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转眼就到二十三”。在鲁中钢城艾山一带每到腊月初,十里八村便陆陆续续听见猪的嚎叫声,一年一度的杀年猪,从此开始,虽然离年还有段日子。但备年货、杀年猪便开始了。尽管现在杀猪卖肉都集中到屠宰场,但民风淳朴的村民还仍任保持着杀年猪习俗,可见民风民俗的魅力成为一种习惯。
“寒冬腊月天,是水冻成团”。这个时候猪毛开始发刺,有经验的家庭主妇就知道,即使喂得再好,猪也不会上膘,便选个家里人齐全的日子,找来村里杀猪的,烧了一大锅开水,逮猪,一刀见血,吹气、褪毛,分割肉。早有一群人等在饭桌旁,看似闲聊,嘴里一个劲儿吞咽唾沫,厨房里云遮雾绕,不时飘来的屡屡肉香,那是极大的诱惑。小孩子最盼着杀猪。全家人苦熬一年,肚子里早没了油水,杀猪又何尝不是为了一饱口福。
童年时,最期盼的那当然是过年了,过年不仅能吃肉吃鱼,还能穿新衣。劳动积极性也是空前的高涨。大人吩咐到邻居家借盆、板凳,那是一个乐此不疲。这个时候,在厨房里忙活的娘,向我们传达父亲的旨意,小声告诉我们叫大爷、二叔到我们家里来帮忙和喝酒吃肉。之所以这么神秘,是怕得罪没有被邀请的人。农村有个习俗,杀年猪请人吃饭,主要是请家族近枝的叔叔、大爷;平时日子过的紧吧,大家都忙各的也没有时间聚,过年了也农闲了,大有借客杀鸡的味道。因此,村民便有了那句“大年午静吃包子,没有外人”的俗语。
淳朴的村民,用淳朴的方式延续传统,也不乏小市民的胸怀,有时想想感到挺可笑的。平时舍不得奢侈,这个时候可以大方一回。肥肠、猪肝、舌条、猪肚子,猪蹄子、猪耳朵;光猪身上的就能炒六个菜,再炖上一锅猪肉白菜粉条就是一桌丰盛的家宴。因平时人们很难动荤,所以这一顿饭下来,总有几个喝高的人,迟迟不肯离去,大呼小叫,猜拳行令,并招呼厨房里忙着的.母亲,再炒些青菜来。
在族人酒足饭饱离开后,母亲把肉一块块分割后浇上水冷冻,让二哥、三个放在抬筐里,用绳子拴住后,放到天井里的井里储存,一边把猪镖子、花油放进锅里,熬油,从邻居家借来的盆碗、桌凳,要送回去,为了不白用人家的还要压上一块或两块冷却的猪血,在那个时候这是稀罕物。
母亲安排我们的活路干完后,便出去玩耍,吃得好,心情也好,满山村跑一个晚上,也不觉得累。天上出了星星,玩心未尽的才回家睡觉。一开房门,满屋子的香味,刚好因玩耍肚子有点饿了,饿虫在肚子里蠕动。油猪罗梭已经出锅,母亲放上了细盐,不咸不淡,空口吃也好,就着煎饼吃也行。
但我有我自己独特的吃法。盛一碗米饭,白天客人吃剩的菜汤晚上静已经冷凝,上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大油,把它泡到米饭里,拌着吃,特别香。直吃的打‘饱嗝’,嗝一口气都满嘴透着氲氲的猪肉味。
下到井里的肉等到过年时才能再吃。一个正月,客来客往,到了二月二,一个肥猪早已“蚕食”完毕,想要吃肉,要等到明年。觉得那时候的猪肉好吃,窃以为和漫长的等待有直接关系。
俗话说,过年容易春难挨。从正月到五月,整整半年,不仅很难吃上猪肉,就普通的青菜也很难吃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全村能杀五六头猪就算不错,到了80年代是两家合杀一头,到九十年代中期,养猪、杀猪自由,想吃纤维粗的猪肉,自己喂一头,过年杀了。虽然不再像60年代那么稀罕,但吃来也有滋有味,氛围里氤氲了热闹、和睦和义气。
现在的猪都集中屠宰了,多是饲料喂养的没了故乡草黑猪的那种特有的结实。现在人们也注重养生了,什么吃猪肉会得高血压、血脂稠、血糖高等,吃猪肉也不再那么贪婪。尽管每年都会回故乡过年,但旧时故乡乡人杀猪时那浓浓的年味以及邻里间的那种和睦还是深藏在记忆深处的。
小时候,在农村,家里喂有母猪,肉猪每年只能喂一头出来,都在130到200斤之间。临过年才杀,要给食品站交一半边,还得是硬边,自己家里只能吃软边。把一根猪剖成两半,从背脊骨的侧边砍下去,多的那一边就是硬边。杀猪时,父母亲忙忙碌碌,小孩兴奋不已。把猪身上所有的东西清理出来分门别类,挂在火塘上面用柏丫烟熏,肉熏干了就挂在墙上,这就是一年的猪肉了。只有杀猪时,才能吃到新鲜肉。我就一直以为,猪肉是熏好了才能吃的,新鲜肉只能在杀猪时才能吃。后来才知道,吃鲜肉才是最好的吃法。那时一周能见点油腥,炒菜时从捆好的腊猪油筒切下一片,或者是煮面时煎点腊油腊肉。没有人客来,一个月也难得吃上一回肉。我最喜欢走人户,到姨娘家、姑姑家、外婆家,多多少少都必定有肉吃。吃肉的感觉,肉香的诱惑,是一种盼望。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怀念那时的肉的味道。煮肉时,香味弥漫整个院子,随风飘得很远,站在山上也能闻到河下人家煮肉的味道。那肉,闻起来很香,让人垂涎欲滴,有嚼劲,满口油味肉味。那时所有的人都喜欢吃肥肉,挡瘾,廋肉那就不算肉。
十多岁时,农村开始大变化,集体生产的时代终结,土地到户,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吃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了,家家户户都养鸡鸭鹅羊一大群,猪圈里大猪小猪一大群,一年分几次杀猪,家家户户都要杀三五头猪,多的十几头。墙上腊肉满壁,三年吃不完的都有。那些老腊肉,吃在嘴里夹口,涩口,但老人们还是喜欢存备起来,他们被穷日子过怕了,他们望着墙上的老腊肉,喜笑颜开。有贵客来了,他们就拿出一盘老腊肉,显摆自己的能耐。农村人养的猪,哪里吃得完,多半是拿去卖掉,换些钱。猪肉是最能换钱的,于是在农民中产生了养猪专业户。
逐渐地,我觉得新鲜肉更好吃,我一直肠胃不好,吃了腊肉便拉肚子,越来越怕回到农村去。大学毕业时,被分到矿山,当时不想去,一位长辈说,矿务局很多人想去都去不成,那些年,我们一个月六两肉,他们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食堂里天天都有肉吃。我动了心,一鼓作气跑到矿务局报了到。我是肉食动物,那些年拼命读书,是不是有几分在追逐着吃肉的梦想。
人们对猪肉的大量需求,导致养猪产业大发展,养猪大户不断涌现,饲料产业大发展。前些年回老家,幺姨父给我分享他养猪的心得,青饲料加配合饲料加尿素肥料,猪长得确实快,但化肥要临出栏时才能喂,喂早了猪会死掉。最好的饲料是黄豆粉,稍稍加点黄豆面,猪长起来快得很。他最快时三个月出栏,一年三茬,最快的一头猪一天长三斤多。去年国庆,没事就回老家参观一个养猪场。刚建好一年,一大片猪舍,一个圈里就装了几十头,共一千头,一般大小。圈舍封闭严实,四季恒温,冬天温度低了,便要烧锅炉升温。离圈门还有两三米远,便闻到臭味加热气,顿觉反胃,不敢再往里走。猪场旁大路上是一家饲料公司打的标语:热烈祝贺金华村某某养猪场首批出栏每头猪纯利润365元。在木阁寨上面还有一家,两千头一栏,由于时间来不及,没有去看。今天的养猪方式,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五个月出一栏,集团公司全部拉走了,再给你拉一栏小猪,如此循环往复。
这样的养猪法,挤掉了养猪散户,越来越没有小规模养猪的了,农家养猪亏本,只是少养点,自己吃,很多农村人干脆不养猪了。市场上越来越难买到猪草粮食喂出来的猪肉了。
猪肉原本的味道没有了,索然寡味也可以用来形容猪肉了!
那些年在大队的小学读书,回了家主要任务就是扯猪草,在园子里、田埂上,山坡上,到处找猪草,田地里各种嫩嫩的草类、黄了的菜叶子,田埂山的夏枯草、车前草、苦麻菜、地瓜耳朵,山坡上的构树叶、冬瓜树叶之类,一背篼背回家,和着米糠、麦麸煮了,猪儿吃了,慢慢的悠着一年多两年才涨到百几十斤。那时的猪肉味,是黄菜叶红苕藤各种野菜野草中药材在猪肚子里消化造化出来的.。如蜂蜜,菜花蜜有菜花之香,槐花蜜有槐花之香。猪肉,则有着来自于大自然的醇香。
在城里,倒霉的就是买到城边那些人用潲水喂出来的猪肉,我却偏偏遇到了一回。看起来很有油性,可把肉一煮,全化掉了,一锅油。灌香肠,熏不干,油直流几个月。不敢吃,害怕整个人也被化掉了。挂到第二年,被蛀虫吃光了,扔了。
有人喂出了跑山猪,还是黑猪,规模化养殖。在市里一个门市部一问,要8888一头,摆在柜台里的斤把重一袋,标价298,吓懵了。推销员介绍说,他们养的猪远销大城市高级酒店,成都航空订购了他们的猪。这年头,要回归到猪肉的本味,得用高价钱了,小老百姓,你就去吃现代没味道的猪肉吧。
有专家在网上站出来说话了,说的是,山里的猪细菌、寄生虫多,没有养猪场的安全。可我怎么都认同不起来,那些牛羊,都要用圈舍养出来才安全了?
经得住舌尖的检验,才是好猪肉。
于是,我们就往大山里钻,往农村的旮旯里去,离城市越远的地方越好。我们在那里,运气好的话,是可以买到青饲料加粮食喂出来的猪肉。即使花了大价钱,还是为买了好猪肉熏腊肉过年而心满意足。
在此,浓重怀念猪肉那原本的味道。
1、街上卖报纸的三姑说:要是我的报纸能像猪一样贵,我以后就把剩下的报纸留给孙子,告诉他,你奶奶也有钱过!
2、临楼的薛姨妈说:猪肉太贵了,孙子就爱吃肉,可我也不能变成猪给他吃啊!
3、幼儿员的老师告诉刘叔的孩子,猪都长翅膀飞走了,想吃红烧排骨,明年猪飞回来,幼儿园就有红烧排骨吃了!
4、健身房李老板来退会员卡说,老婆大人说了,猪都涨价了,你身上的肉也没见少,锻炼个屁!
5、场卖猪肉的胡屠户对来给磨刀的徐老头说:磨个屁,老子以后不卖猪了,老子改行卖西瓜,你以后滚远点!
6、市场卖菜的张阿姨对顾客说:多买点蘑菇吧,这东西吃起来不比猪肉差!
7、出租车王师父对老婆说:还买肉吃,老子挣得的钱你以为是捡来的.,把切肉的刀在锅里涮涮,真是不会过日子的老娘们!
8、楼下麻将社的杜六哥手里拿着二条说:看我这张没?没肉的猪骨头有人要没?牌刚打出去,就听对家的周老板说:正好,糊了,骨头现在也抢手啊!哈哈!
9、拉脚的赵师父对坐车的一个胖子说:快。怎么快,我都好多天没吃顿肉了,哪有力气快,凑合吧,要不做出租车!
10、医院的内科刘大夫对黄医生说:猪肉再涨价来看血脂高的就没了,这以后又要少份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