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二)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宋代: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三)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四)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五)南乡子·送述古
宋代: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注释
⑴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⑵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⑶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⑷亭亭,直立的样子。
⑸归路,回家的路上。
⑹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江城子 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
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浣溪沙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
山头回首望三吴。
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
先生元是古之儒。
时平不用鲁连书。
《送别》
苏轼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
昂头问客几时归,客道秋风落叶飞。
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离别,思念
【名句】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出处】
宋?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译注】
我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
【说明】
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元丰二年调往湖州任知州,此词即为为流放期间所写。这首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是写给东坡老友李公择的送别词,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
【赏析】
词的上阕写送别时的暮春景色。暮春时节本来就容易使人感伤,再加上送别的离情,就更显得凄清冷落。首句写落花情景,点明时令,有种安闲自在的`意味;接着写园林景象,点出寂寞情绪。花落、柳老、朋友分别,同时齐聚,不免使人伤心。“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话别,所见落日与青山都饱含情意,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
下阕写送别友人及友人远去时,作者的思念之情。“路尽河回千转舵”,送别已到了尽头,终究还是要分离的。“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友人夜泊于冷落的渔村,想来也是难以入睡,只有昏暗的灯火与月亮相伴。更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结句“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上句使用《楚辞?招魂》中的典故,一则表达希望朝廷召自己回去的愿望,二则寄寓对朋友的不舍,希望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苏轼与朋因不满新法而自求外放,但心中没有一日忘记朝廷,他希望能被召回,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归期似无望,因此不免有“飞魂”之感。“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情感回环往复,萦绕心头,表达二人同病相怜,友情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