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释道儒三教经典语录 正文

释道儒三教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1 08:05:05

唯心的说,我总觉得李叔同是王维的转世。皆是历经了人世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参看王维《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古时候,孩子出生三个月内就取名,待男子20弱冠成年后取字。同辈间只可尊称其字,长辈与本人才可直呼其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从一个人的名与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对他的期望,以及他自己的德行志向。王维的名字就很有代表性。

王维,字

王维从名字上即与佛教有割舍不断的渊源,他晚年也如同维

钱穆先生曾建议,读杜甫的诗要分年读,以此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我觉得,王维亦如此,按其人生经历,才知其每个阶段的心态与转变。

综合《旧唐书》与《新唐书》中王维的生平,大致可将其诗歌创作分为40岁之前与40岁之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年得志,积极入仕

王维,字

——《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是太原祁县人。父名处廉,官位终于汾州司马,家迁到蒲州,于是成为河东郡人(即现在的山西永济)。

这里暗示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王维出身于名门望族。

《隋唐嘉话》载,唐中书令

而王维的父族为太原王氏,母族为博陵崔氏,套用魏晋流传的名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按理说王维的仕途之路应该比别人容易。但,物极必反,士族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受到遏制,遏制的主要手段就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变更。到王维时,唐代的科举考试实行的是考试和举荐相结合,有个专有名词叫“通榜”。可以说,王维只能算是个没落的士族,父亲又早逝,想入仕,既离不了真才实学,又要结交王权贵族。于是王维十几岁时便客游长安,成为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为出仕做准备。

接着《旧唐书》又告诉我们,王维是年少成名,青年才俊。王维16岁时,写下《洛阳女儿行》;17岁时,写下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开元九年(721年)考中进士,那一年王维多大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王维生于701年,一说他生于699年,不论哪个是正确的,王维高中进士的年龄都在20岁上下。后来在元代辛文房所

人生得意,又早早入仕,在当时大唐游侠精神的侵染下,他也有过李白一样的英气勃发。

比如下面这组王维早年创作的诗歌,趋近于一种理想状态。

少年行(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组诗延续了唐代诗人“以汉代唐”的传统,诗中地名、官位皆为汉朝。四首诗从少年游侠的高楼纵饮,写到出征边塞、英勇杀敌,后至庆功宴会,让人不禁击箸称赞,好一个义薄云天的男儿!第一首,刻画出少年郎的豪爽游侠性格。在路上遇见意气相投的人,不用客套的赞赏他,兄台你真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才高八斗貌似潘安,直接大呼一声,“走,喝酒去”就够了,高头骏马系在酒楼下的垂柳边,一行人斗酒十千、不醉不归。

类似的场景,我们在《天龙八部》中也曾见过。话说第十四回“剧饮千杯男儿事”中,乔峰与段誉在松鹤楼偶遇,误会中对饮数十杯,之后比试脚力,惺惺相惜,义结金兰。且看他二人是如何凑在一起饮酒的。

那大汉有意无意的又向段誉一

段誉笑道:“最好,最好!”

你说什么是“侠”?锄强扶弱、劫富济贫?这些都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骨子里的豪气,有侠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说不完的快意恩仇。

少年行(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昔日那个肆意饮酒的少年郎从军了,随将军

少年行(其三)一身能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第三首,是部精彩的武侠片,极具镜头感,讲述少年郎在战场上勇武杀敌。少年骑射功夫了得,在敌军的千军万马中显得游刃有余。有道是“擒贼先擒王”,忽见少年偏坐金鞍,白羽箭在弦上,转瞬间,铺天盖地的箭矢向着匈奴首领袭来。可见这少年郎,不光有勇,更有谋。

少年行(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第四首,班师回朝,论功行赏。这里没有出现少年郎,授功领赏的是将军。不少学者将此章解读为“功成无赏”,指王维借以讽刺皇帝崇信权贵。对此我不敢全部认同。连贯看来,这少年郎秉持的是大唐初创以来的侠义精神,从第一篇的纵饮而非读书,第二篇“纵死犹闻侠骨香”而非“一将成名万古枯”,都可以看出,他非追求功名利禄之人。他做的,只是他认为尽兴的事。打胜仗欢庆,本是高兴事,将军领了赏自会往下封赏。操那么多心干嘛。(好吧,作者承认从小就不爱分

对比李白的《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同样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亦歌亦酒自风流。不敢说,王维在年少成名之后,是否有过放浪形骸的日子,但至少,绝不是我们自以为熟悉的那个“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

王维此阶段心态很积极,但仕途是否一帆风顺呢?再来看《新唐书》中所记。

王维字

——《新唐书·王维传》

开元八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第一个官位是太乐丞,掌乐之官,相当于在朝廷负责礼乐方面事宜的官职,这也侧面印证了王维的音乐之能。是年“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坐累”就是因过失而受牵连,相传是太乐署中伶人私演黄狮舞不合礼制,连累王维被贬到了济州。王维当时作了一首《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最后两句是”纵有归来日,各愁年

之后几年多在济州任上,也曾弃官。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相,提拔王维为右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1

年龄称谓: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官职变化

关于任职授官的:

①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荀)彧荐嘉。”

⑧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⑨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⑩提:提拔。“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关于提升职务的:

①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擢为后将军。”

②进:用于较高职务。“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③起复:恢复原职务。“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

④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关于调动职务的:

①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尉。”“徙齐王信为楚王。”

②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

③出:指出京受任。“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④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⑤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关于兼职的:

①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范晔)服终,领新蔡太守。”

②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羊舌鲋摄司马。”

③权:临时代职。“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④假:暂时代理。“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代理官职。“太祖行备武将军。“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⑥署: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⑦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之意。“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关于降级免职的:

①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免官削爵。”

②放:委任委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③贬、谪:因过失而降级。“贬连州刺史。”“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④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⑤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⑥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⑦致仕:带职退休。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2

先秦篇

一、散文

(一)历史散文

(1)《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

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

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

(1)道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3)墨家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4)法家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 篇。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诗经):风、雅、颂、赋、比、兴

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家: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一)《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内容分 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 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 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手法分为"赋"、"比"、"兴",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二)《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浪漫主义)与《诗经》(现实主义)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屈原, 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还有《九歌》、《九章》、《天 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 风骚:"风"指《诗经》"国风",骚指《楚辞》中《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

屈宋:屈原、宋玉(屈原弟子,主要有《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三、其他

(1)《山海经》: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

(2)《列子》: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虚静"、"无为"。

(3)《晏子春秋》:

记载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对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及各国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真实反映,文章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秦代篇

(1)李斯:

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采纳。他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2)吕不韦:

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代表作。吕不韦还想出一个宣传该书的办法,"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即"一字千金"的由来。

汉代篇

一、散文

(一)政论散文

(1)贾谊: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洛阳人。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 篇,《新书》10 卷58 篇;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

《新书》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宗首》、《藩强》、《权重》等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大政》、《修政》等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2)晁错:

西汉政治家,作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

《守边劝农疏》,就抗御匈奴问题深入议论,首次提出屯田戍边的建议,并周密地设计了实施举措:如从罪人至庶民,广泛招募,当免罪的免罪;由官府补偿被匈奴夺去的损失等,以使屯戍者久安其处。此疏奏上后,即被文帝采纳,定为国策。

《论贵粟疏》,提出了"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扭转了"谷贱伤农"的状况振兴了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历史散文

(1)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篇,本纪记帝王生平事迹;世家记贵族兴衰史;列传记不同阶层社会著名人物事迹;表是全书叙事的联 络和补充;书是天文历法科技专著。《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司马迁与西汉司马相如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称。司马迁与班固有"班马"之称。

(2)班固:

字孟坚,东汉扶风(陕西)人,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以《两都赋》最著名。

《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假想人物东都主人介绍东都洛阳盛况,表明已超过了西都长安。后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都受其影响。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三)其他

(1)刘安:

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招门客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全书内容庞杂,《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

(2)刘向: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说苑》: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

《新序》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与《说苑》一书性质类似。

(3)王充:

王充是东汉伟大的无神论者。著有《论衡》,《订鬼》是他的名篇。

《论衡》, 无神论著作,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 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正因为《论衡》一书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将它视之为"异书"。

《订鬼》,选自《论衡》。王充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危害社会,他着重对"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有力地批判,针对相对的提出了"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的无神论主张。

(4)蔡琰:

东汉杰出的女诗人和书法家。字文姬,,东汉末年人,是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董)祀。……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这是《悲愤诗》由来。

二、赋 (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1)贾谊:

《吊屈原赋》,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历屈原放逐之地,遂作此赋。此赋描写了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但他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

《鵩鸟赋》,人鸟对话形式,开汉赋主客问答体之先河。作者向这只带来死亡之兆的鸟儿诉说,得到的答案是死亡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不值得为生留恋,为死悲伤。

(2)枚乘:

西汉辞赋家,代表作《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3)东方朔:

西汉辞赋家,《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有诙谐的特点,发泄了他怀才不遇的牢骚。

(4)司马相如:

西汉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

《子虚赋》通过楚国之子虚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乌有先生不服,便以齐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

(5)扬雄:

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作品《甘泉赋》《羽猎赋》,是仿《子虚》《上林》而作。

(6)张衡:

字平子,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代表作《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

《二京赋》,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

《归田赋》,散体抒情小赋的先驱,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四愁诗》,张衡目睹东汉朝政日坏,天下凋敝,而自己虽有济世之志,希望能以其才能报效君主,却又忧惧群小用谗,因而郁郁,遂作《四愁诗》以泻情怀。

三、乐府民歌

《乐府诗集》:

乐府诗总集名,南朝宋·郭茂倩编写。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是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又与《木兰诗》,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1、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应该做到健康、家庭、事业的最佳平衡。健康是天,健康是地,身体健康才能顶天立地;事业是风事业是雨,事业兴旺才能呼风唤雨;家庭是港,家庭是湾,美满家庭才是幸福港湾。

2、道有三宝:慈、俭、谦。慈,就是慈悲为怀。一个人对天下众生有一颗慈悲之心,胸怀就会变得像大海一样宽广。俭,就是节俭,简单,重精神,轻物质,不要为物质所累,不要把身外之物看得过重,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谦,就是做人要谦卑,要低调。道在最低处,高处不胜寒。幸福在进退自如的山谷中。

3、很多人不幸福,是因为后悔过去,抱怨现在,恐惧未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品味过去,珍惜现在,憧憬未来。幸福在品味的记忆里,幸福在珍惜的时光中,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

4、飞得高不如落得稳。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一定不要为功名利禄而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慎终如始,方得一生平安。世事无常,偶尔迭落在所难免,惟厚德可以载物,迭下仍可弹起,德即是那个弹簧垫。故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5、佛有三宝:戒、定、慧。戒,就是戒除贪嗔痴,贪婪、嗔怒、愚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定,就是要有定力,要有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的坚定,做到断万念持一念,将正确的信念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慧,就是智慧,就是觉悟,就是追求真理。

6、成功秘诀惟“志”“舍”二字。我在老家大门上题了一幅

7、儒有三宝:仁、礼、中。仁,就是仁爱。仁者爱人,仁者无敌。为了爱播种爱,是小爱;因为爱所以爱,是大爱,幸福在有爱的生活里,大爱无疆最幸福。礼,就是礼制。克己才能复礼,自胜才能自强。中,就是中庸。中庸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要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学会妥协的智慧。

8、儒、释、道三教独统相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用三个“三宝”共9个字概括其精髓。儒有三宝:仁、礼、中。佛有三宝:戒、定、慧。道有三宝:慈、俭、谦。悟透这九个字,并身体力行者,必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人生精彩。

9、中国的国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想要治国平天下,先要修身、齐家。修身就是三件事:坚守善的天性,保持积极心态,养成良好习惯。齐家就是四个字:孝、悌、忠、义。即孝敬父母,悌爱手足,忠于爱情,对儿女尽到义务。

1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果规律,更是天道。我读大学时写了一首言志小诗咏竹:含节于未生,凌云愈虚心。常教万家绿,身碎节犹存。不想30年后重读,犹如对我30年人生历程的总结。其间自身果报应验之多,令人心惊,以致不敢存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