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好目标,为此而忙
和过去的时代不同的是,我们的时代感越来越强,生活也越来越累。原来没有手机,现在有手机了,现在哪都能找到你。原来不需要移动办公,现在移动办公,交通也发达了,不管在哪个国家里一天都能飞到,所以生活的节奏是太快太快。其实在这种节奏下,我觉得每一个年轻人,或每一个员工都觉得自己比过去忙的多,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要揭开解开这个“忙”,先把自己的生活目标想好了,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目标,想好了在这个目标中有意义了,从忙走到闲。
我认为一个人最应该忙的是,为自己准备终身打造的事业,这样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盲目的读书、盲目的交人脉关系,盲目的搞很多项目,千万不要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我们国家的文化教育,现在的趋势是急功近利,一听说那个项目挣钱,就去抢人家的项目,我的导师教我一招,如果发现一个项目人家已经起动了,就放弃它。除非你发现在半年之内你就可以超过他的,你发现他干的那件事很挣钱,但是你的能力比他强多了,半年之内超过他。但是就算你半年之内超过他,你还要想想有没有可能三年之后你超不过了,所以还是想一件谁都没干但却是比别人干过的事情还好的事情,如果中国人都这么想,我们都能创新。我们现在都在复制人家的东西,人家有好的东西我们就抢,有好的技术我们就偷,如果一个民族都靠这样那是不会有发展,这样我们自己也会忙死的,你老想模仿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东西。
不管能否创新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最感兴趣专长的事情,如果坚持了时间的积累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效率会提高,我们的投入会少,我们用的时间也会很少。比如说我们重复做一件事情,就像冰箱的电源坏了,我修过5次之后再修我效率就会高了,如果我不想挣太多的钱,我完全可以很闲的,我把产值标到同样,我每天修5个冰箱,如果我发现了诀窍我可以在一小时就可以搞定了,我剩下的时间都可以玩去了。我如果不想干一个冰箱连锁维修店,我就可以在家闲着了。所以只有专,才能不忙,只有专才能效率高而不是天天改行。我为什么不太忙我中学喜欢物理和数学,大学学的物理虽然改行学化学,我把物理的绝活攻化学的问题,化学家都斗不过我,化学家都害怕,我用物理的手段做决断的化学治疗诊断,这样我很优秀。我用他山之石攻了化学的问题,比化学家做的不一样,我反过来回来解决物理学家的问题,我后来跳到在中学教物理课办学,这个时候还是回到我最早干的本职,所以才干的最轻松。
2、年轻人太忙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对
我认为年轻人忙是他们生活习惯不对,所以太忙了,整天把自己挂在网上,这边有个QQ那边有个什么东西那会非常忙,我本人到目前为止我很早使用E-mail,但我没有QQ号,不管谁逼我记QQ号我不干不做,我基本上用别人的号帮我传一下,就算我不做QQ号,我曾经有一次写邮件,有一个高手跳进来说我想跟你聊天,我跟他毫无关系他就跳进来说我的'号多少要跟我聊天,我对没有目标的漫游我觉得毫无意义。我也教我儿子,他们那个时代,我儿子20多岁,他们那个时代网络是个好东西,你不知道怎么用它它就是坏东西,它把我们的时光和意志消磨了,让我们不健康,让我们花很多时间没干什么事,而且信息很多是垃圾信息。我今天和王利芬老师探讨做优米网很有价值,我们发现网上没有主导价值观念的网站,把我们带上了无聊的社会和垃圾的信息当中去,让我们在这里生不如死,看的多了大家想跳楼觉得世界黑暗不想活在世上,其实没有那么黑暗。
我想整天泡在网上的人,不是有客观的目的不是太闲的,一定是精神有毛病,不是打击大家,一定要有目的的交流,有主导的交流。如果我们有主导的问题问,你发现很容易找到你的答案有很多同行跟你沟通,你的问题很快解决所以是很高效的手段,尤其做科研、创新或创业的时候,你会发现找到很多同路人跟你分享,尤其是你有什么疾病,很多网络医生可以给你提供一些不错的建议。你就可以做到眼高手低,我眼高我发现得了问题,不会上当而会把网络做成一个整合信息的工具,回答我们特殊问题的具有指向性问题的资源库,我们会发现它非常有用,跟我们所需要的人进行交流,很快就联系上了,很便宜。但是如果我们在那里毫无目的,你只想消磨时间但你的精神被网上腐蚀掉了,你的斗志被腐蚀掉了,然后你就上瘾了,你的思维也被它腐蚀掉了,我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的对待网络,要有目的的用网络,而不是无目的的漫游。
4、年轻时的忙是为了以后不忙,年轻的顺从是为了以后的不顺从
在我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很忙?的确应该是很忙,也是为养家糊口的忙,对,你刚才说的有些地方很正确,可能我当时的忙是为了今后不忙,我当时顺从为了以后不想顺从,因为我讨厌那样的生活,所以我是最早觉醒的人。我给自己定目标,我有一句名言,八个字很简单叫“一个目标一生追求”。这几个字我很早就定了,在我大概17、18岁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出了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最早把目标确定,很快成为专家很快走向管理岗位,很快可以说我不喜欢。如果我没有这样的决断,早早的付出成为那样一个人,我有可能只好像你刚才说的大概到35岁、50岁我还是听人家使唤我还是不能主宰我的生活。我在第一个工作是当老师,我当时说的不算,我本来留在武汉当大学老师,还是被学校分到河南省当老师,我当时认为比较落后的地方,但人家给我分去,不去不行。去了之后领导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是一年之后我成为那个学校教学上,全省教学最能的教学第三名的标兵,他们再叫我干什么我说这个活我干不了。他们只能顺从我,说这个科研,我说我这个我接不了,我就教那两个,我就能选了。开始之前让我跟谁辅导,但我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反过来了,我把所有老教师盖过去,我教的学生全体及格,65分以上,平均分是全省的前三名,而那个学校原来是全省的最后一名。我赶快就可以跟校长叫板,我说这个我干不了,要不然我就调动,我就吓唬人,但是你培养我当管理者我干,培养我当系的助理那个行,我开始挑了,我很快走到自己喜欢的道路上。
还有,不光是这个,我选择当领导很难,虽然我是教学能手,他们会给我最难的班去教,但我当不了领导,所以我考研究生离开河南,我到中科院读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我很忙,老板叫我干什么我就忙什么,我很快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而后我就成了那个课程组长,很快研究生一毕业,我就当上了课业组长了,我就成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他们就给我破格从讲师提到了副教授的头衔,本来还可以直接提教授,但他们觉得我提的太快了,给我降了一级。当时是最年轻的科学组长,之后我要出国,领导说公派不想先派你,那他不派我自己申请钱。我所有的命运是我自己主宰的,我先成为优秀,然后我开始主宰自己的命运,不管叫我干什么我都要成为最优秀的人,然后我开始有资本。如果我干不好我就没有资本,所以没关系从这个走出来,我干这个事情我开始可以干好,继续挑我喜欢干的事情,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希望你们可以学会这一招很管用的。
我在20几岁的时候幻想几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我这辈子有没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曾经这样幻想过这样试也去追求过,有点擦边而过的状态,我研究一氧化氮,这个方面在1997年被发过物理学,生物医学的诺贝尔奖,我没有得到因为我做的贡献还没有那么大,但我方向对了。在我那个年月几个诺贝尔奖发完之后,我觉得这个领域的诺贝尔奖都被人家先发现,于是定了另外的目标,我这辈子最好挣100万,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当时的年代有10万是很大的数字,我可以写书、做研究可以环游世界,但是很快我发现我很傻,我发现物价的上涨和消费增长很快,让我都能把100万给花光,所以我不能锁定简单的有数量的目标。我认为我要挣100万、1000万或者一亿钱等等都是简单的有数量的目标,我要对人民有贡献,这是我的终极目标。而且这个贡献要尽量最大,所以我的想法是我能否有办法使他人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如果我能找到方法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实现,终点是这样。
我补充一句,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我特别在乎挣钱的时候我不挣钱,我特别不在乎挣钱的时候,我想把每个人的能力开发出来,我想把我懂的秘密分享出来,我发现很挣钱。现在可以开分校,所以有时候很奇怪,当你舍了你才发现得是很容易的。当时我特别想挣钱,今天教个课挣几十块钱,明天教个课,现在发现意义不大,当年追求自己是百万富翁没有成为,但是现在不追求百万富翁,但现在已经不只是百万富翁了,可以说是千万富翁而且向更远的目标迈进。
5、应该把闲当作成功的标准
我是这么看的,我们现代人不能把忙当成能力高,当成有本事。我最初当校长的那个时候忙是无能,处理很好的事情但却把自己忙死了。我现在处理这么多的事情,开分校了,还有机会到这里聊聊,说明不是太忙,很多闲的时间都有了。在你的创新和工作当中,要知道什么叫效率。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永远想这么一个问题,我的生产效率应该怎么优化,上面是产出减去投入,下面要除以时间叫效率。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我们又花了很多的钱投入进去,结果我们产出很少那效率低,不仅仅是我们投入时间产出很多就行,我们花的时间也要算账,产出减去投入除上时间这才是效率,刚才说的我很忙,感觉好像是成功人士,其实不是。我刚才讲我可能做了人家10倍、20倍的工作量还是有睡懒觉的功夫,我还有个人聊天的功夫。按照10倍工人来算我已经比大家很不忙了,我想有没有办法投入更少产出更多,我有没有办法时间花的少投入少产出多。路总是有的,办法总是有的,不能以忙当成成功的标准,应该以闲为标准,闲能扛着鱼竿去钓鱼,每年还能够进几万几亿这才是有本事。我追求的是有一天我能扛着鱼竿钓鱼,我的校长和经理可以把学校管好。
如果我们有了目标,你走下去会发现事半功倍的方法总能找到,在没有目标的时候找不到。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去修炼,你的本事总在提高,你的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专业的积累,总是在向上的,这种情况下你肯定会事半功倍,而且今后会不断的事半功倍。只有你不断的换专业、换方向、换兴趣的时候,才是事倍功半。当你心之所向心之所愿的时候,你发现办法自然而然跳出来。有一个很好的技巧,不管我们现在找没找到那个办法,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把自己想成就的事情,把它变成让自己着魔或发疯的一种渴望和需求,把它装进我们脑子里头去,让他在脑子中进行潜意识的希望和追求,你一瞬间发现有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能把我的问题给解答了,这个方法能够强化到我们要为它生、为它死、为它疯、为它魔。这样的状态,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放在大脑后面去了,你睡觉的时候大脑帮你算这个问题,你不知道。只花了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但是却得到结果了,这是大脑工作的技巧,要想获得奇迹般的成功,要自己对这个事件谁都不理解的程度,都以为是疯子,你会发现大脑就帮你忙了,上帝就帮你忙了。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创立了两个世界500强公司,他说怎么样达到一个好的效果一个诀窍?奇迹般的办法是事半功倍办完的,当你不断努力,你试尽了所有想到的方法,而在继续实验的时候,试到上帝伸手来帮你,那个时候就不是事半功倍,甚至达到了千倍百倍的效果。
王树彤是一个先天能量充沛的人,并且从来不认为性别和年龄是个问题。朋友说:像你这种命的人,得干到80岁。
这是一张美丽的面庞:蓬松的短发、眉眼间和蔼又矜持的神态。毫不意外的,我面前的敦煌网总经理王树彤是一个优秀的女人:1968年出生于书香门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子工程学院。19年的职业生涯始终未曾离开IT或者网络业:第一份工作是在清华清华大学软件开发与研究中心任教,后先后在微软公司、思科公司、卓越网、BEA中国、敦煌网出任部门经理、CEO和总经理。
王树彤是一个先天能量充沛的人,并且从来不认为性别和年龄是个问题。朋友说:像你这种命的人,得干到80岁。
辉煌中的从零开始
有些美丽,远观赏心悦目。深陷其中,却会疲倦。
记者:你怎样定位你自己,企业家?职业经理人?
王树彤:其实我挺不在乎外在的东西,我倾向直奔本质。这个是要用的、这个是要舒服的、这个是要好看的……它达到了这个目的就好。至于它在品牌层级的哪一端,对我并没有特殊的意义。这个跟我在经营上的思路倒是蛮一脉相传的,你达成交易了,价值就形成了。至于叫什么,无所谓。很多人说我,你过去多风光!出去五星级、气派的办公室。但创业的时候必须趴地上布线、坐摇晃的小椅子、吃大排档、住如家、在厕所边的一个小屋办公……这些对我不重要。
记者:为什么呢?你是一个有优越背景的人。
王树彤:我确实是出身传统的学院大院。遗憾的是,我所受的教育有无形的枷锁,我们整个社会倾向于压抑人性的东西。而人怎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就是你要能了解自己,把自己的喜好和优势结合,这样你才能每天眼睛发亮,成果也很好,是一个正向的循环。关键的是你要能把身上的框架卸掉,卸得越多、速度越快,你的成就会越大。当然,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你到这个地位了,可上不可下。
记者:是的。看起来你的每次重新选择都是从零开始、倒退,你是在抛掉以前的桎梏吗?
王树彤:有三个方面:第一,在我的人生哲学里面,我其实是很享受更多的尝试和经历。第二,遵循内心的感受。第三,来自内心的自信。我为什么敢于重新再来?因为我相信这次能超越上次。
记者:你的自信来源哪里?
王树彤:这个其实挺好笑的。我的学生时代自信心不够,虽然学习成绩、体育、文艺的很出色,但我还是挺缺少自信。一个姐姐打开了这个坎,她不追求第一,但是从里到外感觉非常好,非常有说服力。我就想:这是为什么呢?我应该很自信。这就是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的自觉思考。
记者:你就没有过挫折吗?在卓越的经历对你打击很大吧?
王树彤:很多人感觉我在卓越挺好的,为什么不继续往下走呢?这样太遗憾了。其实我不这么看,其实人生有一个曲线。(拿出笔来,画出下图)人总会从低谷走向顶点,到一定程度他会走下坡路,最最可取的是,在他还没有走到顶点的时候,又开始另外一个曲线,而不是你走到曲线的下面了,从这个低谷再起来,那是非常难的。因此大家都认为那是一个大挫折,我不这么认为,对于我来说,卓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历,我们的团队很辉煌,也创造了一些小奇迹,我是带着这样的心情走向另外一个工作的。
记者:所以你现在的工作让你有机会重新站在高峰?
王树彤:我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而且这个舞台是我给自己建的。这些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前十年就是给别人干,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后十年是自己的创业过程。现在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以往经验的释放,是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这太好了!
盈利模式中国造
互联网盈利模式之路只剩最后一公里,可没有人看到终点。
记者:十年来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是在逐渐演进的。从web1.0的卖网站服务,到提供网络营销服务,到围绕客户
王树彤:我们其实是三个逻辑:第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永远会从最原始的信息服务走向一个交易服务。第二,互联网一定会从个人应用——浏览新闻、收发邮件、玩游戏等——过渡到企业应用。第三个和我们所背靠的中国很有关联。首先,我们不是在日本、在欧洲,他们缺乏天然的庞大的供应商群体,这个群体只存在于中国。其次,互联网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全球的市场。世界是平的,我们正好踩在这样的基础上。
记者:敦煌网与阿里巴巴的业务不会重叠吗?
王树彤:在客户群上,中小企业是相当庞大的。阿里巴巴的信息服务模式还是很依赖于传统贸易,例如进口商、大的批发商。我们针对高度分散于全球各国、更小一点的群体,主要是零售商。最关键的是,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同。第一代电子商务实际上是一种“黄页模式”。而对于我们来说,拥有对方资料只是知道怎么联系,但完成一个交易需要的环节更多,对方的价格区间、信誉度、支付、物流等等,都需要整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和第一代模式最大的不同:整合各个环节到一个平台,使得买家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等着货到了。电子商务演进十年了,金融危机也在推动大家向网络迁移,这使我们收获了很多市场方面的创新成果。所以今天我们感觉非常兴奋和有成就感,因为这是中国创造的革命性的、撬动全球贸易的电子商务模式。
“笨”人有“笨”福
虽然我不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阿甘
记者:你成功的优势在哪里?
王树彤:并不是我在某个地方特突出,事实上我在好多地方都很普通,只是平均成绩比较好。我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算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所以我会特别热衷于和团队在一起,这正好符合了现代企业的需要。另外一个,我选择的事业很艰巨。好多人一听我做的事,都说这太难了,认为我做的不算是一夜暴富的'事。
记者:你当初在融资的时候非常难,到处去求人,对于曾经那么辉煌的你,心态上会不会受不了?
王树彤:反正觉得自己笨点,媒体喜好宣传五分钟把事情搞定,可我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挺享受这个过程,我一想到这个事,就眼睛发亮激情澎湃。从表面看,以前挺风光的,现在三更半夜站人家门口找人谈,但是我不感觉自己卑微,反而感觉自己做的事挺伟大的。
记者:你为什么总强调自己不算聪明呢?
王树彤:我从心里就一直这么认为的。一夜暴富、捷径,在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这些词组,中彩票得大奖的事情从来不会在我身上出现,尽管我总中奖。我们现在的模式是电子商务里面最难的,环节特别多。别家的电子商务,四年时间估计都上市了,可我们还在一点一点地做。其实话说回来,我们一直在一个蓝海里面积累,占了非常好的位置,如果有新来者或者大家伙来到这个市场,我们就更有信心去超越。最终,这反而可能是最快的道路。
记者:蓝海也有可能变成红海,想过吗?
王树彤:互联网有一个高度的汇聚效应和速度。例如现在有人花几千万做一个卓越都做不起来,因为它有一个先入为主和其他很多的优势。十年过去了,还是当当卓越两家独大。而且一个领域里,,老大老二基本上把市场就占完了。况且我们还设置了很多行业标准,提高了进入门槛。
记者:你考虑过自己的第二人生吗?
王树彤:我今天干的事,实际在我以前心里的某个角落藏着,从这个角度说,我现在就在经历第二人生。
记者:随着知名度增加,社会对你的眼光会越来越苛刻。
王树彤:我认为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你越坚定你要做的事,你的注意力就会在实质的东西,就很难被外界的东西所左右。这需要偏执的信念。什么东西最可怕?其实你的决定出现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左右摇摆。我可以犯错,撞墙了回头,只要我足够阳光足够坦诚,错了就学呗。恐怖的是你自己也不知道往哪走。对于社会的苛刻,我感觉我已经超越了一个过程就是,有人说这个做得对那个做得不对,那又怎么样呢?阵脚不会乱。
记者:你如何应对这些不公平?
王树彤:这些是现实。知道吗?如何你要想不痛快的话,就自己不停地和自己较劲,其实你的愤恨和委屈别人根本不知道,影响的只是你自己。我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比如说来的这个领导,能力不如我,哪怕他有1个优点我就和他学,何必关注那99项缺点?这其实是修炼。很多聪明人愤然离去了,可我感觉自己得到的机会更好。所以眼光放长一点,在厨房里,耐不住这热,就吃不到这口菜。
记者:你感觉自己成功了吗?
王树彤:成功其实是一种心态,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拥有了这种心态,你才可能帮忙别人、提携别人。你的领导,如果他没有这种心态的话,你的机会绝不会好。
放弃和偏执,在她身上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并赋予她自信和成功。这是她信仰的人生曲线,在上升的那条线上无比执拗,而甫过峰值便放弃得决绝彻底。
不撞南墙不回头,并不是真正的坚持;轻易的放弃,亦非真正的明智。真正的聪明,就在那取舍的方寸之间,它源于对内心的深刻洞察、对大势的洞若观火。
对于王树彤,我们无法确定她的放弃和偏执一定是企业家成长的最佳模式,就像我们无法在现在就断定敦煌网开创的B2B盈利模式一定会成功。可眼前这个笃信能够一辈子处于巅峰状态的美丽女人,我们相信,她已经成功了。
优米网王利芬的创业之路“数字英雄”张朝阳:照虎画狐 搭建互联网王国敦煌网王树彤:外贸创业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