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有关孟子的名言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2、养心莫善于寡欲
3、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4、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5、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6、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7、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8、养心莫善于寡欲。
9、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10、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11、“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12、吾善养浩然之气。
1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4、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15、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6、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17、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20、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孔子之门徒,颂述宓义以来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虽及五霸,心贱薄之,是以儒家後世无欲传道之者。故曰臣未之闻也
21、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2、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24、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25、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6、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2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0、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历史地位
地位奠定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了。
追封追谥
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民国三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
民国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下面一起去学习一些孟子的
孟子的名言警句
(一)仁者无敌。
(二)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五)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六)民事不可缓也。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八)其进锐者,其退速。
(九)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十)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十一)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十二)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十三)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十四)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十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十六)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十七)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十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十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二十)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二十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二十二)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二十三)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二十四)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十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二十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十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二十八)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二十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三十)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三十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三十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十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三十四)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十五)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十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十七)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三十八)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十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四十)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四十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四十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四十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四十四)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十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四十六)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四十七)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十八)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四十九)仁则荣,不仁则辱。
(五十)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五十一)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五十二)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五十三)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五十四)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五十五)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五十六)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孟子简介。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约前372~前289)。
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能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故能显赫一时。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自我介绍《孟子简介》。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最有影响的儒家宗师,从而获得了“亚圣”的称号。从北宋开始,《孟子》一书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宋到明、清,“四书”成为士子必读之书。
《孟子》的注释本,东汉时有赵岐、刘熙两家之注,梁有綦母邃注,流传至今者仅赵注而已。宋有《孟子疏》,旧题宋孙奭撰。据朱熹说,此书出于伪托。朱熹作《孟子章句集注》,内容简明精确,是南宋到明清时最有影响的注释本。清焦循《孟子正义》,注释详细,引证丰富,具有学术价值。
《孟子》书籍简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名言警句
1、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3、仁则荣,不仁则辱。
4、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6、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7、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8、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9、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3、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5、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1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18、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9、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0、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