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广东人的特色语录 正文

广东人的特色语录

时间:2025-04-29 16:56:51

广东春节习俗

从年前腊月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等。旧时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财神”之俗。他们用小红纸写上“财神”二字,在各家门口高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小红纸“财神”,回以“利市”一封。

旧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过早餐,开始行贺岁礼。晚辈向长辈道贺,然后平辈间互相作揖道喜。行礼时,互相要说些吉利的祝词,礼毕,长者向少者赏赐红包利市。接着出门拜年,从亲到疏,拜年时要携带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为见面礼。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10、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

广东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清洁衣物被帐,打扫屋顶屋角,洗净台凳桌椅的污垢,谓之“扫尘”。相传它始于古代人们除疫祛灾的一种迷信仪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吴自牧所作的记录苏杭民间风俗的《梦梁录》云:“十二月尽,……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去年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

送灶君

以前,不论贫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间视察善恶的,他的神位安在灶台的壁上,上贴大红纸写的“灶君之神位”几个大字;两旁有一副小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红纸下有一小型香炉,是户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过节拜祭时插香烛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过得去的人家还要买一对用金纸剪塑成、高约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两边,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辉。灶君坐镇人间,受每家之香火亦负起保护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禀奏一家人的功与过。功大于过,天宫会赐福,反之会降灾祸。这天一大早,人们就会买两根带蔗叶的甘蔗,以作天梯;还要买拜祭的鸡、鱼、猪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让他吃饱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说吉利的话。民间传说灶君是大老粗,不识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个柑或大橘,两片红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说好话,又因他是粗人,故当晚又要到香烛店买刻印好的“奏岁”形如一纸报告书文。在写好的“奏岁”文章的空白处填写全家的门牌号码、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对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脱衣服、说粗话等),请其原谅等字眼,折好放入专门的信封(买“奏岁”时已备有)。

拜祭时,用纸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给他去见玉帝时穿的新衣,与“奏岁”信,随纸宝香烛一齐烧掉,烧完后将糖与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来享用。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广东人过年的饮食

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广东人过年的禁忌和习惯

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眼睛为你下着雨,心却为你撑着伞 --泰戈尔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你能看见我寂寞的眼泪吗 鱼对水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因为离开你,我无法生存。 水对鱼说我知道,可是如果你的心不在呢? 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我不离开你是因为我爱你。 可是,你的心里有我吗? 鱼对水说我很寂寞,因为我只能待在水中。 水对鱼说我知道,因为我的心里装着你的寂寞。 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我寂寞是因为我思念你。 可是,远方的你能感受到吗? 鱼对水说如果没有鱼,那水里还会剩下 --泰戈尔 《飞鸟集》

赞美令我羞惭,因为我暗自乞求得到它 --泰戈尔

贞操是从丰富的爱情中生出来的资产。 --泰戈尔

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 --泰戈尔

有时候,两个从不相识的人的确也很可能一见面就变成了知心的朋友。 --泰戈尔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泰戈尔 《生如夏花》

要是爱情不允许彼此之间有所差异,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有差异呢? --泰戈尔

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 --泰戈尔 《飞鸟集》

女人性情的巨大变化往往由爱情引起,而男人性情的巨大变化往往由事业心引起。 --泰戈尔 《姐姐》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泰戈尔 《飞鸟集》

雨点吻着大地,微语道“我们是你的思家的孩子,母亲,现在从天上回到你这里来了。” The raindrops kissed the earth and whispered, “We are thy homesickchildren, mother, come back to thee from the heaven.” --泰戈尔 《飞鸟集》

“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作为我最后的话 --泰戈尔

欢乐像露珠一样命薄,它在自己的笑声中消亡。 --泰戈尔 《园丁》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泰戈尔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是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神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爱你所以惩罚你。” --泰戈尔 《飞鸟集》

在个人跟社会发生任何冲突的时候,有两件事必须考虑第一是哪方面对,第二是哪方面强 --泰戈尔

人走到喧哗的人群里去,为的是要淹死自已沉默的呼号。 --泰戈尔 《飞鸟集》

采到了花瓣,却得不到花的美丽。 --泰戈尔 《飞鸟集》

樵夫的斧头问树要了斧柄 树便给了他 --泰戈尔 《飞鸟集》

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 但我已经飞过 --泰戈尔 《飞鸟集》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泰戈尔 《生如夏花》

The scabbard is content to be dull when it protects the keenness of the sword. 鞘安于钝,以护剑利。 --泰戈尔 《飞鸟集》

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 --泰戈尔

I carry in my world that flourishes the worlds that have failed- 我把那些已逝去的尘世繁荣带到我的世界中。 --泰戈尔

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 --泰戈尔

生命注满了爱,犹如酒杯斟满了酒。 --泰戈尔

The silent night has the beauty of the mother and the clamorous day of the child. 静夜有母亲的美丽,如喧哗的白日之于孩子。 --泰戈尔 《飞鸟集》

最近的你离我最远,最简单的话语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泰戈尔

When I cause his tears to come my heart weeps with him. 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 --泰戈尔 《新月集》

信心如同鸟儿感受到光,就在清晨天还黑的时候就开始歌唱。 --泰戈尔

The night opens the flowers in secret and allows the day to get thanks. 黑夜默默地绽放花儿,把赞美留给白昼。 --泰戈尔 《飞鸟集》

沉默蕴蓄着语声,正如鸟巢拥围着睡鸟。 --泰戈尔 《飞鸟集》

瀑布歌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 --泰戈尔 《飞鸟集》

我暂时忘了自己,所以我来了,请暂时容忍我,若是我忘记了自己;我暂时忘了时过境迁,所以我来了,请暂时容忍我,若是我忘了你忘了我···· --泰戈尔

我渴望静默地坐在你的身旁,我不敢,怕我的心会跳到我唇上。因此我轻松地说东道西,把我的心藏在言语的后面。我粗暴地对待我的痛苦,因为我怕你会这样做。我渴望从你身边走开,我不敢,怕你看出我的懦怯。因此我随随便便地昂着头走到你面前。从你眼里频频掷来的刺激,使我的痛苦永远新鲜。 --泰戈尔

白昼更加深沉地没入黑暗里,那已经收割了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 --泰戈尔 《新月集》

天空里突然升起一个男孩子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了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 --泰戈尔 《新月集》

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那没有将失去群星了 你微笑着,没对我说一句话,而我感到,为了这个,我一等了很久 上的对人类说“我治愈你,所以伤害你,我爱你,所以惩罚你。” 小草虽小,但却拥有足下的土地 摘下花瓣并不能得到花的美丽 生如夏花般美丽,死如秋叶般静美 时间是变化的财富,而时钟只有变化没有财富 弓对将要离弦的箭说:”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 --泰戈尔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no songs,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泰戈尔 《飞鸟集》

曾几何时, 我们梦见彼此都形同陌路。 一觉醒来, 却发现我们本是相亲相爱 --泰戈尔 《飞鸟集》

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让我的心不停地重述这句话。 日夜引诱我的种种欲念, 都是透顶的诈伪与空虚。 就像黑夜隐藏在祈求光明的朦胧里, 在我潜意识的深处也响出呼声── 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正如风暴用全力来冲击平静, 却寻求终止于平静, 我的反抗冲击着你的爱, 而它的呼声也还是── 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泰戈尔 《我要你;只要你》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 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I cannot choose the best. The best chooses me. --泰戈尔 《飞鸟集》

权力把受害者的百般苦恼看作忘恩负义 --泰戈尔

【莫言谈阅读】

所谓国人不读书是“另有隐情”:应该是阅读方式多了,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现在就是书出的越来越多,但是读的人越来越少。拿现在读书跟我们50年代、60年代来比,现在读书少的很多原因,因为人们业余时间除了读书几乎没有什么可选择的,现在有电视、网络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活动,已经消磨掉这一点点业余时间,人们社会生活丰富了,娱乐活动丰富了,读书时间被挤掉了,这是一个原因。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现在读书少好象有一个特指,就是对传统纸媒体读书的减少,现在很多阅读是在网上阅读,这个问题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下,网上阅读算不算阅读,我觉得应该把网上阅读算作阅读,我在网上读新闻,读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也算。现在读书时间是不是真的少了?也还需要认真统计。总之,读书少好像变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说明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书还是人类知识的海洋,书还是人获得知识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读书还是在我们诸多活动当中是最有意义的活动之一,让大家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很赞同温总理:不读书不仅没有前途 还会有很多遗憾

我在刚刚参军的时候,我们指导员就给我们念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指军队而言。不读书的国家或者不读书的民族,不敢说是愚蠢的民族,但肯定是一个留下很多遗憾的民族。在我们远古时期,在书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也有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人也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来获得知识,也有一些方式来传播知识。但是自从书出现之后,书作为总结人类知识、传播人类知识的途径,应该是最便利的,也是最直接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获得知识最方便的途径舍弃了,不去读书自然是很遗憾的。总理号召全国人民读书,肯定是考虑到国家的长久发展,也考虑到民族的复兴,毫无疑问是非常非常正确的。

书非借不能读也:不必急于买新书

我读书分几个阶段,童年时间特别想读书但是找不到书读,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书特别少,我生活在乡下,买一本书不容易。所以周围的村庄里谁家有一本书,我们都知道,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书借过来,而且都是限制时间的,抓紧时间赶快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读书变成了一种享受,变成了一种像饥饿了许久的人盼望着一顿美味大餐一样这样的感受。这种方式读的书,记忆特别深刻,也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就是当时读的书,很多细节现在记忆犹新。后来书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自己能够大量买书的时候,反而读书越来越少。借书读容易读,买书反而不容易读。有时候一下子去书店,肯定不止买一本,但是很遗憾,有些书几十年前就下决心想读,但是现在也没有读。所以我们现在不急于买新书,而是应该回家把自己的书架看看,找出那些落满灰尘早就应该读、早就想读但一直没有读的书先读书,我想这样的书毕竟都是经典,毕竟经过时间和千百万读者考验的。

【莫言谈电子书业与网络文学】

对于出版商高价购买版权的行为不必过于苛责

我一般还是比较恋旧的,很多合作多年的出版社好朋友们,一般书写出来之后他们想出,拿去出就是了。现在经常传说哪个人的书出来了,被出版商几百万的高价买断了。这种事情我从来没有证实过。而且这里边究竟包不包含水分也值得划一个问号。我们经常说,谁谁的书还没出版,刚出一个提案,就卖500万、600万人民币,这个也就是听之。即使是真的也没有什么的,因为中国的出版已经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一统天下,现在民营出版、国营出版已经放开了。而且出版的样式非常丰富多彩,就文学作品而言,个类作品也非常多,纯文学的,娱乐的,时尚的,写穿越的,写盗墓的,等等,形形色色。面对着丰富多彩的市场,有的人的书会赢得读者的青睐,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出版商看到这个人的市场潜力,认为他的书一出版必将卖几百万册,那花高价给抢过来,这也没什么,可以理解。

我这个对科技很不敏感的人也开始关注网络,数字出版,电子阅读

我曾发誓永远不会用电脑写作,但是后来也抵挡不住了。应该说你不上网,跟这个社会是无法交流的,国内外朋友的联络,和出版社的一些业务往来,如果没有网络、邮件,极不便利。现在写出几百张厚的稿子来,给出版社,人家还要找人录入,很麻烦。所以形势所逼,我也学会了用电脑,也学了上网,而且现在主要的一些工作也是通过网络来处理。

从节约、环保角度来讲,任何一本书,纸张都和木材有关,如果能用电子阅读器,一个小的机器里可以装进去3万部长篇小说,如果把这3万部长篇小说变成书,要用多少纸张,要砍伐掉一大片森林,而且要盖多么大的书房才能容得下它。所以这种电子化出版、电子化阅读应该是一件好事,代表了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

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都是好文学

不上网不知道,一上网吓一跳。老说网络文学,我以为就是几个小孩在瞎闹,但是深入进去才发现,它已经发展成一片广阔的天地,里面云集着很多文坛高手或者文坛外的高手。 在网络上,现在累计了汗牛充栋的作品,我想倾尽全部精力也不可能把全部小说读完。网络小说,有些写的很好,但是大部分也写的很一般,因为适应网络这种方式,也没有太多时间也不屑于去打磨、去设计、去构思,整个看来还是比较粗放的。为什么可以一目十行,就在于这里边含水分比较大、比较多。

网络对传统文学应该说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学很多作家对网络文学是看不起的,如果写的好为什么不出版呢?事实证明,这个潜意识是不正确的,我觉得网上还是有很多人写的非常好。而且网络上出版的文学作品和纸质出版的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没有区别,一部小说在传统的媒体上、传统的书上是好小说,贴到网上难道就不是好小说了吗?如果是一个网络写手写的小说已经在网上造成很大的影响,质量很高,把它出成书,依然是很好的书。很多网上得到青睐的小说,也被出版商所看中。所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不是两个文学,但由于它们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一些特点,但是总体来讲语言还是比较粗放,适合于快速的一屏一屏

写职场,写公司里的男男女女,白领的生活,我看了一些,觉得雷同的比较厉害。假如网上有一万部小说,如果筛一遍,起码也就七八个十来个类型,每个类型有一千部,这里写的比较好的作品,不过也就十来部。现在网络写手也可以批评,现在纸媒体号称出版3000部小说每年,但是到底有几本能流传下去?这也是一个问题。现在真正能成为经典的也是凤毛

【莫言谈文学】

对于我来说,故乡情结是非同一般的财富,但它也是很抽象的

福克纳是美国一名非常有名的作家,但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正接触和了解福克纳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过去像福克纳是代表了现代派作家,他的作品没有被

我读了福克纳的作品感到一种感召的力量。他对故乡的理解和处理非常符合我的心意,他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就有但是一直没有想明白的很多问题,他唤醒了我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文学共和国”这样一种意识。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也是建立在真实故乡的基础上半虚构的文学地理。我在后来的小说里屡屡出现高密东北乡,也有点类似于约克纳帕塔法县。文学中的故乡和作家真正的故乡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又不一样的。真正的故乡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比如我的故乡高密,现在跟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童年时期的那段记忆是不会变化的,童年记忆中的故乡现在已经找不着了,但是它在脑海里永远存在着。所以我在北京老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乡人,是高密东北乡的人,但是我真正回到高密东北乡又感觉不是那儿的人。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都有怀乡的情结,我们浏览一下历史,怀乡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读唐诗、宋词,能够打动我们的,我想怀乡作品是一大类,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怀念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很高尚和神圣的,这种感情跟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是一致的。祖国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作家应该努力挖掘自己故乡的情结,应该把自己的写作建立在故乡的思念之上,应该把自己在小说里表达的情感跟故乡结合在一起,一个人可以热爱故乡,也可以恨故乡里很多落后的东西,是爱恨交加的情绪,也可以写故乡的生活。但是故乡生活对作家来讲也是一种限制,我是山东人,我写的小说里明显着带着山东的地域特色。另外一个作家是广东人,他写的小说可能带有鲜明的广东特色,这是作家的特色,也是作家的局限。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如果一个作家老写他的故乡,那他很快会写完。为了能够持续的创作和持续不重复的创作,那故乡应该不断的拓展,这就需要作家开阔眼界,向外部学习,可以保留故乡的记忆,但是也不要拒绝接受外部的东西,外市的、外县的、外省的、外国的,只要跟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都可以拿过来经过你的想象和形象化的处理,可以放到故乡这个范畴里来,这样就把故乡扩展了。

我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大部分都是生活经历中的原型

原动力来自生活中生动的形象。比如说《蛙》里的“姑姑”,我生活中确实有一个姑姑是做医生的,她是我大爷爷的女儿。我们下一代,甚至是下一代的下一代,高密东北乡成千上万的婴儿都是通过她的手来到人间,这个人在我们故乡本身就有很高的威信,也很传奇。正是生活中有了这样一位非常有个性、非常文学化、戏剧化的人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她变成文学里很典型的人物。

比如说《红高粱》里的“我奶奶”,她跟我奶奶差别很大,但是确实有一些像小说里奶奶的敢说敢做,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和社会对抗的一些形象。

男性里也有一些原型,比如说《生死疲劳》里单干的蓝脸,那也是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个人,我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认识他,我走向文学之路的时候感觉到他非常有意思,你想在全国都是人民公社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人在坚持单干,一个人的力量跟整个社会相对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且他要承担多么大的压力,我觉得他肯定会变成我小说里的'人物,最后终于变成了。当然在写的时候做了很多处理,很多典型人物是合成的,但主要还是在他的基础之上,把别的很多外部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全都累加到这个人身上去。

文学类的典型应该按照高尔基的说法,是熟悉的陌生人。大家看了以后好象觉得很熟悉,但是一想他又是陌生的,每个人都感觉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但是没有人写出来,他又和你所熟悉的人不一样,这就是典型的文学阅读。

非小说作品多是我的即兴之作,也会有助于读者多角度了解莫言

我写这本书,没有想到将来会把它发表出去,有很多都是即兴的创作,很多散文是和朋友们讨论的一些发言,或者临时给哪一个刊物写一篇文章,没有经过像小说一样认真的构思和考虑。但是回过头来看,越是随机随意的,没有经过认真雕琢的文字,反而有一种风味。散文里的那种调侃、幽默,无意当中说出生活当中的一些所谓有一点点人生真谛味道的话,效果反而很好。如果我一本正经的摆出我要写散文来写,可能没有这个效果。但是这里有两篇是我一本正经的摆出要写散文的方式来的,文字也很雕琢、很贴切。有一个是《望星空》,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宇宙思维和自己深刻的思想,当然不能说非常差,但总不如那些随意写的东西那么自然。

还有很多国外的研究,在国外很多大学里会议上和国内各种各样活动上的一些演讲,这些演讲有的是有演讲稿的,因为涉及到同声

我们应该忘了诺贝尔文学奖 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对作家的评判

一涉及到文学奖,话题就非常复杂,尤其是像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这么有影响力的奖项。每年到那个时候,媒体都要拿着这个话题做一些文章,实际上跟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多少关系,也有一些批评家在讽刺挖苦中国作家有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这个讽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忘掉了,是他们没有忘掉。以前讲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过河,老和尚被着一个女人过河,小和尚问师傅说为什么背个女人过河?师傅说我早已经把她放下,你怎么还没放下。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作家,但是好象也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奖,这都是毫无科学说法的,不是说我要努力,刻苦训练,本来我能跳过两米,结果练跳过两米一就得奖了。文学奖有时候正好相反,你铆足劲说写一本书要获奖,那也不一定。

你没有太认真的写,很随意、很放松的写,也许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个人发奋要得什么奖,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我们也要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确实评出很伟大的作家,但是也有很一般的、被遗忘的作家也得了这个奖。得奖有一百多个作家,现在真正被记住、作品还在流传的作家到底有多少个?每个读者可以想一下。所以不要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问题,最好忘掉他。至于大江健三郎先生对我的褒奖,我看成是一个前辈作家对后辈作家鼓励,我跟他交往十几年了,他也到我故乡去过,我们两个应该是忘年之交,又是文学同行,主要是我读了他的小说,他也读了我的小说,我们各自都在对方的作品当中读到了自己。

读到了自己很多的生活的经历和情感经历,读到了我们对很多问题可以引为知己的看法,他对我的表扬是我们建立在互相阅读的基础上。我个人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说大江健三郎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他喜欢我的作品就说明我的作品非常好,文学跟别的东西部一样,文学的选择性很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你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这都是成立的。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么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肯定会得出结论,这个到底是好作家还是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