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之光》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有小一个月,不困的中午就在工位上看个十几页。
其实作为一个实干者,一开始我是实力拒绝干货类的书籍,因为在我看来每一本干货类的书籍都是一篇篇无关痛痒的鸡汤。
就像很多书里会告诉你:工作要认真,为人处世要情商高。
这个谁不知道啊,可是我就是个玩物丧志的人,要怎么提高我的认真度,具体做到哪几点,就能训练我的专注力?情商高要如何培养,有没有适合切实的方法论可提供呢?
而这些东西,很多书里未必可以提供具体的方法论。
因为书籍本就是浓缩精华,是较为宏观的,而每个学习者却不止想学策略性的大框知识,更多的是如何操作,操作细节,尽可能要微观。
干货类的书籍,就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冲突。
然而这本《运营之光》打破了我对干货类图书的固有认知,原来,我一直不喜欢这类的图书,只是没有遇到一本真正好的干货书。
这本书,宏观有之,理想概念有之,案例有之,操作细则有之。关键是这种种操作细则,确实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上手,且马上成长的,这才是一本干货书该有的样子。
《运营之光》,听名字就知道讲的是运营,而运营这个词语,产生于互联网。这本书,就是讲“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互联网行业的运营”。
首先,它告诉你,运营是什么。
曾有一段时间,我比较纳闷,我们有没有必要对每个职位的定义有个清晰的认知。毕竟,你就算不知道,事情不也照样做么,但追本溯源,每个运营才会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取舍,不然也只是稀里糊涂的做一些稀里糊涂的事情。
然后,本书循循诱之:你想做什么样的运营。
不想当将军的小兵不是好兵,每个运营都想成为顶级运营,那种运筹在握决胜全局的感觉不要太爽。
之后本书会教会你,顶级运营该有的格局。比如该具备哪些思维,眼光,能力等等。
再来,就来到了最干货的地方,这些能力不是说说就有了,它会详细的阐述:如何培养这些能力,通过案例对比,提供你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这个时候,你就会说:不同环境不同解决策略,我学会了这个产品的运营之道,未必就可以搞定另一个产品的运营。
本书接下来就会教你如何把握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举个简单的栗子:你之前是在微信卖花,母亲节的时候你会推出康乃馨套装,之后你在淘宝卖衣服,入春时,你就会推出新款夏季套装。
在这里,难道规律是推出套装吗?
规律其实是:合适的时节推出相应的`产品活动。
运营的事情包含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太忙与做事,而忘了总结规律,有了这些规律在手,免除你很多不必要的冗长杂事,更容易抓住要害,事半功倍。
如果你做运营,看到这里,你就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全局的能力,更掌握了万用的规律。
曾经那些你看不破苦苦执着的地方,那些被迷雾遮住的地方就缓缓消散了……
诚然,看了很多干货书,未必就能在工作上一帆风顺,然而,人类是需要心灵饱腹感的物种。
你有过茫然吗?你会感到空虚吗?心头会突然涌上一阵“我在浪费时间”的恐慌吗?
相信我,这时候,看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干货书,会让你减轻这种茫然空虚恐慌感。
因为这样,你就可以自我安慰:今天没有浪费时间,又进步了一点点呢!
是不是真的有进步,管他呢~
1、走上创业这条路,便意味着
1)没有了稳定的收入;
2)没有了请假的权利;
3)没有了得红包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
1)收入不再受限制;
2)时间运用更有效;
3)手心向下不求人,想法若不同,结果便不同;选择不一样,生活才变样。
2、细节好的人格局一般都差
做企业赢在细节,输在格局。格局,“格”是人格,“局”是胸怀,细节好的人格局一般都差,格局好的人从来不重细节,两个都干好,那叫太有才!
3、 领导永远不要跟下属比技能,下属肯定比你强;如果不比你强,说明你请错人了。
【领导比员工多什么?】
1)要比眼光:比他看得远;
2)要比胸怀: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要能容人所不容;
3)要比实力:抗失败的能力比他强;一个优秀的领导人的素质就是眼光、胸怀和实力。
4、领导别当劳模
当干部之前你一定要让他学习怎样当干部,有很多干部是劳模干部,这类人很勤奋,如果你把他升为经理,他觉得领导喜欢我这样当经理,凡是带头干,但他却不能培养激励下属。真正优秀的领导是能让下属成为劳模的人,而不是自己当劳模。
6、年轻人必须思考的4大问题
1)什么是失败?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
2)什么叫坚强?经历许多磨难、委屈、不爽,你才知道什么叫坚强。
3)你的职责是什么?比别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一点理想,这就是你的职责。
4)傻瓜用嘴讲话,聪明人用脑袋讲话,智者用心讲话。
7、人生在世在做人,不是做事。如果一辈子都做事的话,忘了做人,将来一定会后悔。不管事业多成功、多伟大、多了不起,记住我们到这个世界就是享受经历这个人生的体验。
8、工作不要太认真,快乐就行。因为只有快乐让你创新,认真只会更多的KPI、更多的压力、更多的埋怨,真正把自己变成机器,我们不管多伟大、多勤奋、多痛苦,永远记住做一个实实在在、舒舒服服的人,因为人才是让我们最美
9、高手的竞争论
1)一定要争得你死我活的商战是最愚蠢的。
2)眼睛中全是敌人,外面就全是敌人。
3)竞争的时候不要带仇恨,带仇恨一定失败。
4)竞争乐趣就像下棋一样,你输了,我们再来过,两个棋手不能打架。
5)领导者的胸怀,就是被冤枉撑大的。
6)真正做企业是没有仇人的,心中无敌,天下无敌。
10、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1)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2)明白自己有什么,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放弃什么;
3)赚钱只是结果,不是我的目的;
4)心中无敌就无敌于天下;
5)我们缺的不是钙而是爱。
11、别把抱怨当习惯一定不会忘记你做了什么!
12、给刚开始创业的人一点忠告
1)大家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
2)让员工笑着干活。
3)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4)少听成功学,多听失败学。
5)抢在变化之前先变。
6)忘掉money,忘掉赚钱。
7)小聪明不如傻坚持。
8)心态决定姿态,姿态决定状态。
13、马云的创业励志名言:
1)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
2)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3)这世界最不可靠的东西就是关系。
4)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5)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
14、创业不要做的3件事
1)创业最怕就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
2)看不见对手在哪里,看不起对手,看不懂对手为什么可以变得那么强,然后就跟不上了;
3)即使对手很弱小,也一定要把对方看的很强大,即使对手很强大,也不一定要把自己看的很弱小。
15、不能统一人的思想,但可以统一人的目标
马云说2001年,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告诉他的18位共同创业同仁,他们只能做小组经理,而所有的副总裁都得从外面聘请。现在十年过去了,马云从外面聘请的人才都走了,而他之前曾怀疑过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总或董事。所以马云相信两个信条: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同样也比能力重要!
16、千万不要相信你能统一人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
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干活,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要比团结在团结在一个人周围容易的多。
17、最优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
18、建一个公司的时候要考虑有好的价值才卖。如果一开始想到卖,你的路可能就走偏掉。
19、人要有专注的东西,人一辈子走下去挑战会更多,你天天换,我就怕了你。
20、要找风险投资的时候,必须跟风险投资共担风险,你拿到的可能性会更大。
21、我自己不愿意聘用一个经常在竞争者之间跳跃的人。
22、多花点时间在你的其他员工身上。
23、什么是团队呢?团队就是不要让另外一个人失败,不要让团队任何一个人失败。
24、把你太太当合作伙伴,不要把她当太太看。
25、以后是想得可以很大,东西得一点点干,包括你请来MBA,请了一大堆人帮你做,你现在一个人在干。当CEO尽量少用我,有我们可能更好一点。
26、有时候学历很高不一定把自己沉得下来做事情。
27、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创业要找最适合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
2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
29、在公司内部找到能够超过你自己的人,这就是你发现人才的办法。
30、什么都想自己干,这个世界上你干不完。
31、永远要相信边上的人比你聪明。
32、现在你需要踏踏实实,实实在在跟你一起干的人。
33、每一笔生意必须挣钱,免费不是一个好策略,它付出的代价会非常大。
34、领导力在顺境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出来,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35、碰到灾难第一个想到的是你的客户,第二想到你的员工,其他才是想对手。
36、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往往是苦尽甘不来的,要随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人才和资金是所有创业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张本伟
37、阿里巴巴在路上发现小金子,如果不断捡起来,身上装满的时候就会走不动,永远到不了金矿的山顶;还是不管小金子直奔山顶。——马云
38、作企业要讲竞合环境。现在全世界的环境也是一个竞合的环境。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丢失信念。——杨宁
39、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都一定是时势造英雄,千万不要英雄造时势。顺流而上,这是手法。形势好了,大家才有机会成为英雄。只有成为英雄后,才有可能去适应时势、改造时势。——朱骏
40、我认为世界上有四种壁垒,第一叫制度壁垒,比如中国移动,别人干不了,需要有牌照;第二是资金壁垒,动辄要几百亿美元,一般人干不了;第三是技术壁垒,有专利保护,别人也不能干。第四是稀缺性资源的占有,这就是我这个行业的壁垒,比如说整个写字楼我把它都占了,签了独家的协议,别人就很难干。——江南春
41、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李嘉诚
42、文学表达与文学思维并不是一回事,前者能让一个有成就的企业家更有魅力,而后者却能让一个有魅力的企业家失去成就。——刘建强《企业家的“文学主义”》
43、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
44、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能只靠胆大妄为东奔西撞,也不可能是在学院的课堂里说教出来的。他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摸爬滚打,在风雨的锤炼中长大。——王均瑶
45、事在人为,也就是说,办事就要找人,而且要找对人;人找得多了也不行,少了也办不成事;办不同的事找不同的人。现在,我已经弄清楚了。——陈镇光
46、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六者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人民大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牛根生
47、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陈慕华
48、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对我们这些男人们,革命才是身体的本钱!你的企业你的事业停步了,你还有什么本钱!——冯仑
49、一个业务出身的领导者,不管他的业务能力有多强,如果创业若干年后他在专业领域的动手能力上仍然是自己的团队中最出色的,那他一定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好的领导者是靠判断力、靠制订和管理标准吃饭的,有什么样的判断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刘东华
50、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刘东华
First:老黄的《运营之光》案例详实,而且讲解了自己的运营逻辑,其中书中最出彩的是关于内容运营的论述,从运营操盘到具体执行都有分析,推荐重点阅读。
也可先参考之前我的文章《“像素级”复刻抖音的微视,机会何在?》文章最后也斗胆用我自己的语言论述一下关于内容的运营,欢迎参考。
作为一个产品,我是带着两个问题去读这本书的:
问题一:产品经理懂运营,需要怎么个懂法?——这是理解问题
问题二:理解运营工作后,能给产品经理的工作带来哪些明确的工作?——这是应用问题
很遗憾的是,由于实操经验太少,对这两个问题我没有经得起推敲的结论,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定会理解验证,然后再请允许我输出出来。
其次,运营是个宏观上把控力极强,微观上又非常琐碎的工作,所以针对书中知识,我有自己不成体系的总结思考,整理为高度概括的清单,输出如下,欢迎指点:
1.PM懂运营,这个“懂”有两个标准:
其一,能基于产品端推广的实际需要给到运营合理的建议
其二,能提前参与运营的讨论中,按照用户拉新、维系的思路去设计功能。
2. 任何专业领域的学习,首先要掌握的一定是是认知和思维,然后才是方法论和技巧,避免在关键决策时走偏。
3.从价值角度定义——
产品: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
运营: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4.进一步来说明产品与运营的关系是:产品方向和产品形态要决定运营的思路,反过来,又需要根据用户反馈和运营需求来决定产品的调整和迭代。
具体展开在内容上,需要结合自身的内容调性、产品特质、用户需求类型、访问习惯等来明确自己产品的内容组织形式和内容流通机制。然后,产品需要把所有机制类的东西产品化,而运营而需要具体再次评估,在这些组织和流通环节上,有哪些是需要运营驱动的。
5.运营的两个目的:一是能够获取用户&用户付费,二是能够更好地实现已有用户的维系。最好做到触动用户而不是推动用户。
6.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好运营工作的基本理念——如何思考什么最重要?
步骤一:在具体项目面对N多不确定因素,找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的标准是它可能成为整个事情可以顺畅发生的'核心前提。
在互联网里,这个因素一般都是“一个基于某种假设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得到用户真实、自发的认可”
步骤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最低成本去搭建一个真实的用户应用场景,并去验证在这个场景下,用户是否真的会产生出你预期的行为。
以上再次简化为两个步骤:
A. 找最核心的不确定因素
B. 最小成本搭建真实应用场景去验证
7.流程化思维是运营必备的技能(也是产品常用的技能)
3个步骤:
第一,界定清楚我想要的目标和结果
第二,梳理清楚,这个问题从起始到结束的全流程是怎样的,会经历哪些主要的环节
第三,在每一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给用户创造一些不同的体验,以有助于我们最终达成期望实现的结果
以上等同于把指标分解为分指标/公式,每一个分支指标分拆为具体的运营行动。
8.在上述的环节中,要撬动用户参与,撬动用户参与的八个指导原则
物质激励
概率性事件
营造稀缺感
激发竞争意识
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
营造强烈情绪&认同感
赋予尊崇感&被重视感
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这些知识输出后,是要通过大量实践去验证的,我知道,稍后一点的未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