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事情总归有对有错,宁可做错,不要错过。做错了再做,就不错了。
2、你必然会叛逆、会反常、会历尽艰难。会孤独,会寂寞,会彷徨无助还得坚强。而我就是那个可以和你一起进入生命的真相,疼惜你的独特,你的叛逆,你的反常,你的艰难的人。与你一同进入和感受欢喜,一同品味苦涩和辛酸,错我也支持你,对也一样,我们坚定地去相互维护。
3、人都是独特的,因此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活出自己特质的人一种是压抑了自己的特质的。那些活出自己特质的人们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备受争议,这是注定的。因为发挥了独特,则必定是别人所没有,别人所不能别人所不敢。必定遭遇各种磨砺、非议、挑战。这是必定的,只要你想要活出你的唯一,你的独特。
4、俗话说:送佛送到西,害人害到底,又说救人救活,杀人杀死。让人知道怎样处善,也知道怎样处恶,生善生恶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善靠着那加给我的力量,恶靠的是胆量,凡事都能作。
5、觉悟也是佛教教义名词,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由于人的个体经验积累途径和认识活动等等方面存在差异,觉悟也存在个性差异。
6、造业, 佛教名词:~报(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障(亦称“孽障”)。 【造业】同造孽,作业,佛教指前世做坏事今生受报应,现在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泛指干坏事,太造业了。
7、颠倒:佛教语,语出《心经》上说「远离颠倒梦想」,即为远离众生的诸多梦想。
8、烦恼,佛教语;指令人不顺心或不畅快的人或事;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指不顺心不畅快,烦闷苦恼。语出《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9、痴人说梦,佛教语,顿悟渐修,痴人前不得说梦。意谓佛法广大深奥,应时说机,难以对愚痴人随便讲说,恐其执着误解。
10、当头棒喝,佛教语,禅宗祖师对初学者,常不问情由,当头给以一棒,或大声喝叱以令回答,以考验领悟佛理的程度。后以“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11、活着,就要善待自己。 别跑到别人的生命里当插曲。
12、过于自私、狡猾、计较的人是很不耐看的,甚至丑陋。即使侥幸生得好的容貌,也会在脸上逐渐显现出一些不招人喜欢的地方,比如面无和气,仅是「第一眼顺眼」,稍多接触就毫无吸引力了。
13、请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变,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吸引力,让见者不知不觉心生倾慕。
14、比较有爱心的人,往往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过人的光华,让人越看越顺眼,越来越喜欢与其接触。
15、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富来自施舍,尊贵来自谦恭一样,美丽的容顏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情。
16、人生就像一场竞技比赛,有时候高手也会遭遇到失败的。记住这重要的规则:允许自己一次次失败。
17、必需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希望如何被人欣赏、如何被人重视……甚至会不顾一切的去达到这个目的。可是,没有人会接受不诚恳的、虚伪的奉承。
18、人性中有很多弱点,比如做事情容易失去激情、害怕失败、犹豫不决、拖拖拉拉、顾影自怜、热爱孤独。 这些都不是什么错,只是需要认识,并适当的加以理解和控制。对于生活,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期待。
19、当你不再忧愁和郁闷的时候,你总会有无数的好点子迸发。人的成长不是吓大的,而是在行动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关于信念,关于力量。 如果你感到害怕,写下你害怕什么,问问自己该怎么办?发生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20、我们都是读书人,读书使人明智,也使人犹豫不决。
21、知识上自信满满,能分析出问题,但是,只是在乎的是自己能否控制,只要不是自己的问题,其他的问题,管他的。反正又不是我的错;这种人满肚子理由,浑身没胆。
22、如果你承认自已,随时都可能犯错,就能免去一切麻烦,也不需跟任何人辩论了。而别人受到你的影响,也会使他承认他自己有难免的错误。
23、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无谓的争论,对自己性情上不但有所损害,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
24、佛陀说:'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可以止恨。'所以误会不能用争论来解决,而需要用外交手腕,和赋予对方同情来解决。
25、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胜利,那就是尽量避免辩论………避免辩论,就像避开毒蛇一样。
26、最爱挑剔的人,最激烈的批评者,往往会在一个怀有忍耐、同情的静听者面前软化下来!这位静听者,必须要有过人的沉着,他必须当着寻衅者像一条大毒蛇张开嘴巴的时候―― 静听。
27、没有给人微笑的人,更需要别人给他微笑。 所以,如果你希望人们都喜欢你,规则是: 微笑!
28、你要时时把自己想象作怀有才干,待人诚恳,有益于社会的一个有用的人。你有了这种想法后,会时时刻刻的改变你自己,使你的人格渐渐变成这种典型。你必需知道,一个人的思维力,能形成一股极大的力量。
29、要在你心目中,确定你喜欢做的是什么,然后方向不变勇往直前的去做。当你精神集中在你喜欢做的事业上时,在往后的岁月之中,你会发现你所渴望的机会,都给你掌握住了。
30、人们都想知道要如何寻求快乐,这里有一条途径,或许可以把你带去快乐的境界。那就是让自己知道,快乐是出自自己内在的心情,不需要向外界寻求的。
31、强迫你自己微笑,如果你单独一人的时候,吹吹口哨,唱唱歌,尽量让自己高兴起来,就好象你真的很快乐一样,那就能使你快乐。
32、有若干人,开始一桩事业的时候,怀着极大的希望和兴趣,所以能在早期获得部份的成就。当他们对这项工作,感到厌烦、沉闷,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时,他的事业也渐渐走向下坡,终至失败。
33、那'不诚意'的微笑,又如何呢?微笑是从内心发出的,那种不诚意的微笑,是机械的、敷衍的,也就是人们所说,那种'皮笑肉不笑'的笑容,那是不能欺骗谁的,也是我们所憎厌的。
34、一个不关心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必遭受重大的阻碍、困难,同时会替别人带来极大的损害、困扰,所有人类的失败,都是由于这些人而才发生的。
35、送给他人尊重感,这是人的卑微欲望,即是一个没有教养、没有修养、没有信仰的卑微人,也需要这个尊重感的欲望, 这个欲望,就是一个很愚蠢的小孩子,都喜欢你说他聪明伶俐,可爱漂亮。
36、当人们使你不愉快时,批评、斥责,要比了解对方的观点容易得多。也就是说,找出别人的错处,要比找出对方值得称颂的事容易多了。谈论你自己所需要的,比谈论对方所需要的,也显得自然得多。
37、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开始着手解决困难的时候,你就向着成功的目标迈进。克服困难就是对失败说"不"。当你前进两步后退一步,或者前进一步后退两步的时候,不要感到惊讶。心里明白,失败与成功共存,成功与失败都在前进道路上,就看成功与失败,那个会更加顺利。
38、自利与自度之后自我,从中找到无我与非我。幸福属于“自我的”。痛苦属于"非我的",成败属于"无我的"。
39、自利是解脱的,是自求多福的,自利与自度,总有人会说的,你不要害怕,被人指责为“自私鬼”或者“满脑子只有自己”。还有,自利者正在苦难中奋力度脱,有人可能会受到伤害,并和你一刀两断,或者可能会对你怀恨在心,想要报复你。不管发生什么,别理它,度一切苦厄。
40、嗨:你好!失败,再见。嗨,你好!成功,再来。请给成败打个招呼!成败都是生命的朋友
41、生命:生活之命,回首往事,吉凶参半。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尽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伤的种种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但是一切,无论好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是一半对一半,伴随我进入了丰富的人生画卷。一半的人生,不完美的命,才是真实的生命。
42、拼命信念是:命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努力,变得吉利。拼搏可以让命听你的;拼命可以激发你的能力并成就自己。拼搏生命,做一些艰难的事情反而更为有趣,因为通过做这样的事情,可以拼接生命,拼命的人不仅追求挑战,还以此改变自己。拼命可能会失败,但是成败并不决定一个人生命的好坏。
43、命!人怎样面对命,两种不同的命,一种是认命,一种是拼命。认命:贫富和吉凶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变的命。成败不过就是要证明你的命,证明你命里有的终须有。拼命,把生命拼接起来,贫穷不凶恶,富足不狂妄,吉利时平常,凶险时平静。
44、许多心理障碍,纯粹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的精神冲突和自我防卫过程的延伸。
45、教化人,就是要有激发他们热诚的能力,充份发展每一个人才能的方法,是用赞赏和鼓励!世界上最容易摧毁一个人志向的,那就是给他"恶口侮辱,不侮辱任何人,只给人激励。欢喜称赞,如果说我喜欢什么的话,那就是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46、不要担心被他人评判,或者被自我评判,不要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不要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得不够好,不要害怕达不到要求。
47、要显示一个信佛人的信仰之处,那就要看他如何对待一个卑鄙的人。
48、任何一个愚蠢的人,都会批评人,斥责人和抱怨人,同时,也是绝大部份愚蠢的人才这样做的。 但若要用爱和理解的眼睛看人,那就是信仰佛的人了。
49、当我们要应付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记住,我们不是应付理论的动物,而是在应付感情的动物。
50、人类自然的天性,是做错事只会责备别人,而绝不会责备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的。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一)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由印度传入我国后,近二千年来,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护持、译述与弘扬,不断演变和发展,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结合,宗派纷呈,妙谛流布,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六祖‘顿悟自性,见性成佛’为代表的禅宗的传播,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典型,而且是佛法的心髓,成道的关键。自达摩初祖航海东来,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其禅法的标志;五传至六祖惠能大师,一花五叶,心心相印。六祖以朴质简捷、清新明快的传教风格,创顿悟成佛之说,从而使顿教法门,风行天下。他的流风余韵,影响深远,曾发展成为各具特征的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宗派,陶冶龙象,人才辈出,使后世学人能舍末究本,一门深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从现实生活中,直接体认本具的无住心态,去除妄想的系缚,获得解脱的喜悦。
(二)
六祖惠能大师广东新州人(今广东新兴县东),三岁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因闻客诵金刚经,心便开悟,投奔到五祖弘忍禅师门下,做舂米之类的粗活。在五祖选嗣法弟子的'过程中,他道出了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于悟境超异而继承了顿教衣□,成为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五祖并开示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之后,六祖为避人争夺衣□,在猎人队中隐藏、保存了十五年,才削发为僧,开东山法门,高唱见性成佛的顿悟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体系,并发扬光大,历久不衰。
六祖的禅法是以直指、直示为特点,把见性、悟性作为禅的生命。在坛经里,他强调:‘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若识自心,一悟即至佛地。’他认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他甚至斩钉截铁地指出:‘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他的这些论点,莫非是反覆说明:见性、悟性对从根本上转化妄想执著和解决人我、是非、善恶、顺逆、染净等种种二元对立状态的重要性;其中他以‘般若观照’,息妄显真,得定开慧,作为识心见性的重要手段。他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又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在六祖的开示中,还处处显示体用不二、定慧一体、空有圆融、性相一如的般若正见,把一相(一相无相)三昧和一行(直心直行)三昧结合起来,虽不变而随缘,虽随缘而不变。他说:‘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六祖曾开示智隍:‘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在此基础上,六祖认为见性之人,于一切法立亦得,不立亦得,要‘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这正像明镜照物,物来影现,物去镜空,一切不立,又一切不废,即所谓‘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所以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六祖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心和物的关系问题,是无相而无不相,无念而无不念的空有圆融、心物不二论者,也是他所说:‘自性自悟,顿悟顿修。’的最上乘境界。虽然如此,六祖亦并不否定根性有利钝这一客观事实,而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由于人有利钝,也即障有深浅,故佛说无量法门,随机施教。人们在实践中,或顿悟顿修,或顿悟渐修,或渐悟渐修,无有定法,最后同证菩提,无有差别。在实践过程中,当专修一法而不能相应时,也允许改修他法,以适应根性,而免虚耗时光。实际上,佛菩萨、善知识并无实法与人,但因病施药,方便对治。所以六祖说:‘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这与金刚经‘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同一旨趣,同一法味。总之,如果我们能以‘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日经)离指见月,不生执著,可得法益而解法缚;一旦我法双空,并空亦空,则无尽烦恼自然化为大光明宝藏了。这样,一切固执法见,舍本逐末,甚至争论胜劣、高树慢幢等现象,不是‘可以休矣’吗?
综观上述所引坛经内容,可以这样说:六祖是以‘真如自性’作为本体论;通过‘般若观照’来达到‘顿悟自性’,作为实践要领;而以‘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的无念,‘外离一切相’的无相,‘于诸法上念念不住’的无住,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六祖所建立的顿教法门及其思想体系是独具特色的,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亦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鲜明标志。
(三)
由于六祖顿悟成佛说的异军突起,他的开示记录—坛经,言简义丰,直指心源,成为禅宗的无价之宝,几乎所有禅宗学人无不重视和倾心。它是六祖开宗传法的重要文献,也是唯此一部称之为‘经’的祖师言教。但是坛经文字虽较通俗,由于‘见性’不是思量分别的境界,原非文字言语所能表达,故不仅注释或译白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即使是坛经的各种版本,由于历代辗转传抄,也详略不同,互有出入,因而亦有令人颇为费解的地方。如有僧举卧轮禅师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此偈的要害是以断灭为究竟,六祖认为这样修行,是增加系缚。因此他针对性地出示一偈:‘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里的‘作么’可作‘怎么’、‘做什么’解释。如果我们对偈的后二句依文解义,死于句下,认为‘对境心数数起来,菩提怎么能长呢?’好像六祖与卧轮同一观点,主张心不起,才能长菩提。这与原意实有很大出入。六祖原意似乎应该理解为:‘对境虽数数起心,但境来则应,境去则空,毫无黏著’,所谓‘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也不像卧轮禅师所说‘菩提日日长’,而是‘菩提怎么长,也不去理会它。’或者说:‘菩提自性本无增减,怎么会有长不长呢?’但这些境界,只许心领神会,在短短四句偈中,确也难以充分表达,正像六祖所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啊!林凡音居士有鉴于此,继佛陀的遗教的编写和观无量寿佛经的译义后,边学边用,又发心以白话译义方式,译述了六祖坛经,使之进一步通俗化、明朗化,以适应初学禅宗者的需要,使能由‘文字’引起‘观照’,由观照而达‘实相’。对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文句,则加以诠释。如六祖临灭度时所示的最后一偈中,有‘寂寂断见闻’一句,特予说明:所谓‘断’是转化、息下污染自性的虚妄见闻,却不断正见正闻,以免引起误会,堕入‘断灭空’。实际上,‘寂寂断见闻’也正是寂寂惺惺,了了见闻,而不著见闻的意思。译义的完成,将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明心见性的神秘感和畏难思想,有助于领悟自性是佛而彻底担荷,当仁不让;特别会有助于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务外、著相、求有所得的流弊,使作为佛法心髓的禅学易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和掌握,林居士广结法缘,悲愿无尽,不胜随喜赞叹!
当然,由于领会层次有深浅,译义本身也会有不够恰当的地方,希望关心禅学的大德、长者,各抒高见,匡其不逮,共同为续佛慧命这一神圣事业做出努力!谨缀此文,共添法喜。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3、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五苦章句经》
4、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涅盘经》
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
7、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普贤菩萨警众偈
8、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
9、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斌宗法师
10、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11、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十善业道经》
12、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无量寿经》
13、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1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5、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6、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1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8、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9、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
20、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1、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2、为何不必?
23、少欲,则少烦。
24、一切皆为虚幻。
25、刹那便是永恒。
26、不可说,不可说。
2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9、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
30、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1、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2、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33、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34、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35、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36、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7、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38、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3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