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醋”一词通俗之至,大家都明白,它是形容男女之间由于对方一时忽视自己而产生的一种失落情感,人们会由此嫉妒甚至愤恨情人所关注的对象,有时说起话来都带着酸味十足的嘲讽。这比喻手法出自何时、来自何典呢?
《隋唐嘉话》里记载,有一次唐太宗赐给管国公任瑰两位漂亮的侍女,然而任瑰带回去之后不久就出事了。因为他的妻子很有个性,容不下丈夫身边再有女人,一时发狠用药毁坏了两位侍女的满头秀发。太宗皇帝听说后很是生气,马上召见其妻,指着旁边准备好的一坛子毒酒威胁说:“妇人妒忌,理当七出。如能改行无妒,则勿饮此酒;不尔,可饮之。”这女子也很干脆,答曰:“宁妒而死。”抱起坛子一饮而尽。可是,饮酒之后人并没死,没想到坛中不是毒酒只是美味的香醋而已。太宗皇帝也无奈,当时就说,你们家的事情我这个皇帝也管不着了。结果“吃醋”一词便由此流传开来。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国史异纂》,认为吃醋之典来自房玄龄的故事。房玄龄所娶夫人美丽无双,但是他年轻时贫寒之至,为此,房玄龄曾经表露害怕妻子看不起他、抛弃他另就高枝的'顾虑。当时他妻子二话没说,抓起剪刀自刺一目,表示永不变心,并且施展其女杰才分,全力支援丈夫成就大业。由于这一经历,房玄龄非常敬重他的妻子,他妻子也百般呵护和捍卫他们的爱情。房玄龄作为宰相对缔造贞观盛世功劳至巨,唐太宗为了犒劳他,曾经下旨赐给他几位美人,但是房玄龄却推托不受,皇帝知道房玄龄顾及夫人的感受,只好央求皇后召见房玄龄的夫人,劝解说,人们纳妾本来就有常制,完全符合规矩,而且司空(房玄龄官号)年高体弱,皇帝想用多个女人照顾他以表开心。
可是房夫人对这些毫不领情断然拒绝。皇帝勃然大怒,给出两个出路让她选择,一是改变初衷,不再妒忌,这样可以安然活下去;二是可以继续妒忌成性,但必须被处死。房夫人毫不犹豫表示宁可为妒而死。皇帝拿出一坛子毒酒给她,房夫人一饮而尽。皇帝最后只好说:“这样的女人我这个做皇帝的都害怕,何况是房玄龄呢!”当然皇帝赐给房夫人的也不是毒酒,而是香醋,所以也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就是吃醋的最早来历。
篇一:乞浆见女
唐代诗人崔护到京城参加进士
到了清明时分,人们纷纷去郊外踏青。崔护也暂时忘了考试落榜的不快,兴致勃勃地往城南游览。
崔护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美景。他游玩了大半天,觉得口干舌燥,看到附近花木丛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门,想讨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却没有人开门。崔护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离开,只见一个年轻的姑娘打开了门,瞧了崔护一眼,问:“你是谁呀!干吗敲我家的门?”
崔护拱手说:“我是来长安应试的举子,名叫崔护。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讨杯水喝。”
姑娘见崔护长得一表人材,举止彬彬有礼,便利索地搬了张椅子,请崔护坐下休息,然后端来一杯清茶递给崔护。
这户人家的庭院中种着不少桃树,桃花盛开,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树下,羞怯地注视着崔护。在桃花的映衬下,姑娘美丽的俏脸更显得抚媚动人。崔护见了,顿生爱慕之心,与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姑娘没正面回答他,但从她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中,崔护知道姑娘也很喜欢自己。
不知不觉,太阳快下山了,崔护见时光不早,便告别姑娘,动身回城。
这以后,崔护忙于读书应考,没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去寻访自己心爱的姑娘。他来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铁锁把门,不见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并在最后署上崔护之名,恋恋不舍地离去。
那么,这一天姑娘哪儿去了呢?原来,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亲到亲戚家去了。几天后,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护的题诗,才知道崔护来访不遇。她感到再也见不到崔护了,不由失声痛哭。一连几天,她卧床不起,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最后竟昏死过去。
过了几天,崔护又到南郊寻访。他刚来到姑娘家的门外,就听到门内有老人的哭声,不由非常惊异,忙上前敲门。一个老翁出来开门,问清他就是崔护,便把自己女儿因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说了。
崔护悲恸欲绝,请求再见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护便来到姑娘房中,哭着说:“姑娘,崔护来迟了!来迟了!”
他抱起姑娘的头,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泪落到姑娘的脸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暂时昏迷,并未真正死去。崔护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崔护。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后来,“乞浆见女”这一典故,用来指艳遇或遇艳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怅和感叹;而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篇二:春蚓秋蛇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萧)子云近世擅名汇表,然仅得成法,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梁朝的萧子云,自幼喜欢书法。他的书法虽出于近世,却独具一格,因而是闻名于长江一带。但当时有人却有不同看法,认为萧子云的书法“仅得成法,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意思是:只能说他会写字,他的字没有骨气,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个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后人用“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迹一样,弯弯曲曲的。
篇三:白衣送酒
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喜欢喝酒,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生性最爱好饮酒。但隐居山乡,家境贫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亲朋故旧知道他的.嗜好,有时便备办了酒菜请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尽兴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辞。他性格中的洒脱豪放,也可略见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阳节,菊花盛开,南山清晰可辨,秋风吹拂,飞鸟翩然。这么美好的佳节,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这天陶渊明家中一滴酒也没有。他只好无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从中,有意无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来消磨时光。正在百无聊赖之时,陶渊明远远望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来。走近一看,此人手里还抱了一大坛酒。原来,这个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给陶渊明送来一坛酒。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他连忙向白衣人表示对朋友王弘的谢意,收下了这坛酒。
白衣使者刚走,陶渊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坛盖,阵阵酒香向他袭来,他立即开始喝了起来,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屋里。
后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赠酒、饮酒。或咏重阳风物。
篇四:坦腹东床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山阴人,他很聪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岁时,已有名气。在拜谒周凯以后,他的名气更大了,因为当时周凯的声誉很高,士人们只要得到他称誉一句,身价就会很高。当时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学,一时找不到适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后来,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个门生先到王府去观察,看看是否有适当的人。那位门人到了王府,向家长王敦说明来意,王敦叫他自己到东厢去观察。王氏子弟,个个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们听说郗家遣人前来相亲,不禁都紧张起来,大家装模作样,态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个青年,袒露着肚子,盘坐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意态自如,旁若无人的样子。那位相亲的门生把这情形回去告诉了郗太尉,郗太尉说:“那位毫无矫揉造作,意态自如坦腹东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于是就把女儿许配给那个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鉴择婿的故事,后来人们凡是称谓女婿,就叫坦腹东床,也有人称“东床快婿”,这句话含赞美的意思。
篇五:一鳞半爪
典出清·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
清代有一个诗人,名叫王士祯,他作诗要求有神韵。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谈论作诗之法,讲到神韵时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意思是:神韵这个东西,就如神龙相似,它在云雾之中,东现一个头,西现一个尾,有时则这里现一只脚爪,那里现几片鳞甲,时隐时现,不可捉摸。)
后人把“一爪一鳞”说成“一鳞半爪”,用来比喻事物零星片断,不够完整。
篇六:汉阴丈人
典出《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往南方的楚国去游历,回晋国途中,经过汉水南岸,遇见一位老人正要去务菜园子。只见他从挖开的一个隧道下到井里,双手抱一只大瓮汲水出来灌园,万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贡说:“我有一种机械,一天可灌一百亩地,用力少而见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吗?”务园子的老汉抬头望了望他说:“什么样的机械?”子贡说:“在木头中凿一个机关,后半重前半轻,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样,接连不断,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务园子的老汉勃然大怒,一下变了脸色,讥笑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说,有机械的人一定有投机取巧之事,有机巧之事的,一定有机变巧诈之心。胸中存留着机心,人的纯粹洁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坏;纯粹洁白的天性不完备,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并非不知道桔槔这种机械,我是耻于做这种事情!”
后人用“汉阴丈人”比喻顽固分子反对新事物,往往会拿出一套歪道理为自己的守旧行为辩护。
醋的典故可不少,最著名的就比如“吃醋”,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吃醋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吃醋的历史典故
故事一
事情是这样的:房玄龄协助李世民平定天下之后,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想封他为梁王,还挑选几个美女送给他为妾,但是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不会同意,于是婉言拒绝了。在当时,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尤其是自己的大臣身居高位,却能够和自己的妻子从一而终,这让李世民很不理解。
第一次给房玄龄美女拒绝还好说,但是三番五次地拒绝皇帝面子上也过不去,直到有一次,唐太宗发现了房玄龄的“秘密”。原来房玄龄怕老婆,是典型的“妻管严”。知道了自己的宰相是由于妻子管束太严,于是唐太宗拍着胸脯说交给我办。
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专门把卢氏叫来了,酒过三巡,他命人把美女叫来,当着卢氏的面宣布将美女赐给房玄龄。果不其然,卢氏说话了,宁死也不答应皇帝的赏赐,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假装生气地说:“我的赏赐不能作废,如果你非要拒绝的.话,我这里有毒酒一壶,你把它喝下去就行了。”卢氏二话不说,接过酒壶一饮而尽。李世民这时候也被卢氏的气概震撼了,对她说:“我佩服你对房玄龄的一片深情,你刚才喝的是醋,并不是毒酒。”并且拍了拍房玄龄的肩膀,深有同感地说,这样的老婆我都害怕,何况是你呢?
于是,这个典故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吃醋”的由来,而卢氏也成了“吃醋”的祖师。
故事二
“吃醋”。男女相恋时有第三者介入,往往发生争风吃醋现象。为什么将之称为“吃醋”呢?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玄龄是历史上著名的“妻管严”,怎么也不敢接受,多次婉拒此赏。李世民料到房玄龄夫人是个悍妇,房才不敢受赏。于是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
谁知房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含泪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李世民正言告诉房玄龄,你老婆果然刚烈,朕也敬重她三分,你以后就好好听她的吧。“吃醋”的故事就此流传开来。醋的滋味酸酸的,嫉妒之滋味也是酸酸的,于是“吃醋”也就成了男女间因第三者介入而产生的嫉妒之情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