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老油布伞的经典语录 正文

老油布伞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6 18:30:25

“借伞不用谢,只需晾过夜”。这是小时候一直听见外婆随口说道的一句宁波当地民谚。

在农村,天突然下雨,人又正巧在外赶路的情况很多,如果雨下个不停,可是件急煞人的事了。所以借伞的事常有发生,多数情况是到附近民居找熟人借,至少是面熟的。偶尔遇上好心人,即使不熟,也会借与给你的。

我村的杜大队长就是方圆出名的好心人,像借伞这种小事,路过的外乡人找他是没问题的。我外婆也是,只要有人来借,不管生熟,总是客气地借与。人家感谢时,外婆就一句“借伞不用谢,只需晾过夜”。

那时候的伞都是黄色的油布伞,伞面用白棉布打上豆腐渣晒干,再刷上几遍桐油,晾干后成了油布就能防雨了。这种伞很结实,但有一个缺点,用过以后必须及时晾干。否则伞面上就会发出黑黑的一片霉点来,除了难看,还告诉人家伞主人不够勤劳,没有随手晾干雨伞的习惯。所以那时候晾伞的习惯,大人小人都很自觉。

但是借伞给人时,提醒却是必要的,偶尔借人方便,不晾而还,那种感觉是极差的。当然这种民谚也有自我提醒的意义,“天有不测风云”,总有向人借伞的时候,自觉地说一下,也免得别人挂牵,慢慢地就形成了民间自发的伞文化了。

那时候,外婆通常是多备一把伞的,如果自家正好人手一把,是无法借给别人的。我家正好在周围几个大集的交叉点,附近的小路上来来去去赶集的人很多,偶尔也有外乡人来借伞的,外婆不会拒绝,但事后人家一定会还的。以后我回上海,也把外婆这句常说的话带回来了

借伞还伞,是种人性的互动,信用的维护。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伞品也是人品的证明。

油布伞不贵,但在农耕经济中,好歹也是种手工业产品,要用钱去买的,所以那时候大家用伞很小心,晾伞很用心,一把伞可以用好久。即使伞面破了,伞骨折了,修修补补,刷上桐油,又能坚持一段时间。

在上海,油布伞的使命大约到七十年代开始完成。然后,伞进入了工业时代,黑布伞粉墨登场。

最初的黑布伞是棉布做的,涂上防水胶防雨,伞杆是铮亮的“克罗米”,伞把是黑色人造革的,很精致。伞的规格从50cm、55cm到60cm不等。

告别油布伞,拿上黑布伞,心里是种摩登的满足。这种伞收起来体积很小,男青年拿在手中很精神,有点剑客的感觉。而且黑布伞用后如不及时晾干,不会发霉变颜色,很是方便。当然,从油布伞时代走来的我们,还是习惯及时晾伞的。

黑布伞时代大概维持了近十年吧?虽然性能改良了,但用伞的习惯和文化还是和油布伞时期一样,特别是借伞要还,好像约定俗成,不需要说的。以后,黑布伞也变化了,先是尼龙面取代了黑布面,渐渐地尼龙面就色彩缤纷起来,很快伞杆也可以伸缩了,缩折伞、三折伞次第亮相,伞的世界,蔚为大观。

这时候,伞的发展又向长柄伞回归了,木杆也取代了钢杆,自动伞开始流行,当然伞面始终是花色斑斓了。

不过,也就是在黑布伞使命结束、花布伞开始流行之后,从油布伞时期形成的伞文化也悄悄地在变化了,消失了。

我的.伞渐渐地少了,本来买过好多伞的,很多人一借不还,也就没了。伞在生活中也就是防雨的工具,在价值上已不足挂齿,很多人就不再重视了。可是对我来说,伞文化还在,有些伞还和一些事情联系在一起,有着纪念意义。

我有一把暗红格的缩折伞,是在一次不期而遇的雨中在淮海中路买的,质量很好,结实坚固,我用得很称心。特别是,带这把伞出去谈事成功率很高,也有点迷信情结。正是我刚下海之时,还没有自备车,包里带一把伞是必要的,常有用武之地,我用了多年。

20xx年底的一天下班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正好有一个唐山来的大学毕业生到我这里面试结束,我顺道把他送到淮海中路地铁站口。念着他出地铁时淋着雨,车里又没有其它伞,我犹豫着,把那把“幸运伞”借给了他,叮嘱他务必不要丢了,明天一定还我。但是第二天他说忘在地铁上丢了。如此马大哈,让我咋舌,几个月后,终于没看出他有干活的样子,我也不要他了。

20xx年,我去杭州签一个重要合同,回来前去灵隐寺,正遇大雨,就买了一把伞。回来才知是名牌的“天堂伞”,一直珍惜,至今还放在汽车的后备箱里。偶尔雨时,也会借人,但总是叮嘱要还的,没人失约。

从油布伞到黑布伞再到花布伞,时代在进步,生产技术在进步,社会生活水平也在进步,但一些好的文化传承却在慢慢地淡化和削弱,很是令人感慨。一句简单的“借伞不用谢,只需晾过夜”,已经听不到了。

①每一场雨都是一次固定的引导,指向同一个方位,我的记忆之门重重叠叠,还是要从第一扇打开。

②让我们回到苏州的养育巷,在那里,有一把黄色的油布伞,它在雨中散放着淡黄的明亮,如一朵莲花缓慢前行。那里面有一个孩子,他用细碎的脚步踢着雨水,那里面还有一个老人,她搂着孩子,如同在雨中 着一盏红红的小灯笼。

③那是奶奶带着我去另一个奶奶寿宴的路上。雨很小,伞却很大。弄堂上的天空原本就很狭窄,被这把伞一遮,伞下的我竟然有了一种被仙术笼罩着的感觉。我和奶奶挤在一起,奶奶的体温透过布衫,有一种杏花的香味。我感觉到奶奶的步子和我一样急促。【A】我欢快地跳跃,踩得水花四溅,不时停下来回转身,对奶奶用力地挥动自己的手臂。奶奶总在奋力追赶着我。

④我知道,有了奶奶的追赶,无论什么样的`雨滴都不会落在我的身上。

⑤ 雨声如梦,揉搓着我童年敏感的耳廓。一切景物都在淌着水,我记得那是典型的苏州式的风景,雨水中木芙蓉开得浅白,雨声中躲了一只寂寞的猫。油布伞散发着淡淡的桐油香味,水花绽放在麻石路面上。我的步点如高高低低的线谱,穿越雨水帘幕,不知道走了多远。也许是因为我太兴奋,我不期然抵达了一扇朱漆大门,那是一个春雨中的苏州人家,里面喧闹的谈笑我听得越来越清楚,绵延过窗纸,油光的

⑥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这雨中油布伞下有一个起点。每次想到这里,恍然仍行走在雨中,耳边响起雨声里奶奶追赶我时急促的喘息声,眼中又总是会看见奶奶被雨水淋湿的白发。

⑦十年一梦,我回苏州,我的血脉源自苏州。【B】奶奶,我在雨中张扬的神态出自于你,雨中行走的安详出自于你,雨中的美和善也出自于你。我记得我的童年像一朵小花从小巷一路开放,我奔向人生的盛宴,你在油布伞下轻轻呼唤,紧紧追赶。后来,我走得太快,在雨水中,打湿了白色的袜子。

⑧ 我在苏州的街头打车,那出租车开到半路,大雨突然落了下来,那大雨好像惊醒了我身上的某一部分。我隔着

⑨那些美好的记忆啊!它已经远去了…… 如果我现在还能撑起油布伞在雨中前行,一定会有慷慨的雨滴湿润我的眼眶,划过我的脸颊。落在掌心的那一小滴水,一定还是以前的形状。但就算我握住了雨水,也握不住那种忧伤。顺着掌纹,我还能不能看到逝去的奶奶在伞下不舍的回眸,看到我的苏州?

选自《有味》,有删改

14.从全文看,油纸伞承载了作者的哪些记忆?(3分)

15.第②段横线上填写下列哪个词语更好?请选择恰当的选项填空,并说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4分)

A.护 B.拿 C.提 D.拖

我选 项。理由是:

16.请从文中【A】【B】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

【A】 我欢快地跳跃,踩得水花四溅,不时停下来回转身,对奶奶用力地挥动自己的手臂。

【B】 奶奶,我在雨中张扬的神态出自于你,雨中行走的安详出自于你,雨中的美和善也出自于你。

我选 句。赏

17.请说说第④段划线句子有哪两层含义?(4分)

18.文章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出了作者儿时的快乐与无忧无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9.对作者而言,油布伞代表着生活中很多美好的回忆。你的回忆里一定也有这样的事物,因承载着某种美好的记忆而让你印象深刻。请写出一个这样的事物,并用诗意的语言与大家分享其中蕴涵的美好回忆。(3分)

事物:

回忆:更多热门阅读答案文章推荐:1、2、3、4、5、6、7、8、

 

油布伞消失了。

我翻遍每个角落,都没有找到它的影子。那是一把重重的油布伞,闪烁着斑斑点点的水渍,有些发黄,也有些昏暗。整把伞飘荡着一种淡淡的味道,像槐花的清香,又像田野中蒲公英的气息。

油布伞本应是油纸伞才对。油纸早在多年前已经烂掉了。北方干燥的天气使它过早的夭折。一面淡青色的油纸,几笔水墨,便勾勒出了江南娇美柔情的女子。山在远处,树在远处,思念也在远处。时间将油纸撕裂,将水一般的女子撕裂,将遥远的山与水撕裂,也将梦里的爱情撕裂。撕裂所有的一切,伞柄与伞骨竟然有一些狰狞。没有伞面支撑,伞骨好像风雨中漂泊的孩子,零零散散的遗落在院子的每个角落。

奶奶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条伞骨捡起,穿插在伞柄上面,然后用自制的油布,慢慢地把它支撑了起来。当然,这把伞也一下子变得丑陋无比。在我眼中,奶奶亲手把一个水乡的美丽女子变成了加害白雪公主的老巫婆。见证美丽到消亡的过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美丽应该永远存在,即便终会消失,也应该隐藏在心中。

但是,奶奶依旧很喜欢它。

我曾记得,在每一场萧瑟的秋雨中,她都会撑起这把笨拙的油布伞,颤悠悠地漫步在巷子里。那些雨丝是往事的追忆,不停的降落下来,打入心扉。巷子的土墙经历了一个世纪,漫长而又幽远,她把自己埋在里面。有时候,爷爷也会陪着她出来,油布伞撑起了两个人的世界。他们曾在南方生活了十一年,在那里生了三个孩子。这把伞是生活的起点,风雨中,他们一路慢慢走来。爷爷尽量向外探着身子,大面积留给有点胖又有点矮的奶奶,伞面上滴落的雨珠打破了巷子的宁静,喃喃中,是他们两个人永远不老的秘密。

燕子,燕子。对于这种景象,我一直把奶奶当成了一只燕子,一只年老的燕子。她跟随爷爷从南方来到北方,就再没踏出村子半步。大多时候,盘坐在炕头,戴着老花镜,双手勾着一种用棉线织成的花布。那双手布满了斑驳的陈年痕迹,是一条条干涸的河流。整个下午,奶奶把自己埋在窗子射进来的阳光里。爷爷坐在圈椅上面,听着马奚杨谭,听着梅尚程荀,偶尔,也有单田芳的评书。他的右手食指异常突出,不紧不慢地敲打着桌面,好像一只跃动的甲虫。一壶茶、两只碗,茗气弥漫了整间屋子。爷爷将一只茶碗端到奶奶近前,两个人便沉默在落寂的阳光里。

油布伞就在桌子的一角,爷爷把它竖在那里,有些突兀。在屋子里,它的位置无疑是最高的,能够看到每个地方。锣鼓铿锵,丝竹之乐,都在伞柄与伞骨地折叠处形成经久不息的回响。茶的香气沁润了厚厚的油布,使它四周闪起了一圈光亮,平常时候,它会散发出一缕茉莉的味道。我相信,它记录了他们的每一句话。每条油布与伞骨接触的边缘,被奶奶用一种自制的麻绳捆了起来。麻绳是红色的,这种颜色和伞骨的暗紫色、油布的灰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即便是这样,依旧被奶奶布局得非常巧妙。

不得不承认,对于这把略显笨拙的油布伞,我慢慢地觉得它好看起来。因为,每个早晨,只要到了奶奶家,我都会看到它,它和爷爷、奶奶是同等的存在,不可忽视。有一次,奶奶曾对我说:以后这把伞会传给你,当你的成年礼物。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很认真,不是开玩笑的样子。我似懂非懂,但不敢正视她的眼睛。在奶奶等待我的回答中,我使劲点了点头。

可是,这把伞终究是消失了。它不可预见地走到了别处。但我可以肯定,奶奶去世后,这把伞并没有同她葬在一起。在后来,爷爷曾多次望着油布伞怔怔出神,偶尔还会喃喃地说几句话。油布伞成了连接另一个世界的信物。

巷子里没有了油布伞,冗长的过道就显得阴沉了许多,破败的院落遮蔽了所有,看不到沉落的夕阳。爷爷步履蹒跚地走出来,身后是一双空洞无期的双眼。一只蝙蝠慌慌张张的逃出来,撞入即将黑暗的天空,消失不见。这时候,我又闻到了槐花的味道、蒲公英的味道、茉莉的味道。天空中张扬这一根根巨大的伞骨,笼罩了整个世界。

是的,那是一把油布伞,就是那把油布伞。 (选自2012年第7期《文学与争鸣》)

【思考题】

11.简析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2.作者为什么把“一直把奶奶当成了一只燕子”?(3分)

13.简析文中划线的

14.文中反复写到“槐花”“蒲公英”和“茉莉”,有何用意?(4分)

15.联系全文,概括油布伞的象征意义.(5分)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