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手抄报图:小学数学二年级公式汇总
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1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数学的名言
1. 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经常不能集中,那就让他学习数学好了。因为在证明数学定理时,即使是一刹那的思想不集中,就必须重新开始。 ——F. Bacon,1561-1626
2. 数学知识使思维增加活力,使之摆脱偏见、轻信和迷信的束缚。
3. (英统计学家J. Arbuthnot, 1667-1735)
4. 数学语言对任何人来说,不仅是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而且也是最严格的语言。
5. (英国大法官H. P. Brougham, 1778-1868)
6.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7. 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如所知,星球与地层、热与电、变异与存在的规律,无不涉及数学真理。如果说语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声,那么数学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并且反复地重复着事物如何变异为存在地故事。数学集中并引导我们地精力、自尊和愿望去认识真理,并由此而生活在上帝地大家庭中。正如文学诱导人们地情感与了解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地想象与推理。 ——Chancellor,W.E
8. 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托尔斯泰
9. 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 ---- 爱迪生
10. 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天之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倘若是„+‟,则进步;倘若是„-‟,就得吸取教训,采取措施。” ----季米特洛夫
11. 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2. 一个人的贡献和他的自负严格地成反比,这似乎是品行上的一个公理。----拉格朗日
13. 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俄国历史学家雷巴柯夫
14. 人脑是这样一台计算机,它在一个相当低的准确水平上,非常可靠地进行工作。 --- 冯 · 诺伊曼
15.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16. 数学之所以比一切其它科学受到尊重,一个理由是因为他的命题是绝对可靠和无可争辩的,而其它的科学经常处于被新发现的事实推翻的危险。„。数学之所以有高声誉,另一个理由就是数学使得自然科学实现定理化,给予自然科学某种程度的可靠性。——爱因斯坦
17. 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 ——冯纽曼
18.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罗巴切夫斯基
19.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克莱因
20. 哲学家也要学数学,因为他必须跳出浩如烟海的万变现象而抓住真正的实质。„„又因为这是使灵魂过渡到真理和永存的捷径。 ---柏拉图
21. 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力的强大。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拿破仑
22. 数学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其价值不止是由于他是一种有力地工具,同时还在于数学自身地完美。在数学内部或外部地展开中,我们看到了最纯粹的逻辑思维活动,以及最高级地智能活力地美学体现。 ——普林希姆
23. 思维的经济原则在数学中得到了高度的发挥。数学是各门科学在高度发展中所达到的最高形式的一门科学,各门自然学科都频繁的求助于它。 ——马赫
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下面就是有关漂亮数学的手抄报内容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量的计算单位及进率归类
1、长度计量单位及进率: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公里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体积容积计量单位及进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4、质量单位及进率:吨、千克、公斤、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公斤
1千克=1000克
5、时间单位及进率:世纪、年、月、日、小时、分、秒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31天的月份有1、3、5、7、8、10、12月份, 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份,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常用计算公式表
1、长方形面积=长×宽,计算公式S=ab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计算公式S=a×a=a2
3、长方形周长=(长+宽)×2,计算公式C=(a+b)×2
4、正方形周长=边长×4,计算公式C=4a
5、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计算公式S=ah
6、三角形面积=底×高÷2,计算公式S=a×h÷2
7、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计算公式S=(a+b)×h÷2
8、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计算公式V=abh
9、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平方,计算公式V=πr2
10、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计算公式V=a3
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1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计算公式V=sh
数学的名言
1. 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经常不能集中,那就让他学习数学好了。因为在证明数学定理时,即使是一刹那的思想不集中,就必须重新开始。 ——F. Bacon,1561-1626
2. 数学知识使思维增加活力,使之摆脱偏见、轻信和迷信的束缚。
3. (英统计学家J. Arbuthnot, 1667-1735)
4. 数学语言对任何人来说,不仅是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而且也是最严格的语言。
5. (英国大法官H. P. Brougham, 1778-1868)
6.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7. 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如所知,星球与地层、热与电、变异与存在的规律,无不涉及数学真理。如果说语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声,那么数学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并且反复地重复着事物如何变异为存在地故事。数学集中并引导我们地精力、自尊和愿望去认识真理,并由此而生活在上帝地大家庭中。正如文学诱导人们地情感与了解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地想象与推理。 ——Chancellor,W.E
8. 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托尔斯泰
9. 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 ---- 爱迪生
10. 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天之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倘若是„+‟,则进步;倘若是„-‟,就得吸取教训,采取措施。” ----季米特洛夫
11. 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2. 一个人的贡献和他的自负严格地成反比,这似乎是品行上的一个公理。----拉格朗日
13. 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俄国历史学家雷巴柯夫
14. 人脑是这样一台计算机,它在一个相当低的准确水平上,非常可靠地进行工作。 --- 冯 · 诺伊曼
15.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16. 数学之所以比一切其它科学受到尊重,一个理由是因为他的命题是绝对可靠和无可争辩的,而其它的科学经常处于被新发现的事实推翻的危险。„。数学之所以有高声誉,另一个理由就是数学使得自然科学实现定理化,给予自然科学某种程度的可靠性。——爱因斯坦
17. 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 ——冯纽曼
18. 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罗巴切夫斯基
19.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克莱因
20. 哲学家也要学数学,因为他必须跳出浩如烟海的万变现象而抓住真正的实质。„„又因为这是使灵魂过渡到真理和永存的捷径。 ---柏拉图
一、学情分析
1.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故事仍然有现实意义,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
2.由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的不同,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反问句,可能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
二、教学设想与目标
本文故事虽然短小,但内涵丰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为后面的理解奠定基础。其次,要让学生读文后交流感受,在交流中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再次,通过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进而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以及反问句式,为本单元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要达到的目标是: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能找出“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4.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设置悬念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粒米,一滴水有多大的作用吗?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师:课前老师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同学们请看。教师读出以下数据。
(多媒体出示:水一滴滴地流掉,米粒一粒粒被扔掉场景及以下数据:)
你知道吗?
我们每人每天浪费一滴水,我国13亿人口就会浪费13亿滴水,相当于260吨水,如果每人每天吃10千克的水,这些水可供1人吃26 000天,也就是70年。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全国每天浪费掉13亿粒米,一粒米大约重0.025克,这13亿粒米大约重75吨,假如一人天能吃掉0.75克米。这些米足够一人吃10万天,也就是274年。
(设计意图:使学生恍然觉悟,一粒米、一滴水虽小,但集聚起来却是不可忽视,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大与小的关系。)
3.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4.米粒、水滴虽小,但聚集起来能办大事情,解决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进入十一单元大与小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11.大与小“扫一室”与“扫天下”)
(设计意图:课题“扫天下”的天下写得大一些,是为了使学生从感观上初步体会两者的意义不同,但又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实际上我们想知道的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带着你们的问题,出声地朗读课文,在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用你喜欢的方式圈画出与你们的问题有关的语句。
(学生读文圈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并在读文时适当地做出圈画,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2.谁能说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交流补充,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实际上你们所谈到的都与课文的哪几段有关系?
4.是的3~5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段,请你仔细读这几段,想一想在这几段中,你打算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重点段,引导学生掌握抓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5.你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打算怎么解决呢?
6.好,自由寻找合作小伙伴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小组学习)
7.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补充,以及教师的点拨指导,对于课文中的难懂词语、问题、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就领会了。)
师:是的,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只是举手之劳,不必花费太多心思,日常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去成就大事呢?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你们认为我们在读这三段课文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谁想来读一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后,我们评价出他们读得怎么样。
8.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9.学生在朗读中可能会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吓了一跳的语气、得意的语气、反问的语气……教师相机追问:你们听出他们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了吗?为什么这样读呢?
(设计意图: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特点的理解、感悟情况,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读文后质疑
1.学生交流课前提的问题。
2.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词语划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生及生生在对话交流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
①着实、污浊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指导学生理解。
②“轰轰烈烈”联系课文背景指导学生理解。
③“寒暄”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理解。
4.学生分角色朗读。
5.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品味感悟,激发思考
1.读文后,我们每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课文中的薛勤想对陈蕃表达自己什么看法呢?
2.学生读出薛勤原话: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老师指课题)
师:这就是课文的原题“扫一室”与“扫天下”,现在你们知道“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吗?
生:“扫一室”指平常小事,“扫天下”指轰轰烈烈的大事。
3.师顺势引导:对你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大事,什么样的事是小事?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由课文中的小事大事引申到学生话中的小事大事,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
4.回过来,我们看这句话,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比较好,请你们反复读一读这句话,并试着把这句话放到所在的段落中去读一读,感受一下。
5.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6.这个句子我们能换个说法又不改变原意吗?
(生试做改句练习: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7.师:可以这样改,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句吗?
8.像这种类型的句子我们叫它反问句,改完后的句子叫陈述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这种类型的句子。
9.你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些?(生说看法)
10.师顺势引导:是的,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的语气表达得更强烈些。
11.学生知道,说出这样的句子是反问句,师提问:你还能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
12.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再做改句练习,并说一说改后的句子叫什么。
13.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哪种句子的表达效果好。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你觉得陈蕃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薛勤是怎么评价他的?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预设: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2.你们来读一读这一句,这个句子前后意思一样吗?哪个字连接前后句,这个字起到什么作用?
3.用一个“但”字连接前后意思相反的句子,起到转折作用,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学生寻找并交流)
师(手指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对我们小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使课文的思想内容得到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教育意义。)
总结:这篇课文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同时,让我想起了两句名言:春秋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三国刘备也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师把这两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用这两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送给学生两副软笔书法的名言条幅挂在班级。)
六、教后反思
本篇文章看似简单,内涵却极其丰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重难点的把握上,我主要采用“以议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后我发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交流补充中,理解词语含义
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体现出对一些重难点词语的指导,而是把词语的指导渗透于第二大环节的小组学习当中,目的是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准备。实践证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而且在交流中还掀起了一阵阵波澜,学生不但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轰轰烈烈”“寒暄”等词语的理解学生还能够联系课文背景及实际去应用,这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在朗读交流中,以议代指导
本篇课文的人物特点、行为,适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现,在朗读中教师也应该做必要的朗读指导。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没有相应设计朗读指导,而是让学生在朗读后,议一议、评一评,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补充、感悟、评价,达到指导的目的,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也很到位。
可以说这是一堂轻松的阅读课,在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边读边议、边悟边积累,边创造,达到了深刻理解课文含义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七、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特点鲜明的学生自主学习的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通过米粒、水滴虽小,但积聚起来能发挥大的作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文时带着问题去读,逐步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尤其可贵的是在学生读文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机会,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中,学生自主地理解了一些重点词语,并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扫清了障碍。
本设计后面环节的安排也是有条不紊的,各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由文题含义引申到学生身边的大事、小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