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阿伦森的经典语录 正文

阿伦森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4-30 04:49:24

内容简介:

《社会性动物》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它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本书内容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被译成14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发行,吸引的读者之多令其他任何一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都难以企及。

作者简介:

[美]艾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 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另外,在他许多的荣誉中, 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Gordon Allport 奖,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

1981年, 他被授予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理事会的年度教授称号,1992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些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年)和杰出著作奖(1975年)。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前言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致谢辞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从众

第三章 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 自我辩解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第七章 偏见

第八章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第九章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我为什么偏偏要独居斗室专心著书呢?这不是心血来潮,也并非为了赚取稿酬。如果一定要我说出个理由来,那就是因为我曾对上大课的大学二年级学生说过: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使我感到像个懦夫。

若把乔治伍兹和他的孩子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少数种族成员的自我意象是能够改变的,这些变化能影响大众传媒和一般人态度的改变,而大众传媒和一般人的态度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自我意象的变化。

我们做这些实验是有一些原因的,尽管实验结果并不惊人。首先,我们都容易受后见之明偏见的影响。这种现象是指当人们知道某一既定事件的结果时,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对该事件的预测能力。例如,有研究表明,在选举结束后的第二天,当人们被问及本来认为哪位候选人会获胜时,他们通常都坚信自己要选的就是当前获胜者,尽管在选举的前一天他们的预测几乎都没这么准确。 同样,一旦我们已经了解了某个实验结果,该结果总是显得比本来更容易被预见。

然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来验证假设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要验证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是真理的东西;因为许多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会被严格的研究证明为是谬误。例如:好像很有理由假设,因某一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可能会憎恨这一行为。但当科学地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结果恰恰相反:受到轻微惩罚的人,才不喜欢那种被禁止的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却表现出对被禁止行为的喜好有点增加。同样,许多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如果我们无意中听到某人背后说我们的好话就会喜欢这个人,在其他条件都相等的情况下,这一点是无疑的。但如果无意中听到某人对我们的评价不光是讲好话,我们甚至会更喜欢这个人,这点也是无疑的。

愿意服从权威而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人多得出乎意料。在实验室以外的世界里有与该研究极其相似的事情。我们在读这些报告时很难不去注意米尔格拉姆的被试人的行为与阿道夫 艾克曼的盲目服从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阿道夫 艾克曼把屠杀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的罪责归因于他是个只知道服从纳粹上司命令的好官。

在吉诺维斯凶杀案中,旁观者不去帮助可能另有其因。在那种情境中很有可能是,当人们认识到别人也目睹了此事时,个人的责任感就减弱了。

电视新闻的这种覆盖方式并不能全面地展现国家的现状,但这并不是因为电视新闻的操纵者居心险恶妄图控制我们,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试图取悦我们。与此同时,他们无意地向我们施加了影响,让我们相信现在的人们比从前更具侵犯性。对此,我们可能感到不快,甚至会因世风日下或国家现状而感到沮丧。最终,它会影响我们的投票,影响我们到大城市去的想法等等。我们将会看到,它真的有可能使人们变得粗暴。

总结此节,我们可列出以下几种现象:

我们的观点容易受既是专家又可信的人的影响; 如果宣传者的态度明显地背离其自身利益,他(或她)的可信度(和宣传效度)就会增加; 如果宣传者无意影响我们的观点,他(或她)的可信度(和宣传效度)亦会增加; 如果我们喜欢并认同某人,至少在无关紧要的问题和行为上,他(或她)的观点与行为对我们的影响通常比问题内容本身对我们的影响要大; 如果我们喜欢某人,至少在无关紧要的问题和行为上,即使很清楚他(或她)正企图影响我们的观点且可从中获益,我们往往还会受其影响。

如果一位22世纪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在写到社会认知这一章节时,没有讲述夜壶的故事,而用杀虫剂横流或由艾滋病病毒导致的死亡等故事取而代之,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惊讶。这些故事大概会这样述说:

在20世纪和21世纪,几百万人死于饥荒 却不是因为缺乏食物,而是因为他们的食物遭到杀虫剂的污染。这些杀虫剂年复一年地流入地下,逐渐在食物链中累积起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曾警告过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然而,难以解释的是,人们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

另外,超过150万人由于不愿使用避孕套而死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现在的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能够把人送上月球,能够治愈不计其数的危险疾病的文明会如此愚昧?唔,那时候,好像许多人认为坦率谈论他们的性生活是邪恶的,有害的。例如,在21世纪初,许多青少年的家长仍然冥顽不化,认为在中学发放避孕套会增加乱交的发生 尽管严谨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可以认为,决策设计方式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能够产生极大的差异。

很简单,要记住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正如你想象的那样,对自传体回忆的修正不是随机的。相反,我们具有强烈的倾向,用黑兹尔 马尔库思称为自我设计的方式来组织我们个人的历史 将关于我们自身的连贯的记忆 、感受和观念串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因而,我们的记忆会被某种方式所歪曲,以便有可能与我们对自己的总体印象吻合。如果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一个笼统的印象,如不幸福、父母冷漠而疏远,那么儿时发生的与笼统的印象相反的任何事件都比与之一致的事件更难被回忆起来。所以,多年以后,我们的记忆变得越来越一致,越来越不准确。这样,我们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我们的个人历史。我们并不是要为过去撒谎,只是无法准确地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塑造自己的记忆。

我现在明白了那种解脱是因为,如果我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小时候,我就不用为自己作为成年人的失败而负责了。

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与直觉(即人的态度与他或她的行为密切相关)整合到一起呢?有一个办法就是下结论:态度与行为之间不存在一致性。它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我们仅仅凭想象认为,人们的行为与其信念和态度保持一致。有一些证据支持这个命题。在前两章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环境在导致从众行为中所展示的力量。就像拉皮埃尔实验中的旅店主人,当面对是否愿意接纳中国人的调查时,毫无疑问他是在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的情况下说“不”的;然而,一旦这对年轻的中国夫妇真的来到旅店,他们也面对着应接纳他们住宿的相反压力(避免吵架)。大概他们只是向最近的压力投降。大概我们只不过是一群向任何离我们最近的社会压力屈服的生灵而已。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如我们看到的,这种对世界的歪曲经常是由为我们自己及其行为而辩解的动机造成的 解释或歪曲我们行为的意义,以使它符合我们认为的、与道德的、理性的人的行为一致的标准。对我来说,社会性动物最迷人的方面之一是,我们有把自己视为善良、理性的人的动机 以及这种需要是如何经常引导我们从事既不善良也不理性的行为。人类自我辩解的倾向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值得我们花费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马上就要翻到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