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村 嫁 女
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二脚踢声声炸响,音箱扯开嗓子吼唱,迎亲的车队挤进街巷,凑热闹的邻里评论着新郎的模样,七彩花屑从头顶飘落,喜糖喜烟一颗颗递到乡亲们的手上,老奶奶的扁嘴裂开合拢不上,山村呈现出一派祥和喜庆的景象。
风和日丽,今天是个好日子,邻家的大学生村官女儿要嫁到城里,据说新郎和新娘都是同一所名牌大学要好的同学。
小山村沸腾了,大家小家放下了手头的活计,参加了这场热闹的婚礼。
本来就很有气质的姑娘,经过剔脸、上装一番修饰打扮之后,增添了十分的妩媚,更加显得俏丽。
美丽的新娘娴淑、优雅地端坐在上屋的小炕上,眼含热泪,正和送嫁的大婶大妈,姑嫂姐妹,亲属好友作最后的话别。叙不尽的姐妺情深,道不完的亲情友情,难舍的故土,难拋的深情,拥抱、握手、热泪拥挤着小屋,弥漫着溫馨...... 在亲人们的一片安抚祝福声中,邻家小女儿蒙上了四角坠着中国结、四周垂着吊穗、薄如蝉翼的红盖头。
廊柱上夸张的大红婚联流金溢彩,喜气洋溢。玻璃窗格里传统的婚庆剪纸争奇斗艳,斗大的大红喜字端坐在正中,四个口字如同弥勒佛的笑口一样,始终也没有合上。
堂屋里娶、送亲围坐在一起,畅叙友情,亲情,烟、酒、茶、糖、水果、干果堆满了一桌子。几只雅静的茶杯围坐在冒着呼呼热气的茶壶旁,缕缕清香弥漫在堂屋里。新郎正在给正襟危坐的岳父、岳母大人送糖,递烟,敬茶。老丈人接过茶水的手微微地颤抖着,眼角晶莹的泪花在烟火中闪烁,丈母娘亲昵地柔声细语地咛嘱着女婿。
音箱里一篇又一篇地重复播放着《百鸟朝凤》、《抬花轿》等曲子.摄影师忙碌地记录着这喜庆红火的场面.顽皮的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喊姑爷,叫姐夫,要挟着新郎,讨要糖果,分享着获取的喜悦。
院门外迎亲的亲朋们正七手八脚,小心翼翼地往婚车上搬动着冰箱、液晶彩电、摩托、洗衣机、沙发、衣柜、红色皮箱等等嫁妆。
彩装的婚车上的彩带、鲜花簇拥着立体的大红喜字。锦缎被子艳丽着不同色彩,龙凤呈祥的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喝过了糖拌蜜的红糖水,散完了红枣、花生、桂元、莲籽之后,新郎抱起了绵软的新娘,新娘依偎在新郎的怀里,在众亲朋的族拥下,沉稳地、缓缓地向主婚车走去,在大家的一片祝福声中,一对新人登上了婚车。音箱里《抬花轿》的曲子再一次使劲地响起,鞭炮声的声浪又一次涌动在山村的上空,惊飞了树上的一对对喜鹊。
婚车缓缓启动,在欢送的人群中一步一步的挪动,祝福声声声不息,挥手致意的手臂举成了森林,众人喜极而泣,目送迎亲的车队驶出了乡亲们的视线。
喜庆的气氛覆盖着整个村庄,乐曲声充斥着山乡的角角落落,油炸糕的香味在山村的上空飘荡,美酒佳肴欢天喜地地款待着贺礼的宾客......
乡间杀猪
我起了个大早。草草地划拉了几口饭,急匆匆地赶到了大宝家,忙前跑后,找柴,打炭,加水,帮忙生锅炉。随后大伯大哥小兄弟,七姑八姨,侄儿男女陆续赶到,那阵势象是操办一场事宴,其实是大宝、小宝兄弟俩今天要杀猪,邀来大伙帮忙,吃杀猪菜。
我们这里多少年来,流传下个习俗,一过小雪,就开始杀羊宰猪,一来是天气逐渐变冷,杀下的猪羊肉能够放的住,二来是一过小雪,雪花飞舞,猪、羊光进食,不长膘。于是大家小家杀几只羊,宰一头大肥猪,储藏起来,不为卖钱,只供食用。羊肉可是暖胃补身体的好食品,一过冬至,家家户户开始喝羊杂割汤,炖羊肉、羊骨头,包羊肉饺子吃。杀下的猪,分割开后,猪头肉制成压肉,五花肉做成红烧肉,里脊肉用来炒过油肉,大腿肉做成红烧肘子,猪皮用来熬清炖,心肝五脏......没有一样可丟弃的。我们这里大多养的是年对年的黑毛粮食猪,肉可好吃了。
说话间,锅炉里涌出的滾滾浓烟变成了淡淡的青烟,火烧的差不多了,硕大的褪猪锅也稳稳地支在了院心,门板也架好了,大宝媳妇端出一小盆淡盐水,放到猪笼里,让那头大肥猪美美地喝了几口,送它上路。
蹲在院角阳婆地里的屠手刘四,起劲地抽着自制的喇叭筒旱烟,听到大宝的吆喝,噌地站起来,丢掉吃剩的半截烟蒂,从窗台上取下杀猪刀,在石台阶上蹭了两下,高喊“动手”,于是大伙七手八脚,手忙脚乱地抓猪耳朵的,扯猪尾巴的,拉前、后腿的,抱猪腰的,拽猪鬃的,连抱带架,把那头硕大的肥猪抬到了案板上,手、脚、膝并用,把猪死死地按在杀猪案上,猪一动都不能动,只能扯开嗓子上气不接下气地一个劲嚎叫。在众人的大呼小叫声中,大宝媳妇就递过猪血盆,头也不回地红着眼圈走开了。
刘四不慌不忙地走到杀猪案前,左手紧握猪嘴巴,右手从口中取下杀猪刀,平握在手,趁猪呼气的当儿,一刀下去,直插猪的喉结窝,猪抖动了一下,发出沉闷的嚎声,殷红的鲜血顺着刀柄涌了出来。刘四就势偏了一下杀猪刀,冒热气的猪血顺着刀柄哗地一下漫过了刘四握刀柄的手,沿着手指流到了血盆子里。倚门观看的婆姨们,惊叫着闪回了屋里,隔着玻璃窗往外看。猪沉闷的叫声越来越弱,抽泣了几声,一动不动了,刘四抽出血红的屠刀,在猪身上一翻一折蹭了两下,把刀丢在案板上,手心手背在猪身上各摸了一下,径直走开了。压后腿和扯尾巴的人,把猪后锭往高抬了抬,丢开猪,毎人领到了一支赏赐的香烟。
院心的那口大锅里热气腾腾,早已添了大半锅滚烫的开水。一支烟后,五个精壮后生,把猪架到锅里,刘四双手拽着猪尾巴,翻来晃去,猪在热水锅里浮上伏下,一会儿功夫,刘四在猪身上推一把,猪身子一溜白,抓一手,一把毛,不到半个小时,一头白白胖胖的肉猪在水里浮动。大伙一起动手,把白条猪四脚朝下架到杀猪案上,刘四三下两下在猪后臀的凹窝里开刀结扎好大肠头,在后脚处戳开一个洞,挂上肉钩,吊在了早支好的三角架上。
二宝家的那头猪也赶来了,刘四和三毛推让了一番后,刘四再操刀宰猪,三毛给褪了毛的猪开膛破肚。一会儿功夫,二宝家的那头猪也在哀嚎声中,倒在血泊中。
屋里的婆娘们在忙手忙脚地准备着中午饭,刮山药皮的,压粉条的,捡菜的,打豆腐块的',扒葱、蒜的,和莜面推窝窝、搓圪瘩的,添火加水的...... 为一个目标——准备中午的杀猪饭菜,各自忙碌着。村里做杀猪菜数一数二的高手三嬸子,早准备好了一切,单等肉猪下锅熬制......
猪头被割下来了,丟在水盆里,一坨二十几斤重的槽头肉血淋淋地被割下来了,丟在水盆里。三嬸忙漂洗一番后,提到屋里,放在案板上分割成几大块,一块一块地切成条片,急急地下锅炒制。顿时屋内热气升腾,香气盈屋,淡淡的饭菜香飘荡在山村的上空,可口美味的杀猪饭菜离大家不远了。
院中另一头肥猪经过褪毛清洗之后,也白白净净、憨憨肉肉地趴在杀猪案上。烧锅炉的任务基本完成,抽了一支烟后,我和大伙搬桌子,摆凳子,铺排吃饭的摊场。
乡亲们扶老携幼陆续到来,一切妥当,大伙你推我让坐了六大桌,毎桌上两瓶酒,两盒烟,一大盘小炒肉,一大盘土豆炖骨头,几碟精致的小菜,毎人面前摆了一碗喷香馋人的杀猪菜。男人们吆五喝六地喝着酒,抽着烟,啃着猪骨头,品着杀猪菜。三嬸一伙女人孩子们,围坐在火坑上,盘着腿,压着膝,谈笑着,吃喝着。一笼热气腾腾的莜面窝窝上桌了,熬肉汤沾莜面窝窝,大伙沿袭着古老的习俗, 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传承着各种生活方式,在这样其乐融融的氛围中 吃着杀猪饭,享受着亲情,友情,乡情,丰富着乡村文化,抒发着人生快乐。
乡村农家乐
近几年村里开发资源,做起了旅游事业,好多人家办起了农家乐,吃,住,行,游一条龙服务,恰好今年的端午节迎来了第一拨游客,村长在高音喇叭中说:周到服务,免费接待,每家接待三俩。如果你有幸,来做这山村的第一批游客吧。
有人问,山沟沟里有什么特色?山,水。田,林,路自然天成,没有人工刻意雕琢的痕迹。在这里,你可以真切地体会到鲁迅先生说过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山乡的路,蜿蜒曲折,山穷水复疑无路,曲径通幽有去处。东沟的花,西沟的水,林海茫茫,绿浪汹涌,绵延几十里的原始次森林,孕育着奇花异草,奇珍异宝。
东沟那一沟野蔷薇,野玫瑰,野刺玫,紫丁香……就足够你欣赏一天,更不用说可采摘的什么五色山丹丹,双色缺灯花,红火的映山红等叫不上名来的花花草草了。田地中的荞麦,正值花季,白花,绿叶,红杆,你见过吗?叫绝的是嫩绿的俗名叫燕奕奕的野花,枝,干,叶灰绿,花开的嫩绿,个高不盈尺,一般人不以为它是花,只认为它是草,一丛一丛的,如果您有一双慧眼,不用介绍,来这里自己见识一下绿色的花吧!
晌午,农家乐等待游客光临说话,难得客人们看的起山民,吃点喝点算啥,说,吃特色还是吃豪华,今天游客最大,主随客,服务的让游客们宾至如归象回家。
农家乐常备的有五十多道农家小菜,如果说游客吃特色农家菜,近三十道菜上桌,每样菜用一个小碟呈上,基本上是一人一口。据估摸,一个人吃二十八口饭就可以吃饱,如果客人吃到哪样菜可口,可要一盘点一碗吃,或下顿以这道菜为主,拼几样小菜吃。
农家乐的特色菜,绝大部分是山珍野味和时令新鲜蔬菜,主食以莜面,豆面,荞面,玉米面,高粱等小杂粮绿色食品为主,可做出近千种花样食品。不信,仅莜面一样,就可以做出莜面窝窝,莜面夹角,莜面河捞,莜面条条,莜面鱼鱼,莜面羊羊,莜面窟垒,莜面圪塔,莜面饼饼,莜面饽饽,磨嚓嚓,火烧,炒面…… 再用蒸,溜,煮,煎,炸,炒,烤等不同做法,一翻新,百样吃法上来了,只怕肚小牙不快,享受不完这美味。
今天是端午节,迎接的又是第一批游客,七,八家农家乐各有特色,客人带家人不足一桌,征得客人的同意,同桌吃喝。
餐桌上,十八道菜,喻意一定发财。别数什么菜了,几样山诊,几样山菜,主食当然有一盘清水粽,一碟油糕,一笼莜面窝窝,一股子荞面河捞…… 饭菜:色香味俱佳,色彩:五颜六色,味道:清爽淡雅,质量:纯粹绿色,数量:吃饱为佳,地址:可院可家,卫生:没的说,吃的一桌人情投意合。
还行吧,这山里人淳朴实惠,吃饱了睡,睡好了再溜达。有时间大家来这里转转吧,游玩不花钱。住在这山沟里可消除烦恼,解除疲乏。
饭罢,这端午节就这样过了。
村民们的生活里,每月总有一两个节日调剂,平淡的生活里节日诱发激情,激发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包青天的嫂娘,让无数中华儿女为她赞颂,之所以被人称颂,我想可能是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和心理需求吧。且不说包公嫂娘真实与否,但是就其精神而言,值得在传承文明礼仪的社会里流芳。
每每看有关包青天一系列的电视或者是书籍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的嫂子。
我的嫂子是一个标准的农家妇女,没有见识过任何场面,也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平平淡淡。嫂子初入我家,我刚上初一。那时候,上学对我来说就是我生活的全部,被一家人宠上天的我不知道天高地厚,可是自从嫂子嫁到我家,我公主般生活就结束了。
胖乎乎的嫂子,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肤,一头如瀑布的秀发,让我好生羡慕,可是对我来说嫂子是生人,我不敢靠前一步,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看着,看她梳头的姿势真得很优美。短发的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头发留起来,修得长长的。
嫂子初入我家早上从不早起,这让我吃尽了苦头,每天的任务是叫嫂子起床吃饭,我又不敢走进她的房间,只能隔着房门叫她起床吃饭。只要她不起来,我们全家人都得等着她,这一叫就是一年多,我怕极了每个叫嫂子起床的清晨,可是嫂子从来不说一句厌烦或者通情达理的话,任我叫,她就是不答应。嫂子在我心中的`第一印象就是秀发美人太懒。不敢靠近她也不敢在面子上疏远她。
学校离我家远,我必须住校生活,每星期都要从家里带些生活费。那年冬天,爸妈都去了舅舅家,我回到家里冷冷清清,抱着书本不放,只是拿学习当借口,不去做家务,生怕哪里做错了。星期天下午就得返校,我收拾好书包,准备走的时候,嫂子告诉我太早,一会儿她送我。我知道不合适,嫂子还要照顾孩子,送我的话就必须把孩子托付给邻居。我说不用送,让同学捎带着我就行。嫂子说也行,但是要注意安全。然后给了我二十元钱,我不知道该不该收,迟迟不敢伸手。嫂子说:“拿着吃饭用的,又不是给你乱花的。”我手心里攥着嫂子给我的钱,心里想有嫂子真好。
爸妈回来后,我告诉他们嫂子星期六日做的蒸面和鸡汤很好吃的时候,爸妈说要记得嫂子的恩情,我把剩下的生活费交给妈妈的时候,妈妈说真得没有想到嫂子能想这么周到。其实当时我只觉得嫂子好没有想到其他的方面的。妈妈告诉我,因为我残疾,还上了这么多年学,别人早在外面说三道四的了,嫂子为了让我好好上学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当别人说家里为了让我上学卖掉所有鸭子而送礼的时候,嫂子竟然和人家吵了一架,说我学习好,从来都是得到奖学金和奖状的,根本不需要送礼。
平时也有人说我上学花费高,农村人养不起一个大学生,上学无用论经常在我耳边响起。可是爸妈很坚决一定让我上学。听到嫂子为我争辩而和别人吵架,我心里很感动。更感动的是爸妈,爸妈说嫂子从小没有父亲,也没有读过两年书,天天听邻居这么说我,她不但不生气而且还维护我的利益,从这点上来说无论嫂子有多不懂人情事故,我一生都得好好善待她。
是啊,自古都是婆媳关系紧张,姑嫂关系微妙,而我却有一个维护我的嫂子,不能不说这是我的福气。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人生目标,只是那些年被疼痛折磨怕了,活着一天,只要不疼对我来说就是幸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不会干农活,唯有上学才能找到我的安身之地,这也是我努力学习的一个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可以通过学校走向教师的岗位,这是我知道什么是理想的第一个理想,而且一直坚持多年,直到现在我还有教师情结。
可是先天的残疾让我报考受到很多限制,没有办法走上教师岗位,那时候对未来的绝望不亚于对生命的绝望。整天躺在床上,像是等待死亡一样等待命运之舟将我带入灰暗的世界里。
家人都为我着急,我却一点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我的同学来我家玩,我才知道爸妈的心碎和无奈,同学告诉我,嫂子从她家门前路过的时候,让她有空来我家陪我玩会儿,说我心情不大好。同学的话,成了我绝望里的一线光明,我知道不止是爸妈不放弃,哥姐不放弃,最重要的是嫂子的态度让我心生安慰。远离家乡求学,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很多嫂子没有办法支持的,而我的嫂子只是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好的归宿,而从来没有将我的上学开销放在心上。在和同学聊天时,从不参与我们聊天的嫂子说,听天由命,哪里录取就去哪里上,只要学习好,就不怕以后没有工作。
这是嫂子一生的恩情,我拿什么都没有办法回报。
后来,我高高的分数只被一所小中专学校录取,无法面对的现实让我对未来充满恐惧。中专第二年,哥嫂来到我的城市做起了小买卖,每星期天我都会去他们那里帮衬着点,每次返校时,嫂子都会给我一些零用钱,说是生活费。我说爸妈给的有,她说,她知道,爸妈给的数量少,城市开销大,一定要吃饱。
其实,我到现在也说不上来嫂子有哪些优点,语言极少,不会夸夸其谈,从来没有说过对家人承担责任的话,也从来没有说过让我一生安心的话,只是做的每一件事,我心里都很温暖。爸爸牙不好,嫂子每次做饭的时候,总是给爸爸单独做一些很软的食物,一碗鸡蛋汤,一盘饺子,都是嫂子在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她应有的本色。
如今,我远嫁他乡,嫂子也已经不再年轻,感激的话,对嫂子从来没有对嫂子说过,因为她对我的好都是发自内心的,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所以每次看到关到嫂子的故事的时候,我都不自觉地想起我的嫂子,想起她就想祝福她,祝她健康美丽!祝她平安幸福!
包青天的嫂娘和今天的《嫂子颂》,拿来歌颂我的嫂子过分吗?
相传,八百多年前,有一条身长八十华里的水龙王,横卧安东,头在西南,尾在东北。这是一条懒龙,每年只伸一次腰,
有一天夜里,人们正在睡梦中,忽然听得有人叫喊:“造塔压龙镇水!”起初,人们并不在意,哪知一连三个夜晚,都有人这样叫喊,有人出于好奇,跑出去看看,可是什么也没看见。后来,人们一见面就谈起夜里有人叫喊“造塔压龙镇水”的事,大家也都觉得要除水患,必须先压住水龙王,不让它伸腰、
第二天早晨,大家起来一看,大吃一惊,在安东城西门,一座非常漂亮的.七层宝塔造好了。大伙儿登上塔顶,向东北方一望,更是惊讶,那里的宝塔也造好了,上面好像还放着一把瓦刀和一只灰桶呢。
原来,这姑嫂二人并非凡人,而是神仙。她们答应造塔之后,就分了工,姑娘负责造安东城西门的妙通塔,压住龙头;嫂子负责造安东城东北唐集的月塔,压住龙尾。二人约定:星齐动工,鸡鸣为号。就这样,两人就分头各自造塔了。到了半夜时光,姑娘的妙通塔先造好了,因为嫂子要给孩子喂奶,误了点时辰,还剩下塔顶未造好。姑娘看着自己造的塔,十分满意,一时高兴,就捏着鼻子学了一声鸡叫,这一叫不要紧,可慌了嫂子,赶忙收工。因此,一直到今天,东北唐集的月塔塔顶还有一角未砌好,远远望去,上面放着的几块乱砖很像是一只灰桶和一把瓦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