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论语教学经典语录 正文

论语教学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1 09:28:18

论语经典名言警句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一起来看看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6、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标。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 1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5)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 2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语出《论语.学而》。这是《论语》第一章第一句,学习的本义。孔子说:人做学问,就要把所学知识及时用在生活实践上去,同时经常去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体验到学习的无穷快乐。

如果每天只是学习而不用于实践,那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没有快乐而言,也就很难有所成就。经常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就会产生很多新的理解新的认识,这也是很令人喜悦的事。

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语出《论语.学而》。这句说的是学者的日常言行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态度。孔子说:君子在生活上不追求饱暖安逸,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奋敏捷,言语谨慎;常常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的上是好学习的君子了。

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语出《论语.为政》。这句话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孔子说: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尤其是《论语》这样的经典,常读常新,每读一遍,都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就要反复温习研磨,自己的理解认知才能从片面到全面、从浅薄到深刻、从低到高不断的加深。

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论语.为政》。这是学者做学问最基本的态度问题。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实的智慧!平常看很多人爱面子,喜欢不懂装 懂,这就是不踏实,不认真,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出《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对三个学习层次的总结。孔子说: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艺,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强调了爱好和兴趣在人们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真心乐于学习,专心学习,才能感受其中的快乐。没有乐趣的学习是枯燥的,也是难有所成的,看看古今中外的伟人、科学家,无不是对本领域学问充满乐趣,沉醉其中,才学有所成的。

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出《论语.为政》。这句是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总结。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容易使人拘泥刻板,流于教条主义的泥淖;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切实际而疑惑不解,白白浪费了时间却无所成,所以就要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学习才会 大有长进。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 3

1、学与思的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3、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孔子主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以他人为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吸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正如柏拉图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孔子虽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可以与道不同的人一起学习,交流学问,这反映了他在治学方面的博大胸襟,谦虚宽容,海纳百川,学说上是对手,学习上是朋友。向社会学习,“每事问”,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除了向老师学习外,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孔子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见孔子成为一代圣人,绝不是先天俱备的,而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三人为师”“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学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