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依据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要以战争为主题,以叙事作品为主。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发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设计思想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作者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暴行。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被残杀者留下的片言只字,再现被残杀着的心灵。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从而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也更为深切。作品通过情真意切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同学们,虽没有亲身经历残酷战争的感受,可文中那些年幼的、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孩子们那一声声生命最后的呐喊依然会强烈地冲撞着学生们的心。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领学生在多角度的朗读中,去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另外,把学生的合作探究与老师的适当点拨相结合,力求让整个课堂鲜活起来,以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再加之以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增加了课堂含量,也让原本情感特点鲜明的文本本身更具感染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②、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理解文章的主题。
③、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②、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③、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领会文章的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搜集整理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文字资料,选取与课文主题、情感相一致的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3.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我们每天迎着清晨初升的朝阳走向学校的时候,当我们在父母的叮嘱和关爱中享受生活幸福的时候,当我们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友人的真诚鼓励下感受生命快乐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是幸福的。可他们,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的孩子们,无论他们对亲人有多么热爱,无论他们对生命有多少眷恋,他们却只能把这份爱与不舍寄托在生命最后那声撕心裂肺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喊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由生活中诸多的幸福体验与战争中经历生离死别的人们对比,从而导出课题。)
(二)背景设计
幻灯片展现死难者遗言,让学生们在凄婉的背景音乐声中朗读并感知故事内容,从而引出课文背景。
(三)解读文本
1、请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各部分内容(从而达到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把握文意的效果)。
2、(从本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中的不同,提出本课引文)请同学们朗读文前引文,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萨特 “沉重”而“美丽”的记忆的理解(讨论点拨中使学生理解正文之前的引文所表达的内容和作用)。
(四)赏析文句
课文之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你定有不少收获。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
(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生互答中、老师点拨中解决问题,体现教学重点)
(五)体味情感
从作者聂华苓、中国作家杨旭、德国作家明赫白、以及日本人对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那段沉痛的历史持有的观点和态度对比中,尤其是德国作家明赫白与那位日本人的态度对比中,来体味作者情感。
(六)走进历史
在克拉库耶伐次所上演的这一幕惨剧,在我们中国也发生过,就像杨旭所说的那样“1937年,日本军队进攻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在那场屠杀中,受害者有30万中国人!” (展现真实的历史图片,更让曾经真切再现)
(七)拓展阅读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学生在畅谈阅读感受中,加深对战争残酷的认识,进一步领悟文章主题)
(八)直面现实
在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之后,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已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那些战争中的死难者,来祈祷和平。
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与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对比中,指出现实之中依然还潜伏着战争的危机。
展示战争中哭泣的母亲、孩子们惊恐的哭叫画面,展示战争废墟上人们痛苦而渴望的眼睛以及放飞的白鸽,再次来体现现实中那些家园依然还弥漫着硝烟的人们的痛苦,再与一张孩子灿烂的笑脸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道出愿望“多么盼望,每一个孩子的笑脸都如鲜花般灿烂,多么盼望孩子们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之后,永远是亲人的笑脸,永远是温暖的怀抱,多么盼望……”
(九)展示主题“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作为背景音乐随之响起。
十、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世间再也不能有战争和屠杀了。
十一、教学反思
短短的45分钟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回顾课堂,我为自己的收获而欣喜。
(一)新課标理念带给课堂的鲜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丰富积累,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我把“领会文章主题,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把“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积极的文本探究研读中,在链接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思考中,获得启迪。学生也在激昂自主地发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而新课标倡导下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堂,也在有意创设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的求知热情得以点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唤醒; 再加之老师真诚的鼓励、真切的教学情感以及教学引导的智慧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也得以鲜活起来。
(二)多媒体资料及拓展阅读的巧妙择取,更添课堂效果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课文主要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来反衬法西斯的暴行。教学中,当多媒体把有关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画面真切再现时,学生们“要和平、不要战争,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心底自然升腾。而一篇《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的课外阅读,老师的真情朗读、文章内容的真切动人更将感情推向高潮。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下,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得以共融。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肯定的同时,也觉有不少欠缺:
(一)由于是异校借班上课,学生对老师还有陌生感,所以在课堂初期学生的表现还显束缚。虽然这种情况在后来有所改观,可刚刚掀起的热情却不得不在骤响的铃声中戛然而止,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遗憾。
(二)新环境下的课程展示,作为老师,在自然周旋于黑板板书、电脑操作以及学生之间还显不够自如,应变能力上有待加强。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渠道。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散文的学习,就是要构建一个饱含作者情感的艺术世界。让学生走进艺术世界,体验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选文以叙事类作品为主。通过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培养历史责任感。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融,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对历史的审视,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呼声: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
学情分析:
文章没有正面描写大屠杀的残酷,却用看似平淡的语言,来表现面对死亡而茫然无知的孩子的心理。正面描写残酷的文字学生容易理解,但要感受平淡语言背后的深意却不容易。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的能力不那么强,为了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可以让孩子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什么是大屠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对此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读过有关文章、资料,看过纪录片、电影、电视。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再现大屠杀的场面应该不困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共同品味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体验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美丽。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扮演幸存者,进行创造性复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对文中的不同观点有自己的评价,从而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幸存者的口吻,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教学难点:文章使用了侧面描写,必须通过想象和揣摩语言,来体会隐含平淡语言背后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最可耻、最卑劣的行径。有一位女同学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在预习后很困惑,就问我:“这篇课文写的虽然是大屠杀,好像写得没那么残酷。”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设计理念: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质疑和解疑的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弄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研读课文
1.寻章摘句
教学设想:估计有学生不同意这一看法,会找出以下句子来反驳,教师相机评点课文语言,引导深入。
A(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
不是最后一次犯错误了,而是最后一次喊爸爸妈妈了。生人作死别,是人世间最悲惨的一幕。
B(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
被关押在黑暗潮湿的牢房里,在冰冷的铁栅栏后面,是一双双惊恐无助的眼睛,渴望父母能帮他们摆脱厄运。善良的孩子所能想象的厄运,只是寒冷和饥饿,怎么能想象自己将要走向死亡?
C文章标题——“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生可能不容易注意到标题所蕴含的深意,需要教师在的引导下思考,为什么选用那么温情的标题?
这不是孩子在父母跟前的撒娇!这是300个不知死亡降至的孩子的呼唤!连孩子也不放过!更表现大屠杀的残酷,灭绝人性。
小结:文章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大屠杀的残酷,却用看似平淡的语言,来表现面对死亡而茫然无知的孩子的心理。孩子何罪?为什么要把魔爪伸向无知的孩子?
(设计理念:正面描写残酷的文字学生容易理解,但要感受平淡语言的深意却不容易。可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2.想象复述
我们仿佛还能看到满山满谷的尸体,闻到充满血腥的气味,触摸到暗红黏稠的血液,听到响彻山谷的呼号“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以幸存者的口吻,创造性的复述1941年10月21日在克拉耶伐次所发生的一切。
先进行小组讨论。
我们把教室布置成“实话实说”节目的现场,老师当主持人,请两同学扮演大屠杀的“幸存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欢迎两位幸存者上场。
主持人:能为我们讲述当时的情况吗?
幸存者:略(以下略)
主持人:您还记得纳粹分子闯进教室的那一刻吗?
主持人:您还记得纳粹分子屠杀你们的全过程吗?
主持人:当你们苏醒之后,你们看到了什么?
主持人:听了他们的述说,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听!阴风怒号。一片死寂。看!血流成海。尸体成堆。我曾采访过一个幸存者,他这样告诉我:
“我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四十七年来常常在半夜惊醒,眼前出现的是让我至死都无法忘怀的一幕。那时我只是右臂受伤,疼得昏死过去。当我醒来以后,感觉被什么东西压着,伸出手去,冰冷,刺骨的冰冷一下子从指尖传到了心里。此后,我决不喝任何加冰的饮料,我害怕回忆起那死亡的感觉。我用左臂推开尸体坐起来,看到了可怜的桑迪,穿着他那件心爱的白衬衫,瘦弱的胸膛上绽开了血红血红的花。还有一刻也停不下来的尼克,像恶作剧似的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我向前走去,一个庞大的身躯横卧在路上,那是瓦伦比老师。子弹从他的太阳穴射进去,他瞪大了眼睛,像被惹怒了似的。我叫他,可他不回答。地上的泥土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腥味。这太可怕了,我的一生都在这可怕的梦魇中度过。”
小结:“实话实说”节目虽然短暂,但幸存者所描述的血淋淋的场面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设计理念:战争毕竟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怎样让孩子感同身受?设计了“扮演角色”和“创造性复述课文”的兴趣教学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的复述并不要求学生刻意模仿,可以看作是教师的“下水
3.品味语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用现实的眼光来回望历史,历史才是有价值的。美国作家安格尔用诗句来表达愤怒,“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你们理解诗人的用意吗?
黑色是冷酷的,但和这里发生的大屠杀比起来,居然显得太明亮了。
文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意味深长的句子,蕴含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情感。请在文中划出来。
师生交流,共品共赏。
A“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真实和荒谬、沉重和美丽这些词前后矛盾,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句子中?
大屠杀是荒谬的。那些人性泯灭而勃发的刽子手的罪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这样的事的确发生过,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沉重、悲哀,指战争的残酷和给人带来的痛苦。美丽不仅仅是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更是前南斯拉夫举国上下对待历史的态度——没有仇恨,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C这就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D没有仇恨,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吸取教训,才能防止悲剧重演。
小结:作者无意于渲染大屠杀的残酷,而着意于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揭示历史的惨痛教训。希望后来者记住历史,并以史为鉴。如果昨天是一道伤痕,那就把伤痕记住,让旧痕永远不再添上新疤。
总结:“文章好像没那么残酷”有两大原因:一、文章使用了侧面描写,必须通过想象和揣摩语言,来体会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刽子手的残酷。二、作者的目的在于正视历史,引发反思,以此替代悲痛。
(设计理念: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基本技能。通过揣摩,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自主探究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而对待侵略,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言论引起了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设想: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急于做出评价,学生只要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两位作家的态度代表了两国历届政府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德国向世界人民谢罪,日本妄图掩盖这段历史。
小结:掩盖历史意味着缺乏深刻的反省,我们站在超越时空的正义和公平的立场,期待着勇气和良知。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展开评论,把它设计为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可能无法开展充分的讨论,可以留为作业。)
三、拓展延伸
前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都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意在让子子孙孙都知道,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
同样是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韩国,马路上跑的没有一部日本车,全是韩国现代;每年的七八月拒绝接待日本游客,哪怕会因此蒙受巨额的外汇损失,也在所不惜。
今年的9月18日21点18分,沈阳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在市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要在行驶中鸣笛,以纪念72年前的国耻日。
其实我们无意评价各国纪念活动的优劣,无意传播历史的仇恨,更无意于“揪住历史不放”。我们所要说的,正如中国作家龙应台所说:“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
让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学好本领,振兴中华。
四、作业设计
你对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了解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对待历史不同的态度。写一则感想或评论,字数200字左右。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1.把握内容,理解主题。
2.揣摩描写议论句的含义。
3.珍惜幸福,维护和平。
一、导入定向。
稚嫩童声呼喊“爸爸妈妈”。(最幸福的时刻)
每个同学都无数次地称呼过爸爸妈妈,比如,在你成功的时候,在你失败的时候,在你受了委屈的时候,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或许,你认为这种呼唤很平凡——
但是,71年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小城克拉库耶伐次,300多个孩子发出的却是对爸爸妈妈最后的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美籍华裔女作家)
明确目标。1 2 3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测: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一次纪念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的纪念活动,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遇难者的同情,呼吁世界和平。)
三、自主探究。
1、作者依次参加了哪些和纪念大屠杀遇难者相关的活动?用自己的话概况四部分的内容。
(一)
(二)
(三)
(四)
2、哪部分的内容或者哪些语句给你的印象最深?请读出来,并在课本上写出自己的理解。
四、合作研讨。
1、假如你知道下一刻将离开这个世界,你最想对谁说出什么心里话?(严肃思考)7000多遇难者,他们都是普通的市民,在最后时刻留下的片纸只字,透露出他们对亲人,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请8名同学读。
读了这些遗言,你有什么感想?(战争夺取了他们宝贵的生命,真是太残酷了。我们渴望和平!)
2、不仅仅是聂华苓,还有其他世界知名的作家以不同的形式对这次屠杀表达了他们的情感。读出来,并进行圈点勾画。
A萨特的话——沉重美丽 整个民族的英勇 (板书)
B迪桑卡的诗——鲜活的生命,和我们一样,憧憬着未来,在屠杀来临之时戛然而止,对战争的控诉。
五、拓展延伸。
对于战争的思考,文中第三部分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请概括。1西德作家:真诚反省忏悔得到理解;2日本人:抵赖狡辩遭到鄙弃。3中国作家:战争生还者渴望和平
补充介绍“华沙之跪“
六、揣摩语言。
课文在叙述事情的同时,穿插了不少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议论,使得语言含义丰富而耐人寻味。试着举几个例子。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八、作业。
练习三、配套练习册
《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还原了1937年那段如同梦魇般的历史记忆。相关
《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纪录片观后感1
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便是后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深入探究此事,写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文译本为《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日本人对南京的洗劫,是一个可怕的事件。集体屠杀士兵、杀缪并强暴数十万平民,兽行的发生违背了所有的全部战争法则与惯例。如果就其残忍程度与暴虐规模来说,也是世界历史上此类事件中排最前面的。
南京大屠杀一直保持一个模糊时间的状态,不同于在日本出现的原子弹爆炸,或是在欧洲上演的犹太人的大屠杀。南京屠城的恐怖景象,事实上很少被亚洲之外的人们所知晓。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的政治家、大学教师以及工业界的领袖们,他们不顾大量事实的`存在,死死地一口咬定,南京大屠杀不曾发生过。他们不想让西方国家知道他们丑恶的罪行,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历史别有用心的歪曲。他们数十年来系统地从他们的教科书中,肃清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参考书目,搬走了展览馆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照片,销毁原始的资源资料,而且从大众文化中去除任何有关此次大屠杀的痕迹。
任何想使记录不会掺水的尝试,必须遮住阳光,于是就见不到作为一个民族,在面对整个这一时期他们行为纪录的时候,日本人在想尽办法安排、培育和维护他们的集体"健忘症"。他们还在精心培育的神话中,把国家的角色伪装起来,声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受害者,而不是战火煽起人。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造成日本人民的大恐怖,帮助这种神话调换真相。
但是,想想看,我们难道就没有错吗?
在一次被俘虏的过程中,我们有一支很强的武力--超过两个日本团,为什么一点也不曾尝试抵抗,就轻而易举地变成了俘虏?这么多部队的长官,他们都跑哪里去了。两个日本的军团,在我们7000名俘虏已经被解除了武装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决定奋起反抗,他们的部队就会消灭的!为什么我们不发起反抗?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投降?为什么我们要选择逃避!
如今日本人不但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而且教育他们。
《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纪录片观后感2
1937年的南京,仅仅用"浩劫"和"地狱"也难以形容那段血泪交加的历史。那是一段人人都不愿回忆,可人人都不得不提起的往事--那段梦魇的烟云,伴随着这座凝聚着太多复杂情感的石头城,永不湮灭。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作为中国90后崭新的一代,我们有理由不去拆开那历史的尘封,可恰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去
打开空白文档,几欲动笔--无从下手。因为看完影片后,波澜的情感早已充斥着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整部影片的导演,他无疑是残酷的。硬生生地揭开那些南京浩劫幸存者心灵的伤疤,让他们再一次想起那段,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可,他却又是无奈的,他仅仅想让世人了解那骇人的真相。相信他在剪辑影片的时候,心中一定也积蓄满了泪水。
在一组组镜头背后,我看到了政府的无能,百姓的凄惨,更体会到日军阴暗与魔鬼的一面。
可是,真正让人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那一组组穿插的胶片镜头,更是那一群在南京城最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外国人。
那红色的十字标记,让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感到了些许慰藉,那被外国人执着地划出的四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域",似乎是这些难民的,唯一的,也是共同的家。
看着平地上支起的无数简陋的帐篷,看着伤势各异的痛苦民众,联想到南京市长竟然可以抛下这么多黎明百姓,却将21万吨面粉,几十车盐等生活物资交付于几个外国人,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惆怅于愤怒。
在中国政府都无力回天的情形之下,一些西方人,却向中国伸出了他们的橄榄枝。他们中不乏传教士、教师、医生与商人。甚至还有德国纳粹的党员。究竟是何种力量支持着他们,我想,那一定是他们的良知与虔诚的心灵把!
他们的胸怀是博大的。他们甚至从未想到过退缩,犹然记得华群小姐的那番话:"那满手的鲜血,我用肥皂拼命地搓洗,甚至涂护手霜、擦香水,可仍旧难以除去那阵血腥,至今,我仍能闻到那股气味。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股味道了......"是啊,日军的行为,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永不消退的创伤与记忆,更玷污了他们自己的旗帜与心灵!
电影院内虽然座无虚席,可真的,所有人的心,也都满溢了呢?在这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之下,居然还有人能够说得出话,甚至笑得出声,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人,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行为呢?他们的心,究竟是何等的冷漠?!
记得有一幕是这样的叙述的,狂妄的日本军官到安全区,要求交出100名妇女,专供他们"消遣",这样他们才答应不去强暴其他妇女。本以为没有任何人会理睬这些无耻之徒,可没想到,这时,从人群中,竟主动站出了几十位妇女。我当时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倘使她们曾经沦为日军的"奴仆",可她们的灵魂却是最高洁的!
不禁将这次的屠杀与纳粹屠杀犹太人作比较,全然不同的态度。战后,德意志人民深刻的历史反思与勇敢承担战争后果的态度博得了欧洲人民的谅解。可直至今日,日本当局仍旧未给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甚至妄图掩盖这段历史,走着与德国相反的道路。我想,这应该也是至今抗日题材作品屡见不鲜的缘由之一把!
由此想到了前日军士兵东史郎先生的忏悔,正是他这种精神让人们原谅的他,他也因此含笑着离开了人世,洗清了自己生前所犯下的罪过。
曾经拯救过中国数万同胞的拉贝先生,在战后回国后受到了不公的待遇,陷入了极为贫穷的境地,然而欣慰的是,受到他救赎的人们自发地筹集了几千美金,并 陪伴他走过了生命最后的旅程。
这一刻,人性的光辉在闪耀着!拉贝先生他是我们心中的神与救世主,永远都是!
这是一段不灭的记忆,它像一盏长明灯,永远留在世人心头。
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关心过中国的人,以及给予人们关怀,并勇于揭露史实的人,他们才是真的英雄!
几个晚上,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种种画面,以及日军老兵接受采访时,那淫秽而又恶毒的话语。
我想,就让这罪恶,永远存在在那些不知忏悔的无耻之徒心中,伴随他们,一起深埋地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