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闲读王阳明的经典语录 正文

闲读王阳明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7-17 16:53:09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篇二:王阳明名言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篇三:王阳明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名言。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篇四: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2、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3、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5、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7、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8、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9、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 《传习录》

10、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

1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1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16、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17、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18、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19、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

20、 为学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

21、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23、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4、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25、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2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7、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

28、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29、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

3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31、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32、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33、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 《传习录》

34、 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 《传习录》

35、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36、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37、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38、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 《泛海》

39、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 《传习录》

40、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王阳明 《传习录》

41、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

42、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3、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 《双峰》

44、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45、 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圣人会怎么做? 圣人会怎么做? 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 《王阳明》

46、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 《传习录》

47、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王阳明

48、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

49、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

50、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王阳明(闪点情话网)

51、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2、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 《传习录》

53、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4、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王守仁 《读易》

55、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王阳明

56、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7、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58、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59、 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60、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61、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2、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王阳明

63、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王阳明 《传习录》

64、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 《传习录》

65、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 《传习录》

经典励志名人名言【1】

1.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2.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6.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0.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1.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4.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15.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7.“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8.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19.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0.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21.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经典励志名人名言【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 王阳明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 —— 契诃夫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 丁玲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黑格尔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 巴尔扎克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 爱因斯坦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 冯学峰

★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 普希金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 朗费罗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高尔基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罗曼·罗兰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 拉罗什福科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1.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2.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3.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4.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5.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6.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7.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8.“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9.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10.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1.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12.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13.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14.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15.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16.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17.“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18.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19.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21.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2.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2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24.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5.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26.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27.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

28.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29.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巴斯德

30.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贺拉斯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32.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3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4.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3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