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孝经国学经典语录 正文

孝经国学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4 03:58:52

国学经典语录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4、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8、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

9、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孔子《论语》

10、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易经》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14、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16、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18、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0、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2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22、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2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2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25、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易经》

26、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3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楚辞》

3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3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易经》

33、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警世通言》

3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3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

3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37、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3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警世通言》

39、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经》

40、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

4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42、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

4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4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4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4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4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49、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50、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经》

5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52、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3、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5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扩展:

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然后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然后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然后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然后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常识》国学简介:国学以学科分,然后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然后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然后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1

《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今后,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孝、悌、谨、信、爱、仁”就是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爱做学习孔圣人对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2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凡是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3

打开国学经典的书籍,让国学经典的璀璨点亮你灿烂的知识。国学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门文化。我看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我感触良多,更让我受益匪浅。

我以为这次比赛就是拿着本书,大声朗诵。一上台,他们个个穿着古装,他们用嘹亮的声音,各自把背的滚瓜烂熟的诗词充满激情的朗诵出来。他们一朗诵,我觉得我仿佛回到了古代,看到学堂里的学子们摇着头,朗诵着诗词。不知不觉我也跟着朗诵起来,我陶醉在其中,不能自拔。

他们比的带有情字的古诗词,什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什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什么“惟将旧物表深情”。多的数不胜数,更体现出他们的古诗词积累的很多。所以台下的雷声般的.掌声不停。

他们不光古诗词积累的多,而且读书读的多。他们比的回答题下五子棋,问的他们一些课外书上的事情、人物,他们快速答出。他们比的看图或看视频写出成语,体现出他们积累的成语很多。

争冠军时,比的是对对联,上联是:“冰冻三尺恰能磨练心志”,谢奕晨对的是:“剑磨十载方可造就英雄”,刘康宁对的是:“风吹万里正待翱翔霄汉”。她们对的非常工整。最后冠军是刘康宁,亚军是谢奕晨。

这次省比赛中的选手,个个都是精英。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他们的国学经典知识太多了,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他们了如指掌。通过这次省比赛,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国学经典知识的不足,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多读书,多积累诗词。

看完了这次比赛,让我喜欢上了国学经典;让我看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我感到我的国学经典的知识不足。我们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下一个“国学小名士”!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4

这几天,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学经典》这一本书,并且还给我们打印了这本书里比较好的名言,让我们多背,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我们通过多读、多背,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5

读国学,行孝道,讲文明。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人,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磨难而不哀,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练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首先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科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什么人,如同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心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弟子规》依据《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意语录等儒家典籍编辑而成。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礼、义、忠、信。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此则弟、谨而信泠爱众、而亲仁。

国学的经典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6、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11、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1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8、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2、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3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41、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4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4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4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4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5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53、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4、见侮而不斗,辱也。

55、多行不义必自毙。

56、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57、哀哀父母,生我劬(qú ,过分劳苦)劳。

5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60、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6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6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6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6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6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6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6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6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6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7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7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7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7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7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7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8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8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83、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8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8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8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8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8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9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91、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9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3、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9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9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96、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9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9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9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0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0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102、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0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0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0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07、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0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0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