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生平事迹/鲁迅
1881年9月25日(中国农历八月初三),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1892年,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
1901年毕业。
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
留学日本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
1906年3月,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本年秋天鲁迅携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周作人认为并未加入),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不过销量平平。
回国任职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文写作)。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这时,他经历一段思想苦闷时期,对社会改革颇感失望,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历任第1科科长和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钊免职为止。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平政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离开政府体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佥事周树人复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蔡元培将教育部改革为大学院期间,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1932年起,鲁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约编译”。
在厦门和广州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这里《而已集·大衍发微》有错),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1927年1月16日,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当时是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请鲁迅到校。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两场题为“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
革命
1927年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后辞职。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七月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二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上海教育界听说鲁迅来了,纷纷请鲁迅去演讲,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
1928年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1929年五月十三日,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0年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鲁迅离寓避难。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
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七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1932年十一月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这个时候也有鲁迅将被暗杀的传闻,有人劝鲁迅少露面,鲁迅听了,不以为然,出门不带门钥匙,以示决绝。
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
病逝
1934年8月23日,由于有熟人被抓了,鲁迅离开公寓避难。12月14日晚上,脊肉作痛,流汗。1936年1月,肩及肋都疼得厉害。3月2日下午,骤然气喘。5月15日,病情又严重,医生说是胃病。从这之后一直发烧,31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情非常危险。6月,从委顿中逐渐好转,稍微能坐起来看书,写几十个字。8月,痰中见血。10月,体重88磅,比起8月1日增约2磅。8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17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18日,天还没亮,又发病了,气喘不止。鲁迅写了一封信,委托内山完造请医生过来,这是鲁迅的绝笔。
鲁迅在1936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后遭到破坏,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
1. 我看得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2. 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说人可以吃的。
3. 你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 从来如此,便对吗?
5.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6.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7. 常常昼夜颠倒的我,每到凌晨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这座城市里唯一还醒着的人,那种心情堪比猫头鹰倒挂在深夜的森林里,孤独地盯着外面的一片漆黑,想着大家都已经各自在床上做梦。那些梦里拒绝我的参与,而醒着的世界也都没为我亮着灯。
8. 常常会有一种被世界暂时忘了的感觉,就像水槽里忘掉没洗的唯一一只筷子,或者孤零零挂在饭店门口的雨伞,一直没人来取走。
9. 从来如此,那便对么。
10.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11.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12.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13.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14.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15. 真要令我笑死。
16.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自然可以多吃;
17.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子都写这两个字是“吃人”!
18.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19. 狮子是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20. 你们要改,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21.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22. 救救孩子……
23. 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24.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25.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过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那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26. 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历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27. 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8. 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29. 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
30. 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