视野非常开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超出视力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像之中。开阔的视野再加上想像的扩展,意境更加广阔,气魄非常宏大。从地面写到空中,包容一切;一静一动,静穆之中有飘舞的动态。“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的美感。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的情趣。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作者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梅花欢喜漫天雪”。“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广裹千万里,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魄。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为之开阔,心气为之豪爽。“惟余莽莽”又照应了“雪飘”,“顿失滔滔”又照应了“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自然想到昔日这条母亲河滚滚滔滔的气势。“莽莽”“滔滔”都用叠音,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美感丰厚,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冬云托雪,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这句化静为动,表现了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形象,也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最后又用了三个虚写句子,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晴日当空,那是多么令人振奋;一片暖色,那是多么令人欢喜。在雪中想像

  到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雪中的景色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借助想像,形象更加多姿多彩了,真是气象万千。“看”字与“望”字照应,用字的变换,正显得天朗气清。“红装素裹”,把江山比作少女,非常动人;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青春气息。用“分外妖娆”结束上半阕,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油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总领下文的抒情。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折腰”又与“娇”相呼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个英雄人物奋斗的动机和奋斗姿态。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领起七个句子,句句都饱含惋惜之情。一个“惜”宇,意味非常丰富。第一,“惜”中含褒。首先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第二,“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第三,“惜”字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感到惋惜,并不是苛求于前人,他们的不足,从根本上说,是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第四,“惜”字包含着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如果拜倒在前人脚下,就决不可能雄视千古。“惜”字出于自信,自信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并不是“毫无文采”“全无风骚”,前四位有别于成吉思汗。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的意味,而且近于嘲讽了。“弯弓射大雕”,形象非常生动,非常鲜明,加上“只识”二字,对“文治’”一方的批评就要严厉一些。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

  流人物,新的风流人物也正在崛起。从上面的评论可见,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个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新的风流人物正在而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还看今朝”,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这种信心不但建立在个人才华的基础上,而且更主要的是建立在对人民力量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所以赢得人民大众的崇敬,使得人民大众深受鼓舞。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初中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另有三篇现代诗《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尤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两班自学能力不强的实际学情,我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学习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五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多媒体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3、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4、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

  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解决和突破了。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其中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另一题则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