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青蛇》话剧经典语录 正文

《青蛇》话剧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9 07:27:34

一直都很喜欢李碧华的《青蛇》,话剧版的《青蛇》中法海死前对小青说了一句话:小青,等我回来为你授业解惑。听到,顿时流出泪来,觉得很奇怪,这话令人无限动容,直击人心底的所有柔软。她是妖,他是僧,但最终他还是留给了她承担和依托,他要来生再与她相见,哪怕不能给爱也要陪伴这个不懂事的丫头,哪怕耗尽他人生流年,生命尽头也想为她授业解惑,让她摆脱人生苦难,寻得正法。

爱情往往就是一出戏,唱出了流连却唱不尽悱恻,有了动容却又失了暧昧,魅惑三分,情起何来,直至骨子。刻骨却不能铭心,失去了痛也就忘记了爱。最终的最终,谢幕,描红,你侬我侬,谁于谁来解惑人生?

她只是一名戏子,私藏了满园锦瑟桃红,春风抚皱池中水,跌落了曾许谁的流年锦绣,醉梦难当。她从未知晓来此游园惊梦,唱来唱去的只有一出,她的前生是一条蛇,姐姐唤她青儿,她爱的男人叫她小青,千百年来她只是故事的配角,却因了这青她最终也成了爱恨缠绵中的主角,她的骨子里透着一股野,要爱就必定要轰轰烈烈,不惜一切。

那一生里她见着了他,竹林里临风而立的俊美和尚,他是她的佛,她却只想他成为她的男人。他瞧着她笑脸盈盈,口吐热浪,眼角留魅,幽香迎迎。他合上双手,隔断了她的情深意切,热情款款。她是一条青蛇,纵使人间色相温润,千娇百媚藏身,他予她的只能是人妖殊途,千百万的隔绝和冷漠。可是他却不曾想那一世的相遇他们便成为了不可解散的情仇,她笑脸盈盈的看他,她许他一个前生后世,美梦如云,他却对她拒之千里,不曾动容。她千般柔情万般挑逗,只为他能睁开双眼瞧一瞧她,温柔似水的叫她一声小青。

可惜,时间过了五百年,她依旧不曾尝到他嘴间情爱蜜意,他的咒无法替她解惑,他的佛祖隔离不了他凡人的`七情六欲。这一世是谁误了谁?他笑笑,任由她胡搅蛮缠千般缠绵,他拒绝她的所有柔情,却从未驱逐她的身影。他纵容了她五百年的胡闹,却从未对她付出的情爱应允。却不知为何,两人就这般相依相伴了五百年。五百年来她顽皮的盘踞于他的房梁上,最后吸收天地精华成了精,成了这软绵绵有体温,笑盈盈有色相的人。他唤她小青,他不叫她青蛇。五百年来任由她盘踞到了心底。

轮回转生,生生世世,两人就这般争斗纠缠了五百年。她由一个不知情爱为何的野丫头成为了一个红尘怨女,她会哭会笑,会懂情爱为何,却觉得不想再做人了,不想让情爱魅惑再缠绕自己的双足,只想变回五百年前那个未化人身的蛇形,她宁愿双脚变成尾巴,做一条懒洋洋,每天出来晒晒太阳的蛇,没有情欲没有烦恼,不用千般魅惑那个自己不能得到的男人,不用为了他而心碎成海。

她叫他法海。

后来的后来她变成了一个戏子,也着一身轻柔的青衣,依旧还叫青儿,不过她的人生里再也没有人叫她小青,没有。

哪怕这苍茫的五百年来他一直在拒绝她的情爱挑逗,哪怕这五百年来他一直不愿她学会做人,哪怕他知道她只是一条充满贪婪欲望的青蛇,他还是实实在在的陪了她五百年,她还是这般纠缠了他五百年时光,最终这尽已是他们生命里的所有。彼此不能相爱,却应了对方五百年的相守相伴,如此还需要把爱说穿吗?

他看着她,没有爱,只有慈悲。他死前最后对她说了一句:小青,等我回来为你授业解惑。他却不知这般痴缠不舍是他早已爱上了她。应了这句话,他们的五百年纠缠都应了这句话,她哭了。为何用了五百年的时间他依旧不能为她解惑人生为何?情爱为何?为何她用了五百年的时间来学会做人却最终还是不愿意再继续成人了?

他的这一辈子,这生生世世的轮回,其实都逃不过这个劫,这个劫难就叫小青。青色的裳,青色的眉黛,青色的回忆,犹如心底里的秋水远远而去。无论结局如何,他这生生世世竟也是为了她而活,为了能替这条蛇妖授业解惑,他们纠缠不清,最终他依旧无法依靠佛祖赐予的智慧解说清楚,后来的后来他才明白,不是佛法不够,而是佛祖给予了他们怜悯与慈悲,让能他们这般缠绵不清五百年,让他们永远无法把情爱说穿道破,永远无法把人生流年解惑,他们才能这般继续下去。

他予她有着责任和担当,犹如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恩师。她仰头露出调皮的微笑,唇齿留春,只想温柔亲吻他双唇中的甜蜜,让他带她享受人生中的美乐。

然而柔情蜜意,却都只不过是古人的一纸戏词,如此痴缠的吟唱了千年,嬉笑怒骂,含情脉脉,饮尽雄黄不见回首。

他们能这样在一起五百年,只因为他从未接受她对他的爱。

她这般苦苦纠缠痴爱,只因为他是她情起所遇的第一个男人。

她的生命里依旧还留有他的那句话,不是情话,却胜过了情海涛涛。

法海,我等你回来为我授业解惑,你非得要把人生为我说破,情爱替我说穿不可,否则你休想摆脱我的纠缠。

最终雷峰塔倒了,白蛇和许仙的故事结束了,人们还是没有忘记那条顽皮情执的青蛇。

她在等她的归人,在等他回来替她解惑人生、情爱为何。

在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婚姻是世俗家庭的模范,郎才女貌,夫妻恩爱。而青蛇,只是白娘子的陪衬。

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青蛇》由徐克导演,张曼玉、吴兴国、赵文卓、王祖贤主演,电影剧情与传统讲述方式不同,是从青蛇的角度去探讨青蛇、白蛇、许仙及法海之间的情感纠葛,对人间是否有情及情为何物提出质疑。

青蛇的人间探索,孩童的成人之路

影片开始,修炼千年的白蛇带着五百年道行的青蛇化为人形,相互缠绵着在大雨之夜“降临”人间。这时候的青蛇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对眼前的一切——淫歌漫舞的妓院,舞动肢体挑逗众人的印度舞女——感到好奇,并随即开始模仿印度舞女的举动去挑逗她。她“降生”人间后第一眼看到是一个充满情欲的世界,她认为人的世界就是这样,所以后来她会去勾引许仙和法海,这是她认为修成人的首要课题。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就是“性”的发展过程。所有的人不分男女,出生后第一个性能量投注的对象都是母体——婴儿出生之后第一个见到的是母亲,最早接触到的是乳房,这时他已经有了原始的性需求,他通过用嘴吸吮乳房这个动作获取食物和性的满足。而后来小青在勾引许仙时脑海里的“性幻想”却是最初和印度舞女调情的画面,这反映了人最初的性能量没有男女性别的区分,投注的对象都是母体(女性)。所以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女性是天生的同性恋者,这也是为人的潜意识所接受的,比如公共场合两个女孩可以拉手、拥抱,但两个男孩子这么做就不太被接纳。

接着,在与许仙相遇前,白蛇开始教导青蛇怎么做人:怎么学人走路、说谎、学习人的七情六欲。这时,青蛇将白蛇当作母亲、导师、恋人。这好比在婴儿早期,人的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是二元的,第一是母亲,第二是自己,这时父亲是不存在的。这样的二元关系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恋母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会表现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模仿和崇拜。影片后来青蛇诱法海的动机可以理解为她在下意识地模仿白蛇引诱许仙。

然后许仙出现,姐姐白蛇(母亲)的爱被分割了。这象征着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才意识到有父亲的存在,这时父亲就像第三者一样介入了孩童和母亲的“恋爱”关系,“抢走”了母亲。影片中的这一段青蛇、许仙、白蛇的“三角”关系正反映了人类原生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三角”关系。此时,孩子可能会形成各不相同的模式:有的男孩子在与父亲的竞争中退败转而崇拜父亲;有的女孩子发现父亲比母亲更强,转而和母亲竞争父亲,形成“恋父情结”,等等。

接下来的成长阶段,孩子开始脱离原生家庭进入社会。影片中白蛇一直“灌输”给青蛇一个进化的等级序列:妖不如人,人是万物之灵,要学着修行做人,而佛是最高最有力量的。但在青蛇自己的探索中并没有得到这样的印证:“为人师表”的老实人许仙,根本禁不起诱惑,并且懦弱自私毫无担当;作为“佛的代言人”法海,最终也没能抵挡住情欲诱惑,动了七情六欲。她发现“母亲”白蛇的那一套“等级序列”是不对的。她开始质疑白蛇的教导,就像每一个孩子对世界的探索会有自己的发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但原生家庭的价值体系经常会根深蒂固地影响孩子,让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难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而一个人成人的标志是什么?导演在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白蛇为救许仙水漫金山,最终法力不支葬身水底,青蛇看到自己追随和崇拜的姐姐(母亲)付出了全部却终究被辜负,她流下了心疼的眼泪——她

青蛇、白蛇:一个女人的两面

剧中的白蛇识大体、懂分寸、温柔端庄,得到世人认可与尊重;青蛇则是生性顽皮、放纵情欲、不循规蹈矩。片头白蛇和青蛇蜕变为人身时,两人如双生般纠缠在一起,就暗示着她们其实是一体的,这是一个女人的两面。

在几乎所有的文化和宗教中,“蛇”都是欲望、性和攻击的象征,这三者又是人的“本我”的特质。影片中,青蛇代表的蛇性、许仙代表的人性和法海代表的佛性,正好对应了佛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青蛇与白蛇的不同代表着女性内在两种能量的分裂与纠结——白蛇抛弃自己的本性,竭尽全力去做一个人间的贤妻良母,同时以自己的价值观“劝诫”青蛇,这是一个女人内在的“超我”对“本我”的打压以及对“自我”的绑架;青蛇正代表着女性的“本我”,天然具有对性的渴望、无视伦理寻求自身满足的本能,是人最原始也最真实的需要。

反观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要么被道德(超我)绑架,要么被欲望(本我)驱使,而作为调控这两者的“自我”是缺席的。反映在当今的社会,很多女孩要么放纵“本我”的欲望,包括随意的性行为、一味追逐物质享乐;要么就是被“超我”的道德标签捆绑,认为原始的渴望很羞耻,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而难以进入亲密关系。

在影片中,导演明显倾向于尊重甚至张扬人的“本我”,讽刺和揭穿“超我”的虚伪和不堪一击。青蛇被塑造成为一个爱憎分明、果敢真实的真性情代表;白蛇则因为压抑本性一味追求晋级为人而失去了自我,最终悲剧收场;而代表“超我”的法海更是被讽刺得一文不值:他的修行克制不了作为人身必然具有的情欲而使他恼羞成怒。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超我具有惩罚的功能,本我却具有将思想变现的强大能量,两者的对立冲突需要居中的自我来调节。在真实的生活中,本我、自我和超我都是人类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而形成的天然构造,是人在自然界求生存的过程中,各种模式、信念互相博弈的结果,是一种平衡,刻意去割舍或压抑任何一部分,都会使人无法成为完整的人。

剧中许仙享受白蛇的贤惠,同时又抵抗不住青蛇的诱惑,这反映出男人对女人的两面都难以割舍,他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只有正视并接纳自己内在的两面,整合两种能量,女人才能活得自在,并运用自身的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

张爱玲说过,每个男人都希望拥有两朵玫瑰,白玫瑰与黑玫瑰。而于李碧华,演绎出了另一种说法——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了他荒芜的命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青翠欲滴爽脆刮辣的嫩叶子。到他得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抬尽了头方见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

每个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两个男人:许仙和法海。是的,法海是用尽千方百计博他偶一欢心的金漆神像,生世位候他稍假词色,仰之弥高;许仙是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熨帖心灵。——但只因到手了,他没一句话说得准,没一个动作硬朗。万一法海肯臣眼呢,又嫌他刚强怠慢,不解温柔,枉费心机。

得不到的方叫人恨得牙痒痒,心戚戚。

也许正是因着这段话,有人评价李碧华是张爱玲的后继者,尤其是这《青蛇》,仿着白玫瑰和红玫瑰的故事。但是,我觉得她只是对张爱玲的文字有所感触,对中国民间这美好的传说有所感悟,才写下了这故事,惊天动地。

在李碧华营造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里,谁都没有成为赢家。白蛇拼尽一生爱了一个最终彻彻底底背叛了自己的男人,换来的只是塔底几百年的岁月,谁知依旧念念不忘,断桥边,她的'心又飞去;青蛇则用了与爱等量的恨去憎恶一个曾经轻视她拒绝她叫她一筹莫展的男人,成功勾引许仙后,内心却开始后悔,看到许仙的背叛,白蛇的牺牲,红颜一怒下,抽刀相向。而法海在小青的影响下,不知不觉间,那颗被强大的武装外表包裹的柔弱的心脏开始有了情,任凭修为再高,也再逃脱不了情的劫难了。至于许仙,对于我而言,是反差比较大但是却又很能接受的,我甚至相信,若真有这样的事情,许仙也必定是李碧华笔下这样的,贪生怕死,尤其是看到最后一幕是他带路给法海来捉白蛇时,直想扇他两巴掌。

看李碧华的

换个角度看,小青,白蛇,法海,许仙,不就是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情感与情欲,另一面便是理智与思想(多想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呵)。在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孽缘中,人性的两面,兴许就是那自相矛盾、无数烦恼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