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慧物法师精典语录 正文

慧物法师精典语录

时间:2025-05-10 12:02:45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

2、此生空过,后悔莫及。-----《涅磐经》

3、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归一。------灵默禅师

4、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荆-----宗密禅师

5、事怕有心人。----黄檗(BO)

6、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拾得禅师

7、大厦之材,本出幽谷。------《楞伽师资记》

8、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坛经》

9、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善慧大师

10、先学自正,然后正人。------《法句经》

11、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道信禅师

12、如大海水,一切鱼龙初生及至老死,所受用水悉皆平等。——慧球禅师

13、日应万机即是佛心。——弘辨禅师

14、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法句经》

1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16、于已无事,则勿妄求;而求而得,亦非得也。——宣鉴禅师

17、敏学摄身,常慎思言。——《法句经》

18、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五灯会元》

19、肉重千斤,智无铢两。——义忠禅师

20、风吹荷叶,满池青绿;十里行程,还差一程。——善会禅师

2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坛经》

22、无佛无世界——《华严经》

23、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五灯会元》

24、一切宝中,人命第一。——《大智度论》

25、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出曜经》

26、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崇慧禅师

27、毒无过怒。——《法句经》

28、来莫可抑,往莫可追。——法常禅师

29、欲界无禅,禅界无欲。——《五灯会元》

30、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

31、见怪不怪怪自息——《五灯会元》

32、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闻可得道。——《出曜经》

33、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维摩经》

34、青山不碍白云飞。——道通禅师

35、不经冰霜苦,怎识岁寒心——《五灯会元》

36、如何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譬喻经》

37、世味何如道味长,佛心本是人心转。——圆瑛法师

38、我见诸法空相,变即有,不变即无。——义玄禅师

39、清净之水,游鱼自迷。——善会禅师

40、爱欲如大海,终止无足时——《佛所行赞经》

41、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注心赋》

42、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法句经》

43、心物俱非,除之益患。——《景德传灯录》

4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义玄禅师

45、浆儿拔清波,难遇金鳞鱼。——船子和尚

46、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义端法师

47、吾心似秋心,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禅师

48、钓尽江波,金鳞始遇。——船子和尚

49、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慧虫禅师

50、佛性平等,贤惠一致。——玄素禅师

1.

2.

3.南怀瑾佛学经典语句

4.

5.

6.

7.

8.

9.

10.

1、读一本好书,如坐春风,身心爽快,虽知道无声胜有声,却也难免不说上几句,一吐我心深处的喜悦与赞美。

2、师父讲的录音带你们要随身携带,不要常常听那个”爱你如骨恨你入髓”,听那个干什么呢?你有时间怎么不放师父讲的录音带?怎么不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唱那个西米西米咕咕吧能够了生死吗?不搞这个没有人看,所以你看那些歌星影星变来变去,都差不多,都一样,人生是一出闹剧啊!最后是悲剧收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六道轮回是生生世世,一出一出的悲剧,连锁的悲剧,你不了生脱死,你就麻烦大了。

3、我喜爱这本书的小巧玲珑、义理丰富、精简流畅、格调高雅。它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可以澄清人们内心的郁结焦虑;不但使人睁开他的眼,也能拓展人们的胸襟。

4、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5、将恩惠刻在石上,将仇视写在沙上。

6、佛陀是发现真理的觉者,而不是去创造真理的人。凡是能创造的东西并不能永久,因为他并不是发自本性的东西。

7、于每一分秒的念头中,去掉执着,不怀念过去,不希望末来,不抱怨现在即转为妙用。

8、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9、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

10、将眼光放远些,福祸本无定论,一切逆境,未尝非福,看你怎么用心而已。若仅就人生某一部分的影响,来判断一生的成败,即属愚昧。

11、柏达的‘释迦金言集’即将出版问世。这对于喜欢欣赏他作品的人来说,自然是令人兴奋的消息。

12、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13、有幽默感的人就能享受人类的矛盾。

14、无我就是凡是所有的事情皆以全体性的利益为主。

15、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佛道近矣。

16、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7、菩萨并无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而菩萨是要兼善天下。

18、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

19、自己的“短处”不可遮掩,一遮掩,永远是短处了;自己的“长处”不可夸张,一夸张,便不是长处了。

20、人因为工作才显得尊贵,只有牺牲及奉献才能丰富你的内在。

21、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改变他们的主意,就是死人跟蠢蛋。

22、随缘就是——境来不拒,境去不留。

23、无知是众生的常态,每一个众生都必须经过无知的阶段才能够觉悟。所以我们面对这些无知的众生,他那一些仇视、嫉妒、恨、贪、嗔、痴,我们都要宽恕。我们对他的行为不能恨,要怜悯他。恨他你没有机会救他,你明明知道这个是个很恶的人,你合掌就好了,令他欢喜。你不要批评他,也不要跟他敌对。宁可得罪一个君子,不可以得罪一个小人。你内心里面如果不宽恕他,不宽恕别人你会痛苦了自己,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宽恕的心。

24、学佛是让你认识人生的真理,而从我们的心里彻底的去觉悟进而透视境界,能于一切境界中皆放得下。

25、勿以容貌的丑陋为耻,而应以内心之丑为耻。

26、用你的内心深处,虚心的去学习。那么,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导师。

27、如何处理一件事,可能比事件本身重要。

28、佛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曾被批评过的。所以大家要把逆境,当做是自然,每一个人都要接受批评。你这个角度看,这个人很恭敬、很了不起;另外一个人看,这个人看不起,对、错、是、非,世间没有标准,没有标准。所以我们要掌握时间的每一个动点,每一分每一秒,你都要过得很安详。

29、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也。

30、不管是在最快乐、最惬意的时候,还是在最忧愁、最恼火的时候,理性是用以镇住各种坏脾气的唯一要素。

31、当言语已经没有作用时,真挚的沉默似乎更有说服力。

32、这一本书的英文部份,是柏达收集多年,细心挑选而来;中文部份则出自他的翻译,信达雅三者兼备,其中有不少令人赞叹的神来之笔。

33、幸运只帮助努力的勇者,若将失败归咎于命运,那才是真正的懦夫。

34、一切事得成于忍,能忍方名为大丈夫。

35、如果你在路上不知道要转弯,那就可能碰到路的尽头。

36、若内心常怀着罪恶感,放不下,此乃是修行上最大的障碍。

37、不分别、不颠倒、不执着即是本性作用。

38、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39、再大的境界抵不过一个观照。

40、对别人最好的教育,是你的一切言行。

41、佛法多门,修心第一,佛称大觉,觉即是心,故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42、宗门以何法治妄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

43、这世间是空的。空就是因缘生因缘灭。师父教你一个大智慧,一个无上的法门,一个字,你什么事都挂上一个“无”字,记住!无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诉自己,无所谓的是,也无所谓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来的,知道吗?你碰到人家骂你,四大皆空,五韵无我,无!没有所谓侮辱我的事。今天你做善事布施,布施了一了百了,无!加一个无字,没有所谓的布施一了百了的事。为什么?一切因缘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百年后这个全部没有,全部消灭。

44、语言是外在的思想,思想是内在的语言。

45、彻底的认识了我们的无知你就会解脱,但是众生总是用更多的无知来束缚自己。

46、对失眠的人而言,夜是冗长的。对于疲倦的人,一里路都嫌远。对无知的人来说,一生是漫长的。

47、人们不是看不到答案,而是不知道问题所在。

48、修行之本就是平凡、平淡、平实。

49、人类并不是因为吃得下东西才能活下去,而是因为消化才能活下去。

50、朝向阳光,就看不到阴影。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一】

1、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

2、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3、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4、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5、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6、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7、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8、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9、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0、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11、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12、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13、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15、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16、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著,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著,这就叫远离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17、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18、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著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19、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20、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著,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21、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22、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23、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著。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24、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5、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26、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27、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28、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它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掩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29、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著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那么,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诵读《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只知道字面意思)

30、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青黄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二】

1、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2、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3、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5、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6、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7、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8、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9、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0、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1、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3、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4、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5、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顺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

18、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19、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20、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