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不乏名言,最为经典的十句有是哪些呢?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3.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0.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澂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佛家金刚经经典语录,欢迎各位的参考!
佛家金刚经经典语录1
1)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2)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5)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6)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7) 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8)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9)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0)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1)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2)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13)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1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5)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家金刚经经典语录2
1)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2)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3)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5)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6)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7)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8) 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9)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0)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1)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2)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3)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14)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5)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家金刚经经典语录3
1) 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2)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5)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 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8)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0)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2)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13)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14)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5) 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16)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7)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8)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9)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0)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1)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2)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23) 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5)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2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7)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8)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9)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30)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做事的秘诀是举重若轻,说话的秘诀是条理分明,修行的秘诀是平常用心,持戒的秘诀是真实不虚,禅坐的秘诀是忘失时空,念佛的秘诀是心口皆佛,睡眠的秘诀是无所罣碍,弘法的秘诀是慈悲结缘,认错的秘诀是要有勇气,读书的秘诀是明事明理,健康的秘诀是少吃多走,人我的秘诀是你对我错,精进的秘诀是为己而作,法喜的秘诀是放下自在。
2、智慧由内心增长而得,悔恨由外境过失而生。
3、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4、蒸气是雨水之因,有蒸气之因,才有雨水之果;理想是现实之因,有理想之因,才有现实之果。
5、真理要靠力量来实践,力量要靠真理来发挥。
6、真君子辞富不辞苦,真君子忧道不忧贫,真君子知义不知利,真君子成人不成己。
7、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8、愚痴邪见即是自造恶业;懒惰懈怠就是自毁前程;自怨自艾终究于事无补;怨天尤人只会更加坏事。
9、用舍心广结无量善缘;用净心远离贪染欲;用禅心安顿顺逆境界;用愿心创造圆满人间。
10、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11、一切事业的成功,端赖人和的沟通;沟通人和的要点,必须彼此的互重。
12、一等店员:老少无欺,顾主第一;二等店员:认真负责,服务亲切;、三等店员:态度冷淡,爱理不理;劣等店员:见到客人,就像债主。
13、一般人都害怕生病,所谓「英雄只怕病来磨」。其实,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在所难免的。佛教讲「修行人要带三分病」,有时身体上的病痛,反而能增长道心,成为学佛的增上缘。
14、严谨不怠的心情,是穷究真理的最好良伴;积极磊落的态度,是追求善美的理想友侣。
15、学习生出巧妙,服务生出慈悲,相处生出尊重,结缘生出欢喜。
16、我们可以到深海里找到宝藏,我们可以到沙漠里采到油矿,我们可以到废墟里挖到古墓,我们可以到人群里寻到缘份。
17、威仪中有佛法,佛法中有庄严,庄严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欢喜。
18、探究前世的宿命,不如把握眼前的善缘。追查来世的因果,不如谨慎当下的行为。
19、恕己一过,则万过必因之而生;从人一善,则万善必由之而起。
20、受教者,应如「虚空」接纳一切,方能容受真理;施教者,须像「虚空」无所不相,才能同事摄受。
21、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22、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23、施恩不望报,受怨不计较,此中宽大了多少怀抱;忍不过时,着力再忍,受不得时,耐心再受,此中消除了多少烦恼。
24、舍不得财,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舍不得施,不能为善人;舍不得放,不能为智者。
25、荣耀来到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我慢的高墙会隔绝自己的视野。烦恼临头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瞋怒的火焰会焚毁自己的功德。
26、日有升沉起落,故有晚霞余映;月有阴晴圆缺;故有皓月当空;人有悲欢离合,故有聚散情缘;世有苦空无常,故有真理示现。
27、人生有努力向前的时候,也要有退后自省的时候。世界很宽阔,当提起则提起,当放下则放下,果能如此,何等自在!
28、人生要以退为进,退后的人生更宽广;经济要以无为有,无求的经济更富裕;生活要以忙为乐,忙碌的生活更充实;事业要以众为我,众人的事业更伟大。
29、人生七十才开始,慈心悲愿无了时;人生七十古来稀,立功立德无量寿。
30、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或许有不少失败的纪录,但是最后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有信心、有力量,每一个人都能从失败中成功。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时的失败无关闳旨,只要我们肯汲取经验,再度出发,必有开创新局的一天。
31、念佛,要念得轻安愉快;参禅,要参得放旷解脱;生活,要过得圆满自在;弘法,要宏观宇宙全球。
32、莫与积聚人争富,莫与进取人争贵,莫与矜饰人争名,莫与狂傲人争礼,如此,则是明哲之人矣!
33、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工程师。不要小看自己的潜能,如果能自许「不要做焦芽败种」,则不但自己获益无穷,也能令整个社会蒙受利益。
34、立身,要立万世不败之身;做人,要做千秋不朽之人。
35、君子与小人如何分别?君子能自制,小人不能自制;快乐与烦恼哪里分别?快乐能分享,烦恼只能独尝。
36、会做事的人将事情做「活」了所以能越做越大,会下棋的人将棋子下「活」了所以能全盘皆赢,会撰文的人将文字写「活」了所以能感动人心,会讲演的人将道理讲「活」了所以能引起共鸣。
37、皈依佛,点亮心灵灯光,为自己建设了电力公司。皈依法,储蓄甘露法水,为自己营建了自来水厂。皈依僧,长养菩提花果,为自己开发了良田土地。
38、感动是一时的,真正的感动是一生的。受用是一时的,真正的受用是一生的。
39、佛陀的主张是超越神权的控制,掌握自我的命运;净土的理念能达到生权的理想,建立平等的国度。
40、烦恼如水,沉溺在烦恼大海中,能挣脱出来,即是得度。常云:「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别人度我们只是一个因缘,真正能度我们的是自己。
41、凡事深思熟虑,有计画,则事半功倍;凡事轻慢草率,没计画,则事倍功半。
42、对世间五欲要能放得下,对真理信仰要能提得起,对自己发心要能信得过。
43、动,是人生的意义;动,是生命的活力。因为有动,才有思想、才有感情、才能向前、才能活跃、才能学习,才能参加他人的行列;能与大众同行,自然能得到大众的资助。
44、当出口伤人时要沉默,当流言中伤时要不理,当对方无理时要容忍,当别人受难时要体恤。
45、从忍辱中去除无明,从作务中培养福报,从修福中增长智慧,从感恩中获得快乐,从参禅中解脱自在。
46、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7、禅,如山中清泉,洗涤心灵,沉淀尘埃;禅,如青天白云,飘流四方,任运逍遥。
48、别等不该等的人,别伤不该伤的心。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有些事,常常让我们很无奈。与其伤心流泪,不如从容面对。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爱的时候,让他自由;不爱的时候,让爱自由。看的淡一点,伤就会少一点。
49、爱语如和谐的音乐,微笑如盛开的花朵,善行如浊世的清流,真理如久旱的甘霖。
50、「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做人须自我要求,不能只会要求别人,在谦恭礼让中,可以结一份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