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每日一禅经典语录心灵鸡汤 正文

每日一禅经典语录心灵鸡汤

时间:2025-04-30 01:28:29

1. 人心与佛陀一样,都有同等的爱心;但因后天的习惯及习气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修心养生必须自己下功夫。

2. 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4.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5.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7.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8.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9. 劫难,是安很喜欢的词。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禅,也是无止尽的劫难,可是佛他不告诉我们,我们要经历多少才肯放过我们,他总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语。

10. 人不全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人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11.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12.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3.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4.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5. 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16.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7.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8.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9. 人之所以虚伪,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20.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21. 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22.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23.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24.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25.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26. 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27.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28.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9.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30. 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31. 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32. 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33.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34.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35.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36. 人不全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人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37.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38.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39.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去反咬他一口吗?

17、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3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43、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44、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45、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48、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49、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50、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1) 智者为了修行而过着孤独的生活,并能乐在其中。他独坐、独卧、独行而融入于孤独,在孤独中观照自己、调御身心,高兴地融入山林的生活。

2) 当我们的心洁净没有一切不良因子,没有自我、愤怒、贪欲、骄傲,便不会为害外在,也不被外在所为害,心才是自在无拘,才是自己的主。

3) 最好的功德莫过于慈悲心;最甜蜜的快乐莫过于心灵宁静;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了解无常的真谛。 最崇高的宗教莫过于智慧的开展;最伟大的哲理莫过于教导我们如何在当下证实得到了成果。

4) 了解正确的道理而付诸于行动,这就是真实!观心自净以达永恒的安详宁静,这就是真实。寻求智慧的开展品尝成果的甜美,这就是真实。

5) 只是表面的念诵经典,象征的外在行为,而不能正确地净化自己的心,得到成果……这就是错看事实!

6) 智者了解真理,因为他遵循真理所指的道迹而行,因此智者可以说是了解真理的两种用意,一是真理的含义,一是真理的实践之理。

7)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即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别停火,否则重来就太费时了。

8) 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了,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的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的时间。

9)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落地,后脚还不肯挪开。昨日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在今天。

10) 慈悲心就是清凉地。慈寄于乐,就是给众生以快乐;悲,就是同情心,能互相谅解、容忍,表现一份宽心、爱心、也就是悲心。

11) 聪明不是智能,但是智能一定包括聪明。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能的人,则勇于舍、得。能舍就能得,得无限的快乐,得安宁的心境。

12) 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我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恼、贪欲便没有一个可以作为我的怨恨、我的苦恼和我的贪欲。我都没有了,何来我的痛苦。

13) 我们的心如果有喜爱之心,憎恶的偏见也就产生了。由于喜爱便会怕失去,由于憎恶便不希望它来临,于是痛苦便产生了。

14) 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怠慢作善者,心则喜于恶。若人作恶己,不可数数作;莫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

15) 若人作善己,应复数数作;当喜于作善,积善则受乐。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16) 如果我们喜欢,我们也可以阅读少许的文字,讲少许的教义,但要根据正确的道理来行为。真理不是用来诵唱咏吟的,而是用来实践的。

17) 真理的言语是指引我们走向永恒幸福这一最后目标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圣语言、神圣经典被称为“圣道迹”。

18) 给予快乐叫做慈,替对方解决痛苦叫做悲。将心比心、身同感受叫大慈爱,不分亲属、敌人同样看待的帮助叫大悲。

19) 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有一部分是坏的作用,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别人,有一部分是好的作用,利于自己也利于别人。

20) 因为有迷惘,所以才有觉悟。如无迷惘,何来觉悟呢?离开迷惘,即无觉悟;离开觉悟,也无迷惘。因此,执着于觉悟也是一种障碍。

21) 静心就是让心休息不工作,不以自我的立场去心生判断,更不以个人的利益心生出种种对未来的期盼而纷忧不安。

22) “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此为愚夫想,而不觉危险。溺爱子与畜,其人心惑者,死神捉将去,如瀑流睡村。

23) 父子与亲戚,莫能为救护,彼为死所制,非亲族能救。了知此义已,智者持戒律,通达涅磐路——迅速令清净。

24) 别人都沉溺于身心的放任而独他调驭自己身心的人,就像别人都在做梦,而独他清醒一样。智者就像原野中奔驰的马,控制自如,自由自在。

25) 不能自我控制心识,被欲望所控制,怎能称为清醒之人呢?智者调伏自己的心,像骑士自如地控制马匹一样,这才是真正清醒驯服自心的人。

26) 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施与他人苦,为求自己乐;彼为瞋系缚,怨憎不解脱。

27) 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之漏增长。常精勤观身,不作不应作,应作则常作,观者漏灭尽。

28) 不放纵自己随欲望起伏的人才是真正的活着,不随着世间的韵律起舞的才是真正的存在。随世间节奏而行的,由于放纵而被世间吞没。

29) 觉悟了的智者们深知这个道理,他清醒地保有自己,不随欲望情绪起伏,因此他成为自己的主人、生命的主人,他变成真正快乐的人啊!

30) 如果放纵欲望奔驰,便失去了自主而随着欲望起舞,变成它的奴隶,虽生犹死。智者观照自己,清醒地保有自己,因此他自由自主,清心快乐。

31) 怎么调御自己的身心呢?就是在处于感官快乐的情境时,静心观照守护自己的心,别让感官刺激侵入……把自己从外在的诱惑中救出来。

32) 如果不能与比我们优秀的人为友,连和我们同一程度的人也找不到时,宁可一个人独自修行,也不要和愚人相伴一起修行。

33) 我们关照自己的心,了解引起痛苦的真正原因,就是由于我们的心起了心识作用,而去行有害于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乃至引发了烦恼、痛苦。

34) 守护感官不令刺激进入心灵,也不做引起内心激动、不安的错误行为。巩固自己的心有如卫士守护城门一样,这就是戒——行为与心灵的守护。

35) 由于戒而心生安定,再加上正确的禅定,将心止于一处,平静不令它生起杂想妄念。这就是“定”——心识安定寂静,不造作诸端混乱。

36) 如实正确地看待一切。这种没有自我执着、没有偏见的观点,便能更清楚地去看清真实。于是由“定”而生“慧”,智慧便自然地开展而来。

37) 而为一个有思、有想、有自我意识的人,当然很自然地会追求个人的快乐。但在这之前,要先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有益、最永远的快乐。

38) 人在知晓永恒的快乐之前,通常追求个人利益与感官刺激,以获得欲望的满足。佛陀说:当人追求外在欲望的快乐时,这快乐就是痛苦的来源。

39) 人无法从欲望的获得而满足,因为欲望满足了之后会增长更大的欲望,以致永远填不满,惟有追求心灵的满足,才是永恒的快乐方式。

40) 追求世间的利益是一条路,追求心灵永恒的快乐又是一条路。在此岸追求世间利益的是凡夫众生,而抵达彼岸获得心灵解放的觉悟者们就是佛。

41) 一切行无常,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及清净道。一切行是苦,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42) 追求世间的利益是一条路,通往永恒的寂静之道又是另外一条路。遵奉佛陀为师的佛弟子们啊,不要贪求世间的利益啊!应远离这条道路。

43) 追求心灵的满足不用以欲望的追求来填补,因为欲望只会造成更大的欲望乃至生出痛苦,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利益是不同的两条路。

44) 当努力时不努力,年虽少壮陷怠惰,意志消沉又懒弱,怠者不以智得道。慎语而制意,不以身作恶。净此三业道,得圣所示道。

45) 由瑜伽生智,无瑜伽慧灭。了知此二道,及其得与失,当自努力行,增长于智慧。

46) 世界上这么多人当中,能净化自己的心而达至彼岸的很少。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追求个人的利益以满足贪欲,徘徊在痛苦轮转的彼岸。

47) 人有两种状态,一是睡,一是醒。多数人只是随别人与客观环境而活,不自知,也不知要去哪里,只是随着世风而行,这样的人怎能说是清醒。

48) 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男女欲丝丝,未断心犹系。如饮乳犊子,不离于母牛。

49) 身净、语静、心静,身心止于寂静之境。舍弃追寻一切俗世的快乐的人,才叫做寂静者。

50) 以自己为保护者,自我保护;以自己为依靠处,自我依靠。我们应该要自我驯服自己的身心,就像驯马师在调教良马一样。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