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史记中曾国藩的经典语录 正文

史记中曾国藩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3 15:10:26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棉衣换史书】

1836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六年,去京城参加会试的曾国藩,又一次落第了。生性沉稳的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只是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加倍努力。他刚过26岁,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

会试榜单公布以后,曾国藩就平静地收拾行李,坐京杭大运河上的运粮船,启程返乡了。走到南京的时候,粮船停留补给,曾国藩走到南京街头逛书市。他走进一间书店,就看见赫然排列半面墙的“二十三史”,从《史记》《汉书》一直到《明史》,很全很齐备,这让爱书如命的曾国藩怦然心动。平时,由于要应考,看书自然以《四书》《五经》为主,闲暇时,他也看历代史书、唐诗宋词以及名家散文。

“二十三史”可是需要几百两银子才能买到的。别说是印刷业还不太发达的.古代,即便是现在,要买齐这二十三部史书,也得花不少钱。想起自己囊中羞涩,这令曾国藩很是为难。一番纠结之后,他便提着行李去了当铺,把自己在北京时御寒的棉衣,全部给当掉了,换来几百两银子,把“二十三史”全部购齐,末了,这些古籍竟装了满满几大箱。

对于这件事,曾国藩有自己的想法。反正回到老家湖南,这些棉衣用不着了,还不如换点更加有用的东西。不过,以后进京赶考,又得添置新棉衣了。曾国藩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喜悦中,对此,也没有多想。

回家以后,父亲曾麟书看到曾国藩一箱一箱的古籍图书往家运,又听曾国藩诉说事情原委,他并没有责备儿子,反而鼓励他这种做法。他对曾国藩说:“你典当棉衣买书,我自然很支持,我会借钱去把衣服赎回来。不过,这些书既然买了,希望你用心研读,不要把这笔财富白白浪费掉。”听了父亲的话,曾国藩泪如泉涌。

对于屡试不第的曾麟书而言,中举做官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不过,他把这种伤痛,转化为培养几个孩子成才的动力,尤其在对老大曾国藩的教育上,更是不遗余力。曾国藩自幼便跟随父亲念书,可曾麟书自知天分不高,没有什么心得捷径供曾国藩参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不停地督促。从早到晚,他只要一有空,就加以考验,要求曾国藩一字不落,将所学知识背出来。这样一来,曾国藩慢慢就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往往能举一反三。

经过两年刻苦努力,再加上曾国藩对史书的悉心研读,1838年,曾国藩再次应考,顺利高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内则大学士、尚书、侍郎,外则部督、巡抚,进了翰林院,可谓是“一步登天”。这时,曾国藩刚刚28岁。

不过,曾国藩深知,为给自己赎回棉衣,凑足

曾子说过:“吾日当三省吾身。”三省吾身,意思就是要常常反思,反省,以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修身养性的获得巨大成功的名人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范例。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有网友评论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可见曾国藩对后人的影响力。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归功于曾国藩的修身养性。归纳起来是曾国藩对自己的人生修炼“五字”即:诚、 敬、静、谨、恒。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 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 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

1、以读书立志的修身养性名言: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2、在困难和逆境中的修身养性名言: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3、以“静”字修身养性名言: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4、以“勤”字修身养性名言: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5、以“耐”字修身养性名言: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6、从失败的教训中修身养性名言: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

7、与人为善的修身养性名言: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1、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曾国藩》

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5、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罗贯中》

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7、不要因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成吉思汗》

8、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罗贯中》

9、求上者得中,求中者得下,求下者必败。——《孙子兵法》

10、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1、天旱误甲子,人穷误口齿。——《增广贤文》

1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13、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14、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汤显祖》

15、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曾国藩》

16、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洪应明》

17、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曾国藩》

18、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19、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曾国藩》

20、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康有为》

21、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罗贯中》

22、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施耐庵》

23、昨宵爱春风桃李花开夜,今日愁秋雨梧桐叶落时。——《王实甫》

2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25、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白居易》

26、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岳飞》

27、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

28、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2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0、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增广贤文》

31、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曾国藩》

32、势力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33、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张岱》

3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35、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白居易》

36、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罗贯中》

37、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吴承恩》

38、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易经》

39、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增广贤文》

40、我不如人我无其福,人不如我我常知足!——《增广贤文》

41、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

4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

43、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雪,才为火内栽莲。——《洪应明》

44、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曾国藩》

4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

46、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史记》

47、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

48、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关汉卿》

49、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醒世恒言》

50、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5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

52、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罗贯中》

53、争先的路径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洪应明》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增广贤文》

5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6、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曾国藩》

57、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

58、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白居易》

59、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

60、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张岱》

61、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罗贯中》

62、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

6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64、不怕慢,只怕站。——《增广贤文》

65、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

6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

67、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张岱》

68、德而不威,其国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内溃!——《冯梦龙》

69、暂来还似客,归去不成家。——《司马光》

70、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司马光》

71、但愿苍生皆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

72、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73、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曾国藩》

74、正不容邪,邪复妒正。——《曹雪芹》

75、冤有头,债有主!你们这些军士,不要替刘高卖命!那两个新来的教头,还没有见过你花爷爷的本事,今天我让你见识见识!——《施耐庵》

76、人生几番存厚道,才臣一意进权谋。——《罗贯中》

77、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7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79、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战国策》

80、守口如瓶,防意如诚;宁可负我,切莫负人。——《增广贤文》

81、宁可无钱使,不可无行止。——《增广贤文》

82、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

8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84、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曾国藩》

85、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

86、不妄取,不妄求,不妄想,不妄求。——《易经》

87、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

88、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无声余日,未曾改得一过。——《曾国藩》

89、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增广贤文》

90、胜人者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9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9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93、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成吉思汗》

94、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是,行云贵日新。——《白居易》

9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96、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微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洪应明》

97、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片冰凉。——《孔尚任》

98、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99、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诸葛亮》

10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01、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诸葛亮》

102、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冯梦龙》

103、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朱熹》

104、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增广贤文》

105、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冯梦龙》

106、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明》

107、今日人情有三反,曰弥谦弥伪,弥亲弥泛,弥奢弥吝。——《顾炎武》

108、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论语》

109、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苏轼》

110、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增广贤文》

111、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112、妻贤何愁家不富,子孙何须受祖田。——《增广贤文》

113、小处不欺隐,暗处不掺漏,末路不怠慌,才是真英雄。——《洪应明》

114、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回理路上来。一起便觉,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洪应明》

扩展:

为了读书效果好,读书时最好也讲究一些方法。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该怎样读书呢?

首先要圈画。要圈画的书必须是自家的。然后借阅的图书请勿圈画,然后这是基本常识。圈画时最好用红笔,这样一目了然。圈画时可以在优美句子下面画波浪线,可以方括号画出精彩部分的开头结尾,可以在左右两边画竖线等。圈画的内容可以重点读读,也可以经常温故知新。

第二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借阅的图书,优美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可以抄下来。抄写的过程不仅增强记忆,而且加深理解,还能过后重温,可谓一举数得。但是,摘记有时占用的时间比较多。

第三,思考。我们都知道爱迪生那句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然后其实,爱迪生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那1%的灵感更重要。”然后这说明动脑子的重要性。就像我们的身

先说读前,看到题目,一定要想想就这个题目,如果我写,我会怎样写?然后在脑子里迅速勾画自己的文章。然后阅读文章,阅读中不仅要有意识地记忆自己需要的知识,还要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的,我能学习作者什么写作方法。读完一篇文章后,再与自己构思的文章比一比,看看作者高明在哪里,我们以后何不模仿学习他。《培根随笔》尤其适合这样读。

第四,重读。苏东坡曾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写过“旧书不厌百会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诗句。这里的“旧书”指的是经典。我们阅读的大浪淘沙后的名著都是经典,阅读一遍收获不会很大,有些经典一遍甚至读不懂。百读不厌、熟读深思收获才会大。

第五,写体会感悟。我们读书,我们思考,我们收获,有时刹那间有灵感和感悟,这时,最好随时记下来。要不,灵感就像口袋里的钱,如果不存入银行,迟早它会跑掉一样,然后我们的灵感也常常跑得无影无踪。如果我们有了灵感,能迅速而且认真地记录下来,那这灵感我们就存入了自己的智慧银行。

第六,这是最重要的,读书,读书,真读才行。就像假货不绝一样,读书也要打假。

一本好书,一枝红笔,一个笔记本,一个动脑子、勤奋的人,是暑假里酷暑中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