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或贪得无厌或欲望过了,新鲜劲没了也就嫌多余,免不了要扔。有一种时尚的说法“断舍离”,其实通俗一点就是扔。扔东西谁没扔过呢?
天气热了,万物重获新生,生机勃勃。秋藏冬蓄的东西,要么失水干瘪,要么发出新芽,要么生出虫子,不能久留了,如苹果、地瓜、豆子等。近日,又不得不扔掉那些没来得及吃,发了芽长了霉的大蒜;扔掉柜子里因为买二赠一而多买的忘记吃了生了虫子的新疆大红枣;扔掉那些据说能补气补血、排毒养颜等等功效的束之高阁而过期的营养品,甚至是安利的维生素片,还有螺旋藻,当归粉、茶叶、蜂蜜……
扔掉了,也就没有压力和堵塞了,心里轻松了许多!但总会自责,好好的东西就这么浪费了,这不是犯罪吗?对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我都有一些亲切感,“敬粮如敬神”总喜欢颗粒归仓,是农民的血汗所得,天地精华所造,是舍不得浪费的。所以痛定思痛,总结出一条日后要遵守的规矩:再好的东西也不多买不囤积!一日三餐吃饭吃菜就行了,那些所谓的营养品补品就免了吧!
比较愿意清空的永远是衣橱里的衣服,不停地买又不停地清理掉。感叹自己的审美变得那么快,去年着急莫慌买的今年就不喜欢了,刚刚还觉得很时尚的,一周后就被是否舒适为第一位的观念打败了,现在只觉得那些棉质的衣服最值得拥有!来自大自然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衣物如此,食材如此,用品亦如此,此乃今后要遵循的购物又一原则:来自天然,喜欢简朴。
还有那一时兴起,买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花盆,日子慵懒时,堵塞之心嫌弃之意是有的,不如少一点好明了。其他的如自己多年积累的记录所感所想所读的一摞笔记本,不管深浅厚薄,也多年不曾翻读,几次想一页页一本本用火烧了那幼稚的思想和稚嫩的笔迹,干干净净宽宽松松多好,但就是舍不得!那里记载着青涩记载着回忆,总有一天是要断舍离的!曾经所买的.书,虽然书架臃肿急待减肥,但总是舍不得扔掉的!
断舍离之路是那么难,又那么让人心向往之。骨子里喜欢简洁整齐,定期就要对家里的日常用品清理一番,才觉得日子是新的,家是干净的。扔东西确实很爽,也体会到清空环境也是清空了心灵!但我追求的至高目标决不是多扔东西,相反却是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做到少扔东西,让每一件衣服物尽所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要做到不扔或者少扔,法则那就是少买,只有少买才不会多扔,切记切记!ok!
扔掉了就空了,空了就无牵挂了!空是禅意的高境界,空意味着一种轻松,一种简洁,一种归真,不为物累,不做物奴!当然了,一切外在的贪图都是贪欲在作怪,所以人最应该断舍离的是欲望!时时清空自己的思想欲念,扔掉贪欲吧,让心房宽敞明亮,让心神安静、清晰、明朗、宽厚……快乐!
——苏静《知日·断舍离》
老子的《道德经》中讲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即有关学习,要日益精进,广学多闻;关于修道,则是要日渐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芜存菁而能明心见性。
——苏静《知日·断舍离》
想要的东西,很多;需要的东西,很少。
——苏静《知日·断舍离》
我们不就是为了追求让人“怦然心动”的人事物,为了生活里洋溢着幸福感才一直努力的吗?《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讲到的整理二部曲,一是“判断物品是否要丢掉”,其重要的整理观念是:整理时选择的并非“要丢掉的东西”,而是“要留下的东西”,选完后其余全部舍弃,让空间立马清爽起来! 二是要“决定每件物品的定位”。
——苏静《知日·断舍离》
我常常在日本的设计或是艺术里,看到许多"留白"的空间,画面或文字,因为有形无形的留白空间,而多了喘息与想象的美感。
——苏静《知日·断舍离》
便当的存在却又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它永远都表达着制作者:"我永远都是你的支持者""在外注意安全,要平安回家哦"的心声。
——苏静《知日·断舍离》
制作者的用心会体现在产品上,而享用者则会体会到这份用心,从而用具体行动来报答制作者。
——苏静《知日·断舍离》
对其他事物的了解让人更加了解自己。去过很多不同的国家旅行,接触各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这让我自身的价值观越来越明确。
——苏静《知日·断舍离》
新的整理术,不仅要解决表象问题,更要灌输新的人与物的价值观念。
——苏静《知日·断舍离》
“舍弃的背后,正是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苏静《知日·断舍离》
人无法在与自己没有连接点的事物上感受到魅力。因为我感兴趣,所以觉得有魅力。这就是建筑的突破口''!
——苏静《知日·断舍离》
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还是要如“在逆风中扬起风帆”这句话一般,始终怀揣一颗迎着风浪也要拼尽全力向前进的心。
——苏静《知日·断舍离》
接触瑜伽的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把这种放弃心中执念的理念提炼成“断舍离”,运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顿、人际关系、思考等各个方面。
——苏静《知日·断舍离》
通向自由的50个舍弃 断舍离告诉我们的,并不是数字与传统的好坏,而是触发我们,在可能选择的范围内,可以更加
——苏静《知日·断舍离》
断舍离告诉我们的,并不是数字与传统的好坏,而是触发我们,在可能选择的范围内,可以更加
——苏静《知日·断舍离》
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也要学会像帆船一样采取"Z"字形迂回前进的心态和方法。这样,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也永远不会被击垮。
——苏静《知日·断舍离》
2.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标尺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因此,分类也应该是进行最小限度的分类。 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要想从二三十种东西里做出选择,光是了解情况恐怕就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了。
3.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
4.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5.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6. 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暂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主语到底是“我”还是“物品”?请养成经常如此自问的习惯吧。
7.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5成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1成
8.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一旦发现这种自我贬低的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运用加分法的过程……因为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这本书很棒的地方,就是把物品和人的关系做了相当深入的思考。比如上面一段,就很有启发性。 ……觉得“这东西会坏,说明我还是别用它的好”,进行自我贬低。
9.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
10.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11.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12. 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把身体上的这种自动化系统归为“相”,彻底地进行了断舍离,打做出舒适的生存环境后,自己也就成为完全可以信赖的自己了。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 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一定会获得,与之相对的就是不怀疑和乐观。
13. 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集在物品上的状态……收纳这些东西,不过是在做垃圾分类。
14.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15. 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16. 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
17.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18.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的心情起伏波动,让自己陷入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
19.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20.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21. 断舍离在行为上要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 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因此, 1、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2、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更高级别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 扫除: 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22.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23. “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
24. 断舍离=不收拾的收拾法 维度:一是我和物品的关系,二是当下 断舍离的结果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自己的空间里。同时,进行时时更新,不断进行更换。 断舍离给人带来改变的机制: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通过断舍离不断筛选物品的训练,能渐渐了解自己,从而更清楚地判断出自己准确的自我形象。
《断舍离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