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作品第一读者情感语录 正文

作品第一读者情感语录

时间:2025-05-03 04:31:15

1、这是生猛的爱,动得那么厉害,像是一只你根本握不住的弹跳不止的脉搏,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如何平息。

2、幸福是生生不息,却难以触及的远。

3、时间和拥抱,谁给得起。一直给,不离不弃。一支烟,一场上下电梯,一枕黄粱的梦。

4、梦想是值得每个孩子每时每刻忧伤的念头。

5、爱时的潮湿在爱后的晴天里蒸发掉,没有痛痕。

6、我觉得我的青春纵身一跳,消失在一个没有名气和回音的山谷里。

7、他横在她的脚下,像是一条隐约不见、细微得不值一提的小溪流。她跨越,离去,然后渐行渐远。

8、我微笑着,冷漠地看着身边的每个人,那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微笑,两种极端的交点。我已忘了怎样去哭。

9、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我面无表情地靠着冰冷的墙壁,汲取着手中热茶的唯一一点热量。

10、岛其实是海洋的一块伤疤,海洋漫过来,只是想要覆盖它,使它再度平整,光滑。所以,请不要害怕。

11、她在我的左边,在我的右边,在我的无处不在。

12、爱和人的关系也许就像鞭子和被抽起的陀螺,它令它动了,它也令它痛了。

13、别去看他在哪里,疼我们要闭上眼睛,只静静听那飕飕的风声,那是鞭子和陀螺在一起歌唱。

14、她美好而繁盛,她是他的、

15、毁是我的一个伤口他不可见人或者说他可以见人可是有着这样一个伤口的我无法见人

16、我多么爱你。可是这爱却是飘在半空中的绳索,半截的梯子。无论我多么努力的仰望,都无法触摸到真实的你,所以我只能选择放弃,原谅我的懦弱……

17、时间不能回还,而做过的这些事,像是已经深深打下去的树桩,如何能视而不见。

18、那些爱被我像压岁钱一样藏了又藏,直到最后再也想不起来放在了哪里。

19、我用尽全部力气只是为了和你相依为命。

20、时间和月台会记得吗?我们曾是一对恋人,我们在这里分别。

21、没有谁来得及看足谁的成长,没有谁真能陪谁翻山越险,抵达人生的极乐。他们不过都是我人生长长短短的段落,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你的堕落,我的孩子。

22、两个交错的人,没有撕打,没有拥抱,穿着舒服的鞋子,轻巧地走过彼此。

23、让我们相爱,否则死。

24、我笑了,我的笑容掉出来,没有地方盛放。

25、我用尽所有力气,只想学会如何和你相依为命。

26、一群天使在我的身上经过。飞快地践踏过去。他们要我疼着说感谢。

27、那个男孩我爱着将他嵌进骨头里甚至为每一个疼出的裂缝而骄傲。

28、其实礁石有最柔软的怀抱,你们谁也不知道。

29、天使是个哀伤的看客,他在每个黄昏里流血。

30、她说,孩子啊,你终于回家了。

31、他被扎死了,骗死了,倒在爱人的目光里,血泊像昨夜的拥抱一样温暖。

32、记忆如此之美,值得灵魂为之粉身碎骨。

33、真正的爱是,无论这个人伤了你还是害了你,你都依然爱。

34、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给的。

拓展阅读:张悦然个人简介:

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同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当年考入山东大学,后考取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

2002年被《萌芽》网站的民意调查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和“最受欢迎的女作家”,并获得第五届新加坡大专文学奖二等奖,在《上海文学》举办的第一届短篇小说新人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2004年度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十爱》。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张悦然以3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3位,引发广泛关注。

2008年,张悦然以《月圆之夜及其他》获得2008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优秀散文奖。

2013年9月开设短篇小说鉴赏全校选修课。

作品特点

独特的叙事模式

多重话语的叙事模式给人以无限的审美创造。张悦然在《誓鸟》中运用了多重话语的叙事模式。在作品当中,开篇首先是对女主人公春迟的一段亦真亦幻的形象描述。虽然整个故事是以春迟寻找自己的记忆为线索展开,但贯穿全篇的的叙述者却是以第一人称口吻叙事的宵行和借宵行之口叙述的其他人物:春迟、淙淙、骆驼、传教士、钟潜、婳婳等。她们的出现以及它们在故事中相互之间的关联都是借宵行这一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实质是分别从各自角度表达不同的人生诉求。

注重情感体验

《誓鸟》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其中涉及的比喻尤其激发读者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作品中牧师对淙淙的描述“而每次当他走近她时,她总是像狡黠的小昆虫,忽然振翅飞开了,花粉从她毛茸茸的小脚上掉落下来,在空气中扩散。他打了一个迷惘的喷嚏”(作者在刻画牧师眼中的淙淙时,首先将她比作一只小昆虫,带有百般怜爱的感情色彩,当她振翅飞开的画面展开时,给人的视觉上的冲击,在流动的画面中视线从对象整体到她毛茸茸的小脚上,花粉坠落的轻盈,又将感官迁移到嗅觉,一个“迷惘的喷嚏”使读者如闻其声,不仅使淙淙的形象入木三分,而且在渲染表达了牧师对她的倾慕的同时,也让读者从不同角度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满足。

突出形象之美

记忆本是个无形的事物,在作品中却贯穿始终,既是以其开启读者的想象,又是以记忆合上作品中人物游离的门,如果没有作者形象,贴切的比喻,将记忆这一无形的对象付诸具体形象的假设,读者也不会恋恋不舍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尽情地畅游作品中。“当这个瘦弱的女人用柔软的手指打开贝壳呼唤记忆的时候,它们被惊醒了,循着女人的体温飞过去,栖落在她的身上,像

1、碰到低潮,自己鼓励自己,千万别乞求,依靠别人来鼓励你(当然,别人的鼓励也很重要)。

2、《红高粱》是我修建的另一座坟墓的第一块基石。在这座坟墓里,将埋葬1921—1958年间,我的故乡一部分乡亲的灵魂。我希望这座坟墓是恢弘的、辉煌的,在墓前的大理石墓碑上,我希望能镌刻上一株红高粱,我希望这株红高粱能成为我的父老乡亲们伟大灵魂的象征。

3、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应该有点邪劲儿。敲锣卖糖,咱们各干一行。你是仙音绕梁三月不绝,那是你的福气,我是鬼哭狼嚎,牛鬼蛇神一齐出笼,你敢说不是我的福气?

4、这是一曲忧郁的为了埋葬自己童年的挽歌。我用这些作品,为了我的童年,修建了一座灰色的坟墓。

5、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没有想象的文学就像摘除了大脑半球的狗,虽然活着但是没有灵气,虽然活着也是一条废狗。

6、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7、在感谢之余也深感惶恐。因为全世界有许多杰出作家都有资格获得这个奖,中国也有许多作家同样有资格获得这个奖。

8、我想假以时日,中国肯定还会有作家获得这个奖项,但什么时候谁获得我无法预测。

9、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掌声)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掌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10、真心离伤心最近。

11、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12、我负责两种人:生我的,我生的。我挂念两种人:相濡以沫的爱人,肝胆相照的朋友。我谢绝两种人:做事不道义的,处事无诚义的。我珍惜两种人:借给我钱的人,牵挂我的人!我远离两种人:遇好事伸手的,碰难处躲闪的。

13、柳树的枝条直伸到水里去,宛若无数根吸管。

14、这瓶茅台不开了,留着给大哥喝。——我父亲忙道:别别别,我这肚肠,喝这样的酒白糟蹋了。姑姑把茅台酒塞到我父亲手里,说:我给你,你就喝。我父亲摸索着酒瓶上的缎带,小心翼翼地问:这样一瓶酒,要多少钱?我大嫂道:少说也要八千吧!听说最近又涨价了。——天老爷,我爹说,这那里是酒,就是龙涎凤血,也值不了这么多钱啊!麦子八毛钱一斤,一瓶酒,值一万斤麦子?辛辛苦苦干一年,我也挣不到半瓶酒啊。我爹把酒推给姑姑,说,你还是带回去吧,这样的酒我不喝,喝了会折寿。我姑姑说:我给你的你就喝。又不是我花钱买的。不喝白不喝。

15、姑姑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她是拿工资,吃商品粮的公职人员,又有着那样光荣的家庭出身,乡村里的小伙子,没有人敢动这个念头。那时我已经五岁,经常听到大奶奶过来跟我奶奶议论姑姑的婚事。大奶奶忧心忡忡地说:她婶子,你说,心都二十二岁了,与她同年出生的,都抱上两个娃了,可她,怎么连个上门提亲的都没有呢?我奶奶说:嫂子,你急什么?像心这样的,没准儿要嫁进宫里做皇后呢!到那时,你就成了皇帝的老丈母娘,我们也就成了皇亲国戚,铁定了要跟着沾光呢!

16、乡间有俚语曰:先出腿,讨债鬼。什么叫讨债鬼呢?就是说,这个家庭前世欠了别人的债,那债主就转生为小孩来投胎,让那产妇饱受苦难,他或者与产妇一起死去,或者等长到一定年龄死去,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痛苦。

17、你先请我们吃花生。我没有钱。你怎么没有钱?陈鼻道,你从国营农场的机耕队那里偷了一块废铜,卖了一块二毛钱,当我们不知道?不是偷的,我急忙辩白,是他们扔掉不要的。——莫言《蛙》

18、你爸爸,曾得到了姑奶奶的允许,预先潜伏到电影院里,亲眼看到了王小倜与姑奶奶手拉着手走进来,王小倜的座位与你爸爸紧靠着。他后来对我们描绘过王小倜:身高一米七五,也许一米七六,白净面皮,瘦长脸,眼睛不大但很有精神。牙齿整齐、洁白、闪闪发光。——莫言《蛙》

19、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应该是一种灵气的凝结。

20、我挂念两种人:相濡以沫的爱人,肝胆相照的朋友。

21、积财积仇,散财积福,及时行乐,花天酒地,财尽福至,莫要执迷啊!

22、我珍惜两种人:敢借给我钱的人,真心帮过我的人。

23、烟恋上了手指, 手指却把香烟给了嘴唇, 香烟亲吻着嘴唇, 内心却给了肺, 肺以为得到了香烟的真心, 却不知伤害了自己! 是手指的背叛成就了烟的`多情, 还是嘴唇的贪婪促成了肺的伤心… 人生如烟, 岁月无痕, 烟自多情, 却把自己烧的只剩下灰…

24、一路走来,你若懂我,还有多好!

25、有时候你生气、愤怒、伤心,其实只是因为你所得到的结果,还没有实现,等待结果的出现是你的首要,别总是和自己在过不去。

26、每个人都有一场爱恋,用心、用心、用力,感动也伤感。我把最炙热的心情藏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27、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看不见你的时候,才最爱你。同样,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你看不见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8、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

29、一个人会落泪,是正因痛;一个人之因此痛,是正因在乎;一个人之因此在乎,是正因有感觉;一个人之因此有感觉,仅正因你是一个人!因此,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整不能再完整的一个人。难过的时候,原谅自我,只但是是一个人而已,没有必要把自我看的这么坚不可摧。

30、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我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31、要离开,就请,永远别再回来!

32、我想,时至二十一世纪,一个有良心有抱负的作家,他应该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他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他的写作,他应该为人类的前途焦虑或是担忧,他苦苦思索的应该是人类的命运,他应该把自己的创作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一个作家,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政治的和经济的历史上,那势必会使自己的小说误入歧途。作家应该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的命运和遭际,以及在动荡社会中人类情感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用耳朵阅读》

33、他嘴里塞进了过多的食物,把两个腮帮子高高地撑起,我只能看到食物一团团地沿着他瘦长的脖颈迫逐着下行,而看不到他的牙齿咀嚼食物。——《食草家族》

34、白莲花在明朗月光下坚挺着象牙一样的花瓣,在闪烁的星光下如同白色的幻影。——《食草家族》

35、其实,她说,蛙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跟蛙是同一祖先。她说: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状相当,人的卵子与蛙的卵子也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是一模一样啊。——《蛙》

36、极致的喜欢,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阴里的隔世重逢。愿为对方毫无道理地盛开,会为对方无可救药地投入,这都是极致的喜欢。——《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37、逝去的往事像源源不断的流水涌到了我的嘴里,话语自动地跳出来,根本用不着我费劲心思去寻章找句。——《食草家族》

38、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在这几朵祥云下面快乐散步。——《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39、那是个绝顶好的晴天,透过久经日晒的旧窗帘我能想象人在太阳底下,被阳光晒得膨胀起来,就如一些厚厚的棉织品,或像一团棉絮。——《食草家族》

40、如果世上没有美酒,男人还有什么活头?如果男人不恋美色,女人还有什么盼头?如果婚姻只为生育,日子还有什么过头?如果男女都很安分,作家还有什么写头?如果文学不写酒色,作品还有什么看头?如果男人不迷酒色,哪个愿意去吃苦头?如果酒色都不心动,生命岂不走到尽头?——《酒色赋》

41、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42、一扇用轻薄光滑的桦木板精制成的百叶窗无声无息的张开,十几道狭窄的月光均匀的筛下来,照耀着……——《食草家族》

43、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面向太阳,不问春暖花开》

44、恋别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恋自己不需要,我想怎么爱我自己,就怎么爱我自己。——《蛙》

45、正八经的话你一句也听不到,歪门邪道的话你一句也落不下。

46、我能感觉到一双强悍的巨手推着我的背部。它集必然与偶然于一身,去来匆匆,神力无底。我想我不会猜错,它就是命运。

47、爱情有许多种,而有一种爱情,是走在爱的人前面,竭尽所能,帮她扫除阻挠她幸福的屏障。这条路,会很辛苦,但是,能偶尔回头看一眼爱的人幸福的脸庞,也可以知足。

48、容齐,容棋! 请容我一局棋,以爱为筹码,命做盘,下到肝肠寸断,亦、不、悔!

49、生在皇室的人,很多东西与生俱来无法选择,他们可以凭着信念和执着缔造一个爱情的神话,却敌不过命运里那不可逆转的悲凉。

50、缘字缺 几番轮回 你锁眉 哭红颜唤不回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 我爱不灭 漫儿 如果你现在回头,我将许你一生至死不渝的感情。

51、当笔下肆意挥洒的情绪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52、[人的生命]岁出场,岁成长,岁彷徨,岁定向,岁打拼,岁回望,岁告老,岁搓麻,岁晒太阳,岁躺床上,岁挂墙上。生的伟大,死的凄凉,能牵手的时候,请别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手牵手,能相爱的时候,请别说分开。生命就这么短暂而已。

53、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感情。

54、自我并不等同于自私,正因"我"的存在,别人才有被帮忙被爱护的可能。"我"越自珍,感情中越被重视,工作中越有潜质,生活中越游刃有余。

55、长远是失路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56、因而,正在谁人习惯于悲春伤春的年月,您伴我看了几个每况愈下的景色,我伴您看了几个拂晓衰退的夜,咱们相互寂静的坐着,没有行旦夕。

57、人,总会有智力、运气的差别;总会受环境、现实的约束;总有人在你切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总会有人在你熟睡时,回想一天的得失;总会有人比你跑的快……参差,构成了世界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58、因为,透过洒满阳光的玻璃窗,蓦然回首,你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59、我听到互助的惊叫声退到遥远的后方,而那手表走动的声音却大得惊心动魄。我感到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一条刺眼的光带,而那"咔嚓咔嚓"的声音,则犹如一柄巨大的黑色剪刀,将那光带剪成片段。西门欢的第一枪射空,在杏树干上留下了一个茶杯大的白洞。第二枪正中目标。在子弹击碎表壳的瞬间。

60、我远离两种人:遇好事伸手的,碰难事躲闪的。

【莫言谈阅读】

所谓国人不读书是“另有隐情”:应该是阅读方式多了,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现在就是书出的越来越多,但是读的人越来越少。拿现在读书跟我们50年代、60年代来比,现在读书少的很多原因,因为人们业余时间除了读书几乎没有什么可选择的,现在有电视、网络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活动,已经消磨掉这一点点业余时间,人们社会生活丰富了,娱乐活动丰富了,读书时间被挤掉了,这是一个原因。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现在读书少好象有一个特指,就是对传统纸媒体读书的减少,现在很多阅读是在网上阅读,这个问题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下,网上阅读算不算阅读,我觉得应该把网上阅读算作阅读,我在网上读新闻,读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也算。现在读书时间是不是真的少了?也还需要认真统计。总之,读书少好像变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说明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书还是人类知识的海洋,书还是人获得知识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读书还是在我们诸多活动当中是最有意义的活动之一,让大家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很赞同温总理:不读书不仅没有前途 还会有很多遗憾

我在刚刚参军的时候,我们指导员就给我们念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指军队而言。不读书的国家或者不读书的民族,不敢说是愚蠢的民族,但肯定是一个留下很多遗憾的民族。在我们远古时期,在书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也有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人也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来获得知识,也有一些方式来传播知识。但是自从书出现之后,书作为总结人类知识、传播人类知识的途径,应该是最便利的,也是最直接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获得知识最方便的途径舍弃了,不去读书自然是很遗憾的。总理号召全国人民读书,肯定是考虑到国家的长久发展,也考虑到民族的复兴,毫无疑问是非常非常正确的。

书非借不能读也:不必急于买新书

我读书分几个阶段,童年时间特别想读书但是找不到书读,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书特别少,我生活在乡下,买一本书不容易。所以周围的村庄里谁家有一本书,我们都知道,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书借过来,而且都是限制时间的,抓紧时间赶快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读书变成了一种享受,变成了一种像饥饿了许久的人盼望着一顿美味大餐一样这样的感受。这种方式读的书,记忆特别深刻,也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就是当时读的书,很多细节现在记忆犹新。后来书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自己能够大量买书的时候,反而读书越来越少。借书读容易读,买书反而不容易读。有时候一下子去书店,肯定不止买一本,但是很遗憾,有些书几十年前就下决心想读,但是现在也没有读。所以我们现在不急于买新书,而是应该回家把自己的书架看看,找出那些落满灰尘早就应该读、早就想读但一直没有读的书先读书,我想这样的书毕竟都是经典,毕竟经过时间和千百万读者考验的。

【莫言谈电子书业与网络文学】

对于出版商高价购买版权的行为不必过于苛责

我一般还是比较恋旧的,很多合作多年的出版社好朋友们,一般书写出来之后他们想出,拿去出就是了。现在经常传说哪个人的书出来了,被出版商几百万的高价买断了。这种事情我从来没有证实过。而且这里边究竟包不包含水分也值得划一个问号。我们经常说,谁谁的书还没出版,刚出一个提案,就卖500万、600万人民币,这个也就是听之。即使是真的也没有什么的,因为中国的出版已经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一统天下,现在民营出版、国营出版已经放开了。而且出版的样式非常丰富多彩,就文学作品而言,个类作品也非常多,纯文学的,娱乐的,时尚的,写穿越的,写盗墓的,等等,形形色色。面对着丰富多彩的市场,有的人的书会赢得读者的青睐,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出版商看到这个人的市场潜力,认为他的书一出版必将卖几百万册,那花高价给抢过来,这也没什么,可以理解。

我这个对科技很不敏感的人也开始关注网络,数字出版,电子阅读

我曾发誓永远不会用电脑写作,但是后来也抵挡不住了。应该说你不上网,跟这个社会是无法交流的,国内外朋友的联络,和出版社的一些业务往来,如果没有网络、邮件,极不便利。现在写出几百张厚的稿子来,给出版社,人家还要找人录入,很麻烦。所以形势所逼,我也学会了用电脑,也学了上网,而且现在主要的一些工作也是通过网络来处理。

从节约、环保角度来讲,任何一本书,纸张都和木材有关,如果能用电子阅读器,一个小的机器里可以装进去3万部长篇小说,如果把这3万部长篇小说变成书,要用多少纸张,要砍伐掉一大片森林,而且要盖多么大的书房才能容得下它。所以这种电子化出版、电子化阅读应该是一件好事,代表了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

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都是好文学

不上网不知道,一上网吓一跳。老说网络文学,我以为就是几个小孩在瞎闹,但是深入进去才发现,它已经发展成一片广阔的天地,里面云集着很多文坛高手或者文坛外的高手。 在网络上,现在累计了汗牛充栋的作品,我想倾尽全部精力也不可能把全部小说读完。网络小说,有些写的很好,但是大部分也写的很一般,因为适应网络这种方式,也没有太多时间也不屑于去打磨、去设计、去构思,整个看来还是比较粗放的。为什么可以一目十行,就在于这里边含水分比较大、比较多。

网络对传统文学应该说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学很多作家对网络文学是看不起的,如果写的好为什么不出版呢?事实证明,这个潜意识是不正确的,我觉得网上还是有很多人写的非常好。而且网络上出版的文学作品和纸质出版的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没有区别,一部小说在传统的媒体上、传统的书上是好小说,贴到网上难道就不是好小说了吗?如果是一个网络写手写的小说已经在网上造成很大的影响,质量很高,把它出成书,依然是很好的书。很多网上得到青睐的小说,也被出版商所看中。所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不是两个文学,但由于它们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一些特点,但是总体来讲语言还是比较粗放,适合于快速的一屏一屏

写职场,写公司里的男男女女,白领的生活,我看了一些,觉得雷同的比较厉害。假如网上有一万部小说,如果筛一遍,起码也就七八个十来个类型,每个类型有一千部,这里写的比较好的作品,不过也就十来部。现在网络写手也可以批评,现在纸媒体号称出版3000部小说每年,但是到底有几本能流传下去?这也是一个问题。现在真正能成为经典的也是凤毛

【莫言谈文学】

对于我来说,故乡情结是非同一般的财富,但它也是很抽象的

福克纳是美国一名非常有名的作家,但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正接触和了解福克纳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过去像福克纳是代表了现代派作家,他的作品没有被

我读了福克纳的作品感到一种感召的力量。他对故乡的理解和处理非常符合我的心意,他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就有但是一直没有想明白的很多问题,他唤醒了我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文学共和国”这样一种意识。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也是建立在真实故乡的基础上半虚构的文学地理。我在后来的小说里屡屡出现高密东北乡,也有点类似于约克纳帕塔法县。文学中的故乡和作家真正的故乡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又不一样的。真正的故乡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比如我的故乡高密,现在跟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童年时期的那段记忆是不会变化的,童年记忆中的故乡现在已经找不着了,但是它在脑海里永远存在着。所以我在北京老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乡人,是高密东北乡的人,但是我真正回到高密东北乡又感觉不是那儿的人。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都有怀乡的情结,我们浏览一下历史,怀乡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读唐诗、宋词,能够打动我们的,我想怀乡作品是一大类,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怀念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很高尚和神圣的,这种感情跟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是一致的。祖国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作家应该努力挖掘自己故乡的情结,应该把自己的写作建立在故乡的思念之上,应该把自己在小说里表达的情感跟故乡结合在一起,一个人可以热爱故乡,也可以恨故乡里很多落后的东西,是爱恨交加的情绪,也可以写故乡的生活。但是故乡生活对作家来讲也是一种限制,我是山东人,我写的小说里明显着带着山东的地域特色。另外一个作家是广东人,他写的小说可能带有鲜明的广东特色,这是作家的特色,也是作家的局限。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如果一个作家老写他的故乡,那他很快会写完。为了能够持续的创作和持续不重复的创作,那故乡应该不断的拓展,这就需要作家开阔眼界,向外部学习,可以保留故乡的记忆,但是也不要拒绝接受外部的东西,外市的、外县的、外省的、外国的,只要跟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都可以拿过来经过你的想象和形象化的处理,可以放到故乡这个范畴里来,这样就把故乡扩展了。

我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大部分都是生活经历中的原型

原动力来自生活中生动的形象。比如说《蛙》里的“姑姑”,我生活中确实有一个姑姑是做医生的,她是我大爷爷的女儿。我们下一代,甚至是下一代的下一代,高密东北乡成千上万的婴儿都是通过她的手来到人间,这个人在我们故乡本身就有很高的威信,也很传奇。正是生活中有了这样一位非常有个性、非常文学化、戏剧化的人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她变成文学里很典型的人物。

比如说《红高粱》里的“我奶奶”,她跟我奶奶差别很大,但是确实有一些像小说里奶奶的敢说敢做,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和社会对抗的一些形象。

男性里也有一些原型,比如说《生死疲劳》里单干的蓝脸,那也是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个人,我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认识他,我走向文学之路的时候感觉到他非常有意思,你想在全国都是人民公社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人在坚持单干,一个人的力量跟整个社会相对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且他要承担多么大的压力,我觉得他肯定会变成我小说里的'人物,最后终于变成了。当然在写的时候做了很多处理,很多典型人物是合成的,但主要还是在他的基础之上,把别的很多外部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全都累加到这个人身上去。

文学类的典型应该按照高尔基的说法,是熟悉的陌生人。大家看了以后好象觉得很熟悉,但是一想他又是陌生的,每个人都感觉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但是没有人写出来,他又和你所熟悉的人不一样,这就是典型的文学阅读。

非小说作品多是我的即兴之作,也会有助于读者多角度了解莫言

我写这本书,没有想到将来会把它发表出去,有很多都是即兴的创作,很多散文是和朋友们讨论的一些发言,或者临时给哪一个刊物写一篇文章,没有经过像小说一样认真的构思和考虑。但是回过头来看,越是随机随意的,没有经过认真雕琢的文字,反而有一种风味。散文里的那种调侃、幽默,无意当中说出生活当中的一些所谓有一点点人生真谛味道的话,效果反而很好。如果我一本正经的摆出我要写散文来写,可能没有这个效果。但是这里有两篇是我一本正经的摆出要写散文的方式来的,文字也很雕琢、很贴切。有一个是《望星空》,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宇宙思维和自己深刻的思想,当然不能说非常差,但总不如那些随意写的东西那么自然。

还有很多国外的研究,在国外很多大学里会议上和国内各种各样活动上的一些演讲,这些演讲有的是有演讲稿的,因为涉及到同声

我们应该忘了诺贝尔文学奖 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对作家的评判

一涉及到文学奖,话题就非常复杂,尤其是像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这么有影响力的奖项。每年到那个时候,媒体都要拿着这个话题做一些文章,实际上跟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多少关系,也有一些批评家在讽刺挖苦中国作家有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这个讽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忘掉了,是他们没有忘掉。以前讲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过河,老和尚被着一个女人过河,小和尚问师傅说为什么背个女人过河?师傅说我早已经把她放下,你怎么还没放下。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作家,但是好象也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奖,这都是毫无科学说法的,不是说我要努力,刻苦训练,本来我能跳过两米,结果练跳过两米一就得奖了。文学奖有时候正好相反,你铆足劲说写一本书要获奖,那也不一定。

你没有太认真的写,很随意、很放松的写,也许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个人发奋要得什么奖,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我们也要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确实评出很伟大的作家,但是也有很一般的、被遗忘的作家也得了这个奖。得奖有一百多个作家,现在真正被记住、作品还在流传的作家到底有多少个?每个读者可以想一下。所以不要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问题,最好忘掉他。至于大江健三郎先生对我的褒奖,我看成是一个前辈作家对后辈作家鼓励,我跟他交往十几年了,他也到我故乡去过,我们两个应该是忘年之交,又是文学同行,主要是我读了他的小说,他也读了我的小说,我们各自都在对方的作品当中读到了自己。

读到了自己很多的生活的经历和情感经历,读到了我们对很多问题可以引为知己的看法,他对我的表扬是我们建立在互相阅读的基础上。我个人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说大江健三郎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他喜欢我的作品就说明我的作品非常好,文学跟别的东西部一样,文学的选择性很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你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这都是成立的。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么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肯定会得出结论,这个到底是好作家还是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