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禅宗初祖经典语录 正文

禅宗初祖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3 23:43:59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神秀大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渐悟的偈子,虽然“不见自性”,但是“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大师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弘忍大师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两个偈语是顿悟的偈语,得到了其师弘忍大师的印可。近人喜好论辩,认为后一个偈语,才是真正的开悟偈语。其实,这两个偈语平等平等,没有高下。诸法的体 、性,不立一法,所以“本来无一物”。诸法的相、用,无法不立,所以“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的自性,指的是佛性,佛性是有功用的.。体证了佛性,就能起诸法妙用。佛陀了了见于佛性,普门示现一切相,普度一切众生。自性、佛性是诸法实相的模型,本身也是“自性(指我执本体、名同义异)空”。若执此模型、方便为实相、究竟,执“指”为“月”,错会了祖师的真实义,是为大错特错,堕入外道常见。性、体之外,无相、用;相、用之外,无性、体;从体起用,摄用归体;性相不二,体用不二。借用天台宗圆教“三谛圆融”,真谛、不立一法,俗谛、无法不立,中谛、破立不二、统一切法,三谛同一实相,圆融不二。

天台宗的修行路线,涵摄顿修、渐修。顿修“一心三观”,又称“圆融三观”、“不思议三观”,三观同时把握,直接从中观、中道、本份事入手,起点即终点,不假方便次第,直显佛性,见性成佛;惠能大师的两个偈语,与顿修相契。渐修“次第三观”,先空观、破见思惑,次假观、从空入假、破尘沙惑,后中观、空假双遣双照、破无明惑,脚踏实地,次第而进,迈向成佛之路;神秀大师的偈子,与渐修相契。

从契机的角度讲,修法以契机为妙,当机得益,这三个偈语都是最好的偈语,没有高下之分。但禅门侧重以顿修、中道本份事接引学人,看重惠能大师的两个偈语,就不足为奇了。

拓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介

菩提自性,本是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惠能

毗卢寺在卫塞节举行净化身心佛法讲座,住持慧雄大和尚礼请美国东禅寺住持通智大和尚莅临毗卢寺,于5月13日至20日一连八个晚上在大雄宝殿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以下简介整理自开示的部分内容。

《六祖*1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2”。在自序品中曰“坛经”是记载六祖惠能一生的行谊,从一出身贫穷的庄稼汉,因事亲至孝,诚恳待人,到因缘学佛,得道弘化,说法度众等事迹,由他的门人法海禅师集记成一卷,约略又可分成十章:一行由,二般若,三疑问,四定慧,五坐禅,六忏悔,七机缘,八顿渐,九宣诏,十付嘱。

自序品 第一:

行由品是六祖在大梵寺自述他的身世学佛因缘,及从五祖得法乃至广州法性寺登坛说法的由来。

般若品 第二:

六祖在大梵寺因韦刺史的请益而为大众开演《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其中特别指出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如世界虚空,包含一切;般若之智,人人具有。成佛,要靠自己。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万法本自人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变三毒为戒定慧。烦恼即菩提。这是六祖所言顿见真如本性,见性成佛的禅道。

决疑品 第三:

记述六祖为韦刺史解释他对达摩祖师说布施无功德,以及往生西的疑问。韦刺史问道有三:

(1) 达摩说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实无功德何在?六祖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2) 僧俗念阿弥陀佛得往生西方乎?六祖说:心净即佛土净,随所住处恒安乐,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故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3) 在家如何修行?六祖说出无相颂,依偈修行,可见性成佛,做人要平心,孝道,忍让,改过。

定慧品 第四:

六祖为大家开示定与慧体用不二的法义。

定慧一体不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妙行品 第五:

(坐禅第五)六祖为听法的大家,开示修禅定是不在看心、看净和不动上修行的道理。

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本性自净自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忏悔品 第六:

六祖为来山听法的士庶,说自性五分法身、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依戒,以及自性一体三身等法。

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忏,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何名悔,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要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即当积极发四弘愿,归依自性三宝。

机缘品 第七:

各方学僧向六祖请法。

六祖随缘说法,向问道者:无尽藏尼、曹叔良、僧法海、僧法达、僧智通、僧智常、僧志道、行思禅师、怀让禅师、玄觉禅师、禅者智陧等解惑,断知见。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顿渐品 第八:

记述南顿北渐的分途弘化,以及二宗门下徒众的不免有违言情形。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北方神秀大师命徒弟志识到南方求法,六祖说:“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提最上乘人…劝大根智人。”僧志彻,原任侠客被北方宗门人遣使南下对六祖惠能行刺,因后悔改过出家,从六祖解得涅槃了义。神会向六祖学法,后回到北方大弘曹溪顿教。

护法品 第九:

记述武则天太后与中宗皇帝有诏迎请奖喻的经过,说明当时朝廷拥护佛法及尊重六祖的情形。

付瞩品 第十:

六祖临涅槃时对于门下几位常随高徒的最后嘱咐,并记六祖迁化前后的经过情形。

六祖叮咛:「吾灭度后,…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又说:「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向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说明过去七佛,自印度传承至中国,前后已有三十二祖,惠能是为第三十三祖,盼门人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1. 六祖的由来:从菩提达摩谈起,“菩提”是觉,“达摩”是法,他是印度第28代祖师,见中国大乘根性成熟,将大乘佛法带到中国来,所以也称为中国禅宗初祖。他把法传给了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慧可,并依序传: 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第六代惠能为止,以一袈裟一钵为信物,完全遵从祖师达摩的嘱咐。

*2. 坛经:禅宗最早的语录,内容以慧能在大梵寺授无相戒和说摩诃般若蜜法的部分占据最大篇幅。要意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并非抛弃经典,而是要不执著文字和语言,而着重在自本心性的发现与自己的亲证。

《金刚经》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是妙智慧、自我如来圆觉海。以下是《金刚经》的重要性,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殊胜地位

因为该经直指宇宙真相“空性”,而大乘佛教最后的归宿都要证悟空性,所以这是所有大乘佛教宗派都会涉及的一部佛典,尤其是禅宗的必读经典。禅宗六祖慧能据传也是因为出家前偶闻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语句而当下顿悟出家,毛泽东讲话和文章中也曾借用其中“如来说……即非……是名……”句式。由于其关涉智慧,所以不管在家出家、学不学佛、修不修行,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特别看重该经典。

二、说法缘起

公元前494年间,佛陀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应弟子须菩提长老的请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开示的对话纪录。

三、核心内容

属于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金刚经》自东晋传入中国后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鸠摩罗什译本,共一卷、三十二分。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

四、经典语录

1、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一)【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槃经》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达摩大师之《愣伽经》,传之于后,并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并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禅宗的讲经著作是《坛经》,其主要内容来源于慧能在韶州大梵寺的'讲经说法的经文汇集。期间对禅宗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经书还包括《楞枷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等。

祥宗的基本主旨认为心性本觉、佛性本有,强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正是此顿悟成佛理论,是禅宗成为了区别于包括神秀一系在内的往昔禅学的最大特点,同时也与中国其他的佛教宗派不同,甚至和佛教发源地的印度的禅学宗派也有更大的差异,所以由慧能演发的禅宗是中国独有的。

禅宗虽然以“禅”自命,但原则上反对打坐参禅,否认打坐参禅是功德,甚至断言坐禅成不了佛。

拓展: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惠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禅宗起源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

例子:“

(禅宗多位祖师传法之事要,始见于多种古录,今以此文出处列举一二,以示禅宗宗趣流传之精要。下列问答出于《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佛祖统记》《高僧传》《续高僧传》《马祖道一语录》)

慧可禅师(禅宗二祖)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禅宗二祖)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宗二祖)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禅宗二祖)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

僧璨大师因故而染“风疾"。

僧璨(禅宗三祖)而问慧可大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慧可大师(禅宗二祖)曰:“将罪来,与汝忏。”

僧璨(禅宗三祖)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慧可大师(禅宗二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僧璨(禅宗三祖)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慧可大师(禅宗二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僧璨(禅宗三祖)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祖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十四岁的沙弥道信(禅宗四祖)前来拜师,

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僧璨(禅宗三祖)说:“谁缚汝?”

道信(禅宗四祖)答:“无人缚。”

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禅宗四祖)大悟。

马祖道一大师“坐禅习定于”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知是法器。

让和尚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

马祖道一云:“图作佛。”

让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磨。

马祖道一问曰:“磨砖作么。”

让曰:“磨作镜。”

马祖道一曰:“磨砖岂得成镜。”

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

马祖道一曰:”如何即是?“

让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马祖默然无对。

让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 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师闻示诲。如饮醍醐。

禅宗“宗趣”,在以生活中种种事项”参禅”而得道。由一切事中所做皆向 “心”求,久必知心,知心即知佛。所以六祖常言:“即心即佛。”唯向心内领悟。而“坐禅习定”法门,唯是北宗神秀大师倡导“修佛”而来,并非禅宗,而后进学佛人,研佛人经常以为“南能北秀皆是禅宗”实则是不知“禅宗宗趣”在于“参禅”而非“坐禅”。所以“禅宗”亦称“佛心宗”唯其以悟“心”而得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