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写作笔杆子的经典语录 正文

写作笔杆子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0 20:03:25

【人物介绍】

贾平凹(拼音:Jiǎ Píngwā,1952年2月21日-),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2015年,凭借《老生》入选2014年新浪年度十大好书之首。[1]2016年1月22日,贾平凹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

【人物故事】

贾平凹的个性

贾平凹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1953-)的散文以率直、坦城、不故做高论、不拿架子的风格而打动人心,著有《月迹》、《商州散记》等散文集。

他散文的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除游记外,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静》、《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贾平凹的故事

都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父亲把正在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

那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他以为,他将来能当走村串户的画匠了,就有意无意地留心看画匠干活儿。那年,有一个人给他大舅家画墙围子,也画了一处水,还题了“桂林山水贾天下”几个字,他明知道那个“贾”字错了,但没敢讲出来。

就在他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的男孩儿,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在浪费了好几节电池之后,父亲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哪怕打打杂、抱抱片子什么的都可以。后来公社倒是给了他们村一个名额,不过,不是给了他,而是给了村支书的儿子。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该让他回家种地了,并预谋着要为他订下邻村的一个女孩儿。就在这时候,他竟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父亲一下子发了愁——上吧,不但会误了田地的活儿,而且还会错过邻村的女孩儿,更要紧的是,村里边从来没有谁考上过大学,于是父亲坚信,自己家的祖坟也不会有这根草。父亲说,别上了。母亲见他支支吾吾的,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那时,学校办着一份自己的报刊,一个月要出一两期的,他常常见有同学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到后来,老师也不愿给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许多的书,也浏览了不少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这个人就是贾平凹,在一次笔会上讲出了上面的经历。讲完后,他颇有感慨地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却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着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

最后,他笑着说,没有这个凳子,你永远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

贾平凹的经典语录集锦

1.不敢表白,是因为喜欢得还不够。

2.病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微调,它让我懂得了生死的含义,像不停地上着哲学课。

3.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4.“其实我最怕的就是记者听不懂我的话,这样会引起很大的误会,而这样的误会又最不好解释。”贾平凹在担心记者不懂西安话时说。

5.“我自己只是一般的作家,文章写得不好,要说对自己的文章篇篇满意,我不敢说这样的话。”贾平凹谦虚地自我评价。

6.“写作是一种爱好,每个人开始写作都是因为爱好。不管外面的人写啥,我自己有什么感想就写出来。”贾平凹谈对写作的看法。

7.“在小说界、

8.把擀杖插在土里,希望长出红花。把石子丢在水里,希望长出尾巴。把纸压在枕下,希望梦印成图画。把邮票贴在心上,希望寄给远方的她。

9.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10.尘世是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引发的诽谤,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超越了,众生便尊你为神圣,神圣才是真正的孤独。

【创作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人物评价】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

贾平凹的《秦腔》,从表述方面来说,他的语言表达很圆熟,但是,我从中看不到一个站在中国文学高峰上的巨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内涵。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低迷的、阴暗的、甚至猥亵的写作趣味。

昨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下载了一款新的软件。这款软件是专门为喜欢写作的人设计的,它不仅有简洁的界面,而且有满足写作的各种功能,尤其是还有素材库,既可以自己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根据你写的内容,提供相应的素材供你选择,或激发你写作的灵感。

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样的写作软件,算是把写作者的心思摸透了。因此,一得到它,我便急不及待地把它下载下来,并打算用它来专门服务于我的写作。

说到写作,我有一些因缘。我其实不是个学写作出身的人,也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写作。尽管我曾在办公室爬过几年格子,做过一些文字的工作,但严格地说,那是不能够叫作真正的写作的。唯一能与写作沾点边的,不过就是写点

我离开办公室也有十多年了,先前的许多兴趣爱好如书法篆刻等都一个个放弃了,唯独这码文字的喜好却一直保留下来,至今没有丢弃,并且其兴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浓。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这里说个小故事。

小时候,我的右手手腕上方约两寸的位置,长有一颗痣,黑黑的,圆圆的,米粒大小。之所以说是颗痣,而不是个斑点,是因为那个隆起的小点中央长了一根细细的毛发。大人们说,这样的点才叫做痣。

一次在生产队出工的时候,挽起袖子,我白嫩的小手臂上,露出了那颗痣。大人们见了,开玩笑说,军伢子长大了是个摸笔杆子的。在那时的农村里,“躬耕于田亩之间”,摸笔杆子意味着什么,人人都懂的。不过,大家听了,也就笑笑而已,没有人当真的。

此后,我的人生道路,跟所有农村孩子一样——读书、考学校、跳“农门”。似乎是在追求摸笔杆子的未来,但又好象跟摸笔杆子没有多大关系。

我最初的志向是当一名画家。因为我哥哥是搞美术的,自学成才,靠着写写画画,他由一名农村青年招了工,成了附近煤矿的一名工人,吃上了国家粮。因此,哥哥成了我们全家的骄傲,也是我人生追求的典范。

在哥哥的指导下,我在家里学了一段时间的美术。素描、速写、水彩,样样都学过,也学得象模象样。我的画作曾在学校得过一等奖,奖了一个本子和一支铅笔。

原打算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可是,初中毕业后,文化成绩并不出色的我,却鬼使神差般地考上了县中学。从此,我便放弃了当画家的梦想,加入了挤“独木桥“的行列。

那时,在农村里没有什么特长生,也不知道有特招考试,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作为男孩子,为了日后能走遍天下,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这一读就是4年。

一个农村孩子,能考入县中学,是让人羡慕的。原以为未来向我张开了美丽的翅膀。可是现实捉弄人,四年的高中,并没有把我顺利地送入大学。就在我即将看到命运曙光的时候,我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在升学的路上折戟沉沙,最后只考了个中专,学的是与算盘打交道的财会专业。

有时想,人是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既然命运作出了这样的安排,我只好接受,老老实实做一名会计好了。好在那时的中专,也是包分配的,出来也是国家干部。于是,我又把所有的数理化全部扔掉,一头扎进那些枯燥的会计科目里,用算盘珠拔响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毕业以后,命运再次跟我开了个玩笑。专业成绩尚属优秀的我,毕业以后,并没有当成一名会计,却阴差阳错被分配到地社机关办公室,做了一名秘书。咳!还真干起了摸笔杆子的勾当。

那时,我就很有感叹:真有意思,转了个大圈,费尽了多少周折,还是应验了大人们的那个玩笑,真成了个摸笔杆子的。冥冥之中,我感觉到了命运的力量真是强大!

然而,作为那时候的一个理科生,文字功底可想而知。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我又只好把专业放弃,从零开始,重新学习写作。我买来了很多公文写作方面的书籍,还利用各种机会参加一些有关公文写作方面的培训班。从为老办公室主任抄写材料开始,一点一滴地从头学习。

为了尽快提高写作能力,我强迫自已学着写日记。工作生活之余,我便在本子上写点东西,或工作记录,或生活琐事,或人生感悟,或读书心得等等,不拘形式,不限长短,不论好丑,只要语句通顺,意思明白,层次清楚就行,其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提高自已的文字表达能力。

这样,久而久之,我便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每当空闲的时候,或是经历了一些事情,有了一些感想之后,我就总想在本子上写上几笔,把那些工作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下来。写得多了,竟也长长短短的写满了几个本子,有的看上去似乎也象那么回事,只是从来没有发表过。

原以为写作是个苦差事,可是写的多了,我渐渐地感觉到,其实写作也是很有乐趣的。当你经历了一些事情,有了一些感悟之后,用一个个的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通过文字的描述和表达,可以让很多看上去平淡无奇的事情在笔下鲜活起来、光亮起来、有趣起来。尤其是,我感觉到文字其实都是有颜色的,用有颜色的文字来描摹我们的生活,就可以让我们眼中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这就好比一面多棱镜,通过文字的折射,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所以我常说,写作发现生活之美,写作让人生更美好。

写作的过程是如此美妙,而每当一篇文章写成,再回过头去独自润色、韵味的时候,你更会产生一种长时间的激动,就象喝了酒一样,醉在其中,甚至飘飘欲仙。

也许是经常浸淫于这样一种兴奋和激动之中吧,时间久了,我便对写作产生了一种类似于精神依赖的感觉。每隔一段时间,我的手头便痒痒的,总想静静地坐下来,在本子上写上一阵子,不管是什么内容,只要写了,把一些心里话写出来就行。我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写瘾”。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写作变得更加方便了。在手机上,有各种各样的笔记本,可以用于写文章和保存

因此,有了手机以后,更激发了我写作的兴趣。在手机上,我几乎天天都在写,写日记、写杂感、写散文、写诗词,若干年下来,我竟然积下了上千篇日记、两百多篇文章和数十首诗词,文章和诗词大部份发到了各种相关的网站里,居然也能得到一些稀稀拉拉的点赞和好评。

我俨然成了一个业余的作者……

回想我的一生,命运的蹉跎,我没有成为一个职业的“笔杆子”。但是,机缘巧会,峰回路转,我居然同写作又有着深厚的缘分。我甚至想,此生要是可以重来,我一定要学文科,也许我真能成为一个职业的“笔杆子”呢!

我深深地知道,我这一生肯定是成不了职业“笔杆子”了,但是我想,我对写作的追求恐怕不会再放弃了。我也知道,我这种既没有先天基础,也缺乏后天培养的盲人摸象式的写作,是断不会有什么成果的。但这似乎与我无关,因为我只知道我喜欢写,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我的生活、表达我的感受、抒发我的情感。

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已。我深以为然。同时,我也觉得,写作是我命中注定的爱好。

如今,有了这个新的软件,我自然爱不释手。我也许会在这里长久地呆下去,写出更多象样或不象样的文章来。

这就是我在这个软件里写的第一篇文章。

1、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2、许嘉璐欠了学生半堂课

许嘉璐是当今中国的“训诂学”大师,虽然这门学科很冷僻,也很枯燥,但由于当时他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治学严谨,一个学期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竟达200多人,以讲《论语》出名的北师大才女于丹也是其中之一。

谈起恩师许嘉璐,于丹说了记忆犹新的一件事。许老师上课都提前到教室,然后站在那里一讲就是50分钟。只有一次例外,他进教室后表情很凝重,讲了20多分钟后说:“实在对不起,同学们,今天我不能讲下去了。因为陆达松先生病危,他是我上大学时得益最多的老师,也是章太炎的'再传弟子,我必须马上赶过去。这种情况下,我站在这里也魂不守舍,讲不下去了,只好欠同学们半堂课了,以后我会找机会补上的。”说完,许老师就走了。于丹说,许老师走后,同学们都哭了。大家都能理解许老师的心情,他本来就不愿耽误我们的课,所以没有调课,坚持要给我们上课,然而,他对老师的感情又使他难以坚持。

3、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4、哥白尼充满好奇心的童年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问题。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后来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5、杰克·伦敦面对失败和贫困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在1890年发表了处女作《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6、田家炳拿矿泉水的富翁

一位记者随同一所受捐助的学校教师迎接一位捐助者,在机场为了解渴,大家买来矿泉水。刚喝几口,飞机到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矿泉水扔掉。这时他们看到大富翁从飞机上走下来,手中拿着的似乎是一只空瓶子——瓶底只有一口水。大富翁下飞机后和大家谈笑风生,随着他手的晃动,矿泉水发出轻微的声音,直到他坐上前来接他的车子,还没有扔掉瓶子。车里有水,有人就递给他一瓶,可他摆摆事实手,直到喝完那瓶中剩下的最后一口水,才放下瓶子,接过满瓶的矿泉水。这位大富翁就是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20年来为慈善事来捐款10亿元人民币。

7、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8、左思立志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9、嵇康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10、霍金科学的智慧无边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地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因患“渐冻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