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阅读理解短文短句 正文

阅读理解短文短句

时间:2025-05-22 08:56:06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内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梅花魂》片段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这段话中“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仅仅是赞颂梅花吗?作者在赞颂谁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千年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气节的人,你能写出一些具有梅花特殊性的人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梅花

  2、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3、不是,中华发族有气节的人物。

  4、文天祥、岳飞、马宝玉、黄继光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内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

  《乡愁》片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将下列词语还原到诗中。

  浅浅的窄窄的小小的矮矮的

  2.这首诗把乡愁比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表示时光变迁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的“海峡”指的是_____________。

  5.对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最为准确的句子是()。

  a.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之情。

  b.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乡愁,表达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

  c.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伴随他一生的难以排遣的乡愁。

  参考答案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4.台湾海峡

  5.b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内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3

  《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片段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长的山脉之一,长约1700公里,海拔约2000米。林区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年产木材300多万立方米,是我国四大木材生产基地之首。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许多树木不宜在这里生存,所以树种比较单纯。但这里夏季多雨,日照时间长。在大兴安岭的峰(蛮峦)沟壑(hè)中,到处是由高大的落叶松构成的林海。在茫茫林海中还生长着针叶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杨、水曲柳、红柳等树木。

  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它的木质坚硬,耐腐,可以用于建筑、桥(梁粱)、矿山、铁路等建设上。它的树皮还可以提取烤胶。

  在林区众多的植物中,杜香、蔷薇、榛子、山丁都是人造板的好原料。黄芪、柴胡、沙参都是极好的药(才材)。各种野花遍布山岭。

  大兴安岭的动物种类也是繁多的大型的珍贵动物有黑熊棕熊驼鹿梅花鹿珍贵的毛皮动物有水獭(tǎ)紫貂雪兔鸟类有一百多种其中飞龙是珍禽中的.佼佼者。

  大兴安岭地下的矿藏也相当丰富。已探明的有:黄金、铅、锌、铍等。

  茫茫大兴安岭,满山遍野都是宝。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多么令人向往和自(豪毫)啊!

  1.给短文的第五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划掉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3.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有哪些树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哪几类动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短文通过介绍大兴安岭的植物、()和(),说明大兴安岭(),表达了作者()。(2分)

  参考答案

  1.。:、、、,:、、,,。

  2.(略)

  3.落叶松、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水曲柳、红柳。

  4.大型的珍贵动物、珍贵的毛皮动物、鸟类。

  5.动物、矿藏,富饶美丽,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和向往之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内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4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舒服()明亮()

  2.短文中的“终于”一词含有丰富的内容,请你用一段话,写出它蕴含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句子下面画上“______“,在写作者想象的句子下面画上”~~~~~~~~~“。

  4.这段话里,小女孩的现实处境与幻象中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了小女孩(),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

  参考答案

  1.(寒冷)(难受)(黑暗)

  2.“终于”一词说明小女孩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抽出了一根火柴。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分钱,如果在用掉一根火柴,她爸爸一定会毒打她一顿,可是,她实在是冷得受不了了,顾不得那么多了,她鼓足了勇气,才抽出了一根火柴。

  3.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句子是: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写作者想象的句子是: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内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

  《穷人》片段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边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怒吼),(波涛汹涌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打击)着海岸,(溅掀)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暴风风暴),外面有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温暖)而(舒服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好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中(平静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汹涌轰鸣)和狂风的(怒吼呼啸),感到(胆战心惊心惊肉跳)。

  1.划掉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2.从这段话可以知道,桑娜一家生活是______的,从_____可以看出来;桑娜是一个______的人,从_____和______可以看出来;桑娜这时的心情是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怒吼波涛汹涌打击掀暴风暖和舒服闪闪发光平静汹涌呼啸胆战心惊

  2.贫穷的从第一句可以看出勤劳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非常焦急的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请说出选文中两个加粗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物。

  (1)第一个“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个“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这里的“中国人”具体指()

  A.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

  B.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及闲看枪毙的看客。

  C.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闲看枪毙的看客;课堂里的“我”。

  D.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以及课堂里的“我”。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而幸灾乐祸,这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刺耳”。

  4.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2)当时精神麻木的中国人

  2.C

  3.D

  4.(1)学医救国的志向。

  (2)弃医从文。

  (3)医学改变不了中国,要从精神上、思想上唤起民众的觉悟。

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

  课内阅读

  ①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③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④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1.第③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

  (1)“没实现”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假如你是蚂蚁家族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些什么?(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2.(1)死复绿。

  (2)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3.“略”。(言之有理即可)

课内短文语段习题及答案

  [课内语段精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_______________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诘难________________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美文赏读]

  学会学习

  ①由于社会信息、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最好的天才学生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即使能容纳得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那么多的内容。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的:“光是浏览一下世界上一年内发表的化学论文和著作,一位化学家每周使用40个小时需要阅读40年。”因此,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和信息,未来的学校教育只能传授那些最基本的理论、最重要的信息,其他很多东西,特别是那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尚不存在的信息和知识,需要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自己不断再搜集、再学习。所以,学校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他们如何在综合、分析、学习、消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能力。

  ②在未来社会中,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是加强基本训练,给学生传授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知识、实际知识和综合化的信息,并在传授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说,在50年代我们用25%的时间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话,那么目前我们将用505的时间来学习基础课程,在未来,我们更将增加学习面向未来的边缘交叉学科和综合基础学科。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开发智力的话,那么,最最需要的是开发他们的右脑,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培养各种各样的能力的话,那么,最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研究,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的:“鉴于可以预见到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今天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将会成为错误的东西。学生们必须摆脱过时的概念,并知道何时、如何去替代这些过时的概念……总之,他们必须不断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的人。”南斯拉夫的伊曼博士也指出:“学会学习的概念,意味着受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地、很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在各级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现在约用80%的时间传授知识,用205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的话,”那么,在未来,“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

  ③虽然用多少时间传授知识,用多少时间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问题,在各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中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规定,而且计算也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在未来社会中,学校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根据如上分析,所谓学会学习有如下三方面含义:

  (一)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理解、消化、吸收和概括的能力;

  (二)要求学生知道如何知道很快很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三)要求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为题,回答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问题,极富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纳伊曼博士主张在未来,传授知识所用的时间和获得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所用的时间的比例应该倒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内容,在末尾处简要概括出“学会学习”的第三方面内容。(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句子

  例句: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开发智力的话,那么,最最需要的是开发他们的右脑,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培养各种各样的能力的话,那么,最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研究,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罢此文,你打算如何“学会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作文练习]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个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课内语段精读]

  1、使心情愉快做作诘问,为难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

  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

  ③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5、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

  ②诸葛亮读书

  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7、略

  [课外美文赏读]

  1.学会学习为什么要学会学习怎样才算学会了学习

  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将不存在不识字的人,而那些不会学习、不会获取新信息的人,将是文化层次最低的人。

  3.在未来,掌握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尤其重要。(或:在未来,学会学习,即知道迅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及途径非常重要。)

  4.学会独立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5.略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