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四十,妻子常怀疑自己会突然有一天大病不起失去生活的能力。偶尔有天气变化、工作加班、家务缠身,妻子就会出现短暂的血压升高、身心交瘁,并由此导致身体不适。
身体有病不可怕,心理有病难治愈。因为妻子的疑神疑鬼,我每年都要陪同妻子到县城医院报到几次。每次花上几百元,完了领回几张写着肌体机能“正常”的化验单和几张X光照片。
昨天星期天,妻子告诉我说早晨起床后感觉自己胃口不好,想趁双休日的时间到药店买几包开胃的药。来到县城职工医保定点药店,妻子见有一老中医坐诊开药,妻子就想让老中医给自己把把脉,以便有针对性地买药。几句客气的话后,老中医开始给妻子把脉、量血压。三分钟后,老中医告诉妻子:血压低、胃肠功能差、肝胆脾肾不和。妻子赶紧回答:是的,我早晨起床就感觉不舒服,既然这样,你就给我开点药吧。老中医边点头“嗯”边展开身边的药方,顺着老中医的笔尖,我看到老中医慢条斯理地在药方上龙飞凤舞般地写着只有他们自己人才看懂的文字,直到药方上面没可以再写文字的空隙了,老中医才肯罢手。
趁老中医写完药方的间隙,我让老中医也顺便给我测量一下血压,老中医爽快地答应下来。三分钟后,老中医告诉我:你的血压差还不如她(他用手指指我妻子),你是60-70,她是70-80。
妻子一听,有点不相信老中医的话,但一时又说不出怀疑的语言。对老中医的话,我却是一脸不屑的表情:常年注意养生和身体锻炼的我,每年义务献血两次,且每次血液检查都是合格,我怎么会有血压差低的现象?
开票、刷卡、取药,一切进行完毕,我和妻子回家。以前,我陪妻子看病,尽管我心里抱怨她对自己没有健康信心爱花冤枉钱,可我还是给足了妻子脸面,从没有牢骚过妻子喜欢拜访医生,可这次,是妻子自己首先否定了今天的看病经历。
回到家里,我们找到了本家一位远房村医。妻子对村医说明了今天的经历,村医又让我们拿出了老中医给我们开足的几大包草药,打开药包,村医笑了:你这是没病看出病,小病看出大病来。你俩看,老中医给你们开的'都是啥子药:车前草、灰灰菜、茅草根。这些都是咱们村前村后小河沟里的杂草,老中医这么胡乱一配就值钱了,既治不了啥病,也吃不死人。你们说这些药刷卡刷掉了你们200多元,亏大了……
说到这里,村医拿出听诊器和血压表:“来,我再给你们量一量血压,看给他量的一样不一样。”
经过测量,我的血压是70—100,妻子的血压是80—110。“都是正常值,健康值。”村医说完,笑了,我和妻子也跟着傻笑。
离开村医,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悄悄地告诉妻子:“其实,我一开始就不相信老中医给咱们测量的血压差。”
“我也有点不相信。”妻子应答说,“所以,我就让咱俩一起来复查一下血压值。但你是咋感觉出不对劲的呢?”
我笑了:“老中医给咱量血压时的绷带是松弛的,村医量血压时的绷带是紧箍的……”
“这个老了不死的老中医,人家医生都是越老经验越多,他是越老孬点子越多……”
记一个老中医高中作文 篇1
我想说的,是一个老中医。
一个抓两服药称两次称的老中医。
仅此而已。
后记:
我平生最讨厌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我向来不喜欢学校,应该是说很讨厌那个地方,但我是犯贱呢还是犯贱呢,一个暑假过完行尸走肉的生活后再回到那个令我讨厌的地方后就会立马又活泼乱跳了,或许是因为老师和同学的缘故吧,看到他们我就很欣喜,但我实在不喜欢那个地方,真是犯贱呢
学校给我们班真是特别待遇。从教室的窗口望出去,总能望道一望无际的绿色栏杆,一排排的,很好看。我总是想到那句著名的“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也许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逃离这个牢笼了吧,那个锁住了我们的思想,以及那遥不可及的自由的牢笼,自由哇。那一排排绿色的栏杆,很像一个监狱,真的
另一个是医院,倒不是说不喜欢医院的消毒水味道,不过我相信不久之后会讨厌的。在医院那个烂卡儿湾,作为一个怕死鬼,必须乖乖听医生的话,而且还不能动,对我来说完全是折磨。不过中医还是比较喜欢的。一如这个老中医,一个抓两服药称两次称的老中医,仅此而已。
记一个老中医高中作文 篇2
(一)
冬天并非总是一模一样的,今年入冬后比往年都剧烈的寒冷席卷了整个城市,山间的绿色也过早地被冻成了浅棕色或者只剩空枝,陷入了长眠。连鸟雀都四散安居,不见了踪影。那条沿着公路一起蜿蜒的溪流也被冻住了歌喉,因河水流量小而裸露出的石头的白色接替水流向周围四溢着。路上的车也因天气原因变得稀少,在这片惨淡之中,看不到几丝生机。
当感受到回老家的路上四野如此萧条和落寞的时候,我开始无比想念老房子前哗哗作响的溪水和那片涛声震耳的竹林,想念柴火跳跃的爆裂声和老乡们温暖的乡音。
已有很久没回老家了。
(二)
两个多小时的行驶,车到了路的尽头,再往上全是需步行的山间小路了。此处离老房子还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的奔波,我当晚很快入眠。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就在一阵清脆的牛铃声和鸡鸣中醒来,听着外面传来的对话才知道,原来住在山顶的家里的亲戚,因为年关将近,需要借个人手帮忙才大清早的来访。正好已经起来了,我便自告奋勇地前往。
冬天的早晨也是带着阴沉而忧郁的脸色的。风像野蜂一样蜇得脸又肿又痛,牛脖子上的铜铃断断续续地摇着,和走在前面的人手上灯光一样,在森林的黑影中时隐时现。
到了一处十字路口,我被叫到了前面,领头的老人带着我走向了路口左边的一处老房子前。在一阵金属碰撞的声音后,木门发出的长长的“吱——”和中草药气味的“苦”一齐向我扑来。浓烈的草药味儿瞬间充斥我的鼻腔。
原来这就是父亲常说的爷爷的表弟开的诊所啊。心里这么想着,我走进了屋内。
老人一边招呼着让我坐下,一边用葫芦制成的瓢从缸里舀水,灌进水壶里,到屋角挑了几块木柴生起了火,挂水壶的长钩从屋梁上垂下,他熟练地扭好钩子的方向,挂上水壶。爷爷以前说过,老人生下来就有跛脚的毛病,但在他穿梭自如间被隐没了。不一会儿,老人又将烧开的水从柴火上取下,一边把滚烫的开水倒进一个个盛器皿的盘子里,一边用一块麻布仔细地擦拭药柜。
这么冷的天,也许没有多少人来吧。我这样想着,和他一起擦起了诊所的门槛。
(三)
“累吧?这些我每天来了都要仔仔细细做一遍的.。”老人擦完了装中药的柜子密密麻麻抽屉后,在屋外一边扫地一边与屋内已坐下休息的我对话。
此时的天色已由墨色渐变成了深蓝色,门上橘红色的灯光慵懒地趴在老人的身上,将老人的影子慢慢地拉长,还在睡梦中的山岭将诊所围在中间,偶有的犬吠在连续不断的鸡鸣中略显微弱。即使老人已将每日必做的准备工作如此细致地做了一遍,一切却好像还没从梦境中走出。有些困倦的我趴在带有药熏味儿和陈木味交织的桌上小憩。
东方既白,我在水壶的汽笛声和老人的切药声中醒来,门外已有背着木柴或提着竹篮的的乡亲们在向镇上赶路。住在这条山沟里的人大多搬了出去,为数不多的乡邻里剩下的只有步入晚年的老人们。
老人在靠着门的桌上用一把同样上了年纪的钝刀切着药,看到路过的乡亲他会主动喊出对方的名字,用鼻音浓重的方言招呼他们进屋坐坐,或提醒他们记得把前一天要的药拿走。
老人偶尔在乡亲的提醒下才恍然大悟似的跑到里屋去看看帐本,然后用一种仿佛来自极遥远地方的声音告诉老乡“不用付钱了”或者“就一点钱嘛,算了”的话,然后将药包赶忙塞在要进来亲自看看的来人手里将他推搡着出门。
就这样,前后进来的几个乡亲走后,老人装备好的药包越来越少,我从始至终都没看到老人收钱。
“没事儿的,赶紧赶路吧。那药要煎够火候啊!”
说着,老人推走了第五个来访的人。
(四)
时近中午,诊所里的人才多了起来。大多是从其他更远的山沟里隔几天才赶过来看病的乡民,大家挤满了小小的诊所,没有板凳的人索性坐在了门槛上。
也就在此时,我才明白了老人的细心,因为人多没地方坐,老人才会提前将这些代替座位的东西擦得非常干净。
“你儿子又出去了吧?”老人问正在拔火罐的病人。
“恩,才回来待了几天,又丢下他儿子走了。”
回答的老者目测已有七十,沟壑纵横的黝黑的脸在烟斗不断散出的白色绸缎中看不清楚表情,这样的老人在这里有很多,记忆里父亲曾对我如此说过。
老人一边与这些久无人问候的和他一样的老人们对话,一边熟练地打开各个抽屉抓出一把把药材放在一张发黄的纸上,只是随便一抓便是正好的分量,而那逐渐堆起的颜色缤纷的“小山”却没有溢出一点纸的边缘。老人在狭窄的柜子间过道里穿梭着,像一只蝴蝶一样在每个抽屉上轻轻一点然后又忽地飞到了另一个抽屉,四角一折再用绳一扎,药便包好了。
听乡亲们说,为了方便就医,诊所才建在了离老人家较远的路口,老人因此每日需起很早赶路和准备,交通得到改善后,山沟里的人家大多都搬出去了,老人的诊所渐渐有些萧条,来看病的人从附近变为了赶很远路而来、大多无法搬出的空巢老人们,贫穷与寂寞成了这些老人们的伴侣,大多是没钱支付医疗费的,可这个老中医却还守在这里,每日如此早起,精心准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在路口,守着他的老病号们。
门前的溪水因为上游镇上用水增多而变得越来越安静,仿佛已是耗尽全身力气在慢慢向前挪动着脚步。
(五)
第三天我便踏上了归途,薄雪堆积,像空枝上新长出的嫩芽。雪使山间更加寂静,不多的人家都将大门紧闭。
路过诊所时,老人也正在锁门,放在老人身边篮子里的是一些裁好的红纸。
“我去给上边的张家写对子。”
老人咧着嘴笑着告诉我们,然后骑上那辆和他一起在乡间行走多年的自行车消失在了山的一头。
我想,老人的诊所会一直这样在这里守候着的。
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5、百病挟痰
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39、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40、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41、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42、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43、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44、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45、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4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47、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48、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49、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5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51、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52、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53、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54、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55、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56、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57、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5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59、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6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61、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6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64、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65、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66、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7、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68、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6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70、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71、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72、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73、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74、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77、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78、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7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80、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81、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82、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83、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84、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85、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86、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7、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88、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89、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90、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91、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9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93、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94、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9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96、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9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98、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99、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100、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101、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102、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103、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04、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05、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106、百病生于气
107、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108、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10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110、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111、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