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滕王阁序感情经典语录 正文

滕王阁序感情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4 05:53:28

据《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说的是初唐诗人王勃大笔一挥就创作了一篇流芳百世的散文名作《滕王阁序》,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让本来怒气冲天的洪州都督阎伯屿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正如他所言,作为王勃“人生绝唱”的《滕王阁序》因其情辞并茂而流传久远。每次读此文,都会为其宏大的气势、壮美的景象、腾挪跌宕的笔力所折服。然而,更能牵动读者心灵的是王勃在摇曳多姿的行文中表现出来的消极与振作、希望与失望、追求和痛苦交织的复杂心绪。他由嘉会览胜之喜到登高远望而悲,最后又由悲而转为达,真是变化多端,令人感慨不已。

一.嘉会览胜之喜

1.登临毓秀胜地。洪州久远的历史、雄伟的地势、灵秀的风格、珍异的物产能给当时的王勃带来一时欣慰。才华出众、锋芒毕露的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先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后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王勃南下探亲,途经南昌的滕王阁,有幸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这种情形下的王勃经过这样的灵秀之地,怎能不让年轻气盛、才华横溢且心中郁闷、旅途乏味的才子感到短暂的高兴呢!

2.饱览山川胜景。作者登上高山,见到壮丽的滕王阁,光临了帝子的长洲,见到了天人的旧馆。周围层峦耸翠,高阁高耸云霄;彩饰的丹漆鲜艳夺目,下临无地,水流环绕。远处的沙洲上水鸟群集,岛屿萦回。依附起伏的山峦,桂殿兰宫华美无比,打开绣闼,俯视雕甍。只见房屋鳞次栉比,尽是富庶人家,雀舫龙舟停满渡口。如此壮丽的楼阁几处能有,怎能不让人欣喜赞叹?登高远望,更让人惊异的是山川之胜景,是那幅流光溢彩的壮美的秋景图。远望天空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四周的自然景物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其色彩变化的美妙、秋天的清凉、山水的秋态全都展现了出来。再然后放眼远望,诞生了那句素称千古绝唱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渔舟唱晚”,尽现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又写出了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让人心旷神怡,心骛八极。登高望远,所见的是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生活与自然的美景,王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景此境让他乐而忘忧!

3.恰逢千载盛会。王勃才华早显,14岁应举及第,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这样的俊才赶上这样难得的盛会,真是件快事、幸事。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他们文章的辞彩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声望崇高的都督阎公,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才华出众的朋友来往如云,坐满宴席。青年才俊遇到这样难得的盛会怎能不让他兴致高昂,胸怀舒畅。隆重高雅的盛会上,贤主嘉宾,面对良辰美景,他们吟诗作赋,有邺水的曹植吟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吹萧高歌,排箫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如此乐事怎能不让人乐而忘忧。

胜地、良辰、美景、乐事,四美俱全,贤主、嘉宾,难得却都有。这些让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王勃获得了短暂的喜悦。

二.登高远望而悲

1.悲宇宙无穷,兴衰无常。放眼远望半空中,天高地远,让刚才还快乐高兴的王勃感到了宇宙的无边无际,自己却渺小得如沧海之一粟。来到胜地,幸会嘉宾、观赏美景的.良辰转瞬即逝,乐极生悲。“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他也许想到了东晋王羲之曾和群贤宴集于兰亭,赋诗作文,成为文坛佳话。晋朝石崇的金谷园,又名梓泽,亦曾有文人聚会于此。如今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陈迹,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变为一片废墟。他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自有定数。正可谓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不觉悲从中来。

2.悲怀才不遇,美人迟暮。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并表荐于朝。14岁的王勃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正可谓春风得意。可如今落魄到如此地步的王勃已两次遭受打击,此时登高远望,日夜思念的长安已沉落到夕阳之下,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被召见却不知又是何年?自己要去的南海地理形势极为偏远,深不可测,再望天空感觉昆仑山上天柱高耸,缈缈夜空北极星远远悬挂。顿感长路漫漫,前途渺茫。他想到以孝著称的冯唐,曾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想到了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像他们一样,满腹经纶,志向远大,什么时候才能被君王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机会什么时候才能光顾自己呢?况且韶光易逝,恐美人之迟暮啊!这样的处境怎能不让满腹诗书的青年才俊悲叹不已呢?

3.悲漂泊沦落,知音难求。盛宴上的各位嘉宾虽然都是身份尊贵、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人,却只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谁能理解和同情仕途不顺的偶然路过的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一句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再想到司马相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司马相如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自己未遇到推荐自己的人,只能抚弄着凌云之赋而叹惜;自己如果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可是眼前时运不顺,前途未卜,无人赏识,知音难遇,这些怎能不让他心生悲凉?

王勃登高远望,心绪由喜转悲,最后一句: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包含了无尽的郁愤悲凉!

三.穷且益坚而达

1.信念坚定,节操不改。境遇坎坷的王勃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打倒,他认为贾谊遭受委屈,被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海边去隐居,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认为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那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既鼓励了王勃自己,也鼓励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让人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有操守的人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高洁。

2.自信乐观,奋斗不止。王勃告诫像鱼处在干涸的车辙中的自己,要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自己目前虽然处境困厄,壮志无法施展,但不可荒废时光,不可自暴自弃,不能效法孟尝、阮籍。而应该惜时自励,等待时机,奋斗不止。即使现在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也要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从军以后,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后在窦固的推荐下,出使西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并被封为定远侯。处于逆境中的王勃仍然希望能像班超一样建功立业。他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豪情壮志。南朝宋人宗悫,年少时,叔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王勃此时是想借此表达自己不放弃远大的抱负,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品质啊!

极富才华的王勃,在滕王阁上即兴而赋的《滕王阁序》千古不朽。他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照亮着文学的星河,他的文采和思想将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他在文中表现出的悲喜情怀将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那种身处逆境、志向永存的精神更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知识扩展:滕王阁序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登高临远,意心飞扬,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离别发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四、《滕王阁序》写景四大特点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曾记否,一篇美仑美奂的《滕王阁序》,让读高中的我们爱恨交织。

一、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注释】

豫章:指今江西南昌。汉时南昌为豫章郡治。唐代宗时,为避唐代宗的名李豫讳,“豫章故郡”被更为“南昌故郡”。现在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作“南昌故郡”。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襟:名词动用,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三江:指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带:名词动用,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五湖:有两个说法,一是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另一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这里借指长江沿线南方大湖的总称。

控:掌握、把握。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引:连接。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赏析】

这句虽不是最美,但还是要说的。因为它是全篇的起头,交待并赞美滕王阁坐落的地点——今天的南昌。南昌的人民应该感谢王勃这位大才子,他确确实实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赞扬了南昌地区及其人民。这句话的意思是:曾是汉代的豫章郡城,现在是洪州的都督府,方位遥对着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理上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掌控着楚地,连接着闽越。这句主要写南昌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简洁明了,对仗工整,语音褒扬,用词准确华丽,描写铺张壮丽,运笔气势宏大,为后面的描写、叙述、抒情做好了厚重的铺垫。

二、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物华天宝:地上的宝物焕发为天上的宝气。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这一句是名句,至今为止,江西人还以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骄傲。这句的意思是:物类的精华,是上天又赐予的珍宝,与上天血脉相通,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赞扬江西的物藏丰富、人才聚集。整句对仗工美,用典贴切,遣词俊秀,造句清灵,美不胜收。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鹜:野鸭。

这句是名句。意思很简单,即西边的晚霞与落单的野鹜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共色,远远地连成一片,但经王勃用骈文的形式把这些事物组合起来,给我们读者展现出来的空旷、深远、博大的意象,是前所未有的。本来他这句是化用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马射赋》中的一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化用的结果是在意象上明显胜过原句,可见王勃之灵气。

四、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穷:穷尽,引申为“直到”。

彭蠡:古代大泽,即今鄱阳湖。

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断:止

浦:水边、岸边。

这句的意思是:傍晚水乡的渔舟中传出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这句给读者展现的'是虚实相衬之美,凭借听觉联想,用想象和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我们读者开阔眼界。实写虚写,,相互映衬,夸张地铺叙,给人的想象赋予无尽的层叠和广阔的空间。

五、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关隘和高山。

失路:仕途不遇。

萍水相逢:指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这句的意思是说,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仕途不得志,又无人可提携帮助他的失落和无助。

六、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屈贾谊于长沙: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圣主:指汉文帝,泛指圣明的君主。

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

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圣明的时代。

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这句用贾谊受贬、梁鸿窜逃的典故,一是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二是表明自己很了解自己,并不抱怨仕途上的坎坷,而是以通达乐观的心态,等待能够让自己一展抱负的时机到来。

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年纪虽大,但斗志有增无减,干劲更足。《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坠:坠落,引申为“放弃”。

青云之志:《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却更加明确迫切,纵使头发白了也要矢志不移。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却更加坚定,哪能丢掉自己的凌云壮志。这既是作者对自己的勉励,同时也是在向当局表明自己立场报国的坚定信念。

八、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

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

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这句抒发了作者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时时自励的胸怀。

九、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这句要表达的意思跟上一句一样,表示虽然眼前有报国无门的愁怅,但决不会自暴自弃。

《滕王阁序》经典名句摘抄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秋景尽出。)

2、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第一次看到此用法:即。十分新鲜体贴。)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前毛书对联,自不必说。)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明暗对比,秋情盎然。)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诗意秋趣。)

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哲理扑面。)

7、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世事难料。)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励志如话。)

10、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知音出自自然。)

 更多《滕王阁序》文章推荐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