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首多么豪壮的诗篇。可是,虽然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其意,真正领略过它的人,却少之又少。
山路逐渐平缓起来,车辆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一切都在表明一个事实:我离我昼思夜想的地方又近了一步。没想到这么快就来到这里了,说起来我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可是,现实告诉我,这是真的。
没错,我今天即将拜访“中华第一高瀑”——文成百丈漈。
车子突然停了下来——到了!早已迫不及待的我飞快地打开车门。“哎,还没停好车,别下去!”可早已来不及了,我已经跳下车,飞奔向景区入口了。
“下次可别这么着急。安全第一!记住了没?”妈妈又在唠叨了。可是我却任它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全然不放在心里。风迎面拂来,清凉极了,河堤两岸的花草也正开得茂盛,一切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不知情的人,恐怕会以为自己到了世外桃源呢!
在品味美好的.同时,一阵阵如雷似的轰鸣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仿佛就在山上,又仿佛远在天边。而它的阵势,似乎只有“铺天盖地”一词能形容。为了能找到它,我仔细地看了一遍旅游图。原来是“百丈三漈”。而且,如果没有猜错,它就在不远处。想到这里,我加快了脚步。
走了百余米,一道“粗壮”的瀑布占据了我的视线——这一定是百丈三漈了吧。三漈和它的大哥、二哥(一漈和二漈)相比,只能算是一个“矮胖小子”。但是,它虽然矮,力气可大着呢。你瞧,连那块巨石也被它打得摇晃起来。我镇住了——龙争虎斗也不过如此吧?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百丈三漈,我继续前行。
百丈二漈比三漈温柔多了:道道泛着白光的水帘从半空中飘落,如断线珍珠。突然,“珍珠”纷纷爆开,白帘一下子变得更密了。又过了几秒,水珠纷纷抱成团,不断拍击水面,溅起了无数白浪。一霎那,大浪翻滚,刚才的水珠在这时纷纷幻化成了一团团轻柔的水雾,从远处看,宛如天上的白云,柔和而美丽。真让人意想不到,短短几秒时间,水花竟然跳出了如此动人的舞蹈!
我出神地望着,仿佛它不是瀑布,而是一个洁白的舞者。
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地方呢!看,在“舞者”身后,还藏着一条小道。大概它有点害羞,不愿见人吧?你看,不仔细看就找不到它了。最妙的是,它和花果山的水帘洞一样,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非人工所为。
我怎会错过这么神奇的探险呢?于是,我冒着被淋成“落汤鸡”的风险,冲进了小路。
终于冲过来了,我松了一口气。“小水花们,你们可真‘无情’啊!”我回头笑着“骂”道。转过头,我愣住了——眼前的水泥路已经没了,只有一条蜿蜒的木栈道连接着这里和上面的山,更让人心跳的是,栈道下只几根木柱子支撑——这里让许多游客望而止步。可是,栈道上面,是我期待已久的“中华第一高瀑”——百丈一漈。走,不走?我犹豫了。
既然来了,就上吧。最终,怀着一份向往,我踏上了栈道。
重新回归陆地的感觉真好!走完栈道,我心中的大石头也落了地。这时,我离它还有一小段距离,所以我继续朝着它前进着。远处隐隐地传来了瀑布声。又走了一百多米,我能看见瀑布了,但与此同时,瀑布溅起的水浪也扑了过来。“看,观瀑台!”我兴奋地指着不远处说。我一把拉起爸爸妈妈,冲向前去。终于到了——这时扑过来的水花,差不多能和暴雨相媲美了。我仰起头,才勉强看见了整个瀑布:只见三条白色的巨龙聚集在瀑布顶端,在空中盘旋着,嘶鸣着;突然,它们长啸了一声,一起冲下来,咆哮着,翻滚着,直冲地面,到了地面,巨龙们又一个翻身,向前冲了个几十米,这才逐渐消散……那声势,连天地都为之一颤。“百丈一漈真不愧是‘中华第一高瀑’!”我佩服地说。
百丈漈,去了还想去!
文成县位于浙江省南部,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谥号文成为名。旅游资源主要有刘基故里、百丈飞瀑、飞云江中上游山水和石胜林海四大景区,其中刘基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丈漈瀑布高207米,为全国之最,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甚多,飞云江中、上游蜿蜒于崇山悬崖间,上游水急,中游滩潭相间,石胜林海山高峰奇林茂,谷幽石怪泉清。
文成县旅游形象口号:
1、一脉飞云幽,百里山水秀。
2、生态文成赏奇观,刘基故里乐山水。
3、智者的故乡,山水的天堂。
4、走进梦幻山水,体验魅力文成。
5、无论春夏秋冬,文成总有让你留恋的美。
6、美山美水美景,天成地成文成。
7、拜访刘基故里,纵情山水文成。
8、休闲氧吧,帝师之家。
9、见证帝师韵彩,感悟魅力文成。
10、人文圣地,山水仙境。
文成境内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四大景区集湖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特色鲜明,民间还有许多美丽、神奇的故事和传说,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其中刘基故里的.刘基庙、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丈漈瀑布高207米,为全国之最,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甚多,号称神州第一瀑;而全国重点工程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形成的飞云湖,面积35.4平方公里,处在飞云江中、上游,蜿蜒于崇山悬崖间,上游水急,中游滩潭相间,景色绝美;铜铃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则有原始森林和被全国著名风景专家谢凝高定位为华夏一绝的罕见的壶穴群奇观。文成景区集湖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特色鲜明。另外红枫古道、深山岩庵等景点也是不俗的去处。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精选
1.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2.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3.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
4.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5.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6.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 空。慧日自现。
7.垢净情尽。对 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
8.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作若干种解会。
9.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10.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问答
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法,心无诤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问:对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师云: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有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起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飘溺,还归生死海中。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亦无虚。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诸入五欲八风之所飘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自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施药。
问: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法,得解脱否?
师云:少分解脱,未得心解脱,亦未得一切处解脱。
问: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
师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净,便以为了,不知恒沙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头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时节,整理手脚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慧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皆悉现前,或欣或怖,六道五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舆,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一切恶境,皆悉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都总未定。
问:如何得自由分?
师云: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无疑误。此人,天堂地狱,俱不能摄也。
拓展阅读
人物介绍
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俗姓王。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大师后又一佛门大德。