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在净土宗的修行里,我们只是念佛号,再也没有什么了。我们用心去念。我们不出声念,可是声音却完全是清晰的。当我们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就再开始念。如此周而往复。念没有停止,心也没有动。声音升起来,我们听着这个声音,但是我们的心没有动。我们的心不动,妄想就消失了。一旦妄想没有了,就是一心在念,结果与禅是一样的。禅意味着无分别。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一个外国人在追寻隐士的路上,寻找到了这些空谷幽兰的所在,他比我们更了解道与佛的区别和相同。喧闹的世界里,什么是值得追寻的,什么是值得放弃的?幽兰与俗人之间的取舍相差万里。所以,他们才是幽兰,所以他们绽放并不在意观看。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梦。八十年如云掠过。我们出生了,然后又死掉。但是在我们得到人身以前,我们还有另外一幅面孔——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用眼睛看不到它,只能用智慧去了解它。经中说“离相即佛”。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注定要成佛。但是成佛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你必须修行,然后才能觉悟到你的真性、你本来的面目。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夫幽兰之生空谷,非历遐绝景者,莫得而采之,而幽兰不以无采而减其臭;和璞之蕴玄岩,非独鉴冥搜者,谁得而宝之,而和璞不以无识而掩其光……”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一旦你的心很清静,你就能理解业。如果你种下佛种,你就会得到佛果。重要的是诚实。如果你不诚实,你永远也不会成就。你知道,我只是一个山人。我只是把话串在一起,它们并不一定有什么意义。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一切法门都适合。法无对错。这只是根基的问题,也就是你在过去世的习性。一旦人们开始修行,他们就会认为其他的修行方法是错的。但是所有法门都是正确的。哪一种修行方法更合适,它取决于个体。
一切法门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彼此含融。它们殊途同归。比方说,净土法门包括律宗。如果你不过一种合乎正道的生活,你就不能念佛。净土法门也包括禅。如果你不能一心,你也念不好佛。它与禅是一样的。目标是一样的。法门就像糖。人们喜欢不同种类的糖。但是它只是糖。法是空的。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他的修行方法是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光佛”、 “无量寿佛”。爬过那么多座山,遇到过那么多隐士之后,我们终于慢慢地明白了“无量”的含义。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你不能只修行一种法。那是一个错误。法不是片面的。你必须修禅。如果你不修,你永远也不能突破妄想。你还要持戒。如果你不持,你的生活就会一团糟。你还要修净土。如果你不修,你永远也不可能从佛哪里得到任何加持。你必须修所有的法。
这就像生火。你不但需要火种,还需要木柴和空气。少了一样,你就没办法生火。开悟也是一样。它是一个体系。所有的法门都是相互联系的。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他们中大部分是佛教徒,但也有很多是道教徒;大部分是和尚、道士,但也有很多尼师和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但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在佛教里觉悟是主要目标。在道教里,觉悟是次要的。觉悟以后你还要继续修行,直到你逐渐地、非常自然地与道融为一体。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南无阿弥陀佛,Namo”mitābhāyabuddhāya又,Namo”mitayusbuddhāya,又作南无阿弥陀佛陀耶,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指“归命”的意思,即“归依阿弥陀佛”,意指“归命无量寿觉”,又作六字名号,为净土宗佛号。念该六字名号,愿生西方净土,最初称名是便于观想,为专注思惟。后昙鸾、道绰至善导等开始提倡为念佛往生,而主张他力念佛。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最早传入中国的与净土有关的经典为《般舟三昧经》,由支娄迦谶于东汉时汉灵帝光和二年翻译。该经描述了通过观想或念诵佛名,而使十方诸佛特别是阿弥陀佛现前的法门要义。
《阿弥陀经》由鸠摩罗什翻译。该经用简洁华丽的笔法描绘净土世界的清净庄严,并有持名念佛的法门。现存唐玄奘的重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与《阿弥 陀经》类似的短篇佛经尚有《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简称《鼓音声经》,译者不详。该经也是释迦解说阿弥陀佛功德之作,但有两点特色:一为经中记载的阿 弥陀佛父母之名;二为经内含的“鼓音声王大陀罗尼”。《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系刘宋畺良耶舍译。此经目的在于指导净土修行者对极乐世界进行观想,其中 十六种观门中的最后三种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状况。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主经,介绍阿弥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许的本愿。该经有众多译本,现存的有东汉、孙吴、曹魏、唐朝、宋朝译出的五种 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译本被藕益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则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而不同时期也有不同人作出努力,尝试把这几个译本会 集起来,形成一综合的会集本。现代较流行的会集本是民国夏莲居所撰,得到净空法师的推崇而传播。
密教的《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等法门。而单纯的密经里,阿弥陀佛也时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莲花部的部祖,大日如来妙观察智的显现。因此,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与仪轨结合在一起。
扩展阅读:五百罗汉之金首尊者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又称作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他本是印度的外道之一,后来弃恶从善,皈依佛教。
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三论玄义》卷上的解释是:穷尽天地的至妙道理,达到内心清净无垢,就是佛教正道路;脱离佛教理法,做无益的幻想就是外道。金头仙人原是脱离正道的修行者,他主张“执有”,将易朽的物质当成追求的目标,所创立的派别被称为“数论部”。
金头仙人自以为法力高深,常常口吐狂言,不把佛教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听说某处正在举行盛大法会,特意带领弟子前去辩论。然而一经论辩,他的观点立刻相形见绌,结局自然是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辩论,金头仙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持理论的局限性,从此他皈依正法,经过勤奋修持,终于获得正果。
曾任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印尼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荣誉博士,澳洲净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主席。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立身处世不变的原则。“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他讲经教学纯一的主旨。“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则为其生命中真实的意义。
净空法师经典佛经
1、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2、布施供养,帮助别人,佛教我们一个原则,尽心尽力,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我没有钱,我去借钱来布施,这不可以,为什么?你已经有负担了,你就有过失了。我自己在生活上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点,我能过得去,我能够节省一块钱,这一块钱功德就不小。
3、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4、意有三种恶业,贪心、嗔
善不相应,善男子、善女人你不但没份,将来果报在三途!口有四种恶业,妄语是说话不诚实,存心骗人;两舌是拨弄是非,说人家坏话;绮语是花言巧语,诱惑众生;恶口,说话很难听、很粗鲁;反过来就是四种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5、身的恶业有三个,杀生、偷盗、淫欲;反过来就是身的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你看这个标准多么简单!这个标准的境界浅深广狭,完全看你自己的善根、因缘、程度。
6、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能解又能行,福德就转变成功德。
7、什么是开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启用典礼的时候,把佛像供养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这就是开光。譬如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我们见到这个佛,我们就觉而不迷,觉就是光!见到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你就想到,开自己的光,我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
8、每天不一样,这个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个星期都有进步,进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点小进步。心愈来愈清净,业障愈来愈少,智慧愈来愈增长,这样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离苦得乐、法喜充满。
9、什么是业障?业障是起心动念。业障消除了是什么现象?心是平静的,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会分别,不会执着,不会起心动念。
10、我们自己得到了,知恩报恩,我们要怎样报佛恩?我们要帮助佛弘法,推广佛陀的教学,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就是报佛恩。
11 俗话常讲“好事多磨”,为什么多磨?因为嫉妒你的人太多了,你想做好事,他偏偏障碍你,不让你做圆满。
12 六道凡夫,说实在话,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好处,自己心里就很难过。他不晓得,别人有功德,他不肯随喜,他嫉妒障碍,加以破坏,那个罪过是无量无边了。
13 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小人天天嫉妒障碍,有没有破坏别人?没有。嫉妒障碍,是损自己的德、折自己的福,这个伤害太大了!你说冤枉不冤枉?
14 别人有功德,绝对不可以嫉妒、绝对不可以障碍,因为你嫉妒障碍,这个结罪不是对他一个人,而是对整个社会、对一切众生,这个罪过很大!
15 嫉妒,这是严重的障碍,种种罪业就从这里产生,必须要把它拔除!用什么方法?用“随喜”。随喜,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它能破我们的嫉妒障碍烦恼。
16 佛教给我们,看到别人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事,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成就他;万一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帮助他,我们也要生欢喜心,赞叹他的善行、赞叹他的好事。
17 佛常常给我们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破坏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嫉妒障碍别人,不但折自己的福,还折自己的寿,聪明人决定不干这个傻事!
18 反之,如果我们能“随喜”,这个功德就大了!你要知道,别人有功德,如果你懂得随喜,成人之美,你的功德,就跟他的功德一样大!这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