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法学习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一、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语法是联系词汇与句子的纽带,学习语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这样描述语法的作用:“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人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英语语法规则可以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但是,很多教师对语法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很少讲解和分析语法知识。由于语法知识的传授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很多学生既不会用准确的英语进行口语表达,也不能写出没有语法错误的英语句子。另一部分教师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虽然使用新教材,但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致使学生对语法学习失去兴趣,英语语法课成了部分学生的休息课,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再认识英语语法教学
张正东教授曾经指出,再认识语法教学,不能止于认识教学语法的必要性,也要认识到教学语法在内容和方式上应该有所改革。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这里的“改变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很显然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语法教学,而是要求我们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法兴趣的教学方法,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课程实施中的语法教学方法
(一)运用英文歌曲教授语法
用英语歌曲教语法指的是:教语法时,英语老师通过使用适当的英语歌曲及其歌词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一般将来时态时,我们可以利用《Lazy Mary》 这首歌帮助学生认知will 后加动词原形这种形式可以表示将要做某件事情。这首歌的歌词是 “lazy Mary, will you get up, will you get up ? Will you get up? no, no , mother, I won’t get up, I won’t get up, I won’t get up, I won’t get up today.”歌词中出现了由will 引导的一般将来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歌词简单易学,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可学会这首歌。之后,教师稍微点拨一下歌词中出现的语法现象,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然后,教师带着学生做“改歌词”的游戏,利用这首歌的旋律填写出另外一首歌。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会很高。
又如,在教授形容词比较等级时,用《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 the happier we will be》这首歌。歌词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很受学生的欢迎。让学生带着任务学唱英文歌曲:填空“____ ___ we get together, ____ _____ we will be.”之后,把填空内容the more, the happier, 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导入,效果也不错。
有时候,还可用听歌曲给歌词改错的方式来教授语法,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态时,把《yesterday once more 》这首歌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把打印的`歌词中的错误找出来:“When I am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When they play I'd sing along. It makes me smile ”
用英语歌曲教语法,为语法提供了语境而不是孤立的句子和枯燥的规则。学生可以轻松地把歌曲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从而记住歌曲中的词组和句型。通过唱歌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了语法知识。
(二)运用名言警句或谚语教学语法
在我们学习汉语时,老师总会精选一些经典文段让我们背诵,这种方法既能让我们记住这些经典段落,又能在我们写作时引用或是进行仿写。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英语语法教学中,效果会很好。如在学习比较等级时,把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和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等谚语介绍给学生;在学习定语从句时,以谚语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定语从句的结构: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He who would do great things should not attempt them all alone;在学习too to do句型时,用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作为例句;在学not until 的用法时,让学生熟记“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这个谚语。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种方法既新颖又典型,学生既记住了谚语或名言警句,又掌握了语法规则,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直观教学法教授语法
1.以实物展现的直观教学法形象具体,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there be 句型时,我拿了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盒子走进了教室,里面放了一些书、橡皮、铅笔、杯子、纸、帽子、球、苹果等学生熟悉的实物。要
2.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能为学生创造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英语交际情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过去进行时态之前,用摄像机拍摄学生周五下午大扫除时的情景。在教授此时态时,首先说:At four o’clock last Friday afternoon, I was preparing my lessons, what were you doing at four last Friday afternoon? Maybe you can’t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 let’s watch a video”此时利用多媒体快速播放学生周五下午的那段视频。视频之所以快速播放,是为了让学生在之后的对话中觉得有必要询问。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询问对周五下午四点时正在做什么,进行一个对话活动。在此基础上采访2~3名同学并做汇报。在本节课上,因为讨论的内容真实自然,贴近生活,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效果不错。
3.运用游戏法教授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态时,我们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喜欢表演的同学上讲台前,老师耳语他一个指令,如“playing basketball”,让他做动作,请全班同学猜。在此游戏的前几轮表演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向表演动作的同学提问,运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Are you ?”后几次表演中,猜的同学须向老师提问,运用 What is he (she) doing? Is he (she) ?句型。喜欢表演的同学争先恐后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也踊跃发言,不知不觉中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结构,学会了表达。
4.利用、开发教材中的任务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景教授语法。任务型教学法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中学,学中用”。清华大学英语系刘世生教授认为,情景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情景和任务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抽象的语法融入生活情景中,准确地理解、掌握不同语境与情景中语言的不同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新目标英语教材中设计了许多任务型的活动,如表演、填写问卷,调查,访谈,书信等,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与语法结构。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充分整合教材资源,再次开发教材中所给的任务,使之成为更有创意的情景,在课堂上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时,首先通过设计情景:下周成龙要到石家庄来,作为石家庄的主人,我们感到很荣幸能为成龙介绍石家庄。问学生石家庄有哪些地方可以介绍,通过呈现一组石家庄市区及周边的游玩地方的图片,组织学生按照1b 中的目标语言进行Pair work,然后请几组学生进行Role Play,在听完听力2a和2b后,将Self Check中的采访任务整合到这节课,并做适当调整,把采访同学调整为采访成龙,考察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创设了另一个情景:成龙刚来到石家庄,现在正召开记者见面会,接受石家庄小记者的采访。两位同学扮演成龙和其助手,两位同学当记者。通过运用2c 中的句型 Where have you been,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How are you going there 来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地理解本课主题: Have you ever been to …? 采访结束后,要求记者整理成龙的回答对班内同学做一汇报。该活动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运用中提高交际能力,在使用目标语言的同时生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
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只要我们敢于改进和创新我们的语法教学,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郝惠珍,潘炳信. 英语教学论 the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朱 萍,苏晨杰.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中学卷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activities[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说到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讲解,还要分成不同的部分,首先大家要知道就得就是该从句的作用是什么。其实它在句子中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不会受到主句的限制,把从句去掉之后,主句仍然是成立的。这也是为什么它会叫做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其次,大家要了解该从句的形式: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以及主句之间的关系不甚紧密,因而通常要用逗号与主句分隔开。例如:
Have you seen the film Titanic, whose leading actor is world famous?
你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吗?它的男主演可是世界闻名的。
My friend, who has served on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ll his life, is retiring next month.
我有位朋友,他一辈子服务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下个月就要退休了。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也分成不同的种类,在不同情况下,该从句的使用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察大家对于该从句不同类型的运用。如果大家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些用法,在考试的时候就一定会丢分了,下面就是关于该从句不同类型的'介绍:
(1) who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Our guide,who was a French Canadian,was an excellent cook.我们的向导,一个法裔加拿大人,擅长于烹调。
My gardener,who is very pessimistic,says that there will be no apples this year.我家的园丁非常悲观,他说今年将不结苹果。
(2) whom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关系代词whom用于指人,在句中作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作介词宾语时,介词可位于句末。如:
Peter, whom you met in London, is now back in Paris.彼得现在回巴黎了,你在伦敦见过他。
Mr Smith,from whom I have learned a lot,is a famous scientist.史密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我从他那儿学了许多东西。
(3) whose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whose是关系代词who的所有格形式,在从句中作定语。whose通常指人,也可指动物或无生命的事物。如:
The boy, whose father is an engineer, studies very hard.那位小男孩学习很努力,他的父亲是位工程师。
Above the trees are the mountains whose magnificence the river faithfully reflects on the surface. 在树林的高处是山,其壮丽的景色完全映照在河面上。The play,whose style is rigidly formal,is typical of the period.这剧本是那个时期的典型作品,风格拘谨刻板。
(4) 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关系代词which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所指代和修饰的可以是主句中的名词、形容词、短语、其他从句或整个主句,在从句中作主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或表语。
① which指代主句中的名词,被指代的名词包括表示物、婴儿或动物的名词、表示单数意义的集体名词以及表示职业、品格等的名词。如:
These apple trees,which I planted three years ago,have not borne any fruit.这些苹果树是我三年前栽的,还没有结过果实。
She is an artist,which I am not.她是一位艺术家,而我不是。
Water,which is a clear liquid,has many uses.水是一种清澈的液体,有许多用途。
The two policemen were completely trusted,which in fact they were.那两个警察完全受到信任,事实上,也真是如此。
② which指代主句中的形容词。如:
She was very patient towards the children,which her husband seldom was.她对孩子们很耐心,她丈夫却很少这样。
She is always careless,which we should not be. 她总是马虎大意,我们可不应该这样。
③ which指代主句中的某个从句。如:
He said that he had never seen her before,which was not true.他说以前从没见过她,这不是真的。
④ which指代整个主句。如:
In the presence of so many people he was little tense, which was understandable.在那么多人面前他有点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
He may have acute appendicitis,in which case he will have to be operated on.他可能得了急性盲肠炎,如果是这样,他就得动手术。
When deeply absorbed in work,which he often was,he would forget all about eating and sleeping. 他经常聚精会神地工作,这时他会废寝忘食。
(5) when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关系副词when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作时间状语,指代主句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
He will put off the picnic until May 1st, when he will be free.他将把郊游推迟到5月1号,那时他将有空。
(6) where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关系副词where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作地点状语,指代主句中表示地点的词语。如:
They went to London,where they lived for six months.他们去了伦敦,在那儿呆了六个月的时间。
They reached there yesterday, where a negotiation of sale will be held.他们昨天抵达那里, 有一个关于销售的谈判在那儿举行。
(7) as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as引出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时,代替整个主句,对其进行说明但通常用于像as we allaknow, as it is know, as is know to all, as it is, as is said above, as always mentioned above, as is usual, as is often the case, as is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等句式中。as在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作主语、表语或宾语,且引出的从句位置比较灵活,可位于句首或句末,也可置于主句中间。通常均由逗号将其与主句隔开。as有“正如……, 就像……”之意。 如:
As it known to the United States, Mark Twain is a great American writer.美国人都知道,马克?吐温是一位伟大的美国作家。(as在从句中作主语)
He forgot to bring his pen with him, as was often the case. 他忘了带笔,这是常事。(as在从句中作主语)
He is absorbed in work, as he often was. 他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他过去经常这样。(as在从句中作表语)
Boy as he was, he was chosen king. 他虽是孩子,却被选为国王。(as在从句中作表语)
as we all know, the earth is round.众所周知,地球是圆的。 (as在从句中作宾语)
The two brothers were satisfied with this decision,as was agreed beforehand.两兄弟对此决定都满意,这项决定在事前都已得到他们的同意。(as在从句中作主语)
Taiwan is,as you know,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a.你知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s在从句中作宾语)
(8)“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在介词后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关系代词which有时并不代表主句中某一确定的词,而是概括整个主句的意思。介词的选择取决于它与先行词的搭配或与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搭配。
They were short of sticks to make frames for the climbing vines,without which the yield would be halved. 他们缺搭葡萄架的杆儿,没有它们产量会减少一半。
They thanked Tom,without whose support they would not have succeeded.这些邻居是北京来的,昨天我被介绍同他们认识了。
(9)“名词/代词+of+which / whom”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It now has 20,000 hectares of land,more than two-thirds of which are under cultivation. 现在它拥有两万公顷土地,其中三分之二之多已经耕种。
Light is the fast thing in the world, the speed of which is 300.000 kilometeThere are 30 chairs in the small hall, most of which are new.大厅里有三十把椅子,绝大部分是新的。
he textile mill has over 8,000 workers and staff,eighty per cent of whom are women. 这家纺织厂有8千多职工,女职工占百分之八十。
通过对该从句的讲解,大家可以看出,它的种类真的是非常多,不同的词语引导的从句用法都是不同的,大家要学会区分不同用法所表示的含义。虽然该从句在选择题中考察的非常多,但是大家在阅读题中也会看见这样的从句,所以说,大家学习语法知识并不只是为了语法的题目,它对于大家整个英语水平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大家还要注意一些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引导词的特殊情况:
1.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不可用that引导,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用who(作主语) / whom(作宾语)指人,用which(作主语 / 宾语)指物, 用whose作定语(指人 / 物)。例如:
The famous basketball star, who tried to make a comeback,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这位试图打反击的著名篮球明星吸引了众人的关注。
The film, whose director is an old man, is very instructive.
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 它的导演是位老人。
2.关系代词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时不可省略,若指人时,只用whom,不用who。例如:
York, which I visited last year, is a nice old city.
我去年访问过的约克是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Please give the book to Jessica, whom we met in the hall just now.
请把这本书交给杰西卡,就是刚才我们在大厅里遇到的那位。
3.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不可用why引导, 需用for which替代why。例如:
None of us accepted the reason he explained, for which he was absent.
我们没有一个人接受他所解释的缺席的理由。
事实上,如果脑袋里有一个中文的概念或者想法,要用英文来表达的时候总是免不了紧张,因为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不同,很多东西无法表达----非常可能不是因为考生的语言问题,而是因为这个中国的概念在英文里面根本就不存在。有数字统计过中英两国语言的词汇量只有40%能互通(所谓的equivalent),而这就意味着剩余的60%的表达肯定是和原文有很大出入的。甚至很多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的概念,在英语文化里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对应的表达,例如热闹这个词,考生们可以试试能否在英文单词中找到让你满意的对得上号的词。这个地方很热闹这句话,根据语境可以有不同的翻译,但是总体而言,热闹作为一个词来说,在英文里几乎是没有对应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写英语作文,说英语口语,要用英语思维,不要用中式思维。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很空洞的概念,只有当你真正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才会
这的确很难,因为我们在中式思维里面扎根的太深了。事实上,这也和两国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鲁迅就说过,中文和外文比,吃亏就吃在不够精确,具体到单词水平,就是词汇量少。因为词汇量少,因此中文特别讲究上下文,一个模糊的词只有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面才能让读者感到一个特定的意思。相比而言,英文在这方面就不是这样,具体的说,大部分英语词都是有着非常确定的意思的,因此,那些在中文里面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端倪出的细微差别,也许在英文里面只是另一个单词而已。记住这点,笔者下面所说的也许会对诸位有用,在这里,笔者提供一个方法,就是如果你脑袋中有一个想法的话,仔细想想你到底想精确说的是什么意思。比如,当你想说某一个命题错误的时候,你最好想清楚它到底错在哪里,illogical, irresponsible, biased, prejudice, fallacy, untrue这些词之间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所以主要想看你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所以,诸位想锻炼写作的话,建议要做的第一样功课,就是求精细。只有你自己求精细了,才能发现报刊、书籍中对相近的概念的不同表达法的精妙之处,才会由衷地为某篇文章的一个用词会心一笑。写作就是思维表达的一种形式。西方人直线式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西方人说话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把关键性的话放在开头,然后再论及其它次要的内容。
而写作涉及到语言的方方面面,从语言的结构上来说最基本的因素包括遣词、造句和篇章。螺旋与直入的思维差异就会影响到这些方面,具体包括修饰语与中心词、句子和篇章。
一、修饰语与中心词
英语的修饰语,如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等皆放在被修饰语的后面;而汉语的修饰语无论长短、繁简,皆置于被修饰语的前面。体现了直入与螺旋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
1. The scientists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re looking for the efficient methods to make the air clean and protect it from the pollution by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harmful waste gases.
汉语全世界的科学家,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净化空气、防止空气受到各种有害工业废气污染的有效方法同样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相反。
2. We appreciate your word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汉语有关我们两国关系的谈话,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有关我们两国关系,同样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相反。
3. The hungry boy ate up everything he could have his hands on from the refrigerator.
他从冰箱里所能拿到的吃的东西,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
4. The problem arose of how to fairly distribute the world natural resources.
比较而言,该句主语太长,谓语太短,构成了不连续性修饰语,不过还是有些突兀,但修饰语还得后置。而汉语怎样合理分配世界自然资然的问题仍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
二、句子
英语句子开门见山,其主谓结构是全句的纲,其余成份是目,一般先下结论,后叙事,从近到远,新近发生的事先出现,重心落在句首。汉语句子一般以逻辑关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一般先叙事,后下结论,由远及近,重心落在句尾。这种差异体现了直入与螺旋的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往往会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写出下面的句子:
1. When I stayed in Guangzhou last month, you helped me. I am grateful for that.
2. Toms mother died when he was only two years old, so he did not remember her.
3. After we left China in 1959, the natural calamities happened one after another for three years in the country. While we read about it at home, we had been dismayed.
4. It looked rain that evening, yet Dad came all the same. That made us very joyful.
如果按英语直入的思维方式,以上几句要改写成:
1. I am very grateful for your help to me during my stay in Guangzhou last month.
2. Tom did not remember his mo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only two years old.
3. We had been dismayed at home while reading of the natural calamities that happened one after another for three years after we left China in 1959.
4. It looked rain that evening, yet to our great joy, Dad came all the same.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要是更复杂一点,对中国学生来说,是需要操练的。例如:
1. 我认为如果他们初次相识时,她很穷,他未必会爱她。这位女性由于对他有好感而帮助他,使他心存感激,这种感激之情很容易发展成为真挚的爱情。
I do not suppose he would have loved her if she had been poor when he first knew her, but the gratitude which he felt for the help which he owed to her kindly interest in him easily developed into a sincere affection. (条件关系和多层因果关系的转换)
2. 她去深圳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后,她就到香港去购物,昨天才回来。
She came back yesterday from Hong Kong where she had gone shopping after the meeting in Shenzhen.(时间顺序的转换)
三、段落篇章
这里篇章包括段落和全文。总体而言,英文篇章,一般都采用直线型的形式,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更是一般具体式的。英语篇章是a writer-responsible pattern, 即作者在篇章中有责任、有义务向读者交代其主旨或目的。为使读者省时高效,英语篇章开门见山,一开头就直接点明段落的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或全文的中心思想 (thesis statement), 即亮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看法等;或者以引言开门,即首先用一个熟悉的事实、观点、故事、引言等开头,然后直接见到作者全文的观点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知,西方人的直线式思维和中国人的螺旋式思维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语言中,几乎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单位,包括词汇、句子、段落和全篇。当然,笔者无意说思维模式孰好孰坏,正如我们不能断言文化模式孰好孰坏一样。但作为学英语的中国人,学原汁原味的语言是我们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自然,这里的语言也应包括discourse或text。因此考生们要知道,一种思维是一种文化长期的积淀,它已进入该民族的潜意识,根深蒂固,如果只学语言本身,不会知其所以然,一旦到了使用语言时,汉语思维自然突现,写出Chinglish, 浑然不知。此外,建议考生多背诵和模仿英语经典文章,如《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上的文章,笔者认为皆为语言的精华,不但文词优美,每课都是一篇范文,原汁原味,多读这样的文章,一定会有所启发。由此看来,老生常谈而又令人费解的学会用英语思维,倒不如换个说法学会英汉思维转换,即懂得英汉思维的差异,在平时读书的时候去真实地领悟,久而久之,就能写出地道的英文来,至少不会写出那么多的Chinglish。
综上所述,想要取得雅思写作7分甚至更高的分数,单靠所谓的模板和复杂的句式是做不到的,只有从写作思维模式上进行改变,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写作成绩。而中式思维的根深蒂固必定会对正确的英语写作思维产生阻力,因此,临摹英式思维的文章以及阅读海外学术著作对于转变写作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