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成语无所不至语录 正文

成语无所不至语录

时间:2025-05-23 06:15:39

无所不至成语1

【成语】:无所不至

【拼音】:wú suǒ bù zhì

【简拼】:wsbz

【解释】: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出处】:《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示例】:夜间絮絮叨叨,你问我答,凡街坊秽亵之谈,~。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

【近义词】:无所不为、为所不为、无微不至

【反义词】:无恶不作

【语法】:作谓语、状语;指没有不到的地方

【英文】:penetrate everywhere

无所不至 成语接龙

【顺接】:至于再三 至于数四 至于此极 至交契友 至亲好友 至亲骨肉 至人无为 至人无亲

【顺接】:悲喜交至 飙举电至 策勋饮至 楚毒备至 存神索至 丁宁周至 迩安远至 凤鸟不至

【逆接】:不识之无 称家有无 出有入无 互通有无 仅识之无 可有可无 聊胜于无 略识之无

【逆接】:无一不备 无一不知 无一尘染 无一是处 无万大千 无上上品 无上将军 无上菩提

无所不至成语2

无所不至的.故事【释义】“无所不至”表示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给他的学生讲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共事时说:“不要同品质低劣、庸俗鄙陋的人共事,因为这种人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个人的得失绞尽脑汁。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意思是: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担心自己得不到;得到了职位后,又怕失掉;如果他怕失掉,就会无所不用其极,想方设法来保住已得的职位。

孔子说完之后,稍停了一下,然后告诫学生们:“像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一定不要与他们共事。

”注:造句是小学生必学的课程,包括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句子!小学常见的造句:如:【用似的造句】【用似乎造句】【用仿佛造句】【用果然造句】【用但是造句】【用只要...就...造句】【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用不是而是造句】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3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第十七》)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第十七》)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孔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

B、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

C、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

D、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

(2)请结合两个选段,从为官动机的角度,谈谈孔子一开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来又答应阳货出仕的原因。(3分)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释】(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亢可能认为孔子有私心,因此他才会问伯鱼孔子是怎么教他的。

B、陈亢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什么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文中“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不懂得战栗的姿势。

D、文中“不学《诗》,无以言”的意思是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很好地表达。

(2)这一则文字侧面地表现了《诗》在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4)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五、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B讪:毁谤

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了来规范。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2、D

在孔子的观念中,出仕为官是为了替君王分忧,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当时的当政者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不屑与之为伍。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兴国安邦的能力却听任国家误入歧途,这也是“不仁”,于是又答应出仕。

3、C

(2)此则论《诗》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孔子在这则

(3)“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4)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5、(1)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

(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