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
许译: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大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用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工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一致,讲究押韵。理雅各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没有押韵,读起来更像是富有乐感散文。许渊冲煞费苦心来保留原诗音韵美,译文韵律格式采用:AABBCC,每行四个音节,双行押韵,且语言力求简短。
例2、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理译: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dolichos! Is like three season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mugwort!
Is like three months!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oxtail-southerwood! Is like three year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许译:One Day when I See Her Not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vine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 as seasons three.
When her I do not see,To gather herbs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months three.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reed goes she.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years three.
解析:该诗用重调叠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相爱青年男女彼此思念的心情。全诗由三节组成,“一日不见”在每节重复,其他行也只改动了一个字,情感程度逐渐加深。两译本都保留了原诗的重调叠咏,但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理雅各直译原诗的每一个词,词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用词与结构与原诗完全一致,较为可惜的是没有像原诗一样押韵。许渊冲没有字字对译,对词序做了灵活处理,以更好地传递原诗字里行间所表露出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对于第二节咏叹部分“long as"稍作变动,全诗没有完全一致采用 “longer than".
例3、 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理译: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antelope,And it is bound round with the white grass.
And it is wrapped up with the white grass. There is a young lady like a gem.
There is a young lady with thoughts natural to the spring, [She says], Slowly, gently, gently;
And a fine gentleman would lead her astray. Do not move my handkerchief;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th scrubby oaks; Do not make my dog bark.
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deer,
许译:An antelope is killedHe sees the white-drest maid
And wrapped in white afield.As beautiful as jade.
A maid for love does long,O soft and slow, weetheart,
Tempted by a hunter strong.Dont tear my sash apart!"
He cuts down trees amainThe jadelike maid says,"Hark!
And kills a deer again.Do not let the dog bark.
解析:从译文可以看出理译和许译对主题的.理解十分不同。理雅各在注解中解释说该诗告诉我们”一位贞洁的年轻女子如何抵御玩弄女性的骗子的引诱。”理雅各认为诗中的女子拒绝了男子的引诱,因此是个贞洁之人。而许渊冲持不同观点,译者认为诗中前段“猎人猎杀一头鹿,用白茅包好,作为礼物送给女子”便表明两者认识,女子并未拒接男子。
由于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译者自身的经历,时代环境等等诸多因素都大相径庭,所以采取的翻译方法也各不相同。两种译文各有所长,对于《诗经》翻译都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伤感诗人,45年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歌瑰宝,他的诗歌现存世约有600余首。
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分为咏史类、咏物抒怀类、交友应酬类和夫妻情感类等,这几类中,当属夫妻情感类的诗歌最具特色,不仅辞藻清丽、意蕴深刻,而且独具鲜明的艺术特色,被后人广为传颂。赏析《夜雨寄北》,可以得窥其情感诗“措辞婉而寄托深”之风貌。这首诗是诗人远在异乡寄居时写给爱妻的情感诗,因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语言而被传颂至今。这首爱情诗所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刻骨柔情让人不禁想到他的另一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在《夜雨寄北》中借景抒情,将无数的柔情融合在细腻而朴素的词语中,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一、 《夜雨寄北》赏析
诗人在第一句用夫妻问答的形式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称妻为“君”,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夫妻相互挂念的款款深情的画面,视角独特而鲜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妻子你一直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但是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从审美的角度赏析,这句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画中有诗,情在画中,情与景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交融,定位了整首诗的意境。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换位思考,表面是写妻子盼望夫君回家的急切心理,其实表现的是诗人自己的相思。这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与杜甫的《月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杜甫在这首诗中就是站在妻子的角度,表面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用简单的问答形式传达了思念爱妻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字中都流露出思念之情,不仅形象动人,而且深情、婉约。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是诗人当时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以及自己的现实处境。诗人对特定的环境进行了描绘,语言简单而凝练。短短七个字,诗人为大家展现出一个秋雨绵绵的巴山景象,将异乡的景象和漂泊的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绵绵巴山,不可断绝,冰凉的秋夜,大雨淋淋,不仅有天上之雨,还有池中之水。读这句诗,人们仿佛穿过了诗人描绘的景物,置身于一个这样的环境中:茫茫秋夜,寒意袭人,绵绵巴山,到处都是一片雨幕,地上的池水很快涨满并溢了出来,诗人身处异乡,周围是险峻而绵延的巴山,风狂雨急,孤独与寂寥缠绕在诗人的心头,此景此情是何等的凄凉与孤寂。秋雨绵绵,使人如愁丝缠绕,空虚而焦虑,池水盈盈,又使人情意满溢,无法自控,诗人的内心在愁绪满怀的同时也情意绵绵,汹涌激荡。在巴山秋夜,阴雨绵绵,诗人触景生情,通过自然景观展开联想,在描绘客观事物和处境的同时表达出夫妻的恩爱。“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先用细腻的笔法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充满温馨与恩爱的和谐家庭生活,“共”字无限传神地表达出夫妻之间的恩爱与亲昵,然后用“何当”将这个美好的期望推向了遥不可及的境地。诗人才发现这不过是自己的想象,是自己美好的愿望,何时能实现呢?这里与首句遥相呼应,“未有期”已经给出答案,理想多么美好,而现实又是如此残酷与无奈。整句诗没有一个“情”字,却洋溢着无限情意。
二、《夜雨寄北》英译本中的诗歌意境
(一) 诗歌的意象与文化
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而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也表现在语言运用方面。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一种最常见而且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因其语言的书面特征,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蕴更为丰富,所以,译者在对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内容,更要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次蕴涵。这样才能译出原作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的翻译研究工作要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因为翻译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不仅仅是文化作品在不同语言间的转述,而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今天,这种文化传播的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文化是诗歌意象的基础,诗歌意象更是文化的体现,它来源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例如,水这个意象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多与愁丝相关联,表达出命运多舛,人生苦短的无奈与感伤情怀。就像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就是这个意义,在下句就直接点出了其核心的思想情感:“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里的水是以“雨”的形式出现的。还有一个意象――“秋天”也是离愁或者思念的情感表现,这个更多是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两个重大节日。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描写的是重阳节,而“月是故乡明”则是指中秋时节。
在Herbert A. Giles的译本中没有译出秋天的含义,自然也就无法表达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民族特色。而散宜生的译本中“In this night of rain pools along Ba Rige o’ erflow”也没有译出“秋天”的意思。虽然他可能是为了追求音律上的完美而故意没有译出,但是从翻译的文化传播角度去分析,这两者都不尽完美。不过,中外的许多读者对他们的翻译都比较认可,认为他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所以,整体上讲,他们的译文还是相对成功的。而且,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比较含蓄,而西方人比较直接。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用“巴山夜雨涨秋池”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就非常的含蓄,而这种含蓄是西方那些直接和大胆的读者难以理解的。
(二) 不同译本意象还原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我过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将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出一套独有的翻译学理论。在许教授的理论中有“三美原则”,即诗歌翻译时要注重意美、形美、音美。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形美最次。翻译时,首先要做到意美,然后再尽量实现音美和形美,最终达到三美齐备的最高境界。在对这首诗的首句进行翻译时,首先用“when”对应原文的“期”,然后用“but”来导出后面的“未有期”,这是许教授意译法的典型体现,虽然是直叙原话,但是并没有失去原文中应有的意味,那种离愁别绪、忧伤无奈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二句将原文中的巴山意译作“western hills”是指川东一带的山脉,而用“pools in western hills”来翻译“秋池”就有点偏颇了,因为这里译作是巴山的水池,而失去的“秋”的意味。好在后面用“autumn rain o’ erflow”来译“夜雨”,联想起来解读,还是能体会到原诗中那种秋雨萧瑟、池水满溢的意象。而原文中的“巴山夜雨”译作“enless reary night of rain”倒是非常贴切,将原诗的意象神韵表现得非常完美,读者在解读时能体会到诗人那种身在异乡秋雨萧瑟的夜里,对爱妻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译文完整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满怀的“愁绪”和“忧郁”,让人读来仿佛历历在目。译者在翻译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时都遵循了许教授“三美原则”中的“意美”,很好地还原了原诗的意境。然而,美中不足,译文没有将原诗的“夜”翻译出来,有失原诗意境。第三句用“can”带出了“trim the wicks”,虽然在原诗中没有相应的意象,但是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整体意境也有很大的提升。译文以“trim the wicks”表现原诗中的“共剪烛”,将此刻的愁苦及未来的`憧憬都完整地表现出来。译文中用“again”和“rain”分别作三四句的结尾词,充分体现了“音美”的原则。从整体上看,译文分为四行,每行都是12个音节,然后遵循AABB的形式押韵,这充分体现了“形美”原则。许教授按照他的三美原则意译全诗,运用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及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来翻译此诗,完整地表达了原诗的意境,是《夜雨寄北》英译本的典范。 我们再来分析著名翻译家孙大雨先生的译本。孙大雨先生曾翻译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后期多翻译唐诗和《楚辞》。孙先生曾在美国留学,后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翻译了很多作品。孙大雨先生的翻译理论是:翻译诗歌和文学作品,译者不仅要完全解读原诗的意境,而且要对目标语的文化以及文字都有很高的造诣,唯有如此才能将原文的风貌和精神翻译出来,翻译过程相当于一次完整的再创作。孙先生在翻译时以诗译诗,用词非常精美,不同于原诗的简洁明朗,孙译本的风格比较沉郁。首句中,孙先生用“home-coming”表现归心似箭,然后又用“not sure”展现出诗人想回去又不能的无奈。孙先生在用词方面非常严谨,在翻译第二句时,用“not sure”对应“夜雨”,用“autumn pools”对应“秋池”,非常工整,而且充分表现出了原诗中那种惆怅孤独的情感,实现了中英文化的完美转换。受性格和经历的影响,孙先生在译文的情感表达上也是严谨的,用“Ba mounts”来翻译“巴山”会有损原诗的意象,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应译作“bashan mountains”或者是“bashan mounts”。在翻译第三句的时候,没有直译“何当”和“共”两词,而是用了“west winow”与“clipping the canle wick”,这也对原诗中所要表达的意象有很大的遗失,译文没有表达出原诗想要表达的对将来的重逢的一种强烈向往和憧憬,不仅在整体上显得平淡,而且没有完整表达原诗的意境,翻译得不是很到位。末句用“mute elight”来结尾,词语表现得过于含蓄内敛,没有完全传神地表达出“巴山夜雨”的意象和场景,也没有表达出诗人那种孤寂、期盼、焦虑以及矛盾的心理。然而,孙大雨先生在翻译时多运用古英语单词来体现原诗的节奏与形式美,体现了他独特的翻译风格。
三、结 语
通过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了解到,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译者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对原诗中的意象进行操作,既不能失去原文的内涵和精神,还要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蕴。因此,在古诗歌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非常明显,只有经验丰富、语言功底扎实的译者才能译出精美的作品,才能将我国的文化瑰宝传播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