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伯牙绝弦中知己情感语录 正文

伯牙绝弦中知己情感语录

时间:2025-05-04 15:16:36

伯牙望穿了明月,等不到子期

子期的思念化为落叶,期盼着归根

伯牙徜若没有子期,琴声再曼妙无人听聆明晓

流传千古也枉然

孙膑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如果尔知己吾知彼,两者间又怎舍得交战

古清康雍乾三朝“文字狱”,有怪莫怪,只怪没知音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相交至死,只因我懂你

知人知面不知心,能怨谁,只怨你非知音

相依相随不相知,又何必朝夕要相处

知己知彼非知音,明明是兄弟何必要相煎

兄台,我愿意聆听你心

贤弟,我愿意为你鼓瑟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妙):“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相关名曲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兮志在高山”和“洋洋兮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高山流水》曾被带上太空,放在一张镀金唱片里。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内容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明年中秋再见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本文通过讲述了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可以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告诉我们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啊!

写作精华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放点歌情谊非常深厚、重情重义、知音难觅的情感。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分享了关于伯牙绝弦大的美文。

伯牙绝弦美文1

“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每听到此,伯牙心里总会有种贯彻灵魂的欣慰。眼前这个短衣樵夫的声声赞叹,附和着自己的心声,却与这飘扬的高山流水共奏出这一曲世间天籁。若无此人、这曲世间仙乐又如何?

“或许它永远也成为不了一首能震撼灵魂的音乐吧”!伯牙常常这样想。这曲中的生气是子期赋予的,这个以打柴为生的樵夫,对音乐的敏锐,却胜过世间万人。若无那段机缘巧合,或许终此一生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这或许就是天意吧。

在这之前,伯牙还是晋国大夫的时候,他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在楚国的这段时间、晋国发生了巨变,韩 赵 魏 三家联手灭了智伯,接着又瓜分了晋国,当他完成使命归国的时候,维系他使命的寄托已不复存在了,新成立的国家不肯接纳他,他终究成了个无所着落的漂流者,国家灭了,归宿没了,纷乱的时代,他又成了一叶飘零的孤舟。

打点好简单的行装,带上久伴身边的古琴,泛舟江上,随波逐流,却又不知该去向何方,只能凭舟顺水,随命而行。而他终于在此停下了,或许早已察觉此间有异人,也许仅仅是为此间的美景所感,他将船停在岸边,打开琴盖抚了一曲自创的《高山流水》,仅仅是想借景抒发一下自己的孤寂之情,却不曾想为一声赞叹所惊,“ 妙哉 , 高山流水尽在眼前”。他举目望去,第一次见到钟子期,一个短褶樵夫,手中还提着一担刚砍下的柴草。

虽是一个樵夫,而钟子期的眼里,却闪耀着文人雅客独有的光芒,是对文艺高雅的追求,让他有了种令人尊敬的魅力。一次偶遇,让伯牙子期这对不同阶层的人成为了朋友。平日里,他们一个弹琴一个听曲,仲子期能从琴声中感受伯牙的心声,而伯牙也能从仲子期那里体会相知的快乐,而这世间能有一人体会我的所知所想,品度我的喜怒悲痛,这或许是这世间最幸运的事吧。琴声让他们彼此了解,引为挚友,而他们称此为知音。

世间因为有彼此,所以不再孤寂。

又是一年中秋,在听完最后一曲之后,他们因故要暂时分离,彼此相约来年中秋在此聚首。岁月斗转,中秋又至先来的伯牙在此久候,却迟迟不见子期归来,或许不知,当初一别,却再也等不到相聚的时候了。

丧报是一个老农带来的,仲子期早在中秋前一月便染病去世,再也没等到聚首的时候,而他逝前最大的心愿,便是再听一曲伯牙的高山流水。

琴声再起,对着的却不再是仲子期陶醉的身影,冷月凄凉,照着新坟上还未干却的墓土。伯牙席地而坐,像第一次遇到仲子期时那样,抚上一曲《高山流水》,而这一次却是为了却知音最后一个心愿。曲声悠然,依旧是那高山流水的意境,当日抚琴听曲的景象恍如昨日,而琴音却是无尽凄凉,仰天长叹,叹着此曲因知音而生,终却要因知音而逝。

曲至深处,琴弦应声断裂,同着断裂的还有那曾经炽热的心。有谁能知道,在当初人琴俱亡的结束中,消逝的,又岂止是那动彻天地的高山流水。

长夜里,是谁在寂寥中独自彷徨,又有谁能再奏一曲高山流水,带与君归去。

伯牙绝弦美文2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绝弦的背景音乐是高山流水,古琴曲的高山流水想唐代分为《高山》和《流水》。有古筝曲的高山流水,但本人觉得古琴曲的高山流水更为传神,厚重的琴音,把那种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表达得惟妙惟肖。曲子美妙,背后的故事更是千古传颂,感人至深。

时下人人都在说知己,叹知音,红颜知己、蓝颜知己更是给它披上了一抹艳丽的色彩,美不胜收。但世上如伯牙与子期这样的知音有多少?古人说相知,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春秋时,俞伯牙是楚国一风流才子,通晓音律,琴琴艺高超,但真正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极少。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弹奏甚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早亡,伯牙摔琴断弦,“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故事荡气回肠,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境界,是其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魅力所在。

伯牙绝弦只因再无知音。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那些今天是“知人知面知己知彼又知心 相知相惜相亲相爱也相忆”的所谓知音,明天把私下聊天记录都公布于众,极尽鄙视贬低,这样看来知音与损友只有一步之遥,真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知音。知音要有好的人品为前提,有心灵、智慧的共鸣.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伯牙绝弦美文3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辩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高处不胜寒,到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他的秉性一如他的琴声,十指翻飞间携着凛人的才气与傲气。但凡听过他奏琴之人,都惊叹不已。然而命运的起承转合,却也注定了他在华丽落幕的角落里,独自聆听寂寞的声音。每逢夜深人静,喟然长叹间,他唯有将心事尽数付于瑶琴,如今的自己举世知名又如何?还远远不如寻到一个知音人……

伯牙也曾无数次想过,此生若是没有遇上钟子期。或许穷其一生,他都始终无法解开致命的心结。

那一年,青山绿水风景如画,他与他结识在汉阳江口,一朝缘定始于终。

那一日,荒芜人迹的危崖险峡,因骤雨与缘分使然,伯牙的船只被迫停于山崖之下。狂风暴雨不过须臾光景,而后雨止云开,华光熠熠。

伯牙负手立于船头,瞧着雨后初霁的风景,顿时雅兴大增奏琴一曲。不承想曲犹未终,琴弦便已断裂。

花自飘零水自流,弦断知音已觅得。

岸上有人应答,自称是打柴樵夫,因狂风骤雨停留于此,恰逢闻君弹琴,不由得静心听琴。美文

伯牙骨子里始终是个自恃狂傲之人,于他而言,“琴”是他这毕生的`信仰所在,不容亵渎。他认为山野之中打柴的粗人,是怎么也配不上“听琴”二字的。于是摆手笑言间,便客气地打发樵夫走。

樵夫不卑不亢,缓缓道:“大人可曾听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大人若是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如今这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如此一番进退有度的谦和之语,反倒是让高傲的伯牙面上一红。再仔细打量眼前之人后,见他虽是樵夫的卑微出身,却也出言不凡,想来还是自己冒犯了他人。思虑之下,忙打着圆场作喜道:“岸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在外站立多时不妨进来小坐,稍作休息。”

樵夫应他邀请移至船上温酒畅谈,伯牙问:“那你可知我适才所弹何曲?”

“我若不知,便也不敢妄自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无非是孔仲尼叹颜回。不过大人心境与旁人不同,所以这首曲子被谱入大人的琴声之中,竟也别有一番韵味。”

樵夫将酒一饮而尽,豪爽洒脱,似漫不经心在伯牙心里掀起万丈波澜:“琴声无主,自是孤寂。”

只此一句,便让伯牙如获珍宝,欣喜不已。当即问他可会抚琴。樵夫失笑:“子期无才,并不会抚琴,只会听琴。”

伯牙这大半生年华走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山水美景,弹奏过许多动人乐曲,见识过许多贤能雅士,痛饮过许多辛辣烈酒,却从未遇上过一个能看透他的心,听懂他的琴,堪称“知音”的人……

然,高山流水,偶逢知音。钟子期之于俞伯牙,乃是命里一生所幸。他的琴声有主,从此不再孤寂与落寞。

伯牙始终记得,那年那日,他们把酒言欢,笑言清歌不散。钟子期起身抱拳:“今日有幸闻君奏琴,果真琴艺超绝。子期别无所求,但愿明年今日你我二人相约此地,再续这琴弦之缘。”

伯牙从未笑得如此开怀,他遥遥举樽敬向知音人:“甚好!明年今日,你我不见不散。”

他一直坚定的认为,他们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终有期。故而,他始终都记着这个约定,信守与子期不见不散的承诺。

此去经年,早已物是人非。伯牙十指如飞,一曲《高山流水》带着他无尽的悲痛。他从未想过那日子期与他一别,竟会是一生,从此再无归期……

触景,触琴,即伤情。

一曲终毕,他抚琴收曲,清冽之泪伴随着最后一个音节落下,砸进这天地的寂寞之中。他不可一世寂寥而高傲地走过几十年光阴,直到子期的出现才逆转了他这半生的命运。如今子期已逝,他甘愿用自己毕生的信仰来祭奠知音人,无怨亦无悔。

“砰!”的一声,今日琴声无主,从此伯牙绝弦。

曾一度惊羡过伯牙绝琴,只因再无知音。想着那该是何等的勇气与坚定,为了一个钟子期,宁可毁灭毕生的信仰。

如今终于豁然开朗,俞伯牙早已卸下狂傲的伪装,他与子期只是一对平凡普通的知己好友,坦诚相待,情比金坚。这世间只有一个俞伯牙,也只有一个钟子期。那是他毕生的信仰所在,也是他对子期的真诚以待。

他们订下来年再会的约定,他依言来到初识地,欲再续那琴弦之缘,偌大天地间,他轻轻道一句:“故人,别来无恙!”而回应他的只有致命的沉默与寂静,故人啊,别来无恙,却是只有别始终不曾有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而坟墓前那架残碎不堪的古琴,名曰“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