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听过什么是以德服人吧,下面请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哪些造句吧!
以德服人的语句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
2、做一个人生的观光客吧,说到底只要与人为善,以德服人,离是非远点,靠家人近点,便有了心安,有了惬意。
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4、王道艰深,但奥妙只在于"以德服人",即用自己的德行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与信服。
5、我们不该以杀去杀,而应以德服人。
6、先生经常教育弟子在做人上要以德服人。
7、以德服人是心服,以识服人是佩服,以理服人是信服,以情服人是诚服。但凡卓越成功的领导者,必率之以德,博之以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愿纵横职场!
8、修身养气以德服人,身体力行以正服人,严行律心以信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用心以诚服人,文辞含蓄以善服人,明理笃行以理服人,人人学之。
9、不是你的强势就能让人心服口服的,而是要以德服人。
10、修身养德以德服人,身体力行以义服人,律行律心以信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用心以诚服人,文辞含蓄以善服人,明理笃行以理服人,人必学之。
11、修身德为首,以德服人人敬友爱;齐家德作标,以德理家家和事兴;安国德当先,以德治国国泰民安。道德进万家,文明你我他。
12、道德,只能以德服人,最恶毒的可能,也只能“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决不能“起而行之”。
13、习武之人要么以武服人,要么以德服人,他的梦想是以钱服人。
14、他天生王之资,然而王者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二者相结合,成就一代霸王。
15、对啊!不过我心照不宣从来都是以德服人,等我先给他来个先礼后兵,讲到他服,讲到他自愿把装备送给我们为止!
16、君子以德服人,区区在下对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彼叹服,自走矣。
17、对唐王朝来说,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宽大为怀,以德服人。
18、我一向都是以德服人的,你这么说是对一个心地正直的人最大的羞辱。
19、以德服人:华夏砖家又来造谣啦
19、造句网(在线造句词典)祝您造句快乐,天天进步
20、道德,只能以德服人,最恶毒的可能,也只能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决不能“起而行之”。
21、第二种是中国人最推崇的`以德服人,可惜这点林森也指望不上,因为这里不是中国,更重要的是,他这个前队医实在身微言轻。
22、坚持原则,以法服人;掌权为公,以廉服人;身体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心系群众,以爱服人。
23、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4、坚持原则,以法服人;掌权为公,以廉服人;身体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
25、在唐代的中国,和尚是普通民众崇拜的偶像,僧侣之间追求佛法的的修为,追求品德学识的修养,他们不以貌取人,注重以德服人,基于这种氛围许多得道高僧应运而生,比如,玄奘便是众所周知的唐僧。
26、生态,需要低碳绿色。沟通,需要微笑坦诚。言语,需要文明友善。行为,需要以德服人。和谐,需要守信明礼。孝慈,需要代代传承。正气,需要你我弘扬!
27、诚信为根,立身为本,品行为重,立人为家,以身为则,立信为国,以礼待人,以德服人,以义示人,以孝育人,修身律己,做文明人,诵传经典,弘扬正气!
28、我是黑宇宙的天魔,混乱之天魔,我的名字是雷洛虎,你可以叫我雷老虎,我这人以德服人,不介意别人叫我外号。
29、那我这赚钱之道是不是很高明呢?哈哈哈,我先把全国所有的斗气修法,斗技秘籍全都搜罗起来,然后再开门办学,哈哈,我这算不算以德服人?
30、孔子说,这个时候,应表现君子纯正而中庸的德行,践行“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防止邪念,对世人有贡献而不自夸,以德服人。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可以投影显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
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①为每则语录分别批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评语。
②学习笔记
A.成语类——
B.格言类——
3、问题设计:
①“学而”一则
三个反问,尽得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②“温故”一则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可以为师。
③“诲女”一则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⑤“岁寒”一则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下面给大家分享论语
论语读书笔记1
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在中国教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开场白。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且经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好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我明白了孔子在学习中,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巩固起来。我在学习中,不应该学过就忘记了,也要向孔子学习,注重温习,这样知识才能巩固起来。同学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也不和同学争吵,这样我才是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学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做事小心而诚实,对人要有爱心,亲近有道德的人,做完这些后如果还有空闲,就用来学习吧。”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要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在外面要尊敬师长,对人有礼貌。做任何事情要诚实守信,对人要有爱心,要亲近有道德的人。还有空闲,不应该沉迷电脑游戏,就用来看书学习。
《论语》不仅使我们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学习,做人。《论语》这本书,为我们打开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大门。
论语读书笔记2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第五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第八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第九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第十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第十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了一个整体。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论语读书笔记3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意思就是孔子去了太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那个儿子识礼?他到太庙什么都问。”
孔子听后,说:“这样才有礼貌啊!”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情: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实在是不懂一道题,可是我又怕问了有人会嘲笑我,说我连这个都不会!所以我就没有问。后来一次语文
有了妈妈的支持后,我去找了老师问问题。“哦,原来你不懂这道题啊!为什么不早问呢?这道题是这样的……”老师讲完后,我就懂了,
也从那时候我就开始学会问问题了。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就要问,不要不懂装懂,要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是孔子说的
记得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过古诗诵读比赛。那时,老师只让我们背《论语》中的部分片段,没要求查意思,我背的虽然流利,可要让我解释,我还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吧。
《论语》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句子,每句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现在我读《论语》,还有许多字不认识,比如说“軏”、“輗”等等。通过查字典,我不仅认识了这些生字,还明白了它的意思,真是一举多得啊!
但有些句子,我还是不怎么明白,它们都太深奥了。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好好查一查,直到弄懂为止。
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谦虚的人、对学问一直追求的人。我觉得,他说的话,他做的事,一直围绕着“学习”和“虚心”。他收了那么多学生,却还向老子
孔子,是我的榜样!
《论语》,伴随我成长!
论语读书笔记5
“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的影响也不胜枚举!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用词不准,建议改为:不外乎告诫)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
因为司令部在集合开会时,他总会第一个到,然后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敌人应在什么地方出现,我军现在在哪?如何挡住敌人的去路,而将他们一网打尽?他在那似乎总是在自言自语,到会的人都说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自言自语一定是发疯了。
华西列夫斯基听到大家的非议后并没有生气,依旧在那里想着大事……开会时让他发言,他一会说这儿,一会说那儿,云里雾里,在坐开会的人都听得稀里糊涂,斯大林来回踱着步子慢条斯理地说道:“坐下吧,我亲爱的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说了,还是让我来说吧!”斯大林把战争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论语读书笔记6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论语读书笔记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孔丘和他的弟子所著的《论语》中的名言,我们为何不以它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时刻告诫自己应当谦虚,取他人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时要不断温习和自习,用这样的姿态去感悟得到知识后的快感。远道而来的朋友来和你一起分享知识的快乐,别人指责你,你却不会 怨 愤,这 便 是 所 谓 的 君 子 。
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事实求是。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习,要怀以你最纯净的心来思考问题,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只有这样,你才会学到你所要的知识,习惯于把自己蒙在鼓里,这样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这便是对学习的态度。
论语让我明白了怎样把自己做到最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人要多次反省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只要做好这一点,你一定会很受人欢迎,尊敬和爱戴。这便是做人所要有的原则。
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喜爱知识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学问我们应当怀着以读书、学习为乐趣的心态来获取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学什么会什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且获得成功。这便是学习的途径。
孔子及其弟子编写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每句话都有更深一层的哲理,都是一条启迪。我们如果多读、多品、多看就一定会成为人上人。
读罢《论语》我豁然开朗。有如明媚的阳光照进橱窗,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时刻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8
虽然《论语》在古今中外都一直流传甚远。但说来惭愧,由于自己是体育特长生的缘故,从小到大读过的书少之又少。对我来说直到本学期才算是对《论语》的第一次接触。类似的古典文献自己一直都是敬而远之,总觉得自己看不懂,也没什么用。再加上本该读初高中的时光,我都是在运动队里度过的,而自己从中学开始就没有再进行文化学习,所以更不会去读,也没有信心去学习这些生涩难懂的经典。从这学期开始,先是专业课老师讲了几则论语,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论语产生了兴趣。虽说论语的语言和文字对我来说解读起来还是非常困难,但其中的道理和真谛却没有像文字那样复杂难懂,这点让我感触深刻。所以我选择了《论语》的智慧这门选修课,并通过选修课,让我在不同的角度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在为政、为人、为学的三条主线中,老师讲的为人方面的内容是我感受最多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修身一节所讲的理想人格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修养,二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泰而安”这种中庸人格的具体化,也是自己所向往的一种人格。同时也是我之前从事体育竞技方面所一直缺少的一种品格,通过我自身的感受发现,其实在论语中很多的道理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以下我想以一名运动员的视角,去解析一下论语对体育竞技的触动和影响。
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苦难和遗憾,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在竞争残酷的'体育竞技中,胜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双方运动员技术水平旗鼓相当的关键场次,哪一方的意志更坚定,出手更果决,会直接左右比赛的走势和结果。其实《论语》中有很多观点可以运用到体育竞技中。运动员面对胜负的态度,如何在比赛中卸下压力。正确看待遗憾,如何正视接受遗憾。但这些思想上的“软实力”往往是平时技术训练中触及不到的,而《论语》中看待胜负、直面遗憾的态度恰恰可以弥补一些运动员思想上的短板。
说到遗憾,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或许每个人遗憾的点和方式都各不相同,但当遗憾发生的时候,心中的感受都是相同的。对于运动员而言可以说每输掉一场比赛都是一次遗憾,尤其在重要的大赛中失利,比赛中的细节会在脑海中不停地重复,一遍一遍的折磨着自己。有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中,很难正视胜负,太看重结果,导致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在失利后,就像进入了一个旋窝,在懊恼、愤怒、自我否定中不停地循环,导致自己的负面情绪无法排泄,不能自拔。心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如果每次失利后都要经历如此漫长并痛苦的调整才能重新振作起来,那么失利对于运动员的打击就不只是输掉比赛那么简单了,甚至会改变运动员职业生涯的轨迹。如何正视胜负,面对失败,一直是伴随运动员一生的问题,在运动生涯中,每一次比赛,就可能面临一次遗憾。而这些遗憾即使再优秀的运动员都是不能避免,从一个小白,一步步成长为高手,其中的道路必然是艰难曲折的。
运动员在某些重要比赛中,身上背负的压力不仅仅是关乎于个人的成败利益,不仅要面对团队、领导下达任务造成的主观压力,同时还要承受观众、亲友造成的间接压力,所以太多的比赛不是用简单的胜负就可以诠释的。怎样才能将这些外在的压力转变成动力,排除这些干扰呢?《论语》中有一个观点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孔子日“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勇敢,来自心灵的勇敢。当有了一颗勇敢的心,自然就会从容、笃定的去面对胜负。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优秀运动员的共同特质都是拥有一颗“大心脏”。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总是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一次次战胜自己。所以,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定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看清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则名言中也有所启示。在《论语》中,太看重得失利益的人,往往被称之为“鄙夫”。孔子认为,鄙夫的意义近乎等同于小人,这些太过看重利益的人往往患得患失,他们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在得到后又害怕失去,害怕失去,就会不择手段的维护利益。没有开阔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对于运动员来讲,胜负就是他们全部的利益。那么靠什么放下输赢,看轻利益呢?那就是孔夫子所讲的勇气,那是来自心底的勇气。
但对于一名优秀运动员来说,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只是完成了一半,就像手机一样,强大的软件系统如果没有相匹配硬件去运行,这部手机还是无法运行。运动员的硬件就是扎实的技术功底,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重复、实践,精益求精的磨练自己的技艺,将这些早以掌握的技术重复机械化的加以锤炼。看似枯燥的时间堆积其实磨练的并不光是技术,而是在关键比赛时,自己那份从容笃定的心态。扎实的基本功,会给运动员带来无比坚定的信心。其实真正的高手,不是高在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高难度的技术,而是他会在别人不敢用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从容不迫的用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而这种超乎常人的自信,恰恰就来自于他平日里的积累。所以,精湛的技术,和一颗勇敢的心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和心态,好比手机的软件和硬件一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面对胜负相比,对于运动员来说还有一种更难以面对的伤痛,那就是所有运动员的天敌——伤病。很多天赋异禀的运动员都是被伤病无情的剥夺了宝贵的青春,报怨和消极充斥着他们每天的生活,残酷的伤病渐渐地磨掉了他们的锐气与理想,他们变得怨天尤人,生命中的一切仿佛都失去了意义,对未来的一切充满迷茫。那么在《论语》中对待缺憾和不如意又有怎样的见解呢?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学会接受,是论语给出的答案。如果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很大,那么它很可能成为一个人生命中的阴影,甚至影响到他的生命质量。长期困扰于人生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有所损害的。其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无论好坏,都有他的意义,既然无法改变结果,那就去接受他,适应它,
在时代更迭的今天,2500多年前的《论语》依然可以震撼我们的内心、产生共鸣,为我们徐徐道来他平实又温暖的真理。《论语》中的道理不仅可以运用到体育竞争中,当古圣先贤的思想,真的在我们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我相信在不同的领域,我们都能得到共同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